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将去,无有还期,愿复乞问一两结疑。”“行,今疾言之,吾发已有日矣,所问何等事也?”“愿乞问明师前所赐弟子道书,欲言甚不谦大不事,今不问入,犹终古不知之乎。”“行勿讳。”“今唯明师开示下愚弟子。”“诺。”
“今师前后所与弟子道书,其价直多少?”“噫!子愚亦大甚哉!乃谓吾道有平耶?诺,为子具说之,使子觉悟,深知天道轻重、价直多少。然今且赐子千斤之金,使子以与国家,亦宁能得天地之欢心,以调阴阳,使灾异尽除,人君帝王考寿,治致上平耶?今赍万双之璧玉,以归国家,宝而藏之,此天下之珍物也,亦宁能使六方太和之气尽见,瑞应悉出,夷狄却去万里,不为害耶?
今吾所与子,道毕具,乃能使帝王深得天地之欢心,天下之群臣遍说,C738 行动摇之属莫不忻喜,夷狄却降,瑞应悉出,灾害毕除,国家延命,人民老寿。审能好善、案行吾书,唯思得其要意,莫不响应,比若重规合矩,无有脱者也。成事大□□,吾为天谈,不欺子也,今以此天法奉助有德帝王,使其无忧,但日游,其价直多少哉!子之愚心,解未乎哉?
诺,复为子陈一事也。天下之人好善而悦人者,莫善于好女也,得之乃与其共生子,合为一心,诚好善可爱,无复双也。今以万人赐国家,莫不悦且喜,见之者使人身不知其老也,亦宁能安天地,得万国之欢心,令使八远响应,天下太平耶哉?吾道乃能上安无极之天,下能顺理无极之地,八方莫不悦乐来降服,扰扰之属者,莫不被其德化,得其所者也。是价直多少,子自深计其意。
子欲乐报天重功,得天心者,疾以吾书报之。如以奇伪珍物累积之上柱天,天不为其说喜也,不得天之至心也。欲得天心,乃宜旦夕思吾书言,已得其意,即亦得天心矣,其价直多少乎?
故赐国家千金,不若与其一要言可以治者也。与国家万双璧玉,不若进二大贤也。夫要言大贤珍道,乃能使帝王安枕而治,大乐而致太平,除去灾变,安天下,此致大贤要言奇道,价直多少乎哉?
故古者圣贤帝王,未尝贫于财货也,乃常苦贫于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欲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心,而常愁苦,若但欲乐富于奇伪之物,好善之,不能得天地之心而安四海也;积金玉璧奇伪物,横纵千里,上至天,不能致大贤、圣人、仙士,使来辅治也。
子详思吾书,大贤自来,共辅助帝王之治,一旦而同计,比若都市人一旦而会,万物积聚,各资所有,往可求者。得行吾书,天地更明,日月列星皆重光,光照B77C远八方。四夷见之,莫不乐来服降,贤儒悉出,不复蔽藏,其兵革皆绝去,天下垂拱,而行不复相伤,同心为善,俱乐帝王。吾书乃能致此,其价直多少,子亦知之耶?
欲与国千斤金,不若与一要言,以致治太平,除灾安天下。古者帝王未尝患财货,乃患贫于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欲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之心。若积金玉奇物,纵横千里,直上至天,终不至大贤、圣人、仙士来,赖助帝王之治。
故古者圣贤,独深知道,重气平也,故不以和土,但付归有德;有德知天地心意,故尊道重德。愚人实奇伪之物,故天书不下,贤圣不授,此之谓也。子其慎之矣,吾言不误也,子慎吾道矣。夫人持珍物璧玉金钱行,冥尚坐守之,不能寐也。是尚但珍物耳,何言当传天宝秘图书,乃可以安天地六极八远乎?出,子复重慎之。”“唯唯。”
“吾书乃天神吏常坐其傍守之也,子复戒之。”“唯唯。”“吾书乃三光之神吏常随而照视之也。”“唯唯。”“吾书即天心也意也,子复深精念之。”“ 唯唯。”“子能听吾言者,复为子陈数不见之事。”“唯唯。”
“出口入耳,不可众传也。帝王得之天下服,神灵助其行治,人自为善,不日令而自均也。”“唯唯。弟子六人悉愚暗,无可能言,必触忌讳。今俱唯师自为皇天陈列道德,为帝王制作万万岁宝器,必师且悉出内事无隐匿,诚得伏受严教密敕,不敢漏泄。”
“诺,今且为子考思于皇天,如当悉出,不敢有可藏;如不可出,亦不敢妄行。天地之运,各自有历,今且案其时运而出之,使可常行,而家国大吉,不危亡。所以不付小人而付帝王者,帝王其历,常与天地同心,乃能行此;小人不能行,故属君子,令付其人也。”
右平道德价数贵贱解通愚人心
黄老道学,顾名思义,应是关于黄老道的学问,是黄老道的理论学说(黄老道之学)。然而我们以往研究黄老道时,只考察它的宗教信仰或宗教祭祀活动,而没有涉及到它的理论学说,视黄老道只是一种社会上流行的宗教信仰活动,只是一种打着黄帝与老子之名的方术(神仙方术)。黄老道学的提出,则不仅把黄老道看作是一种宗教信仰活动,而且认为黄老道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的。那么它的思想学说是什么呢? 它的代表著作又是哪些呢? 黄老道学这一提法如要成立,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这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金晟焕博士在撰写他的博士论文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西汉末至东汉朝出现了《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等这样的几部著作,以往的研究者都把这些书当作是我国早期道教的经典著作,当然这样笼统的提法并没有错,但当时的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即早期道教)尚未形成。一般来说,五斗米道于东汉顺帝时(126-144),由沛人张陵入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而传其教,受其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太平道由巨鹿人张角所创,于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其部三十六方,皆着黄巾,同日反叛,这就是有名的汉末黄巾大起义。五斗米道让其信徒学习《老子》五千言,又相传为张陵抑或张鲁还着有《老子想尔注》,宣扬早期的道教思想。太平道则利用《太平经》,张角颇有其书,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由此可见,早期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建立教团都较晚,又皆与《老子河上公注》没有直接的关系,至于《太平经》则为张角所用,但产生年代大大地早于太平道,并不是张角所造。因此《老子河上公注》与《太平经》并不就是早期道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产物,而应当作进一步的考察。
人所共知,早期道教的前身是黄老道,张角在创立太平道以前,还曾奉事过黄老道,那么《老子河上公注》与《太平经》是否就是黄老道的理论著述呢? 这两部著作究竟与黄老道有何关系呢? 这是要我们来加以研究的。在汉代道教教团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产生之前,在社会上曾经流行过两次有关黄帝与老子学的热潮:一次为西汉初年的黄老学,一次为发端于西汉活跃于东汉的黄老道。汉初的黄老学主要是用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学说(所谓黄帝之书,实也是用黄帝之名宣传老子思想而已)。之后的黄老道则与黄老学有着很大的不同,黄老道是黄老学与神仙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神仙学范围,是道教的前身。
众所周知,最早的神仙家形成于战国中期,为燕齐方士们所创。他们宣扬渤海中有神山,神山上有仙人仙药,只要求得仙药,吃了就能长生不死。由于他们讲长生不死成仙人之方术,所以人们又把他们称之为方仙道。当时,方士们曾引用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来宣扬神仙思想。据《史记?封禅书》说,齐威王、宣王之时,邹衍论终始五德之运,而燕国方士宋毋忌、正伯乔,充尚、羡门、高誓等,皆为方仙道,讲形体销化而成仙,讲鬼神之事,并皆传邹衍的阴阳五行说和主运说,但传其术而不能通,可见,邹衍的学说并不能讲通神仙之事。之后,到了稷下黄老学盛行,方士们开始用黄老学来解释神仙学,试图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最初方士们先把黄帝神仙化。黄帝本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相传他战胜了炎帝,擒杀了蚩尤,是位了不起的华夏民族的祖先,因此西汉的方士们首先把黄帝神仙化,认为黄帝是登天成仙的。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方士齐人公孙卿就提出黄帝得宝鼎而仙登于天的事,又宣扬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与群臣后宫七十余人俱登天。(《资治通鉴》卷二十《汉纪十二》)可见,西汉武帝时方士已把黄帝神仙化,把黄帝与神仙学结合了起来。在《汉书?艺文志》中,以黄帝之名,列入神仙家的著作就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芝菌》、《黄帝杂子十九家方》等多种。至于神仙家把老子神化则较晚,大概在东汉朝,正如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所说:《前汉书?艺文志》列举各家书目,在道家有黄帝又有老子,在神仙家只有黄帝而无老子,可见西汉时期的老子还是他本来面目,到东汉时,老子身分才起了变化。(《道教与养生》第39页)据王充(27-约97)《论衡?道虚》说: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伤,则寿命长而不死,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为真人矣。王充生于东汉光武时,卒于汉和帝时,属于东汉前中期人,当时世上已流行老子逾百度世为真人的说法了。至于在上层社会中较早神化老子的,据史书记载当推楚王刘英。《后汉书》卷四十二《楚王英传》说: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又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在这里刘英把黄帝、老子看作与外来的佛(浮屠)一样的神加以祭祀的。后来的桓帝,更在宫中设华盖以祠浮屠老子。这就是东汉时神仙家与黄帝老子相结合的情况,这样西汉的黄老学正式演变成了东汉的黄老道,而汉桓帝就是黄老道的热烈信徒。《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涣传》称: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同书《志》第八《祭祀志》中说: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可见桓帝是十分信仰黄老道的,并尊老子为仙祖。
综上所述,黄老道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它发端于西汉而成熟于东汉桓帝时期。至于黄老道的主要思想则是宣扬养生、修仙,祭祀黄老君,求长生福而已。正如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所说:东汉讲黄老,侧重在养生,修仙,与西汉前侧重在统治术的黄老学,已有所不同。这是黄老学逐步衍变为黄老道的新发展。又说:在尚黄老、修仙道的社会思潮中,到东汉出现了主要以修道长生的观点解释《老子》的著作,即《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或称《老子河上公注》。它是神仙方术与黄老思想逐步结合的历史产物,也是《老子》由道家学说向道教理论过渡的重要标志。(《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76页)这就肯定了黄老道的性质不同于汉初的黄老学,并明确肯定了《老子河上公注》为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的历史产物,这也就是说,《老子河上公章句》是黄老道的理论学说。因此我们说这部著作应属于黄老道学的范围。至于《太平经》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它的思想中也有着老子道家思想与神仙方术思想相结合的重要内容,也渗透着黄老道学的思想。所以张角信奉黄老道,又颇有其书(即《太平经》)的。为什么我们强调《老子河上公注》与《太平经》是黄老道之学呢? 具体地说,我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从时间上说,《老子河上公注》与《太平经》的著作年代,正与黄老道的形成年代大致相一致,是在社会上崇尚黄老道的时代氛围下产生的。相传《老子河上公注》为西汉文帝时河上丈人所著,也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魏晋时的作品。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在道家一派中,见录的只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传》、《老子徐氏经传》和刘向的《说老子》。这说明西汉时此书尚未问世。至于魏晋时期的著作一般都带有玄学的特征,或受到玄学的影响,而《河上公注》没有受到玄学的洗礼。它的思想主要讲养生长生和清静治国的,并讲元气说与精气说,与东汉时代思想相合,所以多数学者把它看作是东汉时代的作品。这是有道理的。它的写作年代正与黄老道的形成年代相当。至于《太平经》,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著作,而是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的过程。最早的《太平经》称为《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为西汉成帝齐人甘忠可所造,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汉书》卷七十五《李寻传》)至东汉顺帝时又有《太平清领书》170卷的出现。据《后汉书?襄楷传》说: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即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又说:襄楷于桓帝年延熹九年(166年),自家诣阙上书曰:臣前上琅邪宫崇受干吉神书,不合明听。……书奏不省,十余日,复上书曰:'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云云。李贤注曰: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由此可见,今《太平经》可能是经过西汉成帝时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至东汉顺帝和桓帝时的《太平清领书》这样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的。而这一过程也正与黄老道的形成过程相吻合。可见《老子河上公章句》与《太平经》与黄老道之间必定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二)从思想上来说,《老子河上公章句》与《太平经》是反映了黄老道的思想的。关于黄老道的思想,史书上记载得不多,从零星的材料上看主要有这样一些:(1)养生长生术思想。如最早于《汉书?艺文志》神仙家中所列出的黄帝书中的《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芝菌》、《黄帝杂子十九家方》等书,皆是讲的养生方术。之后神化了的老子也是位养寿长生而成仙的人,《列仙传》称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是懂得养生术的一位真人。所以王充在《论衡》中说: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伤,则寿命长而不死,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为真人矣。(2)修仙成仙思想。黄老道宣扬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而成仙的,或称黄帝封禅而成仙的。宣扬老子则主要是修性而成仙的,养精爱气而成真人的,所以边韶《老子铭》说: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尚德弘道,含闳光大,存神养性,意在凌云云云(《全后汉文》卷六十二),认为只有存神养性才能凌云飞升成仙。(3)神化黄老、祭祀黄老的思想。如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桓帝更在宫中祀浮屠、老子等。他们神化老子,向老子膜拜。活跃于明帝、章帝朝的王阜并着《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生,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全后汉文》卷三十二)在这里更是把老子当作了宇宙本源道的化身,生于宇宙太初之先,是宇宙的始祖。以上几点可以说就是黄老道的一些主要的思想。这些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了《老子河上公章句》和《太平经》中。尤其黄老道宣扬的养生修仙的思想,在这两部书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河上公章句》承继了黄老学的思想,把治身与治国的原则统一起来。它在注《老子》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时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不劳烦也。又在注五十九章莫若啬时说:治国者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精气,不放逸。治国治身当用老子的无为思想,治身无为就是爱养精气不放逸。这样治身就可做到寿命延长,无有既尽时也,而得到长生不死。所以说: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这精气,则可以久。(《辩德》第三十三)这就与王充所记载的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伤,则寿命长而不死的黄老道思想基本一致。可见《老子河上公章句》确实反映了当时流行的黄老道的思想的。《太平经》亦与《河上公章句》一样,一方面讲治国,宣扬太平盛世,另一方面就讲爱气养神得长生久视而成仙。《太平经》认为,人的生命,要靠精、气的结合。《太平经》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诀》: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这即是说,人的气与神相须而行,缺一不可,因此养生就要做到爱气养神,使气、神结合,才能达到长生不死。《太平经》还提出了精、气、神三者相结合的养生思想,其《令人寿治平法》中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人的生命在于精、气、神的三结合(三气共一),这是对《河上公章句》爱气养神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可见,《太平经》的思想也是在社会上流行的黄老道思想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以上我们从两个方面谈了《河上公章句》与《太平经》的关系,当然这一探讨是十分初步的。我们的初步结论是:《老子河上公章句》与《太平经》是属于黄老道学的思想,它们是早期道教思想的前身,在中国道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女真诗》一卷(紫微夫人及东华中侯王夫人作)
施真人《铭真论》一卷
旌阳令许逊《灵剑子》一卷
《黄帝内传》一卷(篯铿得于石室)
东方朔《十洲三岛记》一卷
淮南王刘安《太阳真粹论》一卷
黄玄钟《蓬莱山西鳌还丹歌》一卷
娄敬《草衣子还丹诀》一卷
魏伯阳《还丹诀》一卷
《周易门户参同契》一卷
《大丹九转歌》一卷
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一卷
陆修静《老子道德经杂说》一卷
《五牙导引元精经》一卷
《黄庭经》一卷(其文初为五言四章,后皆七言,论人身扶养修治之理)
李千乘《黄庭中景经注》一卷
尹喜《黄庭外景经注》一卷
襄楷《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李坚《东极谢真人传》一卷
王禹锡《海陵三仙传》一卷
施肩吾《真仙传道集》二卷
《三住铭》一卷
《西山群仙会真记》一卷
长孙滋《崔氏守一诗传》一卷
吴筠《神仙可学论》一卷
又《形神可固论》一卷
《著生论》一卷
《明真辨伪论》一卷
《心目论》一卷
《玄门论》一卷
《元纲论》一卷
《诸家论优劣事》一卷
《辨方正惑论》一卷
杜光庭《二十四化诗》一卷
又《二十四化图》一卷
《神仙感遇传》十卷
《墉城集仙录》十卷
《应现图》三卷
《仙传拾遗》四十卷
《历代帝王崇道记》一卷
《道教灵验记》二十卷
《道经降传世授年载图》一卷
谢良嗣《中岳吴天师内传》一卷
李渤《李天师传》一卷
《真系传》一卷
张隐居《演龙虎上经》二卷
卢潘《侯真人传》一卷
沈汾《续仙传》三卷
尹文操《楼观先师本行内传》一卷
《玄元圣记经》十卷
刁琰《广仙录》一卷
见素子《洞仙传》十卷
傅元镇《应缘道传》十一卷
晞旸子《宝仙传》三卷
《南岳夫人清虚玉君内传》一卷
范邈《南岳魏夫人内传》一卷
李遵《三茅君内传》一卷
梁日广《释仙论》一卷
赤松子《中诫篇》一卷
《金石论》一卷
《门天老历》一卷
冷然子《学神仙法》一卷
贾嵩《陶先生传序》三卷
吴先主孙氏《太极左仙公神仙本起内传》一卷
华峤《真人周君内传》一卷
《刘海蟾诗》一卷
《太一真君固命歌》一卷(晋葛洪译)
张融《三破论》一卷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二卷
《导引养生图》一卷
《神仙玉芝瑞草图》二卷
《上清握中诀》三卷
《登真隐诀》三十五卷
《真诰》十卷
华阳道士韦处玄注《老子西升经》二卷
魏昙峦法师《服气要诀》一卷
陈处士同洪让书《老子道经》一卷
李淳风《正一五真图》一卷
孙思邈《退居志》一卷
《真气铭》一卷
《九幽福寿论》一卷
《龙虎乱日篇》一卷
李用德《晋州羊角山庆历观记》一卷
王元正《清虚子龙虎丹》一卷
《骊山母黄帝阴符大丹经解》一卷(房山长集)
吴兢《保圣长生纂要坐隅障》二卷
僧一行《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
尹愔《老子五厨经注》一卷
周涖《颍阳书》一卷
昝商《导养方》三卷
李广《中指真诀》一卷
僧遵化《养生胎息秘诀》一卷
高骈《性箴金液颂》一卷
黄仲山《玄珠龟镜》三卷
裴铉《延寿赤书》一卷
张果《紫灵丹砂表》一卷
《内真妙用诀》一卷
《休粮服气法》一卷
《大易志图参同经》一卷(玄宗与叶静能、一行答问语)
王绅《太清宫简要记》一卷
康真人《气诀》一卷
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一卷
杨知玄《淮南王练圣法》一卷
《老子元道经》一卷(南统孟谪仙传授)
李延章《中元论》一卷
胡微《玉景内篇》二卷
《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大白山见素女子胡愔撰)
王悬河《三洞珠囊》三十卷
王贞范《洞天集》二卷
捷神子《唐元指玄篇》一卷
《中央黄老君洞房内经》一卷
《黄老中道君洞房内经》一卷
《黄老神临药经》一卷
《太清真人络命诀》一卷
《太上老君血脉论》一卷
《灵宝服食五芝精》一卷
《黄帝内经灵枢略》一卷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十卷
《黄帝内丹诀》一卷
《太极真人风鸣炉火经》一卷
《紫微帝君王经宝诀》一卷
《太上老君服气胎息诀》一卷
《老子中经》二卷
《老子神仙历藏经》一卷
《王母太上还童采华法》一卷
《紫微帝君紫庭秘诀》一卷
《茅真君静中吟》一卷
《王茅君杂记》一卷
《阴真君还丹歌》一卷
《金液还丹歌》一卷
《元君付道传心法门》一卷
《徐真君丹诀》一卷
《张真君灵芝集》一卷
《彭君诀黄白五元神丹经》一卷
《太一真君元丹诀》一卷
陈大素《九天飞步内诀真经》一卷
河间真人刘演《金碧潜通秘诀》一卷
大白山李真人《调元妙经》一卷
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一卷
申天师《服气要诀》一卷
张天师《石金记》一卷
玄元先生《日月混元经》一卷
郑先生《不传气经》一卷
建平然先生《少来苦乐传》一卷
赤城隐士《服药经》三卷
卧龙隐者《少玄胎息歌》一卷
蜀郡处士《胎息诀》一卷
成都李道士《太上洞玄灵宝修真论》一卷
务元子《混成经》一卷
务成子注《太上黄庭内景经》一卷
含光子《契真刊谬玉钥匙》一卷
邓云子《清虚真人裴君内传》一卷
广成子《灵仙秘录阴丹经》一卷
《紫阳金碧经》一卷
《升玄养生论》
青霞子《旨道篇》一卷
又《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一卷
《宝藏论》一卷
易元子《劝道诗》一卷
逍遥子《内指通玄诀》三卷
《摄生秘旨》一卷
升玄子《造化伏汞图》一卷
颖阳子《神仙修真秘诀》十二卷
元阳子《金石还丹诀》一卷
真一子《金钥匙》一卷
《九真中经》一卷(赤松子传)
畅元子《杂录经诀尊用要事》一卷
狐刚子《粉团》五卷
左掌子《证道歌》一卷
中皇子《服气要诀》一卷
桑榆子《新旧气经》一卷
玄明子柳冲用《巨胜歌》一卷
叶真卿《玄中经》一卷
丁少微《真一服元气法》一卷
洞元子通元子《通玄指真诀》一卷
真常子《服食还丹证验法》一卷
烟萝子《内真通玄歌》一卷
独孤滔《丹房镜源文》三卷
天台白云《服气精义论》一卷
徐怀遇《学道登真论》一卷
曹圣图《铅汞五行图》一卷
张素居《金石灵台记》一卷
高先《大道金丹歌》一卷
陈君举《朝元子玉芝书》三卷
吕洞宾《九真玉书》一卷
陶植《蓬壶集》三卷
《修仙要诀》一卷(华子期授于甪里先生)
《上相青童太上八术知慧灭魔神虎隐文》一卷
碧岩张道者《中山玉柜服神气经》一卷
《司世抱阳剑术》一卷
金明七真人《三洞奉道科诫》三卷
杨归年《修真延秘集》三卷
阴长生《三皇经》一卷
马明生《赤龙金虎中铅炼七返还丹诀》(卷亡)
上官翼《养生经》一卷
王弁《新旧服气法》一卷
傅士安《还丹诀》一卷
徐道邈注《老子西升经》二卷
刘仁会注《西升经》一卷
张随《解参同契》一卷
李审《颐神论》二卷
处士刘词《混俗颐生录》一卷
闾丘方远《太上经秘旨》一卷
道士张乾森《自然券立成仪》一卷
张承先《度灵宝经表具事》一卷
《玉晨奔日月图》一卷
《真秘诀》一卷(宝冠授达磨)
僧玄玄《疑甄正论》三卷
王长生《紫微内庭秘诀》三卷
《传授五法立成仪》一卷
寒山子《大还心鉴》一卷
守文居鎡《长生纂要》一卷
《庄周气诀》一卷
《朗然子诗》一卷
山居道士《佩服经符仪》一卷(不知名)
苏登《天老神光经》一卷
《内外丹诀》二卷(集王元正、李黄中等撰)
《崔公入药镜》三卷
《混元内外观》十卷
张君房《云笈七签》百二十卷
乐史《总仙秘录》一百三十卷
余卞《十二真君传》二卷
李信之《云台异境集》一卷
贾善翔《高道传》十卷
《犹龙传》三卷
张隐龙《三茅山记》一卷
王松年《仙苑编珠》一卷
李昌龄《感应篇》一卷
朱宋卿《徐神翁语录》一卷
《太宗真宗三朝传授赞咏仪》二卷
真宗《汴水发愿文》一卷
徽宗《天真示现记》三卷
陈抟《九室指玄篇》一卷
王钦若《七元图》一卷
《先天纪》三十六卷
《翊圣保德传》三卷
丁谓《降圣记》三十卷
耿肱《养生真诀》一卷
青霞子《丹台新录》九卷
李思聪《道门三界咏》三卷
张端《金液还丹悟真篇》一卷
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仪》三卷
《参同契明鉴诀》一卷
姚称《摄生月令图》一卷
钱景衎《南岳胜概编》一卷
谢修通《玉笥山祖记实录》一卷
张无梦《还元篇》一卷
《纯阳集》一卷
《上清五牙真秘诀》一卷
《二仙传》一卷
《成仙君传》一卷
《刘真人传》一卷
《平都山仙都观记》二卷
《师谱》一卷
《十真记》一卷
《仙班朝会图》五卷
《赖卿记》一卷
《大还丹照鉴登仙集》一卷
《断谷要法》一卷
《裴君传行事诀》一卷
《太上墨子枕中记》二卷
《太上太素玉录》一卷
《太上仓元上录》一卷
《学仙辨真诀》一卷
《洞真金元八景玉录》一卷
《五岳真形图》一卷
《祭六丁神法》一卷
《神仙杂歌诗》一卷
《玄门大论》一卷
《九转丹歌》一卷
《太和楼观内纪本草记》一卷
《老君出塞记》一卷
《五岳真形论》一卷
《黄帝三阳经五明乾羸坤巴诀》一卷
《正一肘后修用诀》一卷
《正一法文目》一卷
《正一论》一卷
《正一上元九星图》一卷
《正一修行指要》三卷
《正一法十箓召仪》一卷
《正一奏章仪》一卷
《正一醮江海龙王神仪都功版仪》一卷
《太上符镜》一卷
《谷神赋》一卷
《黄书过度仪》一卷
《太上八道命籍》二卷
《灵宝圣真品位》一卷
《灵宝飞云天篆》一卷
《上清佩文诀》五卷
《上清佩文黑券诀》一卷
《福地记》一卷
《曲素忧乐慧辞》一卷
《皇人三一图》一卷
《西升记》一卷
《胎精记解结行事诀》一卷
《高上金真元箓》一卷
《长睡法》一卷
《大洞玄保真养生论》一卷
《曲素诀辞》一卷
《太上丹字紫书》一卷
《绝玄金章》一卷
《紫凤赤书》一卷
《灵宝步虚词》一卷
《金纽太清阴阳戒文》一卷
《太上紫书录传》一卷
《度太一玉传仪》一卷
《奔日月二景隐文》一卷
《司命杨君传记》一卷
《回耀太真隐书》一卷
《思道诫》一卷
《潘尊师传》一卷
《三尸经》一卷
《金简集》三卷
《无名道者歌》一卷
《大丹会明论》一卷
《太清真人九丹神秘经》一卷
《金镜九真玉书》一卷《八公紫府河车歌》一卷
《大还秘经》一卷
《神仙肘后三宫诀》二卷
《太极紫微元君补命秘录》一卷
《老君八纯玄鼎经》一卷
《海蟾子还金篇》一卷
《太清篇火式》一卷
《太一真人五行重玄论》一卷
《龙虎大还丹秘诀》一卷
《炼五神丹法》一卷
《太清丹经经》一卷
《神仙庚辛经》一卷
《紫白金丹诀》一卷
《仙公药要诀》一卷
《三十六水法》一卷
《金虎赤龙经》一卷
《玉清内书》一卷
《太上老子服气口诀》一卷
《烧炼杂诀法》一卷
《太清金液神丹经》三卷
《休粮诸方》一卷
《胎息根旨要诀》一卷
《修真内炼秘诀》一卷
《上清修行诀》一卷
《大道感应论》一卷
《太上习仙经契录》一卷
《回耀飞光日月精气上经》一卷
《摄生增益录》一卷
《神气养形论》一卷
《服饵仙方》一卷
《铅汞指真诀》一卷
《服食日月皇华诀》一卷
《神仙药名隐诀》一卷
《炼花露仙醽诀》一卷
《缮生集》一卷
《道术旨归》一卷
《按摩要法》一卷
《醮人神法》一卷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一卷
《草金丹法》一卷
《十二月五藏导引》一卷
《大易二十四篇》一卷
《服气炼神秘诀》一卷
《老君金书内序》一卷
《尹真人本行记》一卷
《陶陆问答》一卷
《诸家修行纂要》一卷
《谷神秘诀》三卷
《太清导引调气经》一卷
《大玄部道兴论》二十七卷
《富贵日用篇》一卷
《入室思赤子经》一卷
《饵芝草黄精经》一卷
《治身服气诀》一卷
《玉皇圣台神用诀》一卷
《烧金石药法》一卷
《神仙服食经》一卷
《三天君烈纪》一卷
《养生要录》三卷
《神仙九化经》一卷
《调元气法》一卷
《太上保真养生论》一卷
《神仙秘诀三论》三卷
《元君肘后术》三卷
《山水穴窦图》一卷
《养生诸神仙方》一卷
《五经题迷》一卷
(右神仙类三百九十四部,一千二百十六卷)
右道家附释氏神仙类凡七百十七部,二千五百二十四卷。
《管子》二十四卷(齐管夷吾撰)
《商子》五卷(卫公孙鞅撰)
《慎子》一卷(慎到撰)
《韩子》二十卷(韩非撰)
尹知章注《管子》十九卷
杜佑《管氏指略》二卷
丁度《管子要略》五篇(卷亡)
董仲舒《春秋决事(一作"狱")》十卷(丁氏平,黄氏正)
李文博《治道集》十卷
张去华《大政要录》三卷
右法家类十部,九十九卷。
《公孙龙子》一卷(赵人)
《尹文子》一卷(齐人)
《邓析子》二卷(郑人)
刘邵《人物志》二卷
杜周士《广人物志》二卷
右名家类五部,八卷。
《墨子》十五卷(宋墨翟撰)
右墨家类一部,十五卷。
《鬼谷子》三卷
高诱注《战国策》三十三卷
鲍彪注《国策》十卷
右纵横家类三部,四十六卷。
《夏小正戴氏传》四卷(傅崧卿注)
蔡邕《月令章句》一卷
杜台卿《玉烛宝典》十二卷
唐玄宗《删定礼记月令》一卷
李林甫《注解月令》一卷
韩鄂《岁华纪丽》四卷
韦行规《月录》一卷
李绰《秦中岁时记》一卷(一名《咸镐记》)
李邕《金谷园记》一卷
徐锴《岁时广记》一百二十卷(内八卷阙)
贾昌朝《国朝时令集解》十二卷
宋绶《岁时杂咏》二十卷
刘安靖《时镜新书》五卷
孙岊《备阅注时令》一卷
《岁中记》一卷
《十二月纂要》一卷
《保生月录》二卷
《四时录》四卷
(并不知作者)
张方《夏时志别录》一卷
又《夏时考异》一卷
《许状元节序故事》十二卷(许尚编)
真宗《授时要录》十二卷
孙思邈《齐人月令》三卷
宗懔《荆楚岁时记》一卷
李绰《辇下岁时记》一卷
刘靖《时鉴杂(一作"新")书》四卷
岑贲《月壁》一卷
孙翰《月鉴》二卷
嵇含《南方草木状》三卷
贾思勰《齐民要术》十卷
则天皇后《兆人本业》三卷
陆羽《茶经》三卷
又《茶记》一卷
温庭筠《采茶录》一卷
《茶苑杂录》一卷(不知作者)
张又新《煎茶水记》一卷
韩鄂《四时纂要》十卷
贾躭《医牛经》(卷亡)
淮南王《养蚕经》一卷
孙光宪《蚕书》三卷
秦处度《蚕书》一卷
毛文锡《茶谱》一卷
史正志《菊谱》一卷
任璹《彭门花谱》一卷
周序《洛阳花木记》一卷
陶朱公《养鱼经》一卷
熊寅亮《农子》一卷
贾朴《牛书》一卷
王旻《山居要术》三卷
又《在居杂要》三卷
《山居种莳要术》一卷
戴凯之《竹谱》三卷
无求子《酒经》一卷(不知姓名)
大隐翁《酒经》一卷
《是斋售用》一卷
李淳风《四民福禄论》二卷
《牛皇经》一卷
《辨五音牛栏法》一卷
《农家切要》一卷
《荔枝故事》一卷
(并不知作者)
封演《钱谱》一卷
张台《钱录》一卷
于公甫《古今泉货图》一卷
侯氏《萱堂香谱》一卷
范如圭《田夫书》一卷
贾元道《大农孝经》一卷
陈靖《劝农奏议》三十篇
林勋《本政书》十卷
又《本政书比校》二卷
《治地旁通》一卷
王章《水利编》三卷
僧赞宁《笋谱》一卷
僧仲休《花品记》一卷
丁谓《北苑茶录》三卷
又《天香传》一卷
欧阳修《牡丹谱》一卷
蔡襄《茶录》一卷
沈立《香谱》一卷
又《锦谱》一卷
《茶法易览》十卷
丁度《土牛经》一卷
孔武仲《芍药谱》一卷
张峋《花谱》一卷
沈括《志怀录》三卷
窦苹《酒谱》一卷
冯安世《林泉备》五卷
吕惠卿《建安茶用记》二卷
刘攽《芍药谱》一卷
王观《芍药谱》一卷
洪刍《香谱》五卷
章炳文《壑源茶录》一卷
吴良辅《竹谱》二卷
葛澧《酒谱》一卷
高伸《食禁经》三卷
刘异《北苑拾遗》一卷
宋子安《东溪茶录》一卷
陈翥《桐谱》一卷
张宗诲《花木录》七卷
周绛《补茶经》一卷
叶庭珪《南蕃香录》一卷
楼璹《耕织图》一卷
曾安止《禾谱》五卷
曾之谨《农器谱》三卷
陈旉《农书》三卷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
韩彦直《永嘉橘录》三卷
王居安《经界弓量法》一卷
右农家类一百七部,四百二十三卷、篇。
《鬻熊子》一卷
太平经编年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东汉顺帝年间,有个叫宫崇的官员进宫进献“神书”,整本书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部,每部一十七卷。宫崇对顺帝说:“若陛下按这本神书所说的做,下则千岁厌世,三患莫至,身常无殃;中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上则入升仙境,神游太虚,乘彼白云,归于帝乡,与天地共生。”汉顺帝随便看了看‘神书’的内容,觉得玄奥难解,但听说可以活到一千岁,还是收入内宫,每天硬着头皮看一点。当汉顺帝有一天看到“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气,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这一句的时候,突然大怒道:“这真是妖言惑众,‘众心之主’怎么会是什么‘一’,朕既为天子,便是‘众心之主’。快把那个宫崇给我重责二十大板,和这本反书一起赶出宫去。”
关于这段历史,《后汉书?襄楷传》有如下记载:
桓帝时,楷上书言:“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听(于,姓;名,吉也。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
《太平经》,又名《太平青领书》。传说东汉于吉所传。早期太平道奉为主要经典。从道教的出现来看,《太平经》是道教第一部经。 ]s<}'&
1、《太平经》的来历 s$PPJJT{b
据范晔 《后汉书·襄楷传》说,顺帝(126-144)时琅琊天花乱坠宫崇献上《太平青领书》170卷,为期师于吉在典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其书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当时有司奏告此书妖妄不经,于是收藏起来,后来张角得有此书。又说,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又上书提到此书,认为该书奉天地,顺五行,其中有兴国广嗣之术,汉顺帝没有实行,所以国家不得兴量。唐章怀太子李贤注说:“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SQ0t28N3h
2、于吉的传说 3V)NM%Aw
传说于吉为北海人,患有癞病,十多年中使用百药无效。于是他每天清晨和夜间虔诚焚香,祷告上天,请求神灵救护。太上老君被他的精诚所感动,命令仙人帛和化作卖冻结翁出现在市场上。于吉见到帛和便求他为自己治病,帛和约他第二天鸡鸣时相会。于吉按约定地点到大桥北边木兰树下相见,没想到帛和已经先到。帛和怒斥于吉一通,命令他第二天半夜再来。于吉接受了教训,不敢怠慢,太阳落山便到木兰树下去等。过了不久帛和也来了,见到他非常高兴。授给他一部经书,并且对他说道:“你得到这部书,不单能治好病,而且可以长生,变化自如,周行天下,望好自为之。”于吉叩拜接受经书之后,疾病顿然消除。接着太上老君又亲自降临,传授给他读经书的旨要。于吉就将经书扩充为170卷,即《太平经》。由于他领悟了书中要旨,…… N;%
6、《太平经》内容大要 p"k[ac{
《太平经》诬蔑要采用的是问答体,即真人(弟子)问,神人(天师)答。《太平经》的基本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是:“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不、有兴国文嗣灾害术。“范晔说是:“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杂语。”《神仙传》说是:“专论阴阳、否泰、灾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国者用之,可以长生,此其旨也。”以上分析,大致正确。 X|wg7>kh*`
《太平经》的经义,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实即老子),又有一师四辅,即太师彭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361人;从属3万6千人,部领36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等等。二是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统治术,占全书的主要部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4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太平经丁部之十四(卷六十五)在线注解
下一篇: 太平经丙部之一(卷三十五)在线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