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悲爲喜,◆由悲哀转为喜悦。○《红楼梦》第三回:“熙鳳聽了,忙轉悲爲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該打,該打!’”○《镜花缘》第五九回:“良箴聽了,不覺轉悲爲喜,再三道謝,即託九公前去打聽。”○欧阳山《苦斗》十二:“一直到听到周炳在上海北四川路余庆坊干了一桩痛快的事儿,惩罚了那个包打听,救走了金端同志,这才转悲为喜,带着眼泪笑起来了。”
雲悲海思(云悲海思),◆如雲似海的愁思。○《梁書‧豫章王綜傳》:“窺明鏡,罷容色,雲悲海思徒揜抑。”亦作“雲愁海思”。○[唐][李白]《飛龍引》之一:“騎龍飛上[太清]家,雲愁海思令人嗟。”
樂盡悲來(乐尽悲来),◆猶言樂極生悲。○[唐][陳鴻]《長恨歌傳》:“﹝[唐玄宗]﹞自南宮遷於西內,時移事去,樂盡悲來。”
樂極則悲(乐极则悲),◆歡樂到了極點,將轉而發生悲傷的事。○《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史記‧滑稽列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雲笈七籤》卷八七:“氣浮而為喜適感會之說,氣煩而為戲歡笑劇之極,氣激而為啼號哀泣之至,由是有樂極則悲,悲極則樂。”
樂極生悲(乐极生悲),◆同“樂2極則悲”。◆《全元散曲‧鵲踏枝‧贈妓》:“歎光陰白駒過隙,我則怕下場頭樂極生悲。”○《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那[王涯]丞相只道千年富貴,萬代奢華。誰知樂極生悲。一朝觸犯了朝廷,闔門待勘,未知生死。”○《紅樓夢》第十三回:“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生悲’,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話,豈不虛稱了一世詩書舊族了?”[蕭紅]《小城三月》:“不知為什麼,在這麼快樂的調子裏邊,大家都有點傷心,也許是樂極生悲了。”
樂極悲生(乐极悲生),◆同“樂2極則悲”。◆[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四摺:“人都道我暮景桑榆,合有些崢嶸氣象。可正是樂極悲生,今日箇泰來否往。”○《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假如那王孫公子倚傍着祖宗勢耀……只圖快樂,落得受用。卻不知樂極悲生,也終有馬死黃金盡的時節。”○[清][孫枝蔚]《題梨園圖》詩:“秋去春來愁似海,惟有梨花色不改,得見此花幸已多,樂極悲生君莫悔。”
樂極悲來(乐极悲来),◆同“樂2極則悲”。◆[前蜀][遠國]《傷廢國》詩:“樂極悲來數有涯,歌聲纔歇便興嗟。”○[元][韋居安]《梅澗詩話》卷上:“[晁文元]《隨因紀述》云:[晉]右將軍[王羲之],器宇詞翰,三者俱優,而所作會於[蘭亭]曲水序,有樂極悲來嗟悼之意。”○《二刻拍案驚奇》卷六:“誰料樂極悲來!快活不上一年,撞着[元]政失綱,四方盜起。”
餘悲(余悲),◆悲傷無已;無盡的悲痛。○[晉][陶潛]《擬輓歌辭》之三:“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宋][朱熹]《齋居感興》詩之五:“[馬公]述[孔]業,託始有餘悲。”○[郭沫若]《夏完淳》下:“此二書至今讀之頗有餘悲,且屢讀不厭。”
憂悲(忧悲),◆憂愁悲痛。○《莊子‧達生》:“昔者有鳥止於[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淮南子‧原道訓》:“憂悲多恚,病乃成積。”○[魯迅]《墳‧論睜了眼睛》:“仿佛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即在此一舉,應該一任其至,不足憂悲似的。”
燕市悲歌,◆《史記‧刺客列傳》:“[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後以“燕市悲歌”表現朋友間的情誼以及惜別的情懷。○[唐][李涉]《送魏簡能東游》詩之二:“[燕]市悲歌又送君,目隨征雁過寒雲。”
敘悲(叙悲),◆述說別離的悲傷。○[南朝][梁][江淹]《別賦》:“可班荊兮增恨,唯樽酒兮敘悲。”
銜悲(衔悲),◆心懷悲戚。○[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有識銜悲,行路掩泣。”○[唐][郎士元]《關羽祠》詩:“去去勿復言,銜悲向陳跡。”
思悲翁,◆樂曲名。○[漢]鼓吹鐃歌十八曲之一。參閱《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漢鐃歌》[郭茂倩]題解引[南朝][陳智匠]《古今樂錄》。
霜露之悲,◆對父母先祖的悲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
收悲,◆猶言節制哀傷。○[唐][韓愈]《孟東野失子》詩:“再拜謝玄夫,收悲以歡忻。”
沈悲,◆亦作“沉悲”。◆極度悲傷。○《舊唐書‧李元素傳》:“[元素]少孤,奉長姊友敬加於人,及其姊歿,沉悲遘疾,上疏懇辭職,從之。”
傷悲(伤悲),◆悲傷。○《詩‧小雅‧采薇》:“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五‧長歌行之一》:“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前漢書平話》卷上:“﹝[韓信]﹞今作閑人坐家致仕,今亦要將[韓信]斬首,[呂后]逼吾([蕭何])定計,不由我矣,實可傷悲。”○《紅樓夢》第八十回:“﹝[香菱]﹞終不免對月傷悲,挑燈自歎。”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第八場:“久別重逢[梁山伯],倒叫我又是歡喜又傷悲。喜的是今日與他重相會,悲的是美滿姻緣已拆開。”
牛山悲,◆見“牛山歎”。
鳴悲(鸣悲),◆猶悲鳴。○[唐][柳宗元]《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詩:“鎩羽集枯榦,低昂互鳴悲。”○[宋][范成大]《次韻子永見贈建除體》:“破窗風鳴悲,孤客多慨傷。”
離合悲歡(离合悲欢),◆指人生中分離、聚會、悲傷、歡樂等各種不同遭遇。○[明][陸采]《明珠記‧提綱》:“佳人才子古難并,苦離分,巧完成,離合悲歡只在眼前生。”○《紅樓夢》第一回:“其間離合悲歡,興衰際遇,俱是按跡循蹤,不敢稍加穿鑿,至失其真。”參見“悲歡離合”。
老大徒傷悲(老大徒伤悲),◆年老時一事無成,徒然悲傷。○《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五‧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亦省作“老大徒傷”。○[唐][杜甫]《曲江對酒》詩:“吏情更覺[滄州]遠,老大徒傷未拂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二回:“‘你請到他,這是一定高明的了,真是後生可畏!’又捋了捋他的那八字鬍子道:‘我們是老大徒傷的了。’”
空悲,◆指凄涼憂傷的胸懷。○[唐][韓愈]《秋懷詩》:“離離掛空悲,慼慼抱虛警。”
可悲,◆令人傷心。○[漢][王褒]《洞簫賦》:“誠可悲乎,其不安也。”○[唐][聶夷中]《送友人歸江南》詩:“上國身無主,下第誠可悲。”○[梁啟超]《小說與群治之關係》:“其最受歡迎者,則必其可驚可愕可悲可感,讀之而生出無量噩夢,抹出無量眼淚者也。”○[丁玲]《阿毛姑娘》三:“[阿毛]真想哭了,覺得一切都太可悲。”
酒悲,◆酒後觸動情懷而泣。○[唐][白居易]《答勸酒》詩:“誰料平生狂酒客,如今變作酒悲人。”○《資治通鑒‧後唐莊宗同光元年》:“酒酣,[嘉王][宗壽]乘間極言社稷將危,流涕不已。○[韓昭]、[潘在迎]曰:‘[嘉王]好酒悲。’”[胡三省]注:“人有醉後而涕泣者,俗謂之‘酒悲’。”○[清][錢謙益]《後飲酒》詩之二:“飲酣發酒悲,泣下露泥泥。”
驚心悲魄(惊心悲魄),◆謂使人心中震動和悲哀。○《宋書‧周朗傳》:“是殺人之日有數途,生人之歲無一理,不知復百年間,將盡以草木為世邪,此最是驚心悲魄慟哭太息者。”
回悲作喜,◆见“回悲成喜”。
回悲成喜,◆亦作“回悲作喜”。由悲哀变为喜悦。○清李玉《一捧雪·株逮》:“空擬,吉人天相無虞,自合回悲成喜,管須臾骨肉團圓,歡笑開頤。”○《五色石·二桥春》:“黄生聽了,回悲作喜,連忙問道:‘小姐既不曾没,如何不肯出來?’”
含悲,◆懷着悲哀的感情;忍着悲痛。○[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對繁弱以流涕,望[曲阜]而含悲。”○《醉醒石》第十四回:“更做到含悲飲泣,牽衣自咎,料討不得箇憐而復收。”○《恨海》第五回:“[棣華]雖然記念[伯和]……只得含悲茹痛,檢點起來。”
孤悲,◆谓孤独哀伤。○汉《幽州书佐秦君石阙文》:“二親薨没,孤悲怳怳。”○唐韩愈《远游联句》:“兩歡日牢落,孤悲坐綢繆。”○宋郑刚中《浦江书院中》诗:“孤悲愈綢繆,萬感集腸胃。”○明杨士奇《罗进文妻周娟抱子安同赴水死》诗:“不見舊匹侣,孤悲無已時。”
腹悲,◆心中暗悲。○[漢][應劭]《風俗通‧愆禮‧山陽太守汝南薛恭祖》:“俚語,婦死腹悲,唯身知之。”
風樹之悲(风树之悲),◆同“風木之悲”。◆[唐][道宣]《續高僧傳‧譯經二‧釋寶唱》:“臨朝端默,過隙之思彌軫;垂拱巖廊,風樹之悲逾切。”○[金][王若虛]《贈昭毅大將軍高公墓碣》:“逮其成長,事與心違,曷勝風樹之悲,顧瞻松楸,未嘗不流涕太息。”
風木之悲(风木之悲),◆比喻父母亡故,不及侍養的悲傷。○[明][顧大典]《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清][錢謙益]《南京浙江道監察御史曹汝蘭授文林郎制‧母李氏仍前贈》:“哀此風木之悲,用霈《蓼蕭》之澤。”○[清][鈕琇]《觚賸‧兩大文章》:“[溫嶠]之絕裾,自忘其母,風木之悲何及,缾罍之恥奚償?”亦作“風木含悲”。○[明][汪廷訥]《獅吼記‧敘別》:“先父[公弼],作宦[黃州],因而流寓[岐亭],不幸風木含悲,年來獨與妻房[柳氏],諧其伉儷。”參見“風樹”。
風木含悲(风木含悲),◆見“風木之悲”。
大悲,◆1.極悲哀。○《呂氏春秋‧明理》:“夫有天賞得為主,而未嘗得主之實,此之謂大悲。”◆2.佛教語。救人苦難之心,謂之悲;佛菩薩悲心廣大,故稱大悲。○《大般涅槃經》卷十一:“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唐][楊炯]《盂蘭盆賦》:“上妙之座,取於[燈王]之國;大悲之飯,出於[香積]之天。”○[傅尃]《感秋》詩之四:“誓願眾生終度盡,幾時穩放大悲船。”
打悲阿,◆訴說悲慘的話。○[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摺:“前街後巷,叫化些波。那孩兒靈便口嘍囉,且是會打悲阿。”
打悲,◆表演悲痛的情態。○[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摺:“[做下馬科,與旦打悲科。]”[元][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摺:“[做打悲科]主公呵,你死的好苦也。”
愁悲,◆悲愁。○《漢書‧谷永傳》:“百姓困貧無以共求,愁悲怨恨。”
稱悲(称悲),◆猶舉哀。○《南史‧梁昭明太子統傳》:“[張]豈不知舉樂為大,稱悲為小,所以用小而忽大,良亦有以。”
伯道之悲,◆同“伯道之憂”。指乏嗣。○清归庄《与顾宁人书》:“弟則屢抱山簡之痛,方深伯道之悲也。”
悲壯(悲壮),◆悲哀雄壯。○《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唐][杜甫]《閣夜》詩:“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宋][劉克莊]《賀新郎‧再用前韻》詞:“欲托朱絃寫悲壯,這琴心脈脈誰堪許?君按拍,我調柱。”○《老殘游記》第十回:“聽那角聲,吹得嗚咽頓挫,其聲悲壯。”○[峻青]《秋色賦‧女英雄孫玉敏》:“兩萬多人在舉行着一個悲壯的追悼大會,追悼在[海陽]前線壯烈犧牲的六十三位烈士。”
悲智,◆佛教語。謂慈悲與智慧。智者,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者,下化眾生,屬於利他。○[唐][善導]《法事贊》上:“乃至今時[釋迦]諸佛皆乘弘誓,悲智雙行。”○[宋][余靖]《韶州開元寺新建浴室記》:“釋氏之為道也,兼濟於人,不待乎達,獨善之樂,不專於窮。以悲智為脩者也。”
悲願(悲愿),◆佛教語。指慈悲的誓願。○《唯識論》卷四:“或依悲願,相應善心。”○[宋][范成大]《歲旱邑人禱第五羅漢得雨樂先生有詩次韻》:“偶然宴坐百千劫,神力悲願俱無窮。”
悲怨,◆悲傷怨恨。○《孔叢子‧雜訓》:“毀不居之室,以賜窮民;奪嬖寵之祿,以振困匱。無令人有悲怨,而後世有聞見,抑亦可乎?”○《後漢書‧南匈奴傳》:“[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七:“其詩無淒涼悲怨之詞,皆豔麗歡愉之語。”○《西游補》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鴛鴦無底,見他兩個把我做閣板上貨,我那得不生悲怨。”
悲鬱(悲郁),◆悲傷憂鬱。○[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東坡]《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一章:“末了他悲鬱地嘆了一口氣,他感覺到自己的生活就像這眼前的暮色一樣蒼茫。”
悲雨,◆因悲傷而淚下如雨。○《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陳常墓志》:“故朋悲雨,朝野悽傷。”
悲憂(悲忧),◆哀傷憂慮。○《楚辭‧九辯》:“悲憂窮戚兮獨處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繹。”○[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宋][元嘉]中,右將軍[到彥之],留建威將軍[朱脩之]守此城,[魏]軍南伐,[脩之]執節不下,其母悲憂。”○[宋][范仲淹]《讓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表》:“臣方痛心疾首,日夜悲憂……今日之恩,非臣所望。”
悲吟,◆1.哀嘆。○[漢][張衡]《南都賦》:“寡婦悲吟,鶤雞哀鳴。”○《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2.悲歌。○[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暨其清激悲吟,雜以怨慕,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思。”○[晉][左思]《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唐][白居易]《詠懷》:“長笑[靈均]不知命,[江]籬叢畔苦悲吟。”
悲音,◆悲哀的聲音。○[漢][王粲]《七哀詩》之二:“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晉][潘岳]《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悲音奏而列坐泣。”
悲緒(悲绪),◆悲傷的心情。○[南朝][宋][謝靈運]《長歌行》:“覽物起悲緒,顧己識憂端。”○《周書‧王褒傳》:“麋鹿為曹,更多悲緒。”
悲心,◆哀痛的情思。○《關尹子‧極》:“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則聲悽悽然。”○[晉][張載]《七哀詩》之二:“哀人易感傷,觸物增悲心。”○[清][黃景仁]《和容甫》:“悲心入秋夜,菀邑思飛揚。”
悲響(悲响),◆悲哀的聲調。○[三國][魏][曹丕]《清河作》詩:“絃歌發中流,悲響有餘音。”
悲喜交集,◆悲傷與喜悅交織在一起。○[晉][王廙]《奏中興賦上疏》:“聞問之日,悲喜交集。”○[唐][元稹]《鶯鶯傳》:“捧覽來問,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相見之間,悲喜交集。”○[巴金]《家》三一:“他真是悲喜交集,雖然還沒有到流了淚又笑,笑了又流淚的程度。”
悲喜,◆悲與喜。亦謂又悲又喜。○《淮南子‧原道訓》:“樂作而喜,曲終而悲,悲喜轉而相生。”○[唐][裴鉶]《傳奇‧聶隱娘》:“後五年,尼送[隱娘]歸……一家悲喜,問其所學。”○[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連城》:“夫婦出視,則[賓娘]已至庭中矣,相見悲喜。”○[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辛十四娘》:“女亦喜,即遣入府探視,則生已出獄,相見悲喜。”○[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只要做得像,也仍然能夠為它悲喜,於是這出戲就做下去了。”
悲翁,◆1.古曲名。○《思悲翁》的省稱。○[晉][陸機]《鼓吹賦》:“簫嘈嘈而微音,詠《悲翁》之流思。”○[南朝][陳][沈炯]《長安少年行》:“杖策尋遺老,歌嘯詠《悲翁》。”○[唐][王維]《奉寄韋太守陟》詩:“臨此歲方晏,顧景詠《悲翁》。”參見“思悲翁”。2.憂傷的老人。○[北周][庾信]《竹杖賦》:“拉虎捭熊,予猶稚童;觀形察貌,子實悲翁。”○《新唐書‧張薦傳》:“﹝[顏真卿]﹞行年八十,被羸老之疾,拘囚環堵之間,顧眄鉤戟之下,呼嗟憤恚,失寢忘食,不知悲翁何以堪此!”
悲文,◆哀悼的文辭。古代哀祭文體的一種,用於同輩。○[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上》:“上哀下曰誄,始[魯莊公]。下哀上曰哀策,始[漢][李尤]。相哀曰悲文,始[蔡邕]。惜幼曰哀辭,始[班固]。”
悲痛,◆傷心。○《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宋][蘇舜欽]《哭曼卿》詩:“歸來悲痛不能食,壁上遺墨如棲鴉。”○[清][沈覆]《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妾病始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梁斌]《紅旗譜》五九:“[張嘉慶]的淚只有向心裏流着,說不盡的悲痛。”
悲田院,◆[唐][開元]時置病坊,收容乞丐;[武宗]時改為悲田養病坊。後泛稱養濟院為悲田院。俗訛作“卑田院”。○[宋][曾慥]《類說‧事始》:“[開元]中,京城乞兒官為置病坊,給廩食,近代改為悲田院,或曰養病院。”○[元][張國賓]《合汗衫》第四摺:“哎喲天哪,只俺兩口兒叫化在這悲田院。”
悲田,◆佛教語。三福田之一。謂以悲憫之心施惠於貧窮的人,則得無量之福,故稱。○[隋][灌頂]《智者大師別傳》:“所獲檀嚫各六十種,一時迴施悲、敬兩田,使福德增多。”○[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三:“釋氏《法論》:供父母曰恩田,佛僧曰敬田,貧窮曰悲田。”
悲臺(悲台),◆1.[漢武帝]為悲思[戾太子][据]無辜而自殺,乃建[思子宮],築[歸來望思之台],後世稱為“悲臺”。見《漢書‧戾太子劉据傳》。○[晉][潘岳]《西征賦》:“作[歸來]之悲臺,徒望思其何補。”◆2.悲風長號的高臺。
悲素絲(悲素丝),◆見“悲染絲”。
悲絲染(悲丝染),◆見“悲染絲”。
悲絲(悲丝),◆1.悲哀的弦樂聲。○[唐][杜甫]《促織》詩:“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唐][溫庭筠]《蔣侯神歌》:“巫娥傳意託悲絲,鐸語琅琅理雙鬢。”◆2.見“悲染絲”。
悲思,◆1.思念,悵念。○[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明][李東陽]《遷葬志序》:“當其未遷也,悲思怨慕,積懣怫郁不平之情,誠有不得已者。”◆2.悵惘的情懷。○[三國][魏][曹丕]《雜詩》之一:“鬱鬱多悲思,綿綿思故鄉。”○[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張老》:“到即千山萬水,不復有路。時逢樵人,亦無知[張老]莊者。悲思浩然而歸。”○[黃侃]《效庾子山<詠懷>》:“悄悄發悲思,遲遲步前庭。”
悲聲載道(悲声载道),◆哀傷呼叫之聲充滿道路。形容苦難深重。○[太平天國][洪秀全]《誓師檄文》:“婦嘆童呼,悲聲載道;酷刑厚歛,怨氣沖天。”
悲聲(悲声),◆悲哀的聲音或聲調。○[漢][王褒]《洞簫賦》:“故為悲聲,則莫不愴然累欷。”○《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二‧傷歌行》:“春鳥翻南飛,翩翩獨翱翔。悲聲命儔匹,哀鳴傷我腸。”○《紅樓夢》第二八回:“那[黛玉]正自傷感,忽聽山坡上也有悲聲。”○[巴金]《家》五:“[琴]悲聲答應一個‘是’字,失望地走出來。”
悲傷(悲伤),◆悲痛憂傷。○《漢書‧劉向傳》:“書奏,天子召見[向],歎息悲傷其意。”○[晉][成公綏]《嘯賦》:“唱引萬變,曲用無方,和樂怡懌,悲傷摧藏。”○《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養娘道:‘小姐你今番到人家去,不比在老爺身邊,只管啼哭,必遭打罵。’[月香]聽說,愈覺悲傷。”○[郁達夫]《采石磯》二:“一想到現在的這身世,他就不知不覺的悲傷起來了。”
悲商,◆指凄厲的秋風聲。○[晉][陶潛]《閑情賦》:“悲商叩林,白雲依山。”○[王瑤]注:“商是五音之一,音調凄厲。○《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秋風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如同商音,這裏悲商指風聲。”◆补证条目■指凄厉的秋风声。○宋无名氏《虞美人·咏八月梅》词:“悲商吹盡枝間緑,絳萼含冰玉。”
悲喪(悲丧),◆悲哀喪氣。
悲塞,◆哽咽,悲伤到顶点。○晋王献之《如省》:“思戀,無往不慰,省告,對之悲塞。”○《魏书·游明根传》:“明根對曰:‘……但犬馬之戀,不勝悲塞。’”
悲染絲(悲染丝),◆《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後以“悲染絲”為易受習俗影響以及由此而發感嘆的典故。○[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二三:“[楊朱]泣岐路,[墨子]悲染絲。”亦作“悲素絲”、“悲絲染”。○[唐][李白]《古風》之五九:“惻惻泣路岐,哀哀悲素絲。”○[清]丘逢甲《孟徵以粵秀山無咎室詩見示次韻》之二:“百年人事悲絲染,四海風塵把劍看。”亦省作“悲絲”。○[唐][羅隱]《讒書‧屏賦》:“[阮]何情而泣路,[墨]何事而悲絲。”○[清][無名氏]《萬金記‧頑梗》:“天末徒號鴟,可憐泣路悲絲,忠肝義膽,至今寢食常思。”
悲泉,◆1.古代傳說中的水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縣車,至於[虞淵],是謂黃昏。”後因以指日落處。亦喻時光易逝。○[晉][陶潛]《歲暮和張常侍》:“市朝悽舊人,驟驥感[悲泉]。”○[清][黃景仁]《雜詠》之八:“駸駸感驟驥,惻惻聆[悲泉]。”◆2.指流聲使人悲傷的泉水。○[南朝][宋][鮑照]《舞鶴賦》:“嚴嚴苦霧,皎皎悲泉。”○[唐][杜甫]《北征》詩:“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
悲秋,◆對蕭瑟秋景而傷惑。語出《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所以才子有悲秋之辭,佳人有傷春之詠。”○[鄭振鐸]《山中雜記‧蟬與紡織娘》:“那末你的感觸將更深了,那也許就是所謂悲秋。”
悲情,◆哀傷的心情。○[晉][陸機]《赴洛道中作》詩之一:“悲情觸物感,沈思鬱纏綿。”○[王世閣]《人民心中的豐碑》:“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為人民為革命熬盡了心血,積勞成疾……於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與世長辭了。五洲四海,舉國上下,都浸沉在悲情淚雨之中。”
悲切切,◆悲哀貌。○[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摺:“我見他迷溜沒亂心癢難揉,悲切切雨淚嚎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那少婦便拉了[褚大娘子]……悲切切,叫了聲:‘姐姐!你想得我好苦。’”
悲切,◆1.哀痛。○[晉][袁宏]《後漢紀‧和帝紀下》:“[憑]上書……辭甚悲切。上惻然感寤。”○[宋][岳飛]《滿江紅‧寫懷》詞:“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他見了太守,想着平日知重之恩,越哭得悲切起來。”○[清][陳維崧]《念奴嬌‧十四夜對月同王阮亭員外》詞:“古巷蛩吟,小窗雁語,觸景成悲切。”◆2.形容凄厲。○《前漢書平話》卷中:“﹝[戚夫人]﹞思:我兒[如意][趙王],怎知我苦!正恨太后之間,忽聞雁聲悲切。”○[梁斌]《紅旗譜》一:“﹝[嚴老祥]﹞聽孩子們哭得實在悲切,又一步一步走進小屋。”
悲默,◆憂傷沉默。○[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楊僕射書》:“況吾等營魂已謝,餘息空留,悲默為生,何能支久。”
悲鳴(悲鸣),◆1.指動物的哀叫。○《楚辭‧九辯》:“鴈廱廱而南遊兮,鶤雞啁哳而悲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山下常有白馬群行,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姚雪垠]《長夜》四:“管家騎的馬振一下紅鬃,抬起頭,迎着風悵然凝望,發一聲蕭蕭悲鳴。”◆2.指物體發聲悲哀。○[戰國][楚][宋玉]《高唐賦》:“纖條悲鳴,聲似竽籟。”◆3.悲憤痛哭。○[鄧實]《謝皋羽<晞髮集>後序》:“談勝國事,輒悲鳴不勝,所為詩文,多廋詞隱語,人莫能識,而大抵皆傷心之作。”
悲鸞扇(悲鸾扇),◆見“悲紈扇”。
悲路窮(悲路穷),◆[三國][魏][阮籍]常獨自駕車,隨意奔馳,到了路的盡頭,不能前進時,就大哭而回。見《世說新語‧栖逸》[劉孝標]注引[晉][孫盛]《魏氏春秋》。後用為哀嘆沒有出路的典故。○[唐][李白]《贈從兄襄陽少府皓》詩:“彈琴徒激昂,出門悲路窮。”
悲烈,◆悲壮激烈。○《人民日报》1998.11.5:“秦汉时期的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将十八般兵器进行了艺术的包装,通过艺术形式表现战争手段的悲烈与雄壮。”
悲涼(悲凉),◆1.[漢][班固]《白虎通‧崩薨》:“黎庶殞涕,海內悲涼。”○[唐][杜甫]《地隅》詩:“喪亂[秦公子],悲涼[楚大夫]。”○[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崔署》:“﹝[崔署]﹞工詩,言詞款要,情興悲涼。”○[清][納蘭性德]《金縷曲‧寄梁汾》詞:“落魄江湖還載酒,一種悲涼滋味。”○[茅盾]《子夜》七:“[林佩珊]正坐在鋼琴前彈奏,那音調是异常悲涼。”◆2.悲傷凄涼。○[漢][班固]《白虎通‧崩薨》:“黎庶殞涕,海內悲涼。”○[唐][杜甫]《地隅》詩:“喪亂[秦公子],悲涼[楚大夫]。”○[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崔署》:“﹝[崔署]﹞工詩,言詞款要,情興悲涼。”○[清][納蘭性德]《金縷曲‧寄梁汾》詞:“落魄江湖還載酒,一種悲涼滋味。”○[茅盾]《子夜》七:“[林佩珊]正坐在鋼琴前彈奏,那音調是异常悲涼。”
悲良弓,◆《史記‧淮陰侯列傳》:“上令武士縛[信]([韓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亨,同“烹-烹”因以“悲良弓”表示對功高被棄或被誅者的悲嘆。○[景耀月]《讀史感言》詩:“鳥去悲良弓,棄置如遣垢。”
悲苦,◆悲哀痛苦。○[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祭》:“父母之喪,至哀痛悲苦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哀吊》:“觀其慮贍辭變,情洞悲苦。”○[魯迅]《華蓋集‧雜感》:“死於敵手的鋒刃,不足悲苦;死於不知何來的暗器,卻是悲苦。”
悲角,◆悲涼的號角聲。○[唐][杜甫]《上白帝城》詩:“老去聞悲角,人扶報夕陽。”
悲激,◆悲傷激動。○[漢]徐幹《中論‧審大臣》:“昔[齊桓公]夙出,[寧戚]方為旅人,宿乎大車之下,擊牛角而歌,歌聲悲激,其辭有疾於世。”○[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六‧粵風續九》:“[三妹]歌《南山白石》,益悲激,若不任其聲者。觀者皆歔欷。”
悲荒,◆悲傷恍惚。○[唐][劉知幾]《史通‧暗惑》:“但有苴絰未幾,悲荒遽輟,如謂本無戚容,則未之有也。”
悲歡離聚,◆同“悲歡離合”。○元白樸《水龙吟·登岳阳楼感郑生龙女事谱大曲薄媚》词:“人生幾許,悲歡離聚,情鍾難遣。”
悲歡離合(悲欢离合),◆指人世間悲與歡、聚與散的遭遇。○[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今日說一樁異聞,單為財色二字弄出天大的禍來。後來悲歡離合,做了錦片一場佳話。”○[孫犁]《秀露集‧<善暗室紀年>序》:“其中,有個人的興起振奮,也有自己的悲歡離合。”
悲歡(悲歡),◆亦作“悲讙”。亦作“悲懽”。◆悲哀與歡樂。○[南朝][宋][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邑野淪藹,戎夏悲讙。”○[唐][劉長卿]《初貶南巴至鄱陽題李嘉祐江亭》詩:“流落還相見,悲懽話所思。”○[宋][蘇軾]《九日袁公濟有詩次其韻》:“平生傾蓋悲歡裏,早晚抽身簿領間。”○[明][王鏊]《震澤長語‧文章》:“人情物態,悲懽窮泰,吐出胸臆,如在目前。”○[毛澤東]《送瘟神》詩之一:“[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亦指悲喜交集。○[唐][竇群]《初入諫司喜家室至》詩:“一旦悲歡見[孟光],十年辛苦伴滄浪。”
悲懷(悲怀),◆1.悲哀;憂傷。○《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文帝]﹞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慘悽悲懷。”○[明][唐順之]《吳氏石亭埠新阡記》:“而賓從戚友……綣然於公之不可作也,則為之悽愴而悲懷。”○[清][劉大櫆]《阮君傳》:“漆者言,兄死當在七八月間,[世恩]即慘愴悲懷。”◆2.憂傷的情懷。○[漢][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三:“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歎。”○[瞿秋白]《餓鄉紀程》三:“幾番幾次拂拭我的悲懷詩思,我又何獨對於這小院落中奄奄的秋花格外深情呢?”
悲和,◆悲悯和顺。○《普曜经·所现象品》:“諸眷屬俱作諸伎樂,音聲悲和,擁護王后。”
悲號(悲号),◆1.悲傷呼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唐][李白]《北上行》:“慘慼冰雪裏,悲號絕中腸。”○[清][昭槤]《嘯亭雜錄‧尹文端公》:“次年召還,臨行時,吏民環送悲號。”○[郭沫若]《十批判書‧莊子的批判》:“他常常在慨嘆,有時甚至於悲號。”◆2.悲涼的嗥叫聲。○[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臣聞騏驥長鳴,[伯樂]昭其能;盧狗悲號,[韓國]知其才。”○[宋][司馬光]《和王介甫巫山高》:“清狖悲號裂翠崖,老蛟怒鬥摧丹壁。”
悲觀厭世,◆消极失望,厌恶尘世。指精神颓丧,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傅雷家书·一九六一年二月七日》:“我觉得倘若苦闷而不致陷入悲观厌世,有矛盾而能解放,那末苦闷与矛盾并不可怕。”
悲觀(悲观),◆1.佛教語。五觀之一。謂以慈悲之心觀察眾生,救人苦難。○《法華經‧普門品》:“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注:“以大悲人觀眾生苦,拔其苦難,名曰悲觀。”◆2.消極失望。和“樂觀”相對。○[馮雪峰]《上饒集中營》第三部:“不是面對着屠殺而悲觀,而是進行有准備的、有希望的戰鬥。”○[巴金]《隨想錄》五:“我絕不悲觀,我要爭取多活,我要為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悲谷,◆古代傳說中的山谷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悲谷],是謂餔時。”○[高誘]注:“[悲谷],西南方之大壑,言其深峻,臨其上令人悲思,故曰‘悲谷’。”○[晉][陸雲]《歲暮賦》:“仰[悲谷]之方中兮,顧懸車而日昃。”
悲歌易水,◆見“悲歌擊筑”。
悲歌,◆1.悲壯地歌唱。○《淮南子‧說林訓》:“善舉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人唱而千人和。”○[晉][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宋][蘇軾]《次韻范淳父送秦少章》:“後生多名士,欲薦空悲歌。”○[峻青]《海娘娘》:“這時候,人的心裏就會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慷慨悲歌,拔劍起舞的熱烈情感呢。”◆2.悲壯或哀痛的歌。○[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徐幹》:“行觴奏悲歌,永夜繫白日。”○[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厄[宋]圍[陳],奏悲歌於[下蔡]。”○《紅樓夢》第二七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艾青]《向太陽》詩:“永遠的唱着一曲人類命運的悲歌。”
悲感,◆悲痛傷感。○《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唐][王昌齡]《箜篌引》:“草木悲感聲颼飀,僕本[東山]為國憂。”○《紅樓夢》第九五回:“[賈母]、[王夫人]怎忍便離,無奈國家制度,只得下來,又不敢啼哭,惟有心內悲感。”○[郁達夫]《采石磯》三:“心裏的一種悲感,竟同江潮似的涌了起來。”
悲夫,◆悲嘆之詞。夫,語助。○《莊子‧讓王》:“悲夫!子之不知余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觀者未睹指,聽者未聞音,猶焦朋翔乎寥廓,而羅者猶視乎藪澤,悲夫!”[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
悲風(悲风),◆1.凄厲的寒風。○《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晉][陸機]《苦寒行》:“陰雲興巖側,悲風鳴樹端。”○[宋][張孝祥]《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詞:“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清][陳夢雷]《西郊雜詠》之九:“灌木動悲風,殘雲迷孤嶼。”◆2.琴曲名。○[唐][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詩:“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王琦]注:“釋[居月]《琴曲譜錄》有《悲風操》、《寒松操》……並琴曲名。”○[明][烏斯道]《月夜彈琴記》:“因援琴鼓《悲風》一曲,妾聽淒然。”
悲煩(悲烦),◆悲傷煩悶。○《再生緣》第五九回:“這夜悲煩多不悅,只覺得,神思潦倒夢難長。”
悲端,◆1.可悲的情事。○《梁書‧明山賓傳》:“追憶談緒,皆為悲端,往矣如何!”◆2.哀傷的心緒。○[唐][王昌齡]《代扶風主人答》詩:“少年與運會,何事發悲端?”[宋][秦觀]《春日雜興》詩之三:“佳晨追良覿,觸物懸悲端。”
悲東門(悲东门),◆見“憶黃犬”。
悲從中來(悲从中来),◆悲傷或悲哀從心底裡發出來。○[金庸]《笑傲江湖》五:“[儀琳]勉強笑了一笑,但突然之間,也不知為什麼傷心難過,悲從中來,再也忍耐不住,淚水從臉頰上流了下來。”
悲楚,◆哀傷凄楚。○《再生緣》第二一回:“荒涼景況堪悲楚,感動了久抱凌雲美少年。”○[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四:“他想起了夭折的孩子,走道的媳婦,心裏涌出了悲楚。”
悲愁,◆悲傷憂愁。○《楚辭‧九辯》:“離芳藹之方壯兮,余萎約而悲愁。”○《漢書‧西域傳下‧烏孫國》:“昆莫年老,語言不通,公主悲愁。”○《太平廣記》卷二八一引《河東記‧獨孤遐叔》:“其妻冤抑悲愁,若無所控訴而強置於坐也。”○[明][劉基]《王昭君》詩:“[昭君]辭[漢]入[胡]中,[胡]女悲愁[漢]嬪喜。”○[康濯]《水滴石穿》第二章:“有讓人落淚而不自知的悲愁和傷痛,也有使人恨得發瘋和厭惡得發吐的情節。”
悲腸(悲肠),◆悲痛的情緒。○[唐][白居易]《病中哭金鑾子》詩:“慈淚隨聲迸,悲腸遇物牽。”
悲不自勝(悲不自胜),◆悲傷得自己承受不了。○[漢][荀悅]《漢紀‧平帝紀》:“太后因號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悲不自勝。”○[唐][無名氏]《异聞錄‧柳毅》:“言訖歔欷流涕,悲不自勝。”○[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呂無病》:“[洛陽][孫公子],名[麒],娶[蔣太守]女,甚相得。二十夭殂,悲不自勝。”◆补证条目■悲伤得自己承受不了。○卧龙生《血剑丹心》第三十回:“台下的杜君平已然满怀愤恨,悲不自胜,一纵身跃上台来,悲声道:‘请前辈将这妖妇交给晚辈,我要取她心肝致祭先父。’”
悲悲切切,◆哀傷貌。○[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一摺:“閃的我悲悲切切孤兒寡女無投奔,因此上淒淒慘慘無語暗消魂。”○《紅樓夢》第二六回:“﹝[黛玉]﹞越想越覺傷悲,便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之下,悲悲切切,嗚咽起來。”○[葉紫]《夜哨線》四:“他再靜着心兒聽過去,那聲音輕輕地、悲悲切切地隨着微風兒吹過來,像柔絲似地將他的全身都縛住了。”
悲哀,◆傷心。○《老子》:“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史記‧五帝本紀》:“[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唐][杜牧]《寓題》詩:“假如三萬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我兄弟三人若分離了,亦如此樹枯死,豈有榮盛之日,吾所以悲哀耳。”○[田漢]《南歸》:“我也不願她來分我的悲哀,而且悲哀也不是別人分得去的。”
哀悲,◆悲哀;哀痛。○《老子》:“殺人之眾,以哀悲蒞之。”○《史記‧孝文本紀》:“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悲之有!”[唐][韓愈]《曹成王碑》:“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弔客不忍聞。”○[明][王鏊]《震澤長語‧音律》:“遂極言樂聲哀悲,非雅正之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30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竊「竊」079
下一篇: “不安逸”炼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