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
——《文始真经》
人的一生之中,我们每个人不免会遇到烦恼和苦闷之事,难有一帆风顺的事事顺遂。在对待烦恼和苦闷之事上,若是钻了牛角尖,或是沉迷其中而不觉,或是身陷其中而不拔,都会给我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和悲痛。
自己的伤痛和疾病,只能由自己来医。“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红楼梦》第九十回)愈是伤心、悲痛和苦闷之时,我们愈是要保持头脑清醒和冷静,自觉寻找解脱之道。
面对这样的困境和处境,我们不妨参悟一下道家《关尹子》或《文始真经》的人生智慧之道:藉由人生“明心见性”的觉悟和舍得智慧,来求得一生的洒脱自在和泰然自若。
“一叶一如来”的佛学名句,出自《华严经》。它的本旨是,从一片树叶中就可悟出如来的真谛。在佛学看来,“如来”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的智慧和心性。
对“一叶一如来”思维和智慧的运用,我们可以《关尹子·宇》的“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言说来加以领悟。
这一言说的原文是:
“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人生要寻求痛苦、苦恼的解脱,莫不需要智慧的觉悟和禅定。俗语说,庸人自扰之,就在于揭示人生为贪嗔痴之情欲所迷,身陷其中而不拔。
只有明心见性,于“一叶一如来”中领悟佛之真谛,自证自悟,而达致人生真正的解脱。人生解脱的修为真谛,又是舍得之智慧。只有真有所舍,方能真有所得。
“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寻找人生的智慧,探寻解脱之道,非是刻意以求的高深莫测之道,而在于知道人生之道在迩不在远。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每一个存在都内涵道性,皆是我们的智慧和觉悟之地,都是我们修身和养心的道场。
在《关尹子》作者看来,我们内心缘于迷执,而不能觉悟于道;一旦觉悟其道,则迷执自去,而心灵的烦恼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心境就若涣然冰释一样,呈现出智慧的朗朗乾坤。
在佛学思想中,如来便是智慧之道,或者说为道之智慧。人性的觉悟,无非是得到智慧之道或道之智慧。智慧之道,是因觉悟其道而得其智慧;道之智慧,是在悟道证道中自得智慧。
佛学的“道”,既是般若之智,又是涅槃之境。道家的道论,是“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人生的一切迷执,都在桎梏自己,而远离道的自得。人生的大道,乃是不可言思的不可执、无系累。
人生一切贪嗔痴的情欲,皆缘于心中的有所固执、偏执和惑执。静观世界,“天物怒流,人事错错”,无非是“似是而非”的存在;直面世俗,“而争之,而介之,而现之,而啧之,而去之,而要之”,无非是“庸人自扰”的贪求。
深刻反思、探究“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的人生哲理,我们就可领悟到一切可言、可思者皆是固执的羁绊、系缚,而非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之道。正因“圣智造迷”的迷执,导致我们是“鬼神不识”,而自以为是,以至于身陷迷惑之中而不觉。
人生的解脱之道或道之智慧是:“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在“合曰道”的论断和觉悟中,我们方可以掌握藉由可道以觉悟智慧之道的门路,道既非可道之物,又不离可道之物。
在“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的觉悟中,我们可以明心见性,达致真正的觉醒和觉悟,没有脱离世俗存在和逃避现实事物的真正解脱。若掌握了即物而无物、非物而有物的道之智慧,就能掌握天、命、神和元四者的人生价值真谛。
人性是:“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道之智慧,既是“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又是“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则智慧之道或道之智慧,便是有物与无物、有相与无相的统一。
道性为人所得,便是自性;人之自性,本来就是道性。道教和佛教所谓的道性,无非是人生追求境界的道性,亦即是可以自我觉悟的自性。在这一自悟自证中,始知道即是性,性即是道。
在《老子》的思想中,既认为“道可道,非恒道”,又指出“泛兮其可左右”。前者视道为不可执、不可测的存在,认为一切有执都或是偏执、迷执;后者认为无一物非为道之所在,道寄寓于世间的一切之中。
在《庄子》思想中,既认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又认为道者“无所不在”。可闻可见可言者,是固定、有限之事物;大道寓于一切,故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存。
在道不可道、无物(相)非道之思维上,佛教与老庄道家具有相通的类似性。佛学进入中国后,其觉性之学注入了以老庄释佛的一股清流。藉由老庄的寓言,我们建构了中国化的佛学智慧。
在“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的论说中,我们就可以明晓人人在智慧上有自性觉醒、觉悟的平等性和可能性。人性顿觉,“唯道集虚”(《庄子·人间世》),则博大而真;人生顿悟,虚而待物,则立地成佛。
善吾道者,就在于“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既然道即是性、性即是道,那么从物性上言便是“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而从人性上言便是“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
道不离人,人不离道。道若离人,则非为人生之道。“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天、命、神和元四者,人人皆备,人人可悟,人人可得。明心见性者,就在于知晓道与物合一,人与道合一。
善悟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便是悟道的“一叶一如来”价值意旨。知其为一叶而又不偏执住留于一叶,就是觉悟之境界上的“如来”。不见一叶则无有如来,执著一叶也无有如来,此岂非浅显易懂之佛学道理?
人在参悟道性之智慧或进入般若智慧中,既要经由“学之,徇异名,析同实”的修为工夫,又要有“得之,契同实,忘异名”的修为之得。前者是因名求实,而不可放弃名或言之用;后者是得实而忘名,不可执著其言或名。
犹如“寄言喻意”一样,在人生参悟中不能舍弃“徇异名,析同实”的因名求实之工夫;犹如“得意忘言”一样,“契同实,忘异名”也是不可或缺的修为,忘名为真。
对于参悟之人来说,只有在万殊之致的万紫千红中,亦即是在不住相的念念流转中,我们方能领悟“如如不住”的人生真谛;在悟到道之智慧的绝圣弃智中,亦即是于念念流转而不住中,我们方能得到“如来”的菩提智慧。
在觉思和领悟《关尹子》所内涵的道家、佛学思维中,我们将无疑既在思维拓展上有了一番提升,又在心灵上注入了一股清泉般的清醒。
人生的解脱,无非为舍得之智慧。有所舍弃,方能有所获得。舍弃固执、偏执和迷执,获得开阔、豁达和释然。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29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龙虎山天师道史略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