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战国被忽略的四大名将:明明战功赫赫,结果却鲜为人知!

情怀历史号 2023-09-16 14:03:25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激烈,自然为武将的登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也即战国时期和后来的三国时期一样,都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历史阶段。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人分别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颇。除了起、王翦、李牧、廉颇,吴起,孙膑、赵奢、赵括、李信、乐毅等人,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战国名将。不过,就笔者今天要说的这四位名将,明明战功赫赫,结果却鲜为人知,也即可以称之为战国被忽略的四大名将。

一、秦开(燕国)

首先,秦开,出身鲁国秦氏,战国时期燕国将领。秦开早年在东胡做人质。东胡人非常信任秦开,秦开于是借机掌握东胡的风土人情等情况。一次贩马途中,蓄谋已久的秦开脱离队伍,恰巧燕国的队伍巡防经过。秦开回国后,燕昭王任命他为大将,秦开便开始训练兵士。在燕昭王的支持,秦开率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北京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在接连胜利的情况下,燕军士气更加旺盛,一鼓作气继续追击东胡。东胡一直退却到一千多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

在此基础上,秦开效仿赵国,动员将士和百姓修建成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东到襄平(今辽宁辽阳)的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后来,燕国在广袤的新领土上陆续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正是因为秦开帮助燕国开拓了疆域,所以,燕国在幅员上一跃超过赵、齐、韩三国,仅次于秦、楚两国,在列国中位居第三。在秦开和东胡较量的时候,乐毅在另一边率领五国联军攻占了齐国的疆域。正是在秦开和乐毅的努力下,燕国来到了自己的巅峰。不过,因为秦开主要是和游牧民族作战,这让秦开的名气完全比不上同时期的乐毅。

二、匡章(齐国)

匡章(生卒年不详),陈姓,田氏,名章,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或者匡子。在战国初期,匡章初学于魏国,是孟子的学生。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是孟子的学生,但是,匡章并没有成为文臣,而是在领兵作战上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齐威王末年,匡章成为齐军将领,率军打退秦国进攻。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匡章乘着燕国子之内乱,率兵十万,只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直破燕都,这应该是战国时期最快攻占一个诸侯国的纪录。

齐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匡章在濮水上游抵御秦军,作战失利。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匡章一生中的少有败仗。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匡章联合韩国、魏国攻打楚国,在垂沙(今河南唐河县)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昧。齐闵王三年(公元前298年),率齐、魏、韩三国联军 (后加入赵、宋两国)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虽然匡章为齐国屡立战功,但是,在整体名气上,匡章反而比不上之前的孙膑、田忌等人,也不上后来恢复齐国的田单。

三、庞煖

庞煖(生卒年不详),一作庞焕、庞子、庞援(“煖”即现在常用字中的“暖”,也有将庞煖误作庞涓的),《史记索隐·廉颇蔺相如列传》误作为冯煖。是战国末年赵国将领、纵横家,曾擒杀燕将剧辛以及合纵五国伐秦。在公元前3世纪初,庞煖已经成年并受到赵武灵王的重视。但是,在沙丘宫变之后,因为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庞煖也在赵国历史上消失了一段时间。等到战国末期,庞煖才重新担任赵国的将领。庞煖对燕国作战的胜利不但稳固他在赵国的地位,也使赵国重新赢得了在山东六国中的威望。

在此基础上,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行动终于达成,庞煖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联军统帅。公元前241年,庞煖指挥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当然,这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因为山东六国貌合神离,所以没能取得成功。同年,庞煖怒齐附秦,同时消除无功而返的结果,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赵国由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然后回归赵国。自此之后,史料中就没有庞煖相关的记载了。

四、王龁

最后,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不过,在秦国名将之中,王龁的名气不仅比不上白起、王翦等人,也要远远低于樗里疾、司马错等人。不过,纵观王龁的一生,却是一位屡立战功的秦国将领。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大败赵国。公元前259年,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统军围攻赵都邯郸,但未能攻克,楚、魏联军大败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本来是由王龁来指挥秦国大军。面对廉颇这位对手,王龁多次取得胜利,迫使廉颇只能坚守不出,这成为赵孝成王用赵括取代廉颇的重要原因。

而在赵括登场之后,秦昭襄王才将白起派上了战场。因此,长平之战的功劳,显然不能白起一人独享,也即王龁也要分一杯羹。在长平之战后,王龁又参与了邯郸之战等战役。公元前247年,王龁攻克上党各城,秦国将其设为太原郡。到了公元前244年,王龁去世。总的来说,在笔者看来,对于以上四位将领来说,无一不是战功赫赫之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四大名将却没能获得较高的名气,甚至可以说是鲜为人知了。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战国被忽略的四大名将,你怎么看呢?

战国四大名将各有所长,战法各异,谁才是第一猛将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时期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俗话说:「 ”乱世出英雄”,既然这样,自然少不了征伐四方,纵横捭阖的名将见于历史之中,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 ”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秦之白起、王翦;赵之李牧、廉颇。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编撰《千字文》。其中以「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来形容战国时期这四位战功赫赫的名将。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这四位的丰功伟绩和赫赫战功,以及他们各所擅长的战法。 战神白起 白起之名,对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都知道他不只是战神,还有杀神之称,他一生历经百战未尝一败。白起最有名的是大军团作战和歼灭战!所谓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 ”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我们的伟大领袖 *** 同志在抗战后期的的战法灵感大概源于此。 战神白起 在秦昭襄王时期,白起为秦国的开疆拓土立下不可替代的贡献,也因此死在他手下的六国将士不计其数。据统计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堪称「 ”常胜将军”。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廉颇 在当时,东方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两强,号称齐国之强大不可撼动。而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一战成名,廉颇班师回朝,被封上卿,作战勇猛,善于防守反击战法。 在长平之战前期利用固守的战略成功抵御秦国。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赵括母亲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起用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杀赵军四十余万。 老将廉颇 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王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 ”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燕王于是出动了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试图灭亡赵国,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经此一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 军神李牧 李牧,赵之良将也,有人说「 ”李牧死,赵国亡”,可见李牧的军事才能之大,甚至有人称李牧为四大名将之首,因为白起的胜利是建立在秦国强大的国力之上的,而李牧在风雨飘摇的赵国依然能屡次打败秦国入侵,甚至在公元前235年,李牧击败秦国大将恒奇,歼秦军十万,为秦国在战国时代遭受的最惨重损失。传回国内,秦国震动。 李牧扬名内外应该是在他还是边将时,设奇计杀匈奴、破东胡、使匈奴十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后来被调到前线接棒廉颇,伐燕取武遂、方城,又两次大败秦军,抵御住了韩、魏的进攻,可以说是拯救了风雨飘摇的赵国,在战场上的综合能力自然是没话说。李牧一开始并不是赵国的主将,只是一个小小的边境守将,负责赵国北部的燕门郡,之所以在这个位子驻扎,主要是为了防范蒙古地区的匈奴骑兵,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且特殊,李牧多次打败匈奴,可见其战力不俗! 李牧 此后,秦赵两国又爆发了多场战役,最终都是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所以李牧才被称为秦国的克星。最后逼得秦国不得不使用反间计,赵王昏庸无能,轻易的就相信了对方的挑拨,赶忙召回李牧,但是李牧认为将在外不受军令,所以并没有回朝。赵王见他不肯回朝,以为他真的背叛了国家,直接设计杀了他。就此,一代名将陨落。 智将王翦 王翦使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之一,王翦最主要的功绩是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重要功臣。 王翦与白起不同,各有擅长,白起号称「 ”人屠”,打仗快准狠,善于打集团战,歼灭战,野战。但孙子兵法有云:「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王翦就是这样一名谋略致胜的智将,比如他用反间计杀死赵国名将李牧,他攻灭楚国时候,向秦始皇索要大量财物,以打消秦始皇对他的猜忌之心。 王翦善于打智谋之仗,利用敌人弱点,以最小代价,取得胜利。作战之前对整个作战意图做详细谋划,不打无准备之战,步步为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无论是在灭燕国,还是攻破楚国,其战法都都不是最高明的,但确是最实用的,所以才招招制敌,最终取得胜利!堪称战国时期智将典范! 王翦剧照 战国时期,名将辈出,各有所长,各出奇谋,至于谁才是战国第一猛将?我觉得并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是政治经济的基础,秦国之所以能最终统一六国,正是由于秦国历代国君开明的政治和商鞅变法以来的飞速发展!最终为强秦带来了良好的军事政治基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3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