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分享
吃完晚饭下楼玩,已经成了我和望仔每日的必修课。前几天爷爷已经把望仔的小自行车修好,放在院子的车棚。
晚饭后,我们刚出门,望仔就惦念着自己的车子。此时楼下已有三个小朋友骑着自行车玩。望仔刚骑上没一会儿,住我们前楼的一个小姐姐走到我跟前说:“阿姨,我想骑他的自行车,和他们比赛,看谁骑得快。”
一向都教育望仔要懂得分享的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但望仔现在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我必须征得他的同意才行。于是我告诉望仔小姐姐的想法,并问望仔愿不愿意让姐姐玩。望仔的回答是干脆的:“不行,这是我的自行车,我正在玩呢!”“可是如果姐姐有好玩具的话,她也会让你玩的。”“不行,我还没玩够呢!”任我怎么说,望仔就是不愿意,而那个小姐姐又一直耐心地等着。
突然,我看见前面停着元元的自行车,这是一辆两轮自行车,显然是大孩子骑的。但为了满足那位姐姐的愿望,我征得元元的同意后告诉望仔:“你骑这个大车子,让姐姐骑你的小车子,好吗?”此时望仔爽快地答应了。骑上去后还不住地嘟囔:“我的车子真大!”小姐姐如愿以偿骑到了望仔的自行车,高兴地追别的小朋友去了。因为是两轮自行车,加上车子大,我必须扶着望仔走。
望仔妈对教育孩子学会分享的意识很清晰,在小姐姐提出借自行车的时候恰好能及时实施展开。要培养孩子学会分享,首先父母要认识到分享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懂得分享的孩子对别人比不会分享的孩子更细腻体贴敏感,也更克制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他们很看重分享带来的更具意义的感受,比如能从别人的欢乐中得到更多的乐趣,也普遍更受朋友们的欢迎,获得更深的友谊,同时也能更适应生活。可以说,望仔妈的教子观念很宽阔很大气。
在培养分享好习惯的意识引导下,望仔妈及时发现了机会,想借此培养望仔的分享能力,这种初衷非常好,但望仔妈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自行车的主人是望仔。妈妈应该让小姐姐自己找望仔,而不应该马上自行先答应小姐姐后,再找望仔协商,这样给自己和望仔造成的局面都很被动,有些骑虎难下的感觉。虽然望仔好像是很痛快地答应了妈妈的建议,骑元元的车子,但望仔将会很快发现,大车子玩起来不痛快,又觉得自己本来也不是出于友谊,心甘情愿答应借给小姐姐玩自己的自行车的,是在妈妈特别恳请下,同时又被妈妈建议说可以骑元元的自行车,才一时冲动答应的。望仔与妈妈之间的心理交流就可能会出现微妙的不和谐,也会为接下来向小姐姐要回车子留下更多周折。
妈妈教分享的后续
原以为那位姐姐玩一会儿就会主动把车子还给我们,可没想到,她绕着我们楼转了很多圈后,还丝毫没有要还的意思,而望仔又想玩他的车子了。出于无奈,我只好向那位姐姐要回自行车,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位姐姐居然说:“阿姨,我还没玩够呢,让我再玩一会儿吧!”“你的车子呢?”我问她。“我的车子在家呢,妈妈说麻烦,不让我拿下来玩。”“可是弟弟也想玩他的车子了,你看这个车子这么大,他根本骑不了。”“阿姨,让我再玩一会儿吧!”“好吧,你再骑一圈,阿姨和弟弟在这里等你。”等又转了一圈回来,这位姐姐依然不大愿意还给望仔,最后还是我硬给她讲道理,才把车子还给望仔。
望仔妈想教孩子学着跟别人分享,这种良好的愿望一定要保持下去,但为什么这次分享显得这样不顺利,有些滞涩呢?还是以上谈到的原因:妈妈太过于主观主动了,结果,她和儿子最后都被动了。
谁应该是分享的主角呢?应该是车子的所有者望仔,妈妈在培养望仔与人分享的过程中,母子二人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任何的教育教学都要双方互动下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尤其是学习的人要有主动的愿望。虽然妈妈在这次分享过程中主动示范,但似乎更像是她一个人在承担着好几种角色,分别代表着望仔的需求、小姐姐的需求和一个权力过大心力过用的裁判角色。不过,这次行为是对培养孩子分享能力的宝责实践,无论如何是很有意义的,但望仔妈一定要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与人分享的规律。
面对这样的困惑,妈妈该怎么做
望仔长这么大以来,我们还是头一次碰到这样的小朋友,我不知道该怎样向望仔解释当遇到这种情形时,还该不该与人分享?也不知道当着望仔的面向小朋友要回属于他的玩具这种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不是所有的情形都要训练孩子与人分享。
在孩子玩在兴头时最好不要建议孩子与人分享。至少要孩子的游戏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之后,玩具富余出来了,放在一边,有人借,孩子的分享愿望才更容易生发出来,结果也会更圆满更有利于下一次分享行为的发生。望仔已算是很配合妈妈很通情达理的宝宝了,对这样的宝宝父母其实要更注意维护好孩子内心的需求。
对于妈妈以一种较为“硬”的讲道理的方式强行要回望仔的玩具并无大错,因为毕竟对方也是一个需求较为强烈的孩子,如果一味任由她玩下去恐怕一直要不回来。本来这次分享也是望仔妈的初步尝试,只要不经常代替望仔出面解决问题就好。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安慰孩子,引导他,让他不要纠结这些问题,而是建立更多的自信。
面对语言暴 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还没有办法去解决的时候,经常感觉到委屈、耻辱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严重的会影响学习,影响人格的进展。孩子会产生自卑,有的时候甚至记忆。所以这件事情绝对不是小事,希望家长们认真对待。
我就说一些例子。我给你推荐一下。当别人说你的孩子是废物的时候,你就这样告诉孩子。说废品可以分类,你属于不可以回收的那一类。当别人说你的孩子滚。让你的孩子这样说,我不会请你示范一下给我看。当别人说。你有神经病,让你孩子这样回答,他都是被你传染的。当别人说你的孩子笨的时候,你的孩子这样回答。凭你的智商是不会发现聪明的。当别人说你的孩子38岁的时候,你的孩子这样回答他。你妈也是个女人呀,
当别人说你孩子矮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样回答的没办法呀,都是知识和颜值压的。别人说你的孩子。丑让你的孩子自信地回答他和你相比,我还是充满了自信。当别人说你的孩子不要脸。就让你的孩子这样回答。可怜你送给你吧,你很缺氧。诸如此类的。做父母的,做家长的教孩子,未成年之前,孩子保护自己,面对形形色色的语言暴 力。
学会用正确的姿态和孩子沟通,不要做那个高高在上的家长,好吗?我们不妨回想一下,父母在和我们谈心的时候往往都是什么样的场景?是爸爸妈妈回到家以后很辛苦了,坐在沙发上我们面对面去沟通,还是你坐在课桌前爸爸妈妈掐着腰斥责你呢。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没有站在一个平等的态度,就连我们沟通的姿势都是不同的。可能很多人会说孩子需要上学,我也需要工作,一天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孩子还总是给我找事儿,回家以后我必须要教训他,所以我必须拿出家长的姿态。如果不让他怕我,以后我怎么去管他呢?
可是我们别忘了,孩子和我们一样,他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认知。当我们用这种姿势跟孩子讲话的时候,你说的任何一句话可能在他的心中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孩子的心中早就因为你的一个姿势开始反感了。是不是很多家长抱怨周末的时候孩子自己在家中,本来作业就不多,可是到我已经下班的时间,孩子还是在看电视。我看见他的第一眼火一下就上来了。为什么一天的时间都在玩儿而没有去写作业呢?
相信这个时候愤怒的家长很多做法都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直接表达出来对孩子的愤怒,甚至有的时候对孩子大吼大骂。其实我们不妨转过身来想一想。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周的时间,他可能就盼着这个周末爸爸妈妈能陪在身边,能够心平气和的和他去说一说话,聊一聊天儿,也许你对他的这个吼骂都是用自己不争气换来的。
而且作为家长,有没有去想过,我们这样的姿势和孩子说话,孩子能不能接受呢?看起来高高在上的爸爸妈妈总是用鼻孔对着她,总是吓得她不敢和你说话,甚至没有办法平时面对自己的父母,只能眼朝下头朝下。这种感觉像不像是一个罪犯呢?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应该在一个平等的关系上。我们不妨站在孩子角度去多考虑一下。探索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想想在他的世界里,爸爸妈妈在忙碌着为了什么?
而我们也换一个角度,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一下他内心的想法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带自己的孩子去参加过大型活动当,孩子小的时候,站在人群中什么都看不见,只看见了忙忙碌碌的双脚在不停地行走,可是当你把它放在肩头的时候,孩子突然间就笑了,因为他看到了爸爸妈妈眼中的世界。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同样如此。你没有看见孩子的世界,所以没办法理解他。孩子没有看到父母的世界,更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小时候让孩子在教育上省心,那么我们在姿势上就应该做下调整。
第一,交流的时候学会蹲下来。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沟通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人的眼睛,因为眼睛在说话。当我们和孩子同样高度的时候,沟通的时候,眼神的交流,其实尤为重要,不要给孩子一些压迫感,让她觉得父母之间的交流是很顺畅也很温和的一件事情,慢慢的孩子注意力放在了和你沟通上,这样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内心的世界,也能知道我们如何做,才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快速的成长。
第二,带着孩子看到父母的世界。孩子的个子不高,看不到大人的世界,孩子的成熟度不高体会不到大人的感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去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不妨一起去看一个演出,一起去参加一个活动,这可能会让孩子和大人之间有了不一样的沟通纽带。当孩子和大人在同一高度的时候,内心感受是一样的,往往就换来了孩子对家长的尊重,家长对孩子的理解,这样才会达到父母和孩子双方的关注。
所以作为家长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命令孩子说教孩子学会蹲下来。握着他的小手,抚摸他的额头和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以一种最平等的方式去沟通。这样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同时也更愿意打开自己的内心。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不会有那么多的叛逆,同时也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小欣最近总是愁眉苦脸,一经询问才知她的苦恼来源于她的宝贝女儿琪琪:琪琪刚出生的时候就很瘦小,比同龄的女孩子矮了一些,而随着年纪的增长,这情况并没有改善,身高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了。
特别是当琪琪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小朋友初初都会喊她妹妹,后面询问年纪后才发现,琪琪是姐姐。
这种时候,小欣的心里总是堵堵的,不好受。旁人总劝她,孩子长个子的时间有早有晚,还有先天遗传和后天发育等因素影响,别太介怀。但是小欣依然很焦虑,甚至开始有些自卑。
这种焦虑在某一天瞬间把她整个人吓懵了。某一天她带着琪琪在小区玩耍时,琪琪走到一个小女孩面前,邀请小女孩“我们一起玩滑板车吧。”,但是小女孩直接拒绝“你太矮了,我不想和你玩。”
一直以来小欣的焦虑,自卑甚至可以说是恐惧,在另一个孩子的童言无忌下成了真。她有点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去安慰琪琪以及劝小朋友们一起玩。
听完小欣的讲述,研究过儿童心理学的小珠立刻问她“孩子当时是什么反应?”
“她倒没什么反应,反而跑到另外一个小朋友旁边比了一下个头,直接和那个小姐姐说'我长得挺高的呀!还有玩滑板车我可是很厉害呦,滑的特别快!’后来慢慢的那些小朋友也和她玩了。”小欣回忆道。
“琪琪好聪明,她处理的方式很棒呢。其实很多这些焦虑,都是大人多想了呢。小孩本身并不会觉得个子不高很丢人,反而是大人自己强加了这种焦虑。”小珠继续分析道。“你要清楚,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是父母建立的,如果你希望她不会因为个子矮而感到自卑,羞耻,成为一个自信开朗快乐的孩子的话,当妈的你首先就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想法!”
在小珠的层层分析下,小欣终于放下了心理的负担。
小欣的焦虑并不是个别现象。
许多人当父母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忧:
“我家孩子怎么吃得饭比你家的少?”
“哎呀,我家孩子上学那么晚会不会出问题?”
“我家娃眼睛要是再大一点,鼻子挺一些就好了……”
“孩子不知道和谁学的,讲话老有一种口音……”
……
我们常常自诩自己是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但是也不自觉得加了些期待,希望孩子能长得可爱些,聪明些,活泼开朗,乖巧听话,能力卓越,正是因为有这些期待,让我们有上面这些荒谬可笑的担忧。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正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吗?
我有一个我认为长得挺好看的朋友,某一天她突然和我说,“我觉得我眼睛不够大,想去整个容。”
“你眼睛大了一圈就完美了?你肯定又会再想整整其他。”我吐槽。
“对对对,我觉得我脸太大了,那要削骨吗?”她捂了捂自己的双颊。
“是的,然后你最好打个玻尿酸,垫额头,丰唇,隆鼻,成为一个千篇一律的网红,指日可待!”我继续不留余力的打击。
“哎,这一整可能就是条不归路了。”她如梦初醒。
“你知道吗?你的那些不完美其实很可爱呀!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你,瞧瞧你的眼睛虽然没有网红大,但是你笑起来可是眉眼弯弯,脸圆圆的,不锥子脸,可是这样的你显得亲切呀!”我很认真的说了这么一段话。
更何况,你要是真觉得眼睛不够大,带上美瞳,画条眼线,再刷上睫毛膏,眼睛瞬间变大,鼻子不挺,高光阴影打起来,这些方法都可以呀。
我不反对这些可以让人变得更好的方式,我赞同“女为悦己者容”,所以我甚至不反对整容。但是,我需要你打从心底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并且能因为自己的独一无二而拥有自信和自尊。
正确的认知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然而世界总是有着种种偏见,不管我们的内心多么强大,社会也还是存在着不完美。
身为父母,我们不可能永远给孩子打造成一个完美的理想国,我们能做的,就是培养一个可以接受这世界的不完美,并有着很好适应力的孩子。
如果孩子由于缺陷而面对嘲笑,在可控的范围下,我们应该交由我们的孩子去处理。当然,身为父母,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以下4种方式。
1、保持淡然,拒绝过激反应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候别人的话语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不存在任何恶意。这种时候,我们无需过激反应,只需要澄清事实就行。
2、忽略和回避
对于心怀恶意,不友善的嘲笑,我们可以选择直接忽略和无视。尤其是当对方占据话语权优势时,譬如我方只是咿咿学语的孩子而对方却是口齿伶俐的熊孩子,或者我方孤军作战而对方却是成羣结队的时候,当作没听到走开就行了。
3、有智慧地自黑
俗话说得好“人至贱则无敌”,自黑不仅能化解嘲笑,还能杜绝别人再嘲笑自己的机会。
4、必要时反击
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辩论能力。在一些明显颠倒黑白的事实面前,教会孩子直接面对他人,大声说出自己的逻辑和理由。
还有的时候,该反击的时候就要反击,特别是当大人在场的时候。
当然,面对缺陷和嘲笑的前提,是大人孩子都能够树立一种“虽然我不完美,但我依然自信,因为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进步”的态度。
如董卿在诗词大会所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整,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但都是在你身上最宝贵的,你用你的乐观、坚强、勇敢,去追求了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完整的精神世界。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到,就是给予她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信任,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在体会快乐和自由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面对和解决困难,从而成为一个有力量去面对外面复杂世界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ertong/158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孩子一到饭馆就兴奋而淘气
下一篇: 好妈妈关注自身成长拒绝大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