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二年(195年)北方虽然还是处于群雄争霸的割据局面,但是袁绍已经拥有冀州、青州和并州一部分,在和劲敌公孙瓒的争斗中也占据上风,此时的袁绍已经是霸业初成;反观曹操虽然占据兖州和豫州大部分,但是周边强敌环伺:南有袁术和张绣,东有徐州吕布,此时的曹操势力远不如袁绍。
曹操不仅地盘不如袁绍,兵力也无法和袁绍相提并论,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实力最强的袁绍很快就会统一河北之地,接下来就是一步步攻灭包括曹操在内的诸侯统一北方了,可是也正是在这一年因为袁绍的犹豫不决错失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至于被曹操抢得先手实力大增,最终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之手。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是当时汉献帝从长安东归逃难至离洛阳不远的曹阳,袁绍麾下谋士沮授再一次建议袁绍迎奉天子到邺城,《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之所以说再一次是因为早在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统一河北的战略,其中就提到:“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其实说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本来有所意动,最后却在淳于琼等人的劝阻下放弃了这一大好机会,第二年(196年)曹操在荀彧的建议下迎奉汉献帝东归并迁都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为此极为被动。此举也成为曹操最终胜出的关键因素,而对袁绍来说,他放弃了这一天赐良机是他最终败亡的第一步,可谓是一步错步步错,那么袁绍为何放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好机会?原因有三,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袁绍有顾虑:在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后,袁绍和冀州牧韩馥等人曾密谋拥立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但是被忠于汉室的刘虞给拒绝了,虽然汉室衰微,但是汉献帝仍是天下共主,在忠于汉室之人的心目中袁绍此举无疑是大逆不道,现在如果迎汉献帝入邺城,恐怕会有不少人揪住这个问题不放,这对袁绍名声是个巨大的打击。
第二,汉室衰微已是不可避免,汉室的尊严已经被董卓和李傕、郭汜等人破坏得荡然无存,从袁绍试图另立新帝之举来看,他从来就不是大汉的忠臣,有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当然也无意于重振汉室,“复宗庙于洛邑。”
第三,对袁绍来说,汉献帝其实是一个烫手山芋,天子到了邺城,名义上袁绍事事都要上表请奏,权力会受到制约;本来袁绍已经是霸业初成了,在自己的地盘上自己说了算,现在突然多了一个名义上可以管辖他的人,袁绍不甘心也不愿意,这应该是他最终放弃的重要原因。
迎奉天子有利有弊,但是袁绍显然只看到了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却忽视了由此带来的巨大好处,历史上兵权在握架空天子的权臣不在少数,只能说袁绍一则目光短线,二则耳根子太软。
其实沮授看的清楚也说得非常明白:“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果然被他不幸言中,曹操下手很快等袁绍后悔已经迟矣!如果袁绍能听从沮授之言在曹操之前迎汉献帝入邺城,或许不用等到官渡之战就能统一北方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7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