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华服国风

侗族蜡染非遗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多姿多彩的苗族服饰、精美的漆器制品、古老神秘的彝族“撮泰吉”和富有民俗风情的剪纸文化...这些承载着毕节各族人民文化传承和记忆的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毕节这片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保存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非遗文化百花园中,毕节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织、交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魏乌蒙山,悠悠乌江水。


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在神奇的乌蒙大地上,静静地流淌了亿万年。乌江有南北两个源头。南部的三岔河发源于威宁自治县的路祥山,北部的柳冲河发源于赫章县的大坡山。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是黔西市任新苗族乡南缘一个叫花屋基的地方。


“花屋基”是她的原名,意为“悬崖下的村庄”。村里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外树苗。千百年来,苗族人民一直生活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记录下了历史的尘埃。开化的长歌标有自己的文化符号。


寻找花坞村,发现古苗寨山川秀美,风景秀丽,房屋独特,绿树成荫。我们看到苗族的孩子们慷慨热情,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心灵手巧。我们坐在河边的房子里,听花舞苗族姑娘杨文理讲述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故事…


迁西市任新乡花坞村。新华网法


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以前居住在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西南地区迁移。苗族支系众多,语言和习俗各不相同。大部分苗支系基本都是以头饰和服饰命名的。歪梳苗之所以叫“歪梳”,是因为它的女子头饰是一把彩色的梳子,头髻向左倾斜。“歪梳”分大、中、小歪梳,住在花屋的苗族同胞都是小歪梳。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因此苗族刺绣成为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苗族妇女勤劳和智慧的结晶。2006年,苗绣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刺绣作品。新华网


苗绣的起源传说是,一位女首领为了记住艰难的迁徙旅程,想出了一个用彩色线条标记自己衣服的方法。过黄河时,她绣了一条黄线,过了长江后又绣了一条蓝线,绣了一个符号越过了群山。当她终于到了可以落脚的聚落时,她发现自己已经把从衣领到裤腿的所有图案都绣好了。


从此,苗族姑娘们都要穿上手工刺绣的嫁衣,以此来缅怀曾经的故土,缅怀勇敢智慧的前辈,弘扬苗族先民留下的传统刺绣工艺,激励后人感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杨文理和丈夫创办的企业展厅里,母亲结婚时绣的婚纱保存完好。杨文理仍然记得母亲给她绣婚纱时的情景:那时,她家还住在山里,没有电。她母亲每晚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刺绣,有时边绣边唱。


不用说,苗族人能歌善舞。在化学屋,人们说:苗家的孩子学说话会唱歌,苗家的孩子学走路会跳舞。


对于苗族人来说,一套苗绣服饰是爱情、婚丧嫁娶仪式或休闲时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多声部民间合唱、芦笙舞、鼓乐和芦笙拳舞等民间艺术表演时。舞台上身着苗绣服饰的苗族儿童生动地展示了花坞村山水孕育的爱与美。


“苗绣和歌唱都是苗族女儿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心情好的时候,连绣的图案都会特别好看。”说话的人叫杨守礼,是杨文理的岳母。在她看来,绣衣上来回飞舞的针脚,记录着母女之间的故事,动人的语调,吟诵着母亲对女儿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待。


通常,一件手工制作的苗绣礼服需要很多年,每一针都是母亲对女儿无尽的爱。苗族母亲对女儿的爱,不仅仅是给女儿绣衣服,更是教女儿自己绣。


蜡染作品。新华网


杨守礼介绍,小歪梳苗常绣的图案有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线,有表达吉祥寓意的龙凤蝴蝶,也有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最常用的针法是拼布马尾绣、拼布平绣和十字绣。主要面料有手织土布、棉布、丝绸、缎子等。颜色多为红白绿,偶尔用粉、黑、蓝、紫进行搭配。


每隔一段时间,杨守礼就会设计出不同的图案。这些年来,她自己原创设计的刺绣图案数不胜数。“你看,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是凸的,颜色鲜艳,有立体感,有颗粒感。”杨守礼一边展示一件苗绣服装的织法,一边说:“苗族姑娘小时候,衣服都是她们的母亲给自己绣的。长大后,母亲看不清楚,不会做针线活,女儿就给母亲绣衣服。这也是苗家代代相传的优良品质。”


从小喜欢学习苗绣手艺的杨文理,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苗绣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苗绣、喜欢苗绣,同时让村里的绣娘们通过苗绣增加收入、致富。


当杨文理和她的丈夫开始创业时,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曲折。当她在外地工作时,她去了许多工厂。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她进的第一家刺绣厂。一台绣花机打开了她的新世界之门:她发现许多手工刺绣的图案可以像机器一样绣出来。更重要的是,机绣产量高,容易清洗。


杨文理把染好的蜡染作品拿出来晾干。新华网


高兴回到老家,夫妻俩先买了一台二手绣花机,没多久就坏了。他们制作了一些手工饰品,并在市场上摆摊。攒够钱后,他们又买了一台全新的绣花机。直到2019年10月,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她和丈夫成立了黔西李文蜡染刺绣有限公司(黔西就业扶贫车间),带领花坞村17名苗族绣娘实现了稳定就业。


“这是一周前花坞村歌舞团定制的40多套苗绣服饰。每当村里有重要节日或活动时,他们就穿上定制的苗族服装,精心打扮,在广场上为大家表演节目。这些服饰大多是机器刺绣,手工刺绣一般只在结婚等值得纪念的时刻穿,或者买来当收藏品。”


41岁的苗族妇女王住在花坞村岔河组,她说她在作坊里做刺绣工,每天收入100元。除去农忙季节,她一个月工作20多天,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她高兴极了,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刺绣技艺,还能在家挣钱。


除了传统的手工刺绣,杨文理还为游客推出了许多廉价的文化创意产品,如热销的蜡染艾绒香包和带有汉族和苗族元素的t恤。


今年,杨文理还开设了专门的文化创意工作室,推广花坞村的特色文化创意产品。除了苗绣,还有蜡染、乐器、芦笙等各种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往更多地方。广东、浙江等地经常有回头客,他们是杨文理的忠实“粉丝”。


“直播最多,销售额达到5万多元。2021年上半年,我们公司营收达到50多万元。”说起成绩,杨文理非常高兴。


杨文理直播与网友互动推广苗族蜡染刺绣产品。新华网法


杨文理将民族技艺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让大山里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产业带动发展、乡村振兴新征程的“样板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