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黑龙江特有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初期,赫哲族不到300人,濒临灭绝。
赫哲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三乡一村”,即同江市金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郊区敖齐镇赫哲族村。
2011年11月23日,赫哲族伊玛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七个项目。
史诗般的传统说唱艺术
马侃是赫哲族特有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是口头传授、代代相传的。它的叙述与歌唱相结合,没有音乐伴奏。马侃可分为“大歌手”和“小歌手”。“唱”主要是说,表演的是长的伊玛坎。优秀的伊玛坎艺人可以连续说唱十天二十天;“唱”主要是唱歌和讲小故事。伊玛坎是一个人表演的。赫哲族人称伊玛卡语者为“伊玛卡乞玛法”或“伊玛卡奈”。
赫哲族彝族马侃形成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渔猎文化和地域特色。长篇代表作品真实记录了征服与反征服、掠夺与反掠夺、部落间血仇等历史内容。
中短篇主要讲述赫哲族的渔猎生活、风土人情和爱情故事,以及一些萨满求神、降魔降魔的故事。到目前为止,已有近50部伊玛坎作品被清晰地记录下来,代表作有《安图莫日根》、《老人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等。
马侃是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是赫哲族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人文习俗的重要载体。被誉为“北亚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活标本”。
在歌唱繁荣时期,伊玛坎是赫哲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故著名歌手葛德胜曾说,“唱伊玛坎是常事,哪家有婚丧嫁娶,不分老幼,一直唱着说着”;“有时人们打猎回来,晚上又围坐在一起,喝酒跳舞,唱唱伊玛坎,唱通宵”;“而且按惯例要带些酒去哪个家,有的不要。大家围成圈喝酒,说话唱伊玛坎,有时还摔跤。回来唱歌也是通宵。”。
这一系列生动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赫哲族与伊玛坎的密切关系。可以说,在历史上,伊玛坎和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是齐头并进的,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时,没有歌手能够唱出完整的伊玛坎唱法,只有少数歌手能够说唱片段。伊玛坎歌手的演唱活动与时代渐行渐远,不能不说是这个民族的遗憾,也是世界文化史的遗憾。
不断壮大的传承团队
2006年起,赫哲族伊玛坎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多方培养下,伊玛坎有6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吴为国家级传承人,游文峰、游、葛、游为省级传承人。
游文峰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葛是赫哲族萨满舞蹈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熟悉赫哲族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尊重自己的习俗和礼仪。
目前,赫哲族伊玛坎的生存状态已明显好转,一个完整的“大歌手”希特·莫日根已基本康复。而赫哲族民族语言却处于自然消亡的状态。赫哲族中赫哲语的逐渐消失是导致伊玛坎语失传的关键因素。赫哲族语言一旦消亡,伊玛坎语将彻底失去传承的载体,随之消亡。与此同时,伊玛坎学院传播伊玛坎语,也大力开展赫哲族语言教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5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贵州文化周启幕,这次主打“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