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服饰色彩鲜艳、用料典型、纹饰华丽、工艺精湛、款式齐全、体系完整、保存完好,为“大礼服——明代服饰文化展”提供了良好的展览基础。只有深入研究和解读这些文物,更好地体现明代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策划出有深度的展览。
一、明代服饰分类及陈列单元划分
“大礼服——明代服饰文化展”的单元划分依据的是明代服饰文物的分类:
1.“世界由衣服统治”
说说这个官制里明确规定的服装种类。明朝开国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洪武三年(1370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经过多次修改,终于确立了服装制度。明代服饰不仅继承了汉唐宋元时期的基本形制,还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突出了贵贱之分、优劣之分的特点,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2.《华金贾青史》
明朝中期以后,天下安定,休养生息。富足使宽松的管理成为人民的愿望,好的工人和熟练的工匠使华丽的奢侈成为时髦的服装。用于季节性节日、生日、宴会、婚礼等吉祥场合的“吉福”呈现出新的特点。衣服款式很多,圆领、直身、袈裟、里子、大衣裙等。用鲜艳的颜色,用大红等喜庆的颜色;纹饰复杂,多采用吉祥图案或题材,文化意蕴深厚。其中,蟒蛇纹等高档图案被朝廷作为荣誉的象征。姬服运用了大量的提花、化妆、织金、刺绣等技法,色彩斑斓,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2.徐宪清正史中的侍从阶层。
3.“香入长架”
说说这个制度规定之外的相对自由的日常休闲服。明初的休闲装比较简单,明中后期的经济繁荣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趋于多元化,休闲装的款式也越来越多样。男子休闲服主要包括袈裟、直身、里子、衣服等。,而女性的休闲服装主要包括衬衫,夹克,裙子和夹克。这种单位分类既对应了明代服饰的规定,又符合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的从外在的、规则的到内在的过程。
二。明传服饰的特点及相应的展示方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丝织业的进步,明代服装在色彩、面料、款式、结构、图案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本质特征应该在展览中突出出来。
1.颜色
与出土服饰相比,传世服饰更有价值,因为传世服饰忠实地保留了原有的色彩。比如山东博物馆收藏红袍。《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年,明太祖科举历代,礼部曰:“历代虽不同,但夏仍黑,商仍白,秦仍黑,汉仍红,唐仍黄,旗仍红,宋仍红。今国家继元之后,宜以法、周、汉、唐、宋为治。”毛紧随其后。“红”是一种朱红色。甲骨文中,红色的上面是“大”,表示成年,下面是火的形象,表示火。其本义是人在火堆旁跳舞,全身通红。《说文解字》用五行学说解释:“红,从大,从火,南色也。”南方属火,配红色。《大礼服——明代服饰文化展》中的红色纱袍就是明代的红色样本,通过它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什么是“红”色。大宫廷会议在郑丹、冬至和长生节举行。据徐先庆《官志图》(图二)记载,参加大朝会(举行郑丹、冬至、长生节)的各级官员,除了锦衣卫、将帅外,都穿着红色的朝服。从远处看,红衣服排列如云,场面壮观,令人印象深刻。
2.纹理
在“大礼服——明代服饰文化展”中,大部分服装面料是纱、丝、绸、妆面料和金面料等。这些材料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印象,甚至不同的触感。只有提供真丝、锦缎、斜纹、真丝、真丝等织物的样品(图3至图6)供观众触摸,观众才能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真丝织物的不同组织结构。
图5展览中的服装面料样品
3.装饰
中国人的礼仪观念、伦理习俗和审美情趣构成了服装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服装的图案上。明代服饰的图案极具象征性、象征性和意味深长。祥云、万字纹、如意、龙凤、花兽等图案都蕴含着吉祥的寓意,寄托着安居乐业、夫妻和睦、儿孙满堂、福寿多福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七芒模式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无论是梭织还是绣花,都是华丽精致的。尤其是吉福的图案,有着特殊的意义。无论是蟒蛇、飞鱼、斗牛还是独角兽,这些图案从远处看都有些类似于龙,它们的区分方法在于细微之处:龙与蟒蛇的区别(图7)在于爪子的数量是五个还是四个;飞鱼(图8)和蟒蛇的区别在于它的尾巴是鱼尾还是火焰;区别蟒蛇和斗牛的关键(图9)在于角度是直的还是弯的;麒麟(图10)可以很容易地与其他图案区分开来,但蟒蛇形状的麒麟只能通过其独特的牛蹄来识别。
图九斗牛图案
这些知识,观众感兴趣,也需要知道。采用传统方法手工绘制展览服装的图案,特别是衣领周围柿子形状的图案(图11),让观众看到图案的全貌。还通过科技手段提取播放,在播放画面周围安装镜面,营造出万花筒般的迷幻效果,将服饰之美和图案的光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4.过程
穿花织金是明代最有特色的工艺。花布料的特点是颜色多,色彩变化丰富。在编织方法上,采用不同颜色的彩色天鹅绒纬管,在织物上局部编织图案,颜色可以自由变换。所谓“织金”,是指织物上所有的花纹都是用金线或银线织成的,统称为“织金”。金线里有金块和圆金块。用化妆和黄金编织技术制作的织物非常华丽,展览中详细解释了这些技术。“大礼服——明服饰文化展”中的鲁绣,让人刮目相看。鲁绣,也被称为服装线刺绣,不同于苏绣,因为刺绣线使用的是一种不分裂的缝纫线。用这种刺绣方法绣出的花鸟裙,色泽淡雅,清新自然,深受姑娘们的喜爱。再现鲁绣风采,重塑鲁绣辉煌,是展览服务当下、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山东博物馆鲁绣研究中心临摹的“清纱花鸟裙”陈列在实物旁边,更加直观明了。
图1-1镶嵌图案
5.风格
服装的风格是观众特别关心的,尤其是古代服装的爱好者。但由于文物和展示柜的限制,展览只能展示服装的正面。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会标注服装的背面照片和结构图(图12),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立体展示,让观众自由触摸、放大或360度旋转,以便近距离观看。对于一些重点展品,有剪纸图,爱好者可以根据图纸制作自己的明代服饰,真正做到衣服穿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三。修复服饰文物的实用功能
服装有实用功能。应该在展览中明确谁穿,在什么场合穿,怎么穿,怎么建。
1.佩戴者的身份
佩戴者最基本的自然特征是性别。据此,服装是男装还是女装必须在展览中标明。对于明代服饰来说,穿着者的社会身份蕴含着更深的历史文化内涵。隋唐以前,官员的等级是以印绶带的颜色来区分的。隋唐以来,印绶带的制度被印绶带的颜色所取代,社会上判断等级地位的标准也逐渐从印绶带转向官绶带。与前代相比,明代的服饰制度突出了皇权,强化了皇权,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进一步强化了官服之间的平等秩序界限。在官服中,充分利用颜色、冠、图案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官与官的差异,从而达到“见衣知官,知饰知货”的效果。例如,众所周知的用动物和动物作为补充来区分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和等级的方法,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并达到了顶峰。在展览中,我们详细介绍了互补图案与官阶的对应关系,有助于观众理解等级平等的严格等级制度,这才是明代服饰华丽外表的真实内涵(图13)。
图1-3运河方补充
2.穿着的场合
明代的服饰制度对穿衣服的场合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官服对穿衣服的场合有繁琐而明确的规定:《明会典》记载,官员在大祭祀、庆典、郑丹、冬至、圣节、公告、宣读、圣旨、入传等场合穿御服。公共服务。北京的文职官员和军事官员早上穿公务员服,上课、感恩、看演讲。外国文职和军事官员早上穿公务员服。此后,在京的文武百官只在王朔当天穿公服,而外国官员在王阙初上任时穿公服以示感谢。常服是明朝官员在日常工作中穿的衣服,由黑帽子、高领毛衣、腰带和黑靴子组成。领衫最重要的特点是补子,也叫补衣。忠臣冠服,明代文武百官燕居服,定于嘉靖七年(1528)。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明朝的场合,而借助于官方的官迹图来了解它是最好的选择,如于的官迹图。余(1545~1607),明代文学家、诗人。他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在于的官方步道图中,可以看到他正端坐着,他正披着华丽的外衣返回故乡。还可以看出他的长衫飘飘,云飘野鹤飘,在不同的场合穿着不同的衣服。以貌取人,假装了解别人,不是错误的判断。
3.穿衣顺序
这也是观众非常感兴趣的。文物不是死的,尤其是服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服装文物不能只在展柜里展示。让观众知道怎么穿,怎么造就对了。比如皇袍的穿着顺序:皇袍里面穿什么样的单衣,怎么系皮带,什么时候挂大皮带,怎么戴束冠,穿什么样的鞋等等。,都以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另外,圆领辅助服、腰封、里子一般是一套服装,可以穿在对方身上,也可以用图形表示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观众一目了然。
图15。蓝章朝服肖像。
4.服装搭配
明代官带是明代服饰中的重要角色,按等级佩戴。除了明朝皇袍的皮腰带后面没有玉块外,其他类型的玉带镶嵌的腰带数量不少于20条。这些玉盘加起来比人们的实际腰围还要长,所以很多明末的腰带挂在腰上,就像装饰一样,寓意庄严、威严。玉带很重。为了减轻重量,很多腰带都是雕花的,既美观又轻便。展览中的山东博物馆有一个清晰的玉雕玉带盘(图14),有20件,包括麒麟、松竹和花鸟纹。腰带宽5,总长75cm,分为两段,一段重525g,一段重298g。目前,皮带已经损坏。如果加上皮带的重量,估计已经超过1000克了。指示板上标注的重量是为了回答预设的观众问题。
此外,礼服是季节性的,展览不仅挑选了薄纱如蝉翼的夏装,还有加里里料的冬装。衣服的整理和收纳也在展览中有所涉及,比如藏品中的香和熨斗。
图16:蓝四祖俞夫人雕像。
四。一张图有一个道理
历史是人创造的,衣服是人穿的。离开人,展览就没有灵魂。“明代服饰与服饰文化展”中有几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有等级相对较低,只能佩戴两个横梁和皇冠的即墨蓝印,以及作为二品价格昂贵的奎里公爵盛宴。
张澜(1453~1525),字文秀,号大老山翁。宫廷画像(图十五)中,蓝章头戴梁冠,身穿宫廷礼服,腰间挂着玉佩,双手持水杆。冠为两根横梁,冠额用山楂装饰。蓝章是贵州道的御史,是御史执法官的标志。展览还选择了凤冠和夏夏形象的蓝章母亲(图16)来说明明傅的着装。卞公(1476~1532),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画像中,卞公头戴长腿,头戴圆领,身穿右袍,身穿红裙。他像鳜鱼一样直立着,双手拿着一个水瓶,穿着一条单酸尾巴的皮带(图17)。展览还选取了毕的两幅画像,一幅是普通服装配红色补服,另一幅是课画配方巾蓝袈裟(图十八)。
明末的肖像画在官宦家庭中特别流行,许多人都穿着蟒蛇和龙的服装。盛宴公爵的肖像是“穿着华丽的衣服-明代服饰文化展”不可或缺的选项,该展览集中展示了孔子的旧西藏服饰。第64代盛宴公爵孔尚贤穿着一件大红色齐肩绣花长袍,腰间系着一条皮带,脚蹬皂靴。与他的继妻张,身穿珠绣翟关,云肩、袖及膝的大红绣袍,竖领的黄色长衣,领上有白领,衣内有官绿裙,海水河崖上有云蟒纹,腰间有宝石皮腰带。
另一条大红色过肩蟒蛇(图19)被佩戴不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形象,还因为形象主人的身份是皇家卫队。黄培(1604~1669),本名孟建,山东即墨人。崇祯年间,他担任锦衣卫都督,以前的官员都是都督,给吴金将军做了榜样。可悲的是,当年被董其昌题写在遗像上的盛世黄培,入清后却以反清复明的罪名被处死,“穿宽袍大袖,把持前朝政权”也是对他的罪名之一。
数字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人像的升级版就是激活人像,比如钱复画的兴杰(图20)。邢俊(1540~1612),字夷伯,山东宜都(今青州)人。到了兵部,他曾率领数万将士抗美援朝。画像中,邢俊身披华阳巾,身穿云肩袖膝蓝绣袍,腰系钩带,脚穿红鞋,手执如意。在展览中,这一场景将被还原为现实,邢俊将被制作成蜡像,是有图有真相的加强版,更加真实直观。
服饰是中华文明的具体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反映了外在的规范,也反映了内在的品质。“大礼服——明代服饰文化展”的策划设计是基于明代服饰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传统。展览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根深叶茂,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国服饰文化——古代春节的服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