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鹿鼎记》里,鹿小宝曾说过“鸟生鱼汤”,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却反映出,商汤也是一位了不得的明君,商汤能够和尧舜禹齐名,那他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商汤的世界,一窥古人风华。
百岁时生子也许是可能的
汤的祖先要追溯到五帝之帝喾,帝喾的第二个妃子,是女戎氏的女儿,名简狄,而契正是简狄所生,但在历史上的记载中,却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在帝喾时期,中国社会架构,应该已经进入到了父系社会,但还能出现类似于母系社会才会出现的传说,不由得让人联想翩翩,这是一个非常不合常理的事情,并且“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这个就更没有办法理解。因为帝喾之后是帝尧,帝尧活了118岁,而虞舜在启用大禹的时候已经五六十岁,就算帝尧在100岁的时候生了契,那么在大禹时期也已经年迈,跟随大禹行走天下治理洪水,这个事情恐怕真实性不是很大。所以对于这个神话传说,也就有了相对合理的解释。
商人的始祖,搬家是个优良传统
契活跃的时期,更多的是在虞舜和大禹时期,因治水有功,被封在了商地,赐姓子,而契正是汤的祖先。据传言,说“商”是中国古代商人的鼻祖,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商业团体。
据《史记》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在自契至汤的几百年间,搬家总共搬了八次家,而搬家最大的理由就只有一个,那便是经商,就像现代一样全国各地开设分公司。这个理由虽然没有什么依据可以支撑,但好像也有点意思,权当是真的吧。
征伐之权,你不祀我就伐你
商汤的一生,据记载共发动了三次战争,而且均是以胜利告终。第一次的战争说起来可能有些难以理解。说“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我们理解中,祭祀就是祭祖拜神,而一般都是自愿的,你说葛伯不祀,关商汤啥事?其实不然,在上古时期的祭祀和现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上古时期,推行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而这可不是祭祀那么简单的,在《禹贡》中记载天下分九州而化五服,而这正是个祭祀是相关的,那就是代表着贡赋,而不是单单的泛指祭祀,而是根据距离王朝中心距离,来承担不同的义务或者承担不同的税负。所以说葛伯想当“老赖”,而且还是赖国家的帐,征伐他也就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为啥汤可以征伐葛伯?
在上古时期,自黄帝开始,就出现诸侯分封制的雏形,在大禹之后的“家天下”时代,全国的部落联盟退出了历史舞台,开启了诸侯分封模式,而在“万国诸侯”的时代里,总有一些需要配合天子来维护秩序,而这些诸侯唯一的特点,就算享有“征伐之权”。
那么“征伐之权”大不大呢?我们回过头去看春秋战国时代,其结果就一目了然了。因为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因为享有“征伐之权”。而商汤最后能够将夏取而代之,也正是有“征伐之权”的缘故。
齐文化研究笔谈
齐国的工商业与对外交流
■李英森 程刚 王秀珠
大致说来,我国传统的经济文化表现为重农抑商,或曰重本抑末。
先秦时期的齐国则不然。
姜齐建国伊始,面对的具体情况是:人少、地狭,近海有鱼盐之
利,多山拥桑麻之饶;地处交通要道,商旅往来频繁等。上述这些客
观条件和地理环境,无疑促使当时的齐国朝着工商经济的方向发展。
因此,姜太公从特定的国情出发,正确地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鱼
盐之利”;“劝女工,极技巧”的优先大力发展工商经济的基本国策,
从而建构了一个崭新的滨海工商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使齐人
把眼光放得很宽很远,将齐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和许多诸侯国都纳入本
国经济发展体系之中。历史证明,齐国的工商开放型经济,确已达到
了强国、富民的目的。据史载:太公当世就大见成效,齐国冠带衣履
天下,成为东方大国。
春秋前中期,桓公即位,管仲相齐。这时齐国的客观条件和外部
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已经成了齐国主要的经济部门之
一。既便如此,姜太公倡导的“工商之业”,不但没有遭到削弱,反
而得以继承创新、发扬光大。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太公)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
天下。”《齐太公世家》亦载:“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明、高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国语·齐语》又云:
“通齐国鱼盐于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
可见,这时的齐国在农工商三业并举、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其商品经
济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了。
以盐为例。从社会需求来看,盐具有广阔的市场;从客观条件来
看,内陆各诸侯国很少产盐,而齐国则三面环海,拥有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产盐方式来看,太公建国时,生产技术落后,
主要靠自然蒸发而得盐,周期长,产量低。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发明
了海水煮盐技术。煮盐,可使水分蒸发快,生产周期短,操作简便易
行,产量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因此,齐桓公下令每年冬闲之际都要
“伐菹薪,煮沸水为盐……十月始征,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
“粜之梁赵宋魏濮阳,彼尽馈食之也。”(《管子·轻重甲》)大批
食盐出口到各内陆国,换得“成金万一千余斤”,再以这笔巨款买回
粮食,又得千万钟,再通过粮食专卖,一进一出,盈利百万。
齐国通过发展生产不仅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
交流,而且更以外贸为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辅助手段,威德并施,
匡服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以纺织业为例,一向被称为纺织业发达的齐国,到了战国时期,
纺织技术更加先进,产品质量更加提高,花色更加精美。齐国不仅能
生产出罗、纨、纱、?等大批丝织品,而且能生产出更加精致的锦帛
缟缣、文秀纂组等近20种精品,成为扩大出口贸易的重要物资资源。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人皆尽晓。而齐国早在战国以前,
就已经开始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了。这条路是
由齐地商民或移民自发开辟而成的,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分散性特点。
它不像陆上丝绸之路那样,由官方出使外国到达西域各国,进行国事
交往,而是由齐国沿海的芝罘(烟台)、蓬莱、海阳、崂山(青岛?
琊(胶南县),海阳、斥山(石岛)等港口出发,北渡长山列岛至大
连,再转向东南,沿带方(朝鲜)西海岸南下,过济州海峡到达倭奴
(日本)的。由于当时的航海条件还不能抵御大海的狂风巨浪,无法
横渡大海直达日本,只能绕道而行。这样,可利用海水左旋回流的漂
移作用减少人力消耗。同时沿大连或带方海岸航行,还便于补充粮食
和淡水。同时朝鲜、日本的商民也有沿此航线到达齐国进行贸易的。
例如,当时渔村小港斥山就出现过中、日、朝商人在此转口贸易,进
行文皮(虎豹之皮)的交易活动。
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存在的。日本
在公元前3—4世纪时,还处于绳文化时期(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没
有铜、铁和纺织品,然而在左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墓葬中,却
发掘出了纺织品随葬物,经测定为日本弥生文化时期(相当于我国战
国末年)的产物,而且经纬线与齐地所产丝绢极为相似。据专家推断,
这可能是齐国商民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的原始记录。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发展于秦汉,盛行
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是中、朝、日人民自古以来友好往来和经济文
化交流的见证。至今,日本的羽田、波多、羽太、八田等姓氏日语发
音为“八夕”(意为“机织人”)。他们曾自豪地称自己的祖先是来
自中国的移民。许多日本人以从事采桑养蚕和纺织为生,故日本又称
“扶桑”。
总之,齐国由姜太公奠基的“工商之业”及随之发展起来的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是同时代的其他诸侯国所不能比拟的,其开放政策的
先进性、措施的适用性、政令的可行性也是其他诸侯国所不及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4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