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清官被罢官后没有路费回老家,朱元璋知后大怒:用刑

今日生活视角 2023-09-16 17:59:07

清官被罢官后没有路费回老家, 朱元璋 知道后大怒:执行腐刑作为中国古代出身最低的一个帝王,朱元璋在成为明朝的统治者之后,自然是知道百姓的疾苦的,所以也就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而且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法律去惩办这个贪官污吏,甚至规定了官员贪污60两就会被砍头的规定,但是尽管这个规定非常的严格,但是这种贪污的行为却是屡禁不止,而这个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官员的工资都是不高的。

而在朱元璋的时候,不仅仅贪官受到严厉的处罚,这个清官有时候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的下场,这个可能就是所谓的伴君如伴虎吧!朱元璋的时候,有一个清官叫做曾秉正,因为这个人做官期间政绩显着,被上级官员举荐到皇帝朱元璋那里。

因为这个人能力突出,自然是得到朱元璋的信任,这个官位也就是越做越大,最后成为了正三品的官员,但是这个人有一个毛病,那即是性格太直了,看到不对的地方或者皇帝的错误就要直接说出来,可以说这样的臣子皇帝们肯定是不喜欢的,这个人也就因为这个原因被皇帝给罢官了,因此也就只能返回老家了。

但是这个人很是清贫,而且明朝的工资不高,自然是没有继续回家的,而且他的家距离也比较远,这个就非常麻烦了,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也就只有将自己的小女儿给卖掉了,这样才凑够了回家的路费,但是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后,立刻将这个人给抓了起来,认为他这个做法就是在讽刺朝廷给官员的工资太低了,最后给了他一个腐刑,让他成为了一个太监,不得不说这个真的是一种讽刺啊!

三品清官被撤职回乡没盘缠,朱元璋听说后却将他直接处死,这是为何?

三品清官被朱元璋处死这件事就是一个人间悲剧,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朱元璋作为明朝制度的制定者,很多事情制定得不科学,还有就是古代制度的不完善和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这个清官叫做曾秉正,确实是一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他一直在劝谏朱元璋,说当时很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可是朱元璋为人刚愎自用,根本不听曾秉正的建议。还觉得曾秉正这个人很烦,就把他罢免了。曾秉正是一个清官,由于明朝的俸禄非常的低,他只好把自己小女儿卖了,筹得的钱用来回到家乡。

但是朱元璋觉得这个人别有用心,他非常生气,就下令把曾秉正处死。因为朱元璋觉得自己给曾秉正的工资是36石,是绝对足够生活得,曾秉正这样做是别有用心,讽刺朱元璋。可是曾秉正非常的冤枉,由于朱元璋根本不懂经济学,不知道通货膨胀的道理。朱元璋时期,物价飞涨,官员的工资又低,曾秉正这样的三品官员都没有回家路费,可见明朝的的经济制度有多么不合理。

曾秉正确实是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可他死得非常冤屈。这是朱元璋犯过的一个很大的错误,也是朱元璋观念上的局限导致了这一次的悲剧。明朝的许多问题朱元璋都有着很大责任,官工资过低,物价飞涨极大的影响了明王朝的稳定,最后明朝的灭亡也与朱元璋的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曾秉正这件事就是一个缩影。

清官衣锦还乡,却穷得没路费,朱元璋得知后下令:将这个贼人阉了

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

——顾祖禹

历朝历代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大多都是雄才伟略,纬武经文,顾祖禹认为他的气概和汉高祖刘邦相同,而对于国家政务的精密程度更超过汉光武帝。从1352年定远起兵开始,到1368年建国大明,他完成了从淮右布衣到开国皇帝的转变,但是从小经历的磨难,又让他的性格变得残忍多疑。

在 历史 上的洪武年间(1368-1398),是明朝官员最难熬的朝代,朱元璋对于官员的苛刻程度 历史 有名。不仅对贪官残忍嗜杀,对清官也冷酷无情,曾经就有一位清官,因为凑不出回家的路费,事后朱元璋得知,不但没有给他帮助,还对他施以宫刑,这到底是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朱元璋手下当官,是个很考验人的技术活,即使一辈子没有出过差错,告老还乡之后,朱元璋也会有所怀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的吏部尚书吴琳辞官归乡。但是朱元璋对于他辞官归乡的做法不解,以为有什么企图,于是派人去调查。结果发现吴琳已经变成一个老农,在田里插秧种田,朱元璋这才放下心来。

吴琳虽然靠着插秧种地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另外一名告老还乡的官员却没有这么幸运。他同样也是一位清官,但是正是因为清正廉洁,家中没有多余积蓄,使得告老还乡时,凑不出路费。最后的下场更是悲惨凄凉。

曾秉正,出生于元末乱世,是江西南昌人。洪武早年被举荐为学正后来因为上书劝谏朱元璋,而得到提升,洪武九年(1376)年,担任刑部主事,1377年提升为陕西参政。而曾秉正在当官的时候,还很受朱元璋器重。《明史》记载:“在位言数事,帝颇优容之。”他在当值期间,谈论了很多政事,朱元璋都很重视。

曾秉正为官刚正廉洁,对于朱元璋部分不正确的政策据理力争,于是朱元璋以忤逆的罪名摘了他的乌纱帽,《明史》:“寻竟以忤旨罢。”清官虽然好,但是却不懂皇帝的心,所以有的时候过于耿直反而会触怒皇帝,曾秉正就是因此被罢官回乡。

洪武十三年,1380年,曾秉正告老还乡,但是他太过清廉,以至于两袖清风。虽然朱元璋给官员的俸禄不算低,但是都是以大明宝钞的方式发送。在明初,大明宝钞的购买力非常低,远不及同等额度的金银,所以曾秉正虽然当官数年,却依旧穷得叮当响,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凑齐。

没钱回家也不能一直待在京城,不然朱元璋的疑心会更重。于是曾秉正做了一个决定,也正是这个决定让他被朱元璋痛恨厌弃,甚至对他施以宫刑。到底是什么样的决定呢?

《明史》记载:“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贫穷到回不了家,于是他把他四岁的女儿买了凑足路费回家。朱元璋最恨卖儿卖女,更不要说是一个三品大员,他认为曾秉正是故意做戏给自己看,大怒认为这样的人不能当一个好父亲,于是对他施以宫刑。“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终。”

朱元璋对他的惩罚就是施以宫刑,让他以后都当不了父亲。而史书记载,曾秉正在受刑之后不知所踪。宫刑对一个官员的侮辱非常大, 历史 上也只有太史公司马迁坚持下来还完成了《史记》,曾秉正的“不知所终”估计大半是看不开,选择了自我了解。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