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化碰撞激烈的时期,汉、胡服饰风格各异,特别是在冠、鞋的装饰上。但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汉胡服饰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甚至发展到南北,许多配饰延伸到后世并演变,对后世影响深远。
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动荡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频繁的改朝换代在杂居迁徙中的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服饰款式也频繁变化。戴葛洪《抱朴子讥笑》云:“丧事以来,事反复变,冠与鞋,袖与财制,日月变化,无一确定。初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高有低,有厚有薄,装饰无常,以致同快。”“无常”一词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服饰冠、鞋的发展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主要有冠、鞋、发饰、腰饰等。这些配饰作为社会时尚的表现形式,无论是造型还是特点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它们在多变的风格中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体现了当时不同文化的强烈碰撞,是社会面貌和各种思想习俗的体现。
皇冠时尚走自己的路。
南北朝初期,南北方的服饰流行差异很大,尤其是在帽鞋制度上。在南方,帽子和靴子很受欢迎,但在北方,这是由地理因素和民族习俗的差异造成的。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统一北方。在其从草原到中原再到完全融入中国大家庭的发展过程中,其服饰也经历了不断汉化的过程。至于配饰,戴兜帽、穿黑靴很流行,这与鲜卑人的游牧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头部和颈部的保暖非常重要。所以鲜卑人经常戴一顶宽长垂于后脑勺、顶部呈圆形的帽子。这是鲜卑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头饰帽,又称“大头长裙帽”。
竖裙帽不仅实用,比如前部可以遮额头,两侧可以遮耳朵,后部延伸到颈部可以防风、防沙、防寒。同时具有美容的功能。如果它的形状适合任何头型,男女皆宜。另外,直筒裙帽的材质也有很多种,有使用皮革或羊毛的,也有使用布料的。所以竖裙帽以其实用的特点在北方流行了近百年。
北徐先秀墓部分壁画
配帽穿的靴子传入中原后,在军事上沿用已久。原因是它们可以满足人们骑马和骑马的需要,除了天气寒冷。即使是在居高临下的北齐,或者标榜胡汉的北周,穿靴子的习俗也一直引领着当时的时尚潮流。比如北齐许贤秀墓壁画《行旅图》(571年死于北齐武平),很多人物都穿着靴子。
南朝的男人都戴皇冠。不同于帽子的主要功能是御寒,皇冠的仪式性使其更多的是用于装饰。流行的小皇冠,前低后高,中间空像一座桥,因造型小巧而得名,各级都可以佩戴。从传世的图像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南朝男子中首先流行的小冠(或扁巾)也出现在北朝男子的冠帽上。
南朝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鞋的时尚。除了上一代的丝鞋,从帝王到平民都流行的木屐,一种典型的“高齿木屐”是从汉代的双歧鞋发展而来,以鞋前的齿而得名。
在江南的一些地区,由于阴雨天气,木屐被广泛穿着,所以留下了许多诗句。如南朝所作《宋书·谢灵运传》中说:“登聂时,常穿木屐;上山时,门牙磨损;下山时,后牙磨损。”在着装习俗上,也有一些穿木屐场合的规定。在宴会上拜访朋友和亲戚时,他们只能穿鞋,不能穿木屐,否则会被认为是轻蔑和没有教养的。当我们到达南梁时,高齿木屐变得更受欢迎。南北朝末隋初,颜之推写了《颜氏家训》,说“在梁朝全盛时期,凡子弟游...熏衣刮面,画朱,驾长顶车,随高齿木屐。”
南北朝后期,由于与汉人的不断接触和气候的转暖,帐幔后面的帐幔都是用带子扎起来的,材质也是丝或绢,于是开始向头巾过渡。北齐、北周以后,逐渐演变为汕头,一直到隋朝乃至唐宋都没有变化。
挽成发髻的头发仍然很漂亮。
发髻是将头发扎起来,盘在头顶或垂在脑后的一种发型。相对来说,女性的发髻样式比男性更丰富,变化丰富,有奇特的侧重点。
南齐梁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流行服饰是:梳一个双髻或双髻,一件胯形衫,一双鞋,尤其是最具时代特色的发型。当时有妇女用假发在头上梳出一些发圈,如单环、双环等,呈凌空形状摇曳,或做成发髻、发髻等。这种包子,据说是模仿东晋以来的“天妃包子”天妃。
山西博物馆收藏的北龙关俑
但从传世文献和文物分析,双髻或双髻发型的出现要晚于晋代,之后多方面发展,变化较多的样式和造型。比如河南邓州(南朝)画像砖墓中的人物就很具体,很写实:前面是双髻的贵夫人,后面是双髻的侍女。
中国北方云冈石窟晚期的飞天造像中也出现了双髻或双髻发型。这种现象的出现,既说明南北相通,也反映出在那个佛教兴盛的时代,一方面中国人给佛教造像增添了当时的时尚,另一方面随着佛教的兴起,外界因素赋予了服饰一定的时代气息。对此,沈从文先生做了一个形象的总结:在人类中,他有意模仿优雅,表示优雅、高雅;在佛像上,企图增加庄严感。这也反映了宗教雕塑与社会习俗的密切关系。
这时候与日益高挑的发型相匹配的首饰就发展起来了,突出的表现就是争奇斗艳,材质奢华,名目繁多,前所未有,这与当时盛行的奢靡风气有关。总之,那时候珠宝的光芒耀眼,强调与众不同。
发夹成为当时女性最常用的首饰,用来固定和装饰发型。一根圆形的金线或银线经常被弯曲成两股作为发夹腿。簪梁又宽又窄,大多是没有线条的素色。当时还有一种支持假发的发夹。附在发簪上的,还有一种首饰叫“摇步”,多以黄金弯成龙凤花枝的形状,并缀以摇珠玉饰。
南北朝时相当流行,最早可见的样式始于汉代。据东汉刘茜《名释》“一步一步,上面有珠,一步一步,你也摇。”南北朝时,傅园诗《有个女人》,描写踏冠等饰,说“头在金步,耳在明月,珠在腕,翠珏挂明光……”可想而知,女子莲步轻移,花间微颤,风情万种。另外,可以在头上的装饰品上插上花,闻起来很香,五颜六色。
皮和花在争美。
南北朝时期的配饰,除了冠饰之外,腰饰也呈现出别样的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末年以来,出现了用皮带和因佩在腰间携带实用小器具的需求。在北朝,皮带也是北方民族服饰中流行的腰饰,男女都可以系,尤其是男性佩戴的diéxiè皮带最受欢迎。
皮带由皮革制成,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谨慎的克制。搭扣作为固定件,是最有特色的,多为金属材质,如金、银、铜、铁等。形状也各不相同,如圆形、长方形、动物形等。女子腰饰最具代表性的是“抱腰”,即在腰间系一条裙子,也叫“挑腰”,周围系一条丝带。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山东青州龙兴寺地窖出土的三尊东魏彩绘鎏金佛菩萨像
肩饰主要是女性佩戴的“皮包”。女奴是一种始于晋代,流行于后世的女性服饰。形似围巾,披于颈肩,递于衣领前,自然垂下。至于背包的形状,东汉的《史明》是这样描述的:“背在肩上不如背在肩上。”可见蟑螂具有保暖和美化装饰的作用。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写的《美人春来》“梁随荡动,红轮角斜”,南朝梁健文帝的《生辰散,新约黄》,都刻画了女性吃醋后的可爱形象。
此外,在这一时期的外来文化中,佛教艺术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对当时的宗教信仰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妇女金钱的使用也与之密切相关。在南北朝佛教人物菩萨的服饰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饰品。这时候大多交叉在胸前,然后挂在身体两侧,体现不出具体的形状和漂浮感。
在中国服装历史发展中,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表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时尚的大胆追求。服装的很多配饰都有独特的风格,传承了很久,又有巧妙的变化。很多风格也影响了后世,可供今天借鉴。此外,佛教的盛行与配饰的发展密切相关,赋予了后者一定的时代气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3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旗袍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下一篇: 清代宫廷服饰——后妃服饰中的青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