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世民是个神箭手
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曾拥有一把着名的柘木弓,并用此弓射杀过突厥第一勇士。但正是这样一把无敌神弓,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几乎无人能够看得出来,而一位西域人却一眼看破其中奥秘。为何从这张弓的缺陷,就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位千古明君?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隋朝末年,隋炀帝施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各地军阀纷纷起兵反隋,其中最有实力者,当属晋阳起兵的李渊父子。当时的李渊已经官居唐国公,在朝廷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他起兵时,天下豪杰一呼百应,纷纷表示要加入反隋的队伍。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李渊是当世之豪杰,其儿子们也同样英雄。李渊长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都是父亲帐下重要的统兵将领,为反隋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家三兄弟个个足智多谋,其武功也同样出众。而李家三兄弟,位置属李建成最高,因为他是大哥,可是天生的太子。
李家三兄弟的武功,当属李元吉最高。
而李世民论官位,高不过自己的大哥李建成,论武功,打不过自己的弟弟李元吉,属于一个受“夹板”气的角色。
当时的李世民还只是秦王,但他本人好谋善断,善于笼络人心,他在兄弟之中渐渐变得出类拔萃,曾多次担任父亲李渊的智囊,并受到其父的重视与青睐。当然,人无完人,李世民虽然头脑机敏,武功高强,怎奈他不是老大,自然做不了太子。
李世民曾有一个值得骄傲的战绩,曾亲手射杀突厥第一勇士。相传,在唐王朝成立之后,面临的最大敌人便是北方的突厥。突厥士兵擅长骑射,机动性极强,往往会来去如风的进行偷袭,给唐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李世民成为皇帝后,曾对突厥进行过一次御驾亲征,在一次遭遇战中,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厮杀,而此次突厥军队中,就有一位号称是“突厥第一勇士”的名将,他的首要目标,正是活捉李世民。
令这位突厥勇士想不到的是,在他气势汹汹冲向李世民大帐之时,端坐于马上的李世民,似乎毫无慌张之色,反而操起一张大弓,搭上一根雕翎箭,雕翎箭离弦的一刻,突厥勇士正准备躲闪之际,羽箭早已命中他的咽喉。羽箭强大的惯性,将他直接射下马背,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后,便一声不吭的死去了。
二、拓木弓不简单
此时您可能会好奇,李世民为何有如此神力,能够赋予雕翎箭如此大的威力?其实从本质上而言,如此骄人战果的背后,并非是李世民的武功盖世,而是源于其手中的那把柘木神弓。柘木神弓是李世民珍藏的一把宝弓,由当时着名的弓匠打造而成,堪称是当世名弓。
在古代,素有“南檀北柘”之称,“檀”即是檀木,而“柘”则是柘木。“柘木”又名桑柘木,是一种生长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桑科类植物,也是历史上着名的名贵木料之一。柘木本身材质坚硬、手感温润光滑且颜色鲜艳,纹理组成尤为细腻清晰,更重要的是,在其树心位置处,还生有天然的黄金色泽的金线,深受古代名将的重视与喜爱。
然则柘木本身也有缺陷,这也注定了柘木少而又少的事实。古人云: “十柘九空、十柘九弯”,一般来说,柘木本身很难成材,很少能形成笔直的状态,因此而言,讲究“物以稀为贵”的古代武将们,也将一件上佳的柘木弓视作珍宝。
李世民所收藏的柘木神弓,射程近500步远,如果按照一步是0.75米换算,则其射程接近375米左右,如此射程竟然比现代军事“神器”AK-47的射程多75米,由此看来,其射死突厥第一勇士也在情理之中。
唐帝国与西域地区交流甚密,无论是经济、文化方面,都存在相互借鉴的情况,西域使臣也纷纷来前来觐见唐朝皇帝。斛斯正也是西域使臣之一,此人不仅善于相马,并且长于识弓。斛斯觐见李世民时,李世民曾颇为自豪的将宝弓拿出,请斛斯正品鉴。孰料斛斯正看罢之后,只是说出了两个字——“不好”。李世民见此急忙询问,斛斯正回答道:“此弓虽为柘木所制,但是其本身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此弓未能按纹路雕制,所以在射箭时,羽箭会被射偏,影响其本身命中的精度”。
李世民听罢“啧啧”赞叹斛斯正的识弓水平,他正色道:“爱卿有所不知,朕也知此弓略有缺憾。但是朕经过多次试射,发现只要在射箭时稍微偏斜一些角度,便可以正中目标,可谓是箭无虚发”,说罢二人抚掌大笑。
用十全十美的弓,射出准确的箭,这个不叫水平,用有毛病的弓,射出准确的箭,这才叫手段,李世民做到了。
三、李世民会用人
如果按照一般的道理,柘木弓有这么大的“射偏”毛病,李世民应该将其丢弃,然后再找工匠,制作出一张完美无瑕的柘木弓才对,李世民为何没有这样做?
道理简单不复杂:因为这世界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可能有完美无瑕的柘木材料。
我们用和氏璧举一个例子,在玉石界,和氏璧可以算得上名排第一的美玉,可它有一个大毛病,体积小,重量轻,形状差,去掉首尾,只能取中间一段不错的玉石材料,雕刻一方玉玺。
世界上有没有体积硕大,而完美无暇的美玉?正确答案是:没有,这是想法完全是不靠谱的。最好的例子是:紫禁城有一个镇宫之宝,重达5000公斤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可它却是一块质量不高的杂色玉。工匠们根据杂色玉上面的各种颜色,孔洞瑕疵,雕刻出了一件大禹治水图玉雕。
通过玉石的对比,我们知道玉石的无暇和体积,是处在水火不相容的矛盾状态。
我们再看李世民手下的臣子,他们按照功劳的大小,曾经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至于名字,就不罗列了,我们随便举几个人为例子,体会一下李世民是如何驾驭这些缺点明显,桀骜难驯的文臣武将的。
我们先说文臣:长孙无忌决断事理,朝中第一,可是打仗却不能用他;高士廉是个好官,不拉帮结派,可是劝谏皇帝,啥样噎人的话都敢说,让李世民的心里实在难受。
再看武将:李靖可以说是唐太宗手下的最擅长排兵布阵的大将,虽然他在战场上无往不利,可是政治斗争中,却很欠缺谋略,李靖曾经灭掉东突厥汗国,可是他却用上了一个“不入流”的计谋,他先派文臣唐俭去和东突厥颉利可汗去谈判,将颉利可汗麻痹后,随后,他率领大军来攻,一举灭掉了东突厥。
李靖灭掉了东突厥,等于洗雪了国耻,功劳可以标到南天门上,可是谈及唐俭的安危,他却说:“如唐俭辈,何足可惜”朝中的文官们一听,全都不干了,武将很牛我们忍了,难道文官的性命就是可以牺牲的吗?李世民你不收拾李靖,我们就不伺候你了。
一边是拿文官性命当草的李靖,一边是满朝弹劾李靖的文官,李世民的处理方法是:将李靖指鼻子带脸地暴训一顿,平息了文官的愤怒。处理是一点也没有,更别说什么撤职查办,将其下监治罪了。
由此,可以看出李靖的毛病,不善于团结人,更不怕得罪人,朝中的文臣都被他得罪光了。很快,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李世民才不会信李靖谋反,他很快就将唐奉义治罪。李靖这才知道自己的性格有问题,官场真的不适合他,故此,他辞官归隐,了此一生。
尉迟敬德在凌烟阁排名第七,可以说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可是这位尉迟大爷除了能打能杀,对李世民绝对忠心之外,浑身上下一百个毛病。
尉迟敬德居功自傲,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发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的过错,立刻在李世民面前揭发,搞得在朝中人际关系非常紧张。
更有甚者,有一次李世民大摆酒宴请群臣喝酒,尉迟敬德喝醉了酒,一拳打到李道宗的眼睛上,差点将其打瞎。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有道是,打狗还得看主人,尉迟敬德打架,谁都不看。
可是对于尉迟敬德这个粗鲁的家伙,李世民都选择了容忍、容忍再容忍。换另外的皇帝,尉迟敬德早就被杀一百次了。
李世民深深知道,用人应该“避其短,用其长”,只有这样,身边才少不了人才,一旦求全责备,挑选十全十美的人,就会陷入到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李世民和斛斯的识弓趣事,令斛斯正感慨万千。他在西域时,便听说过李世民颇有识人之能,驾驭一张偏弓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驾驭群臣呢?作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明君,李世民善于任用贤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板,而能够快速发现他人的短处,并以其慧眼识人的才能,将对方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才有足够资格成为一个完美的领导者。由此看来,盛名之下无虚士,李世民被称为千古明君,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5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