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为何校园暴力事件人们知之甚少

铁剑帮帮主 2023-09-16 14:26:26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校园暴力事件,只是这些暴力事件并不在多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让公众知悉。那么,是不是校园暴力事件很少了,或者本来很多由于很多的因素制约,让人们知道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关于这类事件,学校很多,学校内的学生更多。庞大的校园和学生人数,再加上一定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只是,这些暴力事件大多被隐藏了,被摁下了,没有扩而大之,更没有让媒体知道。因为在学校发生的暴力事件会让校方背上责任,校方会千方百计从中调解,让双方家长见面,能私了就尽量私了,不能公之于众,不然,校长和主任等校级官员就会动动位置,也会被处分的。从家长一方来说,只要无关大碍,赔偿得当,也不会公之于众,能好说好商量解决最好。因为说出去就是丢人的事儿,不但孩子受不了,就是家长也受不了。还不如摁下不说,自己解决呢。只是,被伤害了的孩子会遭受一定的身心创伤。但在赔偿的金钱面前,这些都不是事儿。最难缠的就是家长双方达不成一致意见,非要对簿公堂,被新闻媒体知道后,更是广而告之,结果受伤害的就不仅仅是孩子和家长了,校方领导连同教育局的领导、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等等都要受到牵连。于是,这些领导干部为了不受牵连,就要一手抓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宣传,一手负责协调真正的校园暴力事件,动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把事情按下,然后协商解决。如果真的按不下,经了法律,就更要动用权力和资源,力求把损失降到最低————主要是自己受处罚的损失降到最低。

如此一来,校园暴力事件在正面宣传之下变得少了,但是并不是没有,有很多校园暴力事件没有被公布出来,就是同一个学校的学生有的都不知道,可见领导们口风有多严!如果不公布出来,不吸取教训,还会出现下一次伤害,而且伤害之后,受害的并不是领导、老师,而是学生和家长,各级领导只是宣传和监督还不够,还应该有勇于认错的态度,必要的时候引咎辞职,不能把责任和伤害全都推给学生和家长,那样他们会不服气的。

其实,校园伤害事件并不在少数,被媒体报道出来的也只是具有代表性的恶性事件,不构成恶性事件的和构成恶性事件但是私下解决的和被捂住盖子的就没有被报道,人们也就不知道,就等于没有发生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如当时人也早就不愿提起了,那是他们心灵深处一处不可触碰的伤疤,谁都不愿见到,连他自己也不愿意见到。

要想消除校园暴力事件就要从立法的角度开始建设,加大惩罚力度,让未成年人不敢犯罪,不敢进行校园暴力伤害,同时打压网络和媒体中的暴力宣传,更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不能只是一味变态式地追求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道德追求和理想树立。从根子上说,还是对未成年人的校园伤害惩罚力度太轻,各种权力介入,让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并不被人们知道。

消除校园暴力事件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勇于公布和承担责任、勇于认错的精神。很难说,不认错的人会有什么大的进步。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根源具体有哪些?

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之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施暴的学生往往在贫困家庭、暴力家庭、离异家庭、溺爱家庭、缺管家庭等环境中长大。一个不健康的成长环境容易导致孩子的身心发育不健全,他们缺少应有的榜样示范和关心爱护,缺少安全感,不知对错,养成了刁蛮专横、唯我独尊的习惯,从而形成“攻击性的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恃强凌弱,获得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借以释放心中的压抑感,也可以借此在同学中建立所谓的“威信”。?


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之二:现行教育的“迷失”?
在高中学校的教育中,由于高考的压力,一味地关注成绩,强调竞争与个人奋斗,却忽略了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爱,忽略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有些老师对待“问题学生”采取不理不睬、疏远隔离及言语讽刺等行为。这些举动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上大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自闭抑郁的后果,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使之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极易造成他们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让一些学生走上了施暴之路。所以不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基本停留在“说起来相当重要,做起来可能次要,忙起来基本不要”的现状。


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之三:暴力文化的泛滥?
高中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情的判断能力,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诸多好莱坞影视作品及网络游戏或者书籍中所宣扬的暴力,助推了校园暴力的激增。有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暴力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往往先好奇,再崇拜,然后去模仿,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默认了认为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一时冲动,一时意气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严重伤害了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有的学生性格发生变化,沉默寡言、孤僻古怪;有的学生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有的学生对公平、公正的学校规章制度失去信心,扰乱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等。这种伤害对他们的影响是终生的。?



尽管我们一直在学校规章制度上强调是公平公正的,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学校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学校失去信心,就连家长也会对学校失去信心。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使学生不得不挤出时间和精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校园暴力为何越来越严重,屡禁不止?

五少女欺凌同学获刑”充斥着各新闻媒体头版位置,校园暴力事件再一次让人震惊。笔者搜索了一下,仅在2015年上半年经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有40起,而2016年全年,全国经媒体报道的影响较大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126起,呈逐年大幅上涨的趋势。

校园暴力成为网络、生活中的热议话题,施暴者的手段不仅让人寒心:殴打、侮辱、伤害,甚至杀害,而且施暴者也遭“人肉”,被众多学生、家长们所唾骂。在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未成年犯罪的年龄也呈现出小龄化趋势,教育专家分析,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一些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是非不分。

据统计,校园暴力的“主角”75%是中学生,进入中学后,孩子变得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了,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正确有效的管教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平日家长不能仅仅只关注孩子的各科成绩,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动态,父母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家里,父母每天要和孩子多谈心,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一旦发现孩子有在校园里被欺凌的现象,要及时和学校老师沟通,不要一味地责难孩子,更不能不管不问,否则就容易出现两个后果:要么孩子饮气吞声,继续被欺凌;要么挥起了自己的“拳头”,以暴制暴,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学校更是要严抓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只盯着学生的学习,要多开展一些法律教育和德育活动,让法律走进校园,对有品行小问题的学生及时发现,及早约谈,协同家长一起共同解决孩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把危害扼杀在萌芽中。学校的德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是班会,利用这样的片段时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很多案件中,就有不少是为了娱乐而造成了犯罪。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出现这类行为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有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经常家庭暴力,当着孩子的面经常吵架,还有一些离异的家庭这些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好影响。从小就得不到大人的关怀,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受别人关注,只有这些做法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自己。

学校给学生普法教育在很多学校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个观念,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对于一些问题上学校应当给予学生法律知识上的普及,不是说只要学好哪几门功课就好。随着现在科技的发达,很多孩子从小就玩游戏和一些暴力的视频,现在很多游戏和影视剧里都充斥着暴力的暴力的场面,孩子都是喜欢模仿的,玩多了、看多了自然对身心健康发育没有好处。

孩子是祖国未来栋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其实面对学校暴力本人是非常的心痛,花一样的年纪本应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成长不应该每天的生活缓解充满着暴力以及不良好的生活方式。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家长以及学校的监督教育,社会也应该多多关注这些孩子。

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校园暴力”被再次提出,“会同教育部等出台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指导意见,积极开展以案说法等活动,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相信有了国家法律的保护,在美丽的校园中,可爱的孩子们将不再受到暴力等伤害!

校园暴力频发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校园暴力频发的背后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孩子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暴力行为。
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混乱,缺乏社会公德,社会腐败,社会暴力,社会不安定,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暴力行为。
三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混乱,缺乏管理,缺乏纪律,缺乏教育,缺乏社会公德,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暴力行为。
四是个人心理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不良,缺乏自尊心,缺乏自信心,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暴力行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3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