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历史上的今天丨在中国的帮助下,朝鲜是如何痛击日本的

看鉴 2023-09-16 11:34:36

1. 公元1151年,南宋名将韩世忠逝世

2. 公元1597年,朝日鸣梁海战爆发

3. 公元1782年,清道光帝出生

4. 公元190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立

5. 公元1957年,国画大师齐白石逝世

6. 公元1980年,瑞士着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逝世

7. 公元2002年,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在北京举行

8. 公元2002年,我国高校“211工程”正式启动

日本在历史上不止一次想通过对外侵略的手段成为亚洲地区的霸主。

早在1591年,在经历了残酷的战国时期后,实现了基本统一的日本,为了转移国内不可调和的封地矛盾,便已经将战争的矛头指向了东亚诸国。

统一了日本,就想着要不要把朝鲜也统一一下

攻占朝鲜则是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重要一环。时任日本关白的丰臣秀吉调兵遣将总计15万人,分为九路大军气势汹汹杀向朝鲜半岛。

丰臣秀吉家纹与日本政府标志,继承下来了...

而此时,在对马海峡的另一端,重文轻武潜心于党派之争的朝鲜李氏王朝却丝毫未能察觉到危险的讯息。在宣祖李昖执政期间,朝鲜人不知兵200余年,八道武备废弛,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

所以一上来就把朝鲜的重镇釜山打扑街了

历史上着名的万历朝鲜战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

大将生来胆气豪

面对久经沙场的日军,武备废弛的朝鲜陆军显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在建立滩头阵地后,日本陆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朝鲜“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在海上,日本海军也轻易击破了朝鲜水师的封锁,纵横日本海,不断辅助陆军的攻势,让朝鲜人防不胜防。

日本武士战力惊人,大有吃掉整个朝鲜的架势

日本作为一个海岛型国家,历来尤为重视海军,在攻击朝鲜时使用了战国时期的海洋技术巅峰——安宅船。该船船体高大,载重量可达2000石,装甲板厚度可达3寸,装甲间设有供射箭和发炮的孔洞,是舰队常见的旗舰。

算得上是日本长期战争的高阶科技

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

日本水兵也装备了由葡萄牙传入的先进火器,在海洋战斗中比使用弓箭的朝鲜水军更有优势。从本州岛中部、四国岛、九州岛南部等地区招募的海盗,也成为了日本海军的助力。他们常年游走于海面之上,比陈腐的朝鲜海军更擅长水面作战。

日军声势浩大,而且还找来了海贼王加持

但朝鲜方面也并非全无还手之力。当一位海军奇才崭露头角时,情况就逆转了。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李舜臣。

其实也干过陆军,不过在水上才真正发挥了他的才能

李舜臣,字汝谐,籍贯德水。1576年,李舜臣武科及第后不久便被派往北方边疆抵御女真人的进犯。但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步骑兵军官,在面对女真骑兵时少有战功。直到在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夕,他被举荐为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人生才迎来了转机。

治骑兵虽不强,李舜臣手下的海军却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是战前朝鲜最有战斗力的水军。

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工程设计上的天赋,改进并建造了威名远扬的龟船。其形似乌龟,顶部盖板上装备了铁甲和铁锥来保护水兵,如龟壳一般保护水兵,方便抵近突袭。

韩国人做的一个仿造模型

龟船不仅拥有卓越的防护能力,还拥有强大的火力。

龟船上威力最大的杀器便是其标志性的龙头。龙头置于船首之上,内有一炮,狰狞的龙头既可以用来威慑又可以发射铁丸轰击日军。龟船的两舷也装备了大量火炮,用来炮击敌船。

船有一首,内含一炮

在实际作战中,龟船主要用于冲击敌方船队,使之混乱;体型大,防护力稍弱但能装载更多射手的板屋船紧随其后鱼贯而入,用两侧的舷炮和弓箭攻击敌方船队。

小射手与大射手

这样的复合作战在实战中让日本海军疲于应付。日本武士们惯用的接舷战术在防护周密的龟船上没有用武之地,日本舰炮的射程又不如朝鲜舰炮。这让李舜臣率领的海军终于在海上,为朝鲜挽回了一些局面。

皮厚、耐打

第一次痛击日军

陆上全国沦丧,朝鲜国王李昖万念俱灰,逃到鸭绿江边,请求内附大明朝。却没想到,1592年5月4日,有捷报传来。

捷报来自朝鲜海峡上的重要港口——玉浦

在李舜臣的指挥下,朝鲜海军在巨济岛玉浦湾对入侵的日军船队发动突袭,日军大败,朝鲜海军乘胜追歼,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其实日本早期只是对釜山地区有较强的控制

其他朝鲜沿海则成为朝鲜水师的前进基地

玉浦港今天仍是朝鲜重要的造船业基地

玉浦海战是战争爆发以来,朝鲜军队的首场大捷,让未尝一败的日军终于品尝了贸然北上的苦果,也激怒了骄傲的总指挥官丰臣秀吉。1592年5月下旬,日军因不甘失败,转而向庆尚道的泗川发动了进攻。

日本在控制釜山后就全力推进北上

以图迅速拿下朝鲜首都瓦解朝鲜政权

这也导致半岛西南的全罗道地区成为隐患

但由于地形阻碍

日本要扫荡全罗道又必须获得足够的海上优势

李舜臣闻讯率领由23艘龟船组成的船队前去驰援。到达目的地后,朝军发现日军船队已经占据了泗川城周边的一处制高点,便于居高临下使用火器阻击船队。

于是朝鲜船队假装临阵脱逃,引诱日军船队驶向开阔的海域。急于复仇的日军驶船“追歼”朝鲜船队,却没想到在远离岸基防御后,23艘龟船突然调转船头,冲向日军船队,击沉了10余艘大型战船。

日军脱离岸基保护,然后被击败...

被打怕了的日军,终于了解了面前的对手不好惹,战略上由攻转守。

面对日军船队的闭而不出,士气高涨的朝鲜海军直接驶往港口围歼日军。同年6月,朝鲜海军在唐浦,固城,栗浦等海港又摧毁了数十艘敌舰。失去制海权的日军在朝鲜海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为了夺回制海权,日军决定在巨济岛附近一带集结海军主力,一举歼灭朝鲜船队。

如果连巨济岛都不能完全控制住

日本对朝鲜海峡的控制权就只能靠吹了

这对于积极求战的朝鲜船队而言,显然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为了迎战日军主力,朝鲜海军调度了多支船队,大战一触即发。

7月7日战斗正式打响,朝鲜海军先是派出少数战船挑衅日军,引诱日军船队至水深开阔且已经设置好伏兵的闲山岛附近水域进行决战。

朝军的意图显而易见,但日军仗着军势强盛,决定将计就计,先吃掉诱敌部队,再将主力一网打尽。但当船队真正进入战场时,情况却没有想象中这么完美。

双方都是有备而来

就看谁更棋高一着

朝军已经将日军团团围住,而且战船排列稀疏,背后就是广阔的海面,进可攻退可逃。反观日军的战船,虽数量庞大,却被牢牢挤压在了内线,密集的船阵大大增加了朝军火器弓箭的命中率。加之以朝军那如同蛮牛般横冲直撞的龟船,日军主力遭受重创。闲山岛大战,日军损失了61艘战船。至此,日军完全丧失了制海权。

韩国人又可以吹一辈子案例...

在陆军完胜的情况下,海上惨败的日军只能遣使议和。1593年7月,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画上了句号。

但这一切并未结束。

再战日本海

1597年2月,日军卷土重来,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了,而日军在海上却并没有遭到朝鲜海军的截击。只因李舜臣因党争下狱,接替他的水军指挥官老迈无能,指挥不力,漆川梁海战上葬送了几乎全部主力舰队。

日军从釜山再次北上

重点仍是快速拿下朝鲜首都

无奈之下,朝鲜李氏王朝只得再度起用李舜臣。但此时朝鲜海军主力尽失,只剩下十余艘战船,面对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海军毫无优势。如何正确选择决战地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李舜臣颇费思量。

这次不是富裕仗

手上的筹码不多,输不起了

最终,他决定在一个叫鸣梁海峡的地方与日军一决高下。

鸣梁海峡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靠近半岛,特殊的地形使得多股洋流彼此冲击,海水流向每隔数小时会发生逆转,湍急的海流在峭壁之间来回激荡,发出雷鸣般的巨响。

如此复杂紧凑的地形,正是小规模部队以逸待劳,以少胜多的绝佳场地。李舜臣在水下还布置了大量铁索和木桩用来在退潮后阻碍日军船队的行动。

草木皆可为兵,更何况水乎

决战之日,日军船队全部进入海峡之后,海流突然逆转,舰队随着海流相互碰撞,自相损失不少。而假装不敌的朝鲜海军此时立马调转船头顺着海流向日军船队冲去,连撞带轰,日军不敌只得撤退。

朝鲜半岛沿海真是遍布伏击的好所在

然而此时潮水已退,日军的许多战船都被李舜臣事先布置好的铁链和木桩绊住。最后日军损失30余艘战船。

战作一团

而此时日本陆军也渐感不支,这主要是入朝明军的功劳。时至1598年7月,侵朝日本陆军已被明军分割包围在蔚山、顺天、泗川等地,再加上8月丰臣秀吉病逝,控制局势的德川家康决定秘不发丧,在10月下达撤军命令。

侵朝日军计划偷偷从蔚山分批渡海回国。中朝两国“联合舰队”闻讯后急忙前来截击,万历朝鲜战争中最后一场大海战—露梁海战就此爆发。

遍布战役的一条海岸线

因兵力有限,中朝两军经过商讨后,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在放走一部分日军后,两国海军主力将日军将领小西行长的船队围住。成功撤退至安全地带的日军船队又转舵回来援救被困的小西行长。

一定要救出小西同志

而中朝两军早有准备,大明援朝水军副总兵邓子龙和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船队隐蔽在露梁海峡附近,用事先埋伏好的船队一起对日军船队发动了进攻。可惜攻势太慢,负责包围的船队未能全歼日舰,邓、李二人所在的旗舰亲自阻截突围的日舰,双双阵亡。

又一处设伏的好所在(露梁海峡)

他们的牺牲为赶来支援的明军船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明军的后续船队赶到后,用架在高大福船上的大型火炮猛烈轰击日军。明海军的大型火炮射程可达500至2000米,而日军火炮的射程只有100到200米左右,显然不是明军的对手。

被炮火覆盖的日军损失了大批舰船后,逐渐丧失战斗意志,开始向南方溃逃,被围困的中朝船队也得以解围。

身负重伤的李舜臣在临终前命令麾下将士秘不发丧,让手下的朝鲜船队和明军一起追击日军。经过一天的追击,最后日军只有50余艘船得以逃脱,其余均被联军击沉烧毁,万余日军尽数沉入海底。

损失巨大的救援

至此,露梁海战结束,中朝联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露梁海战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中朝联军成功截击了从朝鲜返回日本的日军,重创了日本的海上力量。

它也成了压死日军的最后一根稻草,留守在朝鲜半岛的日军残部纷纷四散奔逃,有序的撤退完全演变成了大溃退。

李舜臣自然成了永远的民族英雄

1598年12月,历时7年的万历朝鲜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中朝联军取得了全面胜利,为朝鲜半岛赢来了近300年的和平。而欢庆胜利的中朝两方没有想到,崛起于白山黑土之间的另一支强大的势力将比日军更加凶猛地到来。

点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出兵帮助朝鲜对抗入侵的日本?

因为我国古代的王朝在东亚一带是绝对的老大存在,而朝鲜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小弟,同样日本这个国家也是我国的一个小弟,小弟之间的关系不和睦,作为老大的我们应该主动去调解他们之间的这种纷争,这有利于让我们国家的边境变得更加的和平,从而可以让这些小国每年给自己的王朝缴纳大量的贡品,这样做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多次出兵支援朝鲜,帮助朝鲜化险为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在古代的时候我国没有帮助朝鲜的话,很可能他这个国家就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这也因此让朝鲜这个国家的人民一直对我们中国土地上的先烈们充满着敬意。

在古代的时候经常发生一些大规模或者是小规模的兼并战争,其实原因也非常的简单,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对外战争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获取更多的矿产资源或者是一些人口劳动力,就比如说朝鲜和日本,朝鲜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古代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但是相对来说日本它发展的更加的完善一点,因为日本这个国家它具有一个显著的民族优点,也就是擅长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及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尤其是日本每年都会来到中原进行一种交流访问,通过这样的交流访问,他们让自己国内的经济以及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因此日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发展来完成一些兼并战争,他们将自己的矛头指向了不远处的朝鲜。

因为朝鲜当时非常落后,整个国内的民众,他们的生活都是非常的悲惨的,根本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抵抗他们,因此日本多次派兵攻打朝鲜,但是朝鲜这个国家聪明呀,他知道自己不是日本的对手,也是多次请求中国的唐朝出兵支援他们,并且每次还带上了大量的珠宝,由此来博取唐朝统治者的一些欢心和好感,看在朝鲜这么诚心诚意的份上,唐朝的统治者也就勉强答应了,于是就派遣了一些盟军前去支援朝鲜,帮助朝鲜人民打败了这些日本的侵略者,并且让朝鲜的这些老百姓对唐朝的统治者感恩戴德,这样一来,在以后的日子里面还会缴纳更多的贡品。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王朝之所以会派兵支援朝鲜,那完全是因为有利可图,再加上当时的日本也并不是特别强大,就算打了又不会发生什么,日本人难道还敢和我们蹬鼻子上脸吗?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朝鲜自古就打不赢日本,现在却能完虐日本

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古代朝鲜曾经一度让中国和世界惊叹。我们知道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代。但也就是隋唐时代,朝鲜、日本都在迅速崛起。日本是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革。朝鲜则更不得了。朝鲜先后出现了两位伟大而杰出的重臣甚至可以说是权臣。一个是乙支文德将军、一个是渊盖苏文将军。在乙支文德的领导下高句丽几次击败了隋文帝、隋炀帝的入侵。渊盖苏文更是打败了中国最伟大的千古一帝唐太宗。
壬辰卫国战争朝鲜之所以失败,就是朝鲜统治者近百年重文轻武、近百年不识干戈。面对丰臣秀吉这么一个身经百战统一日本的关白显得军队毫无战斗力特别是缺乏名将。有名将也得不到信任。朝鲜当时就有一代名将——李舜臣。李舜臣特别是对日寇的鸣梁海战一战出名。日本侵略军头目小西行长被迫求和。小西行长希望日军能够无条件撤退。李舜臣坚决拒绝了小西行长的求和。朝鲜对日本最后一战朝鲜完胜日本。但李舜臣也在此次海战中壮烈牺牲。
近代,朝鲜大院君执政。大院君对朝鲜进行了锐利的改革。朝鲜为之一振。朝鲜居然先后打败入侵朝鲜的法国侵略者和美国侵略者。
但是,由于高宗皇后闵妃发动政变大院君被迫下野。闵妃掌权。闵妃是个投靠清朝的亲中国派。闵妃将大院君自强不息的国策改为依靠腐朽的清王朝的国策。结果甲午战争朝鲜战败被迫签订《江华岛条约》。
由此可见。朝鲜并不是从来就不堪一击,恰恰相反朝鲜一旦明君掌国国家就富强,军备也就强大。一旦是昏庸的君主或者软弱的朝廷,朝鲜就不堪一击。
其实朝鲜如此中国何尝不是如此?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明朝就曾帮助朝鲜抗击侵略者,这一仗打了6年,保了300年太平

2020年10月25日,中国举行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着高超的战争技巧和极其顽强的战斗意识,打赢了这场战争。

而 历史 上,也有过一次中国出兵朝鲜抗击侵略者的战争,这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明朝军队也同样获得了胜利。和志愿军抗美援朝一样的是,这场战争不止进行了一次,才把侵略者打败。这场战争就是发生于1592年到1598年的万历朝鲜战争。

从1467年开始的应仁之乱,日本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乱,这个时代被称为日本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在这个时候逐渐崛起,并逐步统一了日本。这个时候,丰臣秀吉打起了朝鲜的主意,他想进攻朝鲜半岛。

他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扩大自己的疆土,因为在他心里,他就是战神,甚至他都要打算攻下朝鲜半岛以后,征服中国和印度,他当时的口号是“征灭韩土、占据大明,君临印度”。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丰臣秀吉虽然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是当时日本武士阶层对国家的土地分配政策十分不满,这个时候他需要更多土地来分配给这些人。所以他就对外进行扩张和侵略。

其实当时在日本人眼里,世界的尽头,也就到印度了。要是他知道亚欧大陆规模,估计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口号了。

反观明朝当时,万历皇帝已经在位十几年了,但是明朝的形势却不大好。万历皇帝可不是一个勤劳能干的皇帝,他懒得和朝廷那些整天谏言的文官打交道,就躲进宫里不再上朝。而作为强弩之末的明朝,能战斗的兵力,只有北方的骑兵和南方的戚继光抗倭留下的军队。对比起当时明朝的疆域来说,这点战斗力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当时明朝对于日本想要侵略朝鲜半岛的意图是完全不知道。

再说当时的朝鲜国内,已经有足足两百年没有打过仗了,真要打仗,可能连兵器怎么用都不知道了。因为当时的朝鲜紧邻明朝和日本,他们觉得这两个国家不会对他们发动战争的。

这边丰臣秀吉已经摩拳擦掌开始自己的进攻安排了。为了正式开战,他甚至还特意让使臣给当时的朝鲜国王送去一封信,里面的意思就是说,老弟你就老老实实呆着,我要先打你,然后再打明朝,把你们两个一道都收了。

朝鲜国王收到这封信以后,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当时朝鲜内斗得厉害,根本无暇顾及日本的这一挑衅。也没心思部署兵力来抵抗日本即将到来的侵略。

就这样,1592年,丰臣秀吉率领十几万日军穿过海岸,登录朝鲜釜山,开始侵略战争。日军一路所向披靡,占领了汉城、开城、平壤以后,他们拿下了朝鲜八道中的七道。把朝鲜国王 李昖逼到了接近中国边境的义州。

这时候的朝鲜才回过味儿来:赶紧向明朝求救兵。

是得搬救兵了,再不搬就亡国了。他还把当时丰臣秀吉送给他那封战书一并呈给万历皇帝。

明朝在频频收到朝鲜的求救之后,从开始的不理会到后面的重视,他们首先把朝鲜国王接到了中国境内,保护了起来。

日本军队还一度跨过鸭绿江进入到女真的势力范围,但是被战斗力极强的女真联军打得直接逃回了朝鲜半岛。

明朝开始出兵,正式对抗日本军队。刚开始出动了五千骑兵作为先锋部队,进入朝鲜,进攻平壤。领头的是 史儒和祖承训,他们的目的 是试探日军的作战实力。当时平壤城内有两万的日军。

明军的五千人马从七星门突入平壤城内,本来以为会立马遇到对方士兵交战,但是迎接他们的不是人,而是披着鬼面、狮头的日军。

这明军的士兵和战马哪里见过这等情景,以为自己到了阴曹地府,全部受到惊吓。再加上当天正好大雨,明军的火器变得不好使,一阵慌乱中,明军骑兵陷入了泥潭里。日军用鸟铳从两个方向对着明军骑兵扫射,明朝两千骑兵包括史儒中弹而亡。

首战大败。祖承训带败兵退回境内。

经此一役,明军中日本倭寇恐怖、强大的流言传播开来。万历皇帝见此结果,更是意外万分,紧接着他诏令当时刚平定宁夏叛乱的李如松,率领4万明军再度进入朝鲜对抗日本倭寇。

从当时的部队人数上来说,明军是不占优势的,而且李松如带的这些兵,大多只有平原作战经验,面对朝鲜这种地形崎岖、完全陌生的地方来说,他们也是处于下风。

为此,李如松在战前施展了一招障眼法:他先向日军派出三批使者,声称双方可以和谈,不必动武。这个举动迷惑了当时平壤城内日军统帅小西行长。他也派出了二十余人准备迎接李如松。结果这李如松直接下令捉拿这二十人,其中活捉3人,剩下的死的死,逃的逃。

日军见这些人没回,就又派出一批使者打探情况,明军找了一些理由搪塞过去了。等到了1594年正月,明军直接到达平壤城下,日军才明白过来,自己上当了。他们立马关闭城门,坚守不出。明军直接开始进攻,大战就此开始。

经过一天的激战,明军利用自己在装备上的优势,狠狠打击了日军,小西行长见苦等的援军不到,只好率残兵而逃。明军和朝鲜军一起围追堵截,歼灭了一部分向南逃窜的日军,趁势收复了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

这场战役中,仅仅是明军斩获的日军首级就有一千六百多,加上其余原因死掉的,日军总共损失一万人以上兵力。而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

正月二十四,明军的先锋查大受率领三千骑兵前往朝鲜的王京,也就是现在的首尔,在首都西北方遭遇日军一小撮部队,查大受很快击败他们。紧接着日军从城内调来两万余人迎战,明军撤退不及时,被包围在原地。

李如松听到这个消息,正在勘察前往京城道路的他立刻带领一千亲卫兵前来解困。日军看到李如松的旗号,立马调转方向,直接朝着他奔袭而来。李如松被日军包围的情况下且战且走,副将李有升保护李如松的过程中战死。

这场战斗持续到半夜时分,中军官杨元率一千步兵救援李如松。日军觉得战斗时间太长,再战斗下去,恐怕明军主力就要过来了,所以停止战斗,向城内撤退。

从这以后,双方的对峙开始胶着起来,始终没有爆发大规模战斗。

但是跨海而来的日军,面临着供给短缺的情况,因为当时日军后方海面上一直有一名大将,李舜臣使用他改进的龟船打击日军的海上补给线,让日军大为被动。而正是这一年,京畿、庆尚等道出现了多年不遇的灾荒。审时度势的李如松又派人偷袭了日军的龙山粮仓,十万石粮食被烧了个干干净净。这个时候,很多日本士兵无心恋战,甚至有人偷渡回国。

见此情景,丰臣秀吉于1593年四月时下令部队从王京撤退,但是仍然留了几万兵力占据着朝鲜的南部四道,双方在边界上展开了拉锯战。

随后双方进入谈判阶段,但是谈判失败了,双方各自派兵交战,日军又派出大量军队到朝鲜。明军也对应派出大军支援,就这样来来回回一直打。

交战了六年以后,丰臣秀吉在这场战争中心力憔悴而死。日军开始从海上向国内撤退,明军和朝鲜水军趁此截击日军。其中 鸣梁海战和露梁海战 ,让几万日军死于茫茫大海中,朝鲜名将李舜臣也在此过程中殉国。

从此日本彻底败出朝鲜。

这场前前后后持续了七年的战争结束。涉及的中、日、朝三方,在这一场战争中,均受伤不轻。

朝鲜半岛在这七年中彻底沦为人间炼狱,生灵涂炭。虽是成功收复全部领土,但是元气大伤。朝鲜人民对日本人的抵抗情绪和戒备之心,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作为已经走到末期的明朝,这一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金钱,让本就虚弱的明王朝更加脆弱。

日本的丰臣秀吉没有通过这一战实现他的勃勃野心,反而抑郁而终。随后丰臣秀吉的剩余势力被德川家康击败,开启了新的幕府时代。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69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