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很多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这种中庸之道已然是植根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在这种民族性格的引领下,我们的文化、建筑等也深受影响。中国的古典建筑非常注重对称美,这种对称正是中庸之道的体现。特别是在一些历史古都,这种对称表现得更明显,比如说五朝帝都的北京。
每当晴天之际,在万里无云的苍穹之下,当你站在景山之巅时。一眼望去是那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在紫禁城的四周则是那低矮而又陈旧的四合院,更远的地方则是那耸立于大地的现代楼宇。这古典与现代的融合看似杂乱,实际上又是那么的协调。
造成这样的视觉冲击的原因,主要还是归功于北京城的城市建设,归功于那道看不见的城市中轴线。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 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这条城市中轴线的产生源于中国古老的"天轴"观念,最早将这种观念体现到城市规划中,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到了周代,这种建设规划和空间布局等理论更是纳入了国家法制的轨道,史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北京城城市规划建设中轴线,始建于元代,形成于明代。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当时的忽必烈对燕京东北郊外的大宁宫非常喜爱,便下令加以修缮,将自己的驻脾之地设在这个叫琼华岛的地方。
到来1267年,忽必烈在琼华岛周边开始了元中都的建设,依照"天轴"观念,当时的城市建设者首先在积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心(相当于今鼓楼处),设中心台,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切积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于后门桥处),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便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之始。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成功地当上了皇帝,为了加强统治同时有效地抵御北元势力,朱棣决定迁都北平。
在迁都前,朱棣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永乐十八年,朱棣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在其北190 m处建钟楼,到了永乐十九年又在中轴线两侧兴建太庙和社稠坛。正统元年堆万岁山,正统四年改丽正门为正阳门;嘉靖三十二年,兴建永定门。到此为止,明朝北京城中轴线才最终确定,这条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7. 8km。
清代定都北京后,基本沿用明朝时期的北京城的城建。在这条城市中轴线上基本没有增添新建筑,唯一的变化就是改变了一些建筑的名字,如:大明门改称大清门,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宫城内大殿和后寝的名称也都一一更换,这不过是清朝统治者想要显示已经改朝换代罢了。
辛亥革命后,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终于被推翻,破旧立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题。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北京中轴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天坛和先农坛的部分坛墙被拆毁,正阳门箭楼、瓮城、千步廊和天安门内皇城墙被拆除,太庙和社稠坛分别改称和平公园和中山公园,大清门改名中华门,紫禁城南部成立故宫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交通等问题,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陆续被拆除,如永定门、正阳门外正阳桥和五牌楼、天安门前皇城墙、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等。地安门外大街增加了一些商业建筑;天桥市场消失,改建为居民区;天坛和先农坛之间建设了大量公共建筑和住宅区。
时至今日北京城的中轴线在整个城市的建设当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体育馆和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大兴机场,都坐落在这城市的中轴线之上。
这条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城市中轴线,将城市建设的"居中不偏"展现得淋漓尽致,不正是我们民族性格当之的"中庸之道"的体现吗?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5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原创希特勒为什么拿不下苏联
下一篇: 运势最好的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