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2017年6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银索岛北丘、仓山马龙峰、宾川白洋村、永平广信、剑川海门口等多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石、陶纺车、骨针、骨锥、穿孔蚌壳等,证明当时洱海地区已经出现纺织技术,人们已经开始从事纺织业和简单的服装生产。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陶俑都穿着奇装异服。据唐代《舒曼》记载,“精者为绢丝,亦织成锦帛,纺成朱砂为衣”,“亦有刺绣也”。除此之外,蛮王清平的官方礼仪服都是衣冠楚楚的锦绣服饰,都是用马球皮装饰的。"白人漂亮的女人穿着白色的衣服,但是衣服没膝."从南诏中兴画卷、文画卷、剑川石窟造像等实物中,也证实了织锦、帛、绢等作为装饰材料在宫廷中被广泛使用,丝绢材料在头巾、飘带等民间饰品中被广泛使用。养蚕织棉丝绸成为农民的重要手工业,技术水平堪比中原。明清时期,大理白族纺织、染布家庭十分普遍,也有商业作坊、商店和大大小小的生意,为今天大理白族服饰的丰富奠定了基础。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智力成果。随着白族历史的发展,它们演变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多彩白族服饰。也就是遵循最基本的款式:穿包头,束腰,前短后长的长袖窄内衫,有领外套,直筒裤。
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白族服饰主要分为坝区白族服饰和山区白族服饰两大类。
坝区白族服饰主要以大理近郊和洱源、鹤庆地区的白族服饰为代表。大理城郊白族服饰以白蓝两色为主,饰以蝴蝶纹、菊花纹、梅花纹。包头头饰结合了大理的美景,窄白衬衫配红蓝翻领外套,深色下摆绣腰,浅色直筒裤,绣花船鞋。周城、喜洲的白族还扎染飘带、头巾、挂包。洱源、鹤庆一带白族服饰色彩以冷色为主,领口以红色或蓝色装饰,袖口、裤腿以花边或布面装订装饰,胸前挂绣花采花方巾,饰以精美的银须。这一带的白族服饰在鹤庆店南方白族的新娘礼服中显得庄重华贵。整套服饰以黑色为主,包括圆盘帽、上衣(六层绣袖)、马甲、宽裤、束腰、方巾、脚带、布袜、如意船形绣花鞋等。,配有精致的帽花、手镯、戒指和侧胸骨链。
山区白族服饰主要以云龙县、剑川县、洱源县白族服饰为代表。主色调为红、蓝、绿,颜色对比鲜明,服装布料厚实。领夹克和围裙在黑蓝色的背景上装饰着浓密的白色图案。在结构上,它们以大块的色彩显得简单、朴素、庄重,以袖口、头巾等地方美食显得活泼。头饰、腰带、飘带上的刺绣、挑花色彩丰富,搭配丰富,图案具有丰富的原始意义和内涵。
白族服饰多以棉、丝、麻、毛、皮等材料制成,常以植物颜料染制。白族男子服饰的基本样式由包头、双排扣上衣、立领上衣、扭裆宽裤、剪刀布鞋组成。女装的基本款式由包头、小领或无领翻领内衣、有领上衣、腰有飘带、直裆裤、绣花布鞋组成,女装上还常点缀着精美的手帕、皮包、网兜等饰物。首饰是用金、银、铜、玉、玛瑙、珊瑚、绿松石等材料雕刻成各种发夹、耳环、项链、手镯、戒指、三须或五须链、带扣等。
一般要在包头、袖口、前襟、马甲、飘带上手工绣出精美的图案,以蝴蝶纹、菊花纹、梅花纹为主。白族妇女心灵手巧,经常在服饰上绣、画、染、拼、织花、草、树、果、虫、鱼、鸟、兽、日、月、星、云、仙,色彩艳丽,寓意吉祥、幸福。
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族文化发展的缩影,也是白族人民最知名的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凝聚了白族人民勤劳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意识和民族感情。
近年来,大理市、云龙县等。在白族服饰上做过抢救记录;大理州博物馆完成白族服饰收集整理归档,举办白族传统服饰主题展;鹤庆县和大理市建立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服饰培训中心,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加大了白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资料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摘录(上)
编辑:李纪薇李正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4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什么崇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