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经营管理之中的五行,分成外五行和内五行。
外五行,是我们在前面谈到的基于五行特性下的职能设置和管理行为,而内五行则是指“仁义礼智信”,即经营管理者的内在修养和素养。
中国古代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除了传统道德的层面,主要是用于政治的运筹。其实这些同样可以用于今天的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扬弃式的继承,也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思想与现代管理思维相融合所带来的管理有效性与可行性。
“仁”即“仁爱”之心。古代讲究君要爱民,方能得道。在今天的企业生存与竞争中,“仁”字最难做到。现代商业以绩效为考核标准,可是哪个绩效中有“仁”的指标?
在现代管理中,“仁”可以理解为责任心。
首先是对社会的责任心。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社会一员,不能离开社会发展考虑问题,凡是不顾及社会发展甚至危害社会的商业行为,迟早会淹没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
没有了责任心,不管有多么完善的渠道,多么完整的流水线,多么严格的管理,多么高尖的技术,都会付之东流。早些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长春长生生物的疫苗事件,都是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导致企业万劫不复。所以,社会责任心是企业生存之根本。
其次是对员工的责任心。所谓“以人为本”,在企业中就是以员工为本。为什么我国曾经的铁饭碗、终身制最终因导致了社会不公和工作懈怠而被打破,而日本一直以来沿用终身聘用却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企业?
其实,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人文本”的内涵。无论是原来的铁饭碗还是现在的人才市场,没有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都是走不远的。一个公司,在做重要决定前是否真正地从员工角度换位思考,是不是诚心诚意地帮助或者引导员工找到符合其自身定位的职业生涯,是不是能够及时听取员工的心声,就决定了公司的生存。最好的企业要给员工归属感,真正让员工有主人翁的意识;如果给不了归属感,起码要保持人员稳定性,因为人员稳定性是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必要条件;工作都保障不了的时候,企业估计也就到了日暮时分。因为,对员工的责任心,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仁”者,大爱也。一个企业,有大爱,就能组建一个坚固的团队堡垒,在历史的长河中做一朵前行的浪花。这就是企业生存的最大意义。
“义”是指有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古时讲究“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一个“义”字所在。现代的企业运营以利益为引导,以经济为指标,用之靠前,不用则后,实难寻“义”之所在。
在现代管理中,“义”字可以解释为品格和形象。
首先是社会角色的品格。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也是一样。在社会发展中,企业最大的“义”就是遵纪守法,用正当的手段盈利。古有野语:马无夜草不肥,可见从古至今不正当盈利是多么普遍!所以才落下这样一个说法:无商不奸。
三聚氰胺是奶粉业的潜规则,因为可以增加蛋白质检测含量;虚假就业是教育界的潜规则,因为要不教育部饶恕不了;格式劳动合同是职场的潜规则,因为这些含糊不清的条款怎么解释都可以对公司有利......潜规则之下,我们企业的“义”将何处安身?这就是商业的实质吗?其实商业的出现是社会物质交换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应该符合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也就是说,不但并非“奸”才能“商”,而且定是“非奸才能商”。所有暗箱操作最终都会水落石出,只有现代的企业管理融入“义”,正当竞争,正当盈利,才能在背离价值与道德的不归路上悬崖勒马!这就是企业的社会“大义”之格!
其次是个体的企业形象。形象突出的是正直和道义。一个企业,要和伙伴精诚合作,给顾客优质服务,其生存靠的就是正直和道义。保持稳定的合作伙伴,不肆意无故更换合作方,多方协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取得收益,不能朝秦暮楚,甚至落井下石。古人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是大道理,治企也是经典。永远给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企业的脸面。中国人讲究面子,争面子靠的是人的威信,企业也要面子,靠的就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一贯优质的面貌就会形成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即品牌。不同的品牌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根本都是一点,就是正直有道义,就是值得信赖。
“义”者,大道也。一个企业,有“大道”,就能攻克人心的屏障,树立高贵的品格和独一无二的形象,成为商界一颗璀璨的明星。这就是企业生存的基本道理。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等规矩,即“礼仪之规”。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礼”是中华民族素质修养的归纳和体现。“礼”看似与商业运营无关,实则体现着企业精神层面的风貌。
在现代管理中,“礼”可以为理解为企业的精神文明即企业文化。
首先体现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层面。一个人,除了物质肉体之外,还要有精神灵魂,有了魂,才有生动的人,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企业也是一样。所以,一个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魂即企业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企业价值观。一个企业,定位于突破自我,服务祖国,就是“上礼”;定位于稳住市场,开拓产业,视为“中礼”;而一味追求金钱,把经济利益看成第一要务,定是“下礼”;还有甚者,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丝毫不顾虑大局,已经丧失了“礼”。不同的“礼数”,教化出不同的企业,奠定了其发展的不同方向与前景。
还有就是,“礼”还体现在企业管理形式中。有的企业,开会排座位,福利按级别,就是典型的“官礼”,即官僚主义的文化形式;有的企业,放任管理,基本不苛求,顺其自然经营,就是“道礼”,即以无为彰显有为;还有企业,军事化管理,严格每一道工业生产程序,称之为“军礼”,即以命令管理,以服从工作......“礼”的形式无所谓好坏,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点,自然也应该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只是现代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崇尚“民礼”,即民主选择,共同发展,这是随着人性解放而产生的必然趋势。
“礼”者,大德也。一个企业,有“大德”,才能树立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价值观,用更加人性的方式管理企业,带给企业欣欣向荣的面貌和蓬勃的生机。这就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式。
“智”是指明辨是非善恶和知己识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涉及到“智”的,是数不胜数。刘邦善用人,是识人之智;包拯善断案,是辩实之智。“智”不仅是人生的哲学,更是企业生存的智慧。
在现代管理中,“智”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正气之风和伯乐之智。
首先,管理者要具备正气之风。管理是一个技术名词,而领导是一个人际名词,管理学不苛求威信,但实际管理中领导威信却往往会解决很多靠管理不能有效处理的问题。所以,一名成功的管理者,也必定会是一位好领导。威信来源何处?最重要的是榜样的力量。在技术上是头筹,必然会形成技术威信;在人格上值得尊敬,就会是人格魅力;在管理上明辨是非,就会形成企业中的正直上进、赏罚分明的企业特质,对外这是企业的“标志”,对内这是领导威信的基础。一个企业的管理,最害怕的就是不辨是非,不分责任,如果管理者不具备正气,不会辨清善恶是非,甚至偏听偏信,那么不要提什么激励与发掘,制度也只能是个虚设。当制度都保障不了的时候,企业的命运就没有了其他的选择。
其次,管理者要具备伯乐之智。“智”要求我们每个人知己识人,对于管理者,知己是修身,识人才是重点。最为首要的就是人才观,这是“识人”的第一要务。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符合企业现有发展和岗位要求的。自然界讲究“适者生存”,其实社会也是一样。企业要从自身条件出发,戒除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高关系的“三高”人才。只有相互符合的组合,才能和谐,否则终会矛盾丛生。还有就是包容心。“识人”不是改造人,不要奢望把什么人改造成你想的样子。世间万物各有千秋,更何况万物之精灵的人呢?用包容的心理解员工,识其长者而用之,见其短者而避之,就够了。
“智”者,大谋也。一个企业,有“大谋”,才能形成企业刚正公平,赏罚分明的正气,才能用伯乐的眼光吸引到最能推动企业发展的人才,带给企业无限广阔的未来。这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信”是指诚实守信的品行,即“诚信之品”。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守信,反对隐瞒欺诈、伪劣假冒、弄虚作假。“信”不仅是做人的必修课,也是企业的基本素质。
在现代管理中,“信”就是“实事求是”和“一诺千金”。
首先,“信”要求企业管理要“实事求是”。诚信不是立业之根本,是企业的第二张营业执照。一个企业,可能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完善的生产运营渠道,还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但如果它在财务报表上、在商品或服务上做假,偷税漏税,欺骗客户、投资者,丢掉了信用资本,就不会有银行愿意对其贷款,企业的股票、债券和商品、服务就没有市场,所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就失去了本质意义,企业必然会陷入困境,并最终在市场中消失。那些践踏诚信的企业管理者也许能得利于一时,但终将作茧自缚,自食其果,有些甚至锒铛入狱。因此,诚信是企业的立业之本。
其次,“信”要求企业管理要“一诺千金”。一个企业,如果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义,谁还会相信这个“法人”。那个站在山头上大喊“狼来了!”的小男孩,不就是因为一再说谎,而导致说话无人听,最后被狼吃了吗?其实,吃他的并非是狼,严格地说是他那不诚信的品质。企业也是一样。
“信”者,大诚也。一个企业,有“大诚”,才能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才能担当历史的、社会的发展重任,带给企业健康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必备品质。
“仁义礼智信”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商业气息弥漫的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其独特的指导意义。企业管理要真正融入“仁义礼智信”,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以图未来。
但是,《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根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在《道德经》中怀着对天地的终极疑问,展开了人生的极限思考,他发现了天地的根本是道。
人们效法天地之道来管理人生管理社会,由此学会了无为之道。
如果大道废弃掉了,就出现不仁不义的混乱之事,人们被迫开始倡导仁义。与其提倡仁义不如遵行天道规律。
因为混乱之事发生,奸诈欺骗频频发生,就需要智慧来鉴别了。所以当需要提倡智慧时也是大伪发生时。与其倡导智慧不如人人真诚。
当人伦关系混乱,六亲不和睦时,人们就觉得孝慈珍贵了。与其称赞孝慈不如六亲和睦重要。当国家混乱,奸邪当道时,就呼唤忠臣出现。与其呼唤忠臣不如国家和平强盛重要
一般一个朝代出现大忠臣时,也是出了大题时,不是国家动荡了,就是奸臣当道了。有了南宋的风雨飘摇,有了秦桧这样的人,人们更懂得岳飞《满江红》的慷慨激昂壮烈。
外在的强加与人的仁义有局限性。而天地的大道德是自然给予人的,是本性。
《通玄真经》启示人们,仁义不如道德。
文子问: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与明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遍,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
当年文子(计然)求教老子,问道:仁义礼,为什么不如道德厚重呢?
老子回道说:仁爱的人,总是用悲伤与喜乐说事。讲义气的人,必然用获得与给予来显示。四海之内,无法顾及所有人的悲伤与喜乐感受,用尽国家的财富不能养育所有不自己劳动的人。所以说,重要的还是遵行天地的道德,让万民自然成长。
《通玄真经》思想与《道德经》一脉相承,非常注重自然之道,遵道而贵德。认为仁义是后天的,不是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受自然的影响。比如人生来就要吃饭睡觉,这就是自然本性。
老子所讲的道德,道是万物的根本属性,德是道的性质外延表现。
大家要明白一点,这里的道德,与我们现在提的道德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现代人所讲的道德概念,一般指人们共同遵行的社会规范与准则。《通玄真经》很明确道德的重要性,高于仁义,号召人们修道而行德。
《文始真经》揭示圣人之道,仁义礼智信兼备,又不拘泥其中。
“圣人之道,或以仁为仁,或以义为仁,或以礼以智以信为仁。仁义礼智信,各兼五者,圣人一之不胶,天下名之不得。”
圣人的人生大道,有时用仁爱表达仁爱,有时用义来表达仁爱,有时用礼、智、信来表达仁爱。
仁、义、礼、智、信这五方面,各自能兼备其他,有道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个方面,在圣人心中不存在这些偏执的概念。
有道的圣人遵行的是道德,也就是天地的无为造化之道,让万物自然生长壮大的道。
这样说来,有道之人行事风格是仁义礼智信兼备,又随机应变,好像不受仁义礼智信的死板约束,却与自然之道无违。
《文始真经》是尹喜所著,他精研《道德经》,尽得老子真传,把道德两字悟得通透。
前面已说过《道德经》中道德的本义,道德是最大的根本。有了根本,其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历来明白《道德经》的人,都能随机应变,道德第一,仁义礼智信兼备。那些伪善的仁义礼智信,通常是假仁假义虚礼欺诈,
有道的人能拨乱反正,不会被世俗的假仁假义捆住手脚……
引用文章:
兰岚:管理中的“仁义礼智信”。
坐照入神:经典反思:仁义礼智信,哪个排第一?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公众号属于非营利性性质,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后批评指正,提出意见,注意文明上网,依法守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29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家类古籍——《文始真经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