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读诗经:共牢而食,合卺而醑

萧家老大 2023-09-16 11:08:40

读诗经:共牢而食,合卺而醑

其一.两千多年前的上巳节,人们泼水祈福、以香草辟邪。说是踏青游春,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场大型的户外相亲派对。“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见《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如织的游人中,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怀春的青年男女,小心脏立刻擦出闪电火焰。古代的男女可比今天的红男绿女矜持多了,也没法加微信留电话,“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只好折花相赠,但还有什么比手折芍药,作为信物更浪漫的啊。这花枝传情,既有结情思之意,也取“绚盼之乐,芍药之和”(《吕氏春秋》)的好和之意。

芍药又名将离草,常用来作为惜别的信物。中国古人认为,天下花卉,唯牡丹与芍药最为富丽。这艳丽的花卉在感伤临别时出现,自有一种别样的张力。这是典型的东方式审美,华丽幽玄,只有这热烈之美,衬得起我内心的感情,也只有这短促的花期,能告诉你,我是多么不愿别离,又是多么渴望重逢的欢欣。“别时容易见时难”,这种内心的婉转低回,大约也只有含蓄的东方人才能够体味。所以,上天把芍药给了中国北方,让它在春日怒放,也让它带着葳蕤之色传情达意,渡过了溱水洧水。

长江流域的芍药,种植以扬州为盛,“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就是念及扬州,年年岁岁芍药花犹在,而往昔无踪。植物当然没有这么婉约的心思,它们有自己的脾性,橘生江南,逾江北为枳;可是,芍药在岭南,任你悉心呵护,照样养不活。我们确实改变了许多物种的存在方式,包括移栽、杂交、转基因等等。但这些花木被人类赋予的意蕴,却在缓慢消隐。今天,人们在离别时可以赠送的物件太多了,最好是实用的、便捷的,你要是情意绵绵赠一束芍药,对方也许根本不懂这是何意,烦恼着该怎么办理飞机托运,赠花之举多半要被视为矫情。

其二.葫芦用于制作乐器可是颇有渊源,《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笙”就是指葫芦笙,一种古代的管弦乐器。“以鲍(葫芦)为之,共十三管,列置瓤中,吹之发声。”无奈我学而有怠,纵有嘉宾,也无法吹笙相迎。只好琢磨着是否可以学习先人,采摘葫芦的鲜叶来设宴, “蟠蟠瓠叶,采之亨之。”(见《小雅·瓤叶》)。在古人的经验里,葫芦分为味甘、味苦两类,可以食用的,就是“瓠”这样的种类。那苦味的葫芦呢?可以等到果实成熟、晾干,作为水瓢、酒器、渡水的工具。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邶风·匏有苦叶》一诗就或隐或显地展现了葫芦在古代生活中的多种意涵。渡口边等待心上人的女子,眼看大雁北飞、霜降已至,快要错过婚嫁的时节,内心焦虑犹如葫芦之苦叶。水深就垂衣缓过河,水浅就提衣快步走。

以葫芦起兴,不仅是葫芦可以作为渡河之器,还暗示了古代“合卺”的婚俗。据《礼记》记载,男女需“共牢而食,合卺而醑”才可以正式结为夫妻,意即男女要同吃一个牲牢,同饮一个葫芦的酒水。 “合卺”就是将一个葫芦剖开成两瓢,用红线将两瓢系在一起,盛满酒供男女各执一瓢合饮,谓之好合,以示夫妻之始。今人的夫妻交杯酒比起古人的“合卺之礼”简化得太多了。

葫芦掏尽内瓤作为容器,不仅可以盛酒,还是普遍的谷物、食物容器。“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幽风·七月》),葫芦在七月还是可以食用的嫩瓜,在八月则成熟可被作为盛器。“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大雅·绵》),不仅形容了葫芦长蔓上果实丰硕的样子,也蕴含着先民关于子孙昌盛的期待。另一方面,葫芦弧线形的形状还好似女性的身体部位,吻合先民的生殖崇拜和多子多福的心愿。

(本篇完)

我是如此爱你——读《诗经》之《唐风·绸缪》

原文:

绸缪(chōumōu)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译文:

柴薪捆扎紧又紧,三星在东日已暮。

今夕到底是何夕,此生有幸见夫君?

郎啊郎啊好欢喜,让我如何承君恩?

柴草缠绵不能分,三星在隅夜已深。

今夕到底是何夕,今生得遇此良人?

郎啊郎啊好喜欢,让我如何报情深?

荆楚紧束似情人,三星在中夜已分。

今夕到底是何夕, 夫君光粲耀我心。

如此欢喜郎真意,愿与郎君永不分!

引语:

《唐风·绸缪》讲的是一个女人,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突然邂逅了自己喜爱的情郎,那一刻她手足无措、欢天喜地,以至于我们这些读诗的人,也会为她那不加掩饰的欢喜而感动,并替她高兴!

这首诗有三个意象:第一个是“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用柴草的紧束来表达情人之间的缠绵,含蓄又质朴,不像我们现在只会说“抱你抱的紧紧的”。

第二个意象是“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写了时光的流逝,也写了这憨痴女子内心的喜悦和惶恐。第三个意象是“见此良人”“见此邂逅”“见此粲者”。第一句是“好人啊”,第二句是“惊喜啊”,第三句是“光粲粲啊”,这男子的俊朗照亮了寂寞的长夜和女子的深情。漂亮的人儿啊,爱你爱得不知如何是好!如此不加掩饰的欢喜,也会让带来这份喜悦的人粲然而笑。这是一首美好的诗啊,纯真、简洁,情感浓烈、干净、不做作。

后来,这首诗成了古代新人入洞房前必须要唱的一首诗。据说,婚礼起始,宾客先要唱诵《周南·桃夭》,然后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饮”。“共牢而食”是指新婚夫妇象征性进食,“合卺而饮”是指饮交杯酒,然后,众友贺诗《唐风·绸缪》。如此纯真、喜乐之诗唱诵出,新人拜谢众人,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公婆),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荣辱夫家家族……整个仪式喜乐安详

合卺之礼读音

合卺之礼读音hé jǐn zhī lǐ

一、词语解释

1,旧时结婚男女同杯饮酒之礼,后泛指结婚。

二、引证解释

1,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剖一瓠为两瓢,新婚夫妇各执一瓢,斟酒以饮。后多以“合卺”代指成婚。引《礼记·昏义》:“妇至,_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_。”孔颖达疏:“卺,谓半瓢,以一瓠分为两瓢,谓之卺。_之与妇,各执一片以_,故云‘合卺而_’。”

《陈书·袁敬传》:“盖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轻,若不加其等级,_可合卺而_,所以假_马之位,乃崇於皇女也。”宋周_《清波杂志》卷八:“顷岁儿女合卺之夕,_登高座,赋诗催妆为常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母笑慰之,因谋涓吉合卺。”

三、国语词典

婚礼中,新郎新娘两人交杯共饮。语出《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_,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后世遂以合卺称「结婚之礼」。《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合卺之夕,凡属两姓亲朋,无有不来的。」也称为「喝交杯」。

四、网络解释

合卺合卺,读音为héjǐn,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结婚礼仪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交杯酒(合欢酒)。

合卺怎么读什么意思

合卺:hé jǐn

基本释义:旧时成婚时的一种仪式。将匏瓜锯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执一个饮酒。后以合卺指成婚。卺(jǐn):盛酒的瓢。

详细释义:

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剖一瓠为两瓢,新婚夫妇各执一瓢,斟酒以饮。后多以“合卺”代指成婚。

《礼记·昏义》:“妇至,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孔颖达 疏:“卺,谓半瓢,以一瓠分为两瓢,谓之卺。壻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故云‘合卺而酳’。

”《陈书·袁敬传》:“盖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轻,若不加其等级,宁可合卺而酳,所以假驸马之位,乃崇於皇女也。”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八:“顷岁儿女合卺之夕,壻登高座,赋诗催妆为常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母笑慰之,因谋涓吉合卺。”

历史起源:

到了南北朝时,行“合卺礼”又增加了在两个瓢把上连上丝带,喝酒后,将两个瓢扣在一起,用丝带缠绕称“连卺以锁”,寓意是使两人相爱拴在一起,永不分开。

到了宋代,破卺为二的酒具改为两只木杯。新娘新郎同饮之后,掷杯于床下,若两杯一仰一合,意味着男俯女仰,天覆地载,阴阳和谐,实在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合卺”的礼仪也就被改为“饮交杯酒”。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69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