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明朝末年的将领都是什么学历 看过之后才发现,难怪明朝会灭亡

微博旅者志 2023-09-16 13:16:17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一直是一个很令人惋惜的朝代。这个朝代的特殊之处在于,很多人觉得,明朝末年相比于其他朝代末期,还算是政治清明。换做其他时代,或许原本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之所以会灭亡,也是因为当时天时太差。

明朝末年,恰逢三百年一遇的小冰河,国内到处都是干旱、洪涝、瘟疫。正是因为天时太差,导致明朝国内需要应对农民起义,对外又需要应对北方虎视眈眈的女真。再加上当时朝廷内部,党争太过严重,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明朝的灭亡,史学界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争议,难下定论。不过,我们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些明朝的灭亡。

你知道明末几位最有名的明朝将领,都是什么学历吗?

1.袁崇焕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也是最富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袁崇焕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褒贬不一。

支持者认为,袁崇焕是和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反对者认为,袁崇焕绝对是私通后金,罪不可赦。

袁崇焕的经历,我们先放到一边,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经历。

袁崇焕,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生,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三甲第四十名。这一年,袁崇焕35岁,进士及第后,外派做任福建邵武知县。

三甲第四十名是个什么概念呢?

按照明代科举制度,科举殿试之后,会分出一甲二甲三甲。一般来说,一甲是三个人,二甲少则七人,多则二十多人。三甲数量更多,但最多也就是三百左右。

所以 袁崇焕考中了三甲第四十名,大概可以理解为,全国科举考试,考进了前七十!

这要放在今天,妥妥是顶级大学霸啊!

不过,要是对比后面的几位名将,你会发现,大名鼎鼎的袁崇焕,好像也很一般。

2.孙承宗

相比袁崇焕, 很多明粉更愿意承认,孙承宗是明末的第一名将。因为孙承宗戍守辽东期间,曾经以守代攻的办法,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若不是遭到魏忠贤的排挤,说不定最后就直接把努尔哈赤给灭掉了。

这种说法到底准不准确另当别论,我们还是像之前一样,看看孙承宗的学历。

孙承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出生,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名。这一年,孙承宗41岁。进士及第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来更是因为这个身份,直接去给天启皇帝做了老师。

二甲第二名!

全国第五!

这个成绩,明显要比袁崇焕更加厉害。看来,孙老师不光是打仗厉害,学习也是蛮厉害了,堪称是全能型的天才了。

3.孙传庭

在《明史》上,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传庭死而明亡矣。能让明史上都记上这么一笔,可见孙传庭的重要性,还有其厉害程度了。

而从孙传庭的战绩来看,他也确实当得起这个称号。

崇祯九年(1636年)出任陕西巡抚,组建秦军,伏杀闯王高迎祥,平定河南农民起义。崇祯十五年,拜陕西总督,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看看这些熟悉的人名吧!这些把明朝搅得天翻地覆的明末起义军领袖,在遇到孙传庭的时候,基本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

单凭这个战绩,孙传庭也确实当得起明史上的那句话了。

那么,孙传庭又是什么学历呢?

孙传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出生,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细心的朋友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一年,也是袁崇焕中举的那一年!

但别忘了, 袁崇焕当时已经35岁,而孙传庭只有26岁。算起来的话,袁崇焕要比孙传庭多学习将近十年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传庭也是妥妥的天才学霸了。

4.卢象升

和孙传庭很类似的是,卢象升的战绩,更多的还是针对国内的农民军,而不是关外的后金。

但这并不妨碍,卢象升后来夸张的战绩。

崇祯六年,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七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

卢象升和孙传庭真的很像。两人相像的,不仅仅是战绩,学历上也是如此。

卢象升,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出生,天启二年进士。这一年,卢象升22岁。

卢象升进士及第的时候,竟然比孙传庭还要年轻!

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和卢象升,这四位明朝末年的所谓名将。 遍观他们的生平,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们全都是清一色的进士出身,全都是最顶级的大学霸。

那么,是不是仅这四个人比较特殊?他们能够中进士,是因为他们四个确实智商够高,能够学业军事两不误呢?

当然不是!

实际上,这个名单,我们还能列出更长。 明末较为有名的将领当中,熊廷弼、洪承畴……这些人,也全都是进士出身!

那么,不是进士出身,又比较有名的明末将领,有没有呢?

当然也有,比如左良玉、曹文诏、毛文龙,这三个人,就是纯粹凭着自己的军功,一点一点打上去的。但是,相比之前那个名单的长度,这个名单,明显要短了很多。

明朝末年的将领,尤其是高级将领,大部分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之后,先做文官,然后慢慢最后转到武将上面的!

这也是明朝末年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了:文臣做武官!

要知道,打仗这件事,虽然对智力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但智力高,能考中进士,不意味着就能打好仗。所以在明朝末年,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特别可笑的军事案例。 明朝军队明明是实力占优,但是最后往往会因为指挥将领的愚蠢,最后导致全军溃败。

这其实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遍观整个明朝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明朝开国年间,那群跟朱元璋一起慢慢打出来的名将, 后来比较出名的将领,大多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出现的:世袭!

没错,明朝的军官体制,是可以世袭的。 比如明朝中后期最有名的两个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就都是先世袭了祖上的官制,直接进入军中。靠着军功一点点往上升迁,逐步做到最顶尖的军事将领。

这种世袭的制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将军家族的腐败,很产生很多大问题。但人才培养方面来说,确实也更容易培养出厉害的军事人才。

毕竟,人家从小就是奔着做将军去的,而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去做一个出色的文官。

反观明朝末年,大多数高级将领,全都是由文转武。且不说他们的实际能力如何,或许真有那种读过几本兵书之后,就能横扫天下的天才将军,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事不现实。 这些由文转武的高级将领,就算能明白如何指挥大型军事作战,对于底层的军事战斗,绝对是一窍不通。

因为他们自己基本上没上过最前线,没和敌人真刀真枪的打过。

这就好比你学的兽医,却偏偏要去给人治病;明明是弹钢琴出身,却要转行去搞科研。转行不是不行,但你至少要有一个限度,你至少要先学过相应的只是体系才行吧?

真正的顶级名将,从来都是在战场上一步一步打熬出来的。像这种明末由文转武的高级将领,说好听了是文武双全,说不好听的,那就是外行指挥内行了。

偏偏这种情况,在明朝末年,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普遍如此。

由一群文官去打仗,明朝自然就很危险了。

明朝三大才子和江南四大才子,谁更加出色?

一、先看看学历

明朝三大才子:

解缙,学历:进士

杨慎,学历:状元

徐渭,学历:秀才。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学历:解元,勉强算是地区文科状元?

祝枝山,学历:秀才

文征明,学历:秀才

徐祯卿,学历:进士

明朝三大才子中光一个状元就秒杀了江南四大才子,明朝三大才子完胜,毫无悬念。

二、官职

明朝三大才子

解缙,官职: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

杨慎,官职:从四品光禄寺少卿

徐渭,曾任:名气大如天的胡宗宪的幕僚,以及礼部尚书李春芳的幕僚。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官职:浙藩小吏

祝枝山,官职:应天府通判

文征明,官职:翰林待诏

徐祯卿,官职:没有

摊手,一个内阁首辅都足以让江南四大才子望尘莫及了,明朝三大才子在这局又毫无悬念的赢了。

三、艺术成就

肯定有人想,唉呀呀,唉呀呀,江南四大子的强项到了。我们先来看看叭~~~

明朝三大才子:

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擅书法,总裁《太祖实录》,写了七本书,还有词集六七八本。

杨慎:写了2000多首诗,擅书法,精通儒学心学,擅画画,著作多达一百多种

徐渭:书法大家,自称“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重点是画第四,而徐渭的在画画界的成就主要有“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那么我们可以想他的文,他的诗和他的书法是何等的惊才绝艳。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明代绘画大家,画也值钱,会写诗,擅书法。

祝枝山:书法家,

文征明:画家书法家

徐祯卿:诗人

比起来,我还是觉得明朝三大才子厉害,解缙一部永乐大典,造福的是全人类,打破国界走向全球。

三局全胜,赢的如此轻松。

《易经》作者崇祯不赈济明朝却偷偷藏了几百万银子最后银子被李自成带走了


俗话说“地为王地”,整个世界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在臣民眼中,皇帝是天下首富,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穷皇帝不在少数,比如刘秀,金太宗的洪雁吴麦琪,明朝的崇祯皇帝。其中崇祯最为经典,此人衣服破了都不舍得换,也是因为太穷,养不起军饷。

崇祯年间的明朝有多穷?从赵写的《甲申纪事》和《北归记》可以看出。写道,“新库有2300多金的缺口。老库没有家族资源历史,金腰带,犀牛杯,衣服等。才一千金;元是,这个项目已被允许用于公主的家庭建立一个坟墓。等他有了项圈,就该送了。只要外国保安带加纳队长六百两银子来,保元局就付三百两银子,储书守城。”而在《甲申纪事》年,赵感叹:“国家的贫穷就在这里!”于是,明朝的贫穷到此结束。

明朝虽然那么穷,但不可否认崇祯是个好皇帝。上朝后,勤政除奸臣魏忠贤,重用贤人。但我无奈遇到了小冰河期,崇祯是个无法制衡群臣的人。

据说在明朝灭亡之前,为了提高军饷,崇祯曾经低声下气地恳求大臣们筹钱,但是没有人响应。每个人只捐了3500-20元。就连周皇后的父亲也只是在崇祯的再三要求下捐了一万两银子,杯水车薪。所以,难怪明朝会灭亡。

有意思的是,虽然明朝国库穷,但崇祯本人却有一个不错的小金库。赵在他的书《北归记》中说:“小偷带到陕西的金银锭有历年的商标。听说万历八年后,国库里的银子一直没动过。还有3000多万银,150万金。”

所谓库银,就是崇祯的小金库,里面的银子达到了三千多万两。难怪诸侯中没有人愿意捐,皇帝在这一点上还是很吝啬的。我们怎么能指望王子中有慷慨的人呢?

试想一下,如果崇祯把钱拿出来没收,用来和李自成斗到底。那么,也许明朝就不会这么快灭亡了。或许,在熬过了小冰河期之后,崇祯真的可以把“中兴之治”带到明朝,完成他一生的梦想。

但是,假设终究不成立。崇祯终究没有选择用他的银子为国效力,明朝灭亡已成定局。只能说,勤俭节约惯了的崇祯,最后还是因为小气的本性吃了个大跟头。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172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