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25张清末老照片,清宫剧里看不到的历史画面,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凤城磊宇轩 2023-09-16 17:57:19

今天分享一组清末时候的黑白照片,这些泛黄的老照片都是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残缺却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文字的细腻有时候在这些照片前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它们更真实,更直观!清宫剧里看不到的历史画面,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来一起看一下吧

西方的照相技术在十九世纪中叶成熟,然后被传教士带入中国。闭关锁国下的国人第一次见到这洋玩意,充满好奇的同时心里又惊惧。潜意识里认为灯光一闪,人的魂就没了。面对镜头,用手遮挡的男孩被定格在历史的旧影里。

清末普通百姓的房子,用茅草搭起,可见生存之艰难。晚清之所以被世人痛骂,就是因为在慈禧的独揽朝政下,洋人和官僚同流合污,民如草芥。

清末衙门审案子的场景,两个犯人一趴一跪,没有敢抬头的,可见犯事之人对官员多么畏惧。官老爷高高在上,对着犯人指手画脚。师爷戴着墨镜,趋炎附势。审案的桌子也就巴掌大,够寒酸的,和电视剧里大不一样。

两位大清的官员,面肥耳大,身材臃肿。左边的身着貂皮大衣,右边这位身穿朝服,都位高权重。二人并没有电视剧中那样英俊威武,却也官威十足。清末朝廷已落颓势,八股选士弊端日甚,到处可见“捐官”者。上任后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清宫里的妃嫔,也算富态颜值高,都是满族出身的女子。为了皇室血统的纯正,宫中选秀只在满族和蒙古族中进行选拔,三宫六院要七十二妃。乾隆皇帝就六下江南,搜寻美女。不过到了清末,就连那些王公大臣也不愿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宫里了,因为皇帝翻牌子的心都没有。

清末女子照片,服饰一看就让人吐糟一番。那三寸金莲也是非常的醒目,从两宋兴起的缠足之风到了大清末年愈演愈烈。慈禧太后也曾颁布诏书,明令禁止女子缠足,可直到清朝灭亡,一双小脚依然是汉家女子的喜好。民国以后,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可完全消失最晚则要到四十年代甚至解放以后。

四位公子哥在雅舍抽大烟,功名已是身后事,“去到考场放个屁,也替祖宗挣口气”成了当时流行的谚语。清末,大清王朝已经让鸦片搞得乌烟瘴气,大烟瘾风靡全国,在殷实的家也会被倾家荡产。

吸食鸦片的穷人,瘦骨嶙峋,眼神空洞,躺着的那位烟枪在手,吞云吐雾,被洋人称为“东亚病夫”。

一对新婚的新娘,面无表情,新娘子有点雷人。面对照相机,很多人都严肃,板着脸。

晒太阳的满族女子,这脸不是一般的黑。天寒地冻,左边的妇女还用着暖手袋。

大户人家的全家福,明媒正娶的正妻很漂亮能量,小妾也很惊艳,几个儿子更是帅气十足。

朝中大臣嫁女的场面,同僚都要前来道贺。花轿都是八人抬,装饰堪称豪华,放在现在赶上豪车了。

大户人家的小姐出门,坐的都是人力车,车夫光着膀子前拉后拥,瘦如麻杆。

京城的两位八旗后裔,日子过得逍遥无比,每天提笼遛鸟。祖上都是有战功的八旗兵,靠着朝廷的恩惠度日,最被看不起的一群人。

在街头负责治安的绿营兵,相当于现在的城管吧。他们手上拿着的并不是刀剑,只是类似于如今的“警棍”而已,看着吊儿郎当,没点正形。

手拄铁棍的乞丐,还有一只铜碗,难道是丐帮的帮主?

街头算命的,对着算卦之人说教,全凭一张嘴,很多人信了八九分。

清末的长城,年久失修,到处已经坍塌,有人牵着毛驴在城墙上行走,貌似一个王朝结束了。

清末的士兵,胸口“壮勇”二字真够讽刺的。两人瘦如柴骨,谈何保家卫国?

两个吃饭的孩子,衣服上满是补丁。身前的碗里已经空空如也,也许他们的父母已经背井离乡,或者不在人世,幸亏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灰暗的生活,没有一处安宁。

清朝人睡觉,睡得是大通铺,辫子是这样放的。夏天里一个月洗一次,冬日里基本不洗,闻之作呕。

官兵押着一个犯人游街示众,令人惊讶的是街道上百姓成群结队的围观,麻木,愚昧,这种场景在清末很熟悉。

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一幕,一位洋人搂着民女,女孩子也就十几岁,尽管不乐意,却也是敢怒不敢言。如今隔着屏幕看都气的牙痒痒,可是国弱民被欺,一直就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洋人拍的四个乞丐。他们身后的墙上还写着天下太平,极具讽刺意味。

慈禧太后葬礼上的一幕,骇人。纸人纸马栩栩如生,是为慈禧在阴间打前站的。慈禧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穷极一生建造的皇陵被二十年后的孙殿英炸开,所有宝物被洗劫一空,而只给她留了一条内裤。这样的大清岂能不亡!

清宫戏里的皇妃个个长相靓丽,为何留下的老照片却不忍直视?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我们也能够通过昔日的老照片,来目睹清宫的真实生活,然而经过一对比,差距却出来了,清宫戏的妃子,由专业的女演员扮演,个个长相靓丽,为何留下的老照片,却简直不忍直视呢?

就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按照道理来说,宫廷的后妃,同样也是天下相貌出众者中所采集,莫非是古人的审美有问题?当然不是这样,早在《诗经》当中,形容绝世美女庄姜,用到的词汇就是“螓首蛾眉”,螓是一种小虫,它的额头光洁饱满,同样也是美女必备的形态。

至于脸部五官,就要做到“明眸皓齿琼鼻”,又有着“唇红齿白”的讲究,在身材方面,杨贵妃,西施等多位古代美女,都被描述为皮肤光彩无暇的样子,古人还特别注重身材的纤细,汉代《赵飞燕外传》中描写这位传奇女子,就提到:“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

除此之外,《洛神赋》还有“弱骨丰肌”“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等句子,说明了美人的经典标准。

有意思的是,哪怕是如今常常传说,“以胖为美”的唐朝,史书还记载了一句话,唐玄宗亲自给太子挑选妃子,“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这注意说明,唐人在“胖子和丰满”之间,还是分得清楚的。

竟然不是容貌的问题,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还是出在清朝的选妃制度,早在皇太极开始,清廷的后宫制度逐渐完善,其中大部分女子,又是通过“秀女”选秀所进入的。然而这可不是什么选美比赛。

秀女基本上都是从八旗之人中所挑选,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进行主持,而在八旗之外的人想要参加选秀,可以说是难如登天,因此第一步,就先把范围锁死了。

当然,秀女里面自然也会有容貌出众者,然而长相,却从来不是秀女挑选的最佳标准,什么才是重要的呢?首先是门第,第二个是品行。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光绪帝的正妻,隆裕皇后,颜值不做评价,但正因为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儿,这才被崇尚亲上加亲的慈禧嫁给了光绪帝,而光绪另外一位喜欢的红颜知己珍妃,父亲是侍郎长叙,祖父是曾任总督的裕泰,才有和光绪见面,甚至是获宠的机会。

清朝皇室的老祖宗,似乎特别害怕后代因为酒色耽误政事,或者是因为宠爱妃子而导致外戚干政,因此相比较品行,颜值同样也不再那么重要,在清朝史书上,提起皇后妃子的时候,率先描述的不是她们长相如何,而是仁孝、淑慎,“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句子,足以可见一斑,不过话又说回来,清代因为享乐不理朝政,或者是外戚干政的现象,还真没有出现过,至于妃子只能算作一般,宫女当然也不能“功高震主,力压群芳”了,颜值出现普遍下滑,也就可以理解。

当然,清廷当中也不是没有出过美女,比如之前提到的珍妃,还有末代皇后“婉容”,都是很好的例子。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8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