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阴符经要旨探究(十四)“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网络 2023-09-21 02:34:47

《阴符经》要旨探究(十四)“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来源:大道家园作者:金明立时间:2017-01-15 10:38:53 繁體中文版

天生杀机,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故躬,小人得之轻命。

关键词解读:天生天杀,自然界所发生的生生死死现象。道之理也:是自然界固有的运行规律。道之理:即简单的大道理,指事理。《庄子·天下》:“是故慎到弃智去己,而缘不得已,冷汰于物,以为道理(所以一个人谨慎到了抛弃智慧忘却自我,根由就在于不得已。于是,以清醒冷淡的态度对待万物,这是符合道理的)。”

白话:自然界发生的生生死死现象,是自然界固有的运行规律。要旨探究:生杀者:指的是万物在自然界中自然而然的生长、消亡的过程。以植物界而言,春生夏长为生,秋敛冬藏为杀;以人和动物的生命体而言,《道德经》说“出生入死(五十一章)”这说明:“出”为生、壮盛为生,“入”为死(杀)、衰老、病死为杀;以人的事业而言,成功、发达为生,失败、萧条为杀等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有了生就会有杀,比如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走在死亡之“杀”的道路上,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运行法则。是一条“铁律”,任谁也改变不了的。对此,作为试图掌握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人和主宰人类生命规律的人,应该研究、理解、发现和随顺这个运行法则,并在这个不可变更的法则指导下生活和工作。如若有谁恣意违背或改变这个法则,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这个规律之上,就只能落个加速死亡的结局。

我们知道,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统一了中国的皇帝。不仅如此,他还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车轨、在修建了全国四通八达的交通大道的基础上,还修筑驰道、修筑长城。功劳可谓大矣!他自自然然受到朝廷百官的称颂,被尊为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但在他的心中,朝思暮想的是可以把他的统治传之“万万代”。于是就有了他奋力工作,一天不看完一万件竹简不休息。就有了他接连不断的“巡视”全国、并在巡视地点树立碑石,歌功颂德的壮举。就有了他把“长寿”作为他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于是啊,就有了他听信方士“海上有仙山(所谓蓬莱仙岛),食之可以长生不老”的胡言乱语,便亲赴东海岸边,连弩射杀大鲸鱼的荒唐事情。结果呢?仙药没能得到,在灰心丧气地在返回京城的华阴道上又听到“始皇死而地崩”的咒语。直让始皇帝心惊肉跳。再后来呢?忙忙碌碌的始皇帝就在巡视天下的路上因为过于劳累而患上了严重的感冒病症,竟至于死在巡视的路上!这就清楚不过地昭示人们:长生不老之药是根本没有的。长生不老是根本不现实的:人出生到世界上,最后还得死去。谁也违背不了这个规律。还有,中国古代的几位皇帝也相信什么只要吃了什么仙药,就会长生不老。于是,一些炼丹者谎称吃了他们所炼丹药定会长生于世。结果还不是一个个都见阎王了。有生必有死,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言谈至此,也许会有人说,既然万物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走上了死亡之路,那么,人何必要出生呢?问的好,生与不生也是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自己什么时候出生或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但我们却能能够通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来最大限度的延长生命的年轮,道祖老子教导我们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说明,治理国家和养护身心最为重要的是爱惜精神。只有爱惜精神和不断地积“德”,才有能力担负治国之重任,才能有效地将生命更长久地延续,这就是根深祗固,长生久视之道。道祖所说的“德”是万物的本性和自然规律,遵崇本性和遵崇自然就是“有德”的表现,相反,就会加速死亡。这些年,国内被查处的一部分贪官,不遵从党纪国法之“德”,不爱惜自己宝贵的身体,比如近期被查出的“五毒”干部、深圳市委原常委、原政法委书记蒋尊玉,他在疯狂地收受巨额贿赂的同时,还用公款送礼、嫖娼、赌博,但他在家里却设置fo堂,烧香拜fo。“天地”是“不仁”的,你自己不尊道贵德,神fo又怎么会保佑你呢?党纪国法不容,你就只能落个加速死亡的结局

阴符经全文及译文

阴符经全文及译文
《阴符经》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被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智谋之士所重视。下面一起阅读一下阴符经全文及译文吧!
黄帝阴符经》作者说是轩辕黄帝,历史上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治、李鉴、李锐、杨晟等都作过注解,《四库全书》中有所收集。《阴符经》应该是一部思想著作,集道家的治国方略,养生之道,兵法战术等。《黄帝阴符经》立义于社会,导向于人生。
《黄帝阴符经》共四百余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内容是阐述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中篇主要内容是论述富国安民的道理。下篇主要内容是论兵法战术的。
历史上对《黄帝阴符经》评论不一。许多注家将其神化。其实《黄帝阴符经》是一部朴素、抽象的思想著作,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养生之道对我国的中医理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关于治国、治兵等谋略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积极作用。我们仔细研究,此书大抵言天地阴阳运行变化,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克之辩证关系,蕴含无穷机变,包含比较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研究宇宙大自然变化规律,养心修身,谋事策略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现根据自己学习以后的体会,作些浅显解释,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心,万化生乎身。天性,人心;人心,机心。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上篇解释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察宇宙自然界的法则,掌握这个自然界法则来行动,也就足够了。
这里天字古代很难解释清楚, 天就是指这个世界,自然界甚至宇宙,是人力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执是掌握的意思,道是自然法则,这个道不是后世说的道教的道, 这里是指道家学说法则。中国自古以来,老子写了《道德经》,形成道家学说,后来形成道教。,但汉以后,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道家学说落败。其实汉以前我国古代思想,道家学说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句就是要按照宇宙法则行动,天之道的自然规律如人的性,是静止的。天之行是自然规律的运动,是动态的,如人的命,这一种静、动结合,道家叫性命双修,道家思想就是叫你顺应宇宙自然规律,做到无为而为。包括人的生命运动和宇宙自然运动密不可分的,如果你认识这些道理了,你就算是比较完备了。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自然界运动规律有五方面的相互破坏的力量,如果你洞察和领悟宇宙这种关系的规律,以天道为人道的法则,这样的人就能够使它昌盛了。
贼:古代解释意思是残害、伤害的意思,这里是指破坏力量。宇宙自然界有这五种伤害关系,《阴符经》中的五贼解释很多,太公批注,为贼命,贼物,贼时,贼功,贼神。说?S帝得贼命之机,白日上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楚。有些注家认为,“五贼”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有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有人认为是身体的口、眼、耳、鼻、舌等,身体器官变化与自然变化息息相关,总之说法不一,不管怎样说,说明事物内部存在矛盾规律,如果你掌握这些矛盾规律,顺应这些客观规律办事,你就得到事功,得到万物昌盛。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心,万化生乎身。
将天道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同自身变化规律一起认识,成竹在胸,你就可以施行与天道之规律,这样宇宙虽大,如在心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变化规律之内。
五贼者为五种道术,也就是大自然变化归纳的五种客观规律,如贼命,贼物,贼时,贼功,贼神;说小点是事物的五种变化规律,如“木火土金水”五行;再说小点是人身体中的“口、眼、耳、鼻、舌”等。古人常常讲“天五星,地五行,色五色,音五音,人五??”等,这是对立统一的五种变化规律关系,同道家修身按照这五种变化规律关系相结合,使其自身内应适合其外应,以达天、人同一之境界。就象《黄帝内经》里面的养生必须适应一年四季变化的气候规律一样道理,以求心理平衡,生理平衡。明白了自然规律和身体规律,你不仅保养好了身体,也能够做好事业,当然《阴符经》的道理是能大能小,大到蕴涵治国之策,小到养生之术。所以讲到明白这些道理,掌握这些规律,宇宙虽大好象在你心中,了如指掌,宇宙中万象变化无非在你自己身体变化规律中都可找到。
天性,人心;人心,机心。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其实是人原来的本性;这天人合一的人的本性,是在天地动静变化规律中无形的变化着,这就叫机心。人性的变化都是由这“机”来决定,如果用天之自然规律的道来端正人性的方向,人们才能克服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主观欲望,达到存天理定人性。
人的心是禀承于天地之性的,人性是随着的自然变化规律而变化着的,所以说人性即是天性,人们的心常常自然而然,却又不知所以然,比如人认识到自然规律中往往受到风寒要感冒,受到炎热要中暑,但是没有认识的东西很多,这就叫做“机”。天之所以能够动,地之所以静,这也是“机”在起作用。这种“机”表现在人身上就是生命长短,身体好坏,人格高低,事业成败等等诸多方面。“立天之道”就是要用天地自然规律来端正人性的方向,既修练自己的人性,又按照自然客观规律成就事业,以天理定人性,真正达到性命双修。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发了杀机,星宿就要移位可陨落;地发了杀机,江海中的龙蛇就要爬上岸来;人动了杀机,就会弄得天翻地覆。
天发杀机,是指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反常,冬天变暖,久旱久涝,这样连星际都会脱离轨道陨落。地发杀机,就是地震、海啸、山崩,连水中动物都会逃离爬上岸。人发杀机是讲人违背人性,用所有的武器进行相互残杀,就会造成地覆天翻,面目全非的场面。指人性不能违背自然之规律,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比如现在气候变暖就是人违背自然规律之结果,长此下去就会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天和人共同发生了杀机,这就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大乱必然得到大治,在天下大乱,八方不守的局面时候,肯定会出现一个新的王朝,来奠定了自己万变中的基础。人的天性有灵巧和笨拙之分,但是要扬长避短,善于正确运用伏藏之术。
天发杀机是自然杀机,主要指自然灾害:如天气异常,山崩地裂,大水泛滥,虫灾旱灾。人发杀机是人为杀机,主要指人事祸乱:如坏人当道,好人受气,政治腐败,经济混乱。人的本性是和天性相通的,因此人在心理上保留着与天性相通的灵性。圣人总结出大自然的规律,尽量做到天人合一来安定社会,奠定基业。每个人的个性,都是有巧有拙的,不可能只有长处,没有短处。所以处事就应该不动声色、深藏不露,使对手难测深浅,就可以发挥长处,藏匿短处了。所以,伏藏便成为致胜的关键。所谓伏藏,就是严守机密,“大智若愚”便是这个道理,唯有善于伏藏,方能用其巧,扬其威。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就是扬长避短的谋略艺术。从道家修练角度看就是要养道育德,巧拙之性俱隐伏于身心,然后内观正性,外视邪淫,善则行之,不善则舍之,修身炼性,达到神定气和。天性的自然威力,人应该可以掌握它,人要按照自然规律变化来行动,大到国家安邦定基,小到身体道德修养,做到扬长避短,自然规律无法抗拒时候就要预测,尽量化害为利,减少社会或者自身的伤害,所以道家一直提倡大智若愚,韬光养晦,顺其自然。历史上就象孙膑、苏秦、诸葛亮、郭子仪等运用《阴符经》取得事业的正面效果。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人有九个窍位,这九个窍位常常受到诱惑和干扰,九窍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致精、神、气散失之要窍,如果能够得到动静相宜的修炼,就能抗拒外来邪魔的入侵。
九窍者,耳二、目二、鼻孔二、口一,此为七窍,也叫“阳窍”,还有“阴窍”二(尿道、肛门),合称为“九窍”。九窍之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朵听到杂乱声音就会精力动摇,眼睛迷于浓艳色彩就会神光松弛,嘴巴不停多说就会内气散失,精、神、气一伤,就会心绪迷乱,九窍不通,邪不可拒。但是, 眼睛总是要看,耳朵就是要听的,口是一定要讲话的,它们不可能绝对静止,只在懂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人才能静观自然,心归淡泊,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这是讲人道,人体之自然规律,懂得修心养身的人,才能够做到无为而为,有作为不以为之,无欲理事不被心身所累,万物有忍而心不生厌,无执无着,身归自然,造福人类。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火是生于木者,木干枯祸发,生大火,必然会攻克任何东西。奸邪的人生于国家内部,当他们时机成熟有动乱时,整个国家都会崩溃。懂得这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变化规律和自身正邪变化规律,不断加强自己的品德修炼,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圣人了。
五行相生相克中,金本克木,木反因之雕刻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茂盛繁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滥;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曼延;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光明;克中有生,生中有克。同样人的五行是五心、肝、脾、肺、肾,又称五脏,也和自然规律五行差不多,只有生克适宜,五行相安。肝为木,心为火,肾为水,脾为土,肺为金,又有木对肝对目火对心对舌土对脾对口金对肺对鼻水对肾对耳。总之,自然的五行变化同身体的变化是密切联系的,其实中国的中医理论也是有此而来。如肝为木,心为火。木火炽燃必由水降,肾水降心火,心火温肾水,达到身体平衡,身体不平衡,往往忧之伤脾、气之伤肝,火之伤心,怒之伤肾,大喜大怒伤志。不平衡产生杂念,杂念为奸,奸起妒忌,动乱必生,这样的人当道,国家就不安定。所以《阴符经》讲到人应该合乎自然五行规律,要修炼,精通动静与伏藏之术。研究事物内部发展的必然规律,以智慧来防微杜渐,以法制严加限制。这样的统治者,才是真正“天人合一”的的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材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人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中篇解释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生万物,又使万物走向死亡,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之道理。
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有生到死往复循环的道理,从个体生命来看没有一个不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天生天杀。但是从整个物种来说,那还是往复循环的发展,人通过生命繁衍,一代一代的发展,野草是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产生,大地在冬天的休眠中,带入来年春天的勃勃生机。人没有夜晚的休息,细胞的死亡和成长过程,就没有来日的精力旺盛。所以事物都是在生死往复循环中发展,我们必须明白这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是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材既安。
天地精华,可以被万物摄取;万物,可以被人利用和破坏,人,过多利用万物,反而会被万物所残害,这三种盗用关系应该把握得适宜,才能够使三者相安。
盗这里指摄取、残害、利用、破坏等意思。天地精华被万物摄取,才会蓬勃生机,但是过多的摄取等于残害和破坏。比如现代工业的发展,废气过多排放,空气被污染,天地精华被残害、破坏。万物可以被人利用,比如砍伐木材可以建筑房子,开采石油可以发展工业,但是过多利用,成为了破坏,过多砍伐木材,造成生态不平衡,水土流失,过多利用石油,造成废气污染。人过多沉迷与万物,却被万物所伤害,叫玩物丧志,有的甚至使人沉溺丧生。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所以说:饮食应该按一定时间进行,才能调理身体健康;行动要合其自然规律,就能保证万物安顺和谐。
“时”者,时机也,“百骸”指身体;“理”就是调理、健康的意思;“机”者规律也。这里讲了二层意思,一是讲人的合理饮食规律。万物都有个成熟的时机,熟而食之对身体有利,比如水必须煮开,人喝了就不生病,粮食、蔬菜、肉类必须煮熟,人食了就有营养,熟则益人,生则伤及五脏,少则饥饿伤身,多则伤其胃害其体,“冬补春温夏清凉,四季调理身无妨”。二是讲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机就是规律,动其机就是人要合乎大自然客观规律,使大自然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够达到万化安。所以我们必须要遵循“以时取用”的原则,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一切生物的自然本性,切不能人为的去破坏。《阴符经》给我们指出了理性之思、智慧之思,明智地懂得自身生理平衡和大自然平衡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一般人看见神奇的事物认为才是神奇,而不知道有些事物表面看并不神奇,而其实却是令人高深莫测,这才是真正的神奇也。
神是会意、形声字,小篆:神,从示、从申。小篆的示上部为二,二古通上字;下部为三条下垂的线,义作“上天垂相”解。所谓上天垂相就指现代所说的自然现象。古代对日、月、风、雨、雷、电无法解释称之为神。后来智慧才能超绝于人者曰神,德之极高者曰神,知道宇宙变化的圣人曰神,透过中国文字这一智慧符号,为我们揭示出:“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谓之神”。所以《阴符经》给了我们启示,有些平淡无奇,屡见不鲜的事往往包涵着无数的神奇,关键在于人们认识和探求。就象现代人不断探索科学规律一样的道理,瓦特发明蒸汽机无非是在茶壶煮水的渺小事物中得到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定律也不过是苹果落地时得到启发,这就是“不神之神”的艺术魅力。创造“不神之神”的境界,就需要激发人的聪明才干,需要运用人的智谋韬略,对其客观事物及其运行规律有其超乎寻常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从修道者来说,要明白宇宙外象有吉凶之兆,你必须运用智谋韬略,掌握其客观规律。同时要明白自身之神,外通天地,内修圣功,从点滴起始,积累知识,身心齐修,才能洞察一切事物变化规律。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人生焉,神明出焉。
人们对每一年的日数,月数按照自然规律来确定数字,大月、小月有明确规定;人们按照这样的原理来生存、劳作,探求天地奥秘的圣人产生了,神明的智慧也由此而出现。
一年的日数由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三百六十天,每月的日数由月亮绕地球一周定为三百六十个时辰(即三十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由此可见历法的安排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就是自然规律。《阴符经》就是告诉我们探天地奥秘的神明,也是据此而产生的,这种准确的`推算,使每年的节气符合实际气候,有利于人们的修养生息。这就是时间概念,是人民实践中的科学总结。比如人最佳的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到凌晨的三点是有科学道理的,说明人按照历法应该活动时候该活动,应该休息该休息,这样的人才懂得自然规律。如果常常违背自然规律,更何谈生命健康和事业成功。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天盗、物盗、人盗,三道的规律契机,深藏于事物之中,不为天下人们的感官所察见,察知。君子发现了这种契机,就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亲身实践,而小人发现了这种契机就会拼命去追求私利而玩命。
“盗机”就是前面讲的“三盗”即“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这三者关系是潜伏的契机,一般人是很难发现,而且也很难理解,所以讲是莫能见,莫能知。君子明白这种契机是自然规律,就需要好好把握,在实践中去体味,去正确把握,这就是智谋韬略。而小人呢?为把这种暂时的契机,通过权力去占为私利,滥用无度,最终会因私欲的膨胀而葬送了自身。
中篇主要讲人们如何正确运用自身和自然规律来富国强民。首先讲到人的生命和万物的新陈代谢都有其客观的规律。其次天盗、物盗、人盗,三道的规律都需要好好把握,不可能人为的去破坏这个规律。作为人就必须从自身的规律中去了解自然规律,从自身的修养中明白运用智谋韬略,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再次懂得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就象历法规律那样去遵循,才是圣明,三盗之机深藏于事物之中,一般人是很难发现,必须从实践中去体会,从自身修养中去把握,如果天、人、物三者和谐发展才能够真正富国强民。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生死之心在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馀,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下篇解释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瞎子以耳代目,所以他的听觉特别灵敏,聋子以目代耳,所以他眼光特别锐利。这是因为他们少受外界干扰,身心专注一事的结果。如果一个军队的统帅也能够做到身心不乱,主事专注,白天黑夜都会认真思考,反复掂量,那样十倍的兵力可以达到万倍的战斗力。
瞽:?括常?(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书?尧典》传:“无目曰瞽。”这里用瞎子、聋子作为比喻,要求军队的统帅者,做到静虑。一个人如果少受到外界干扰,静心专注,这样不但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事业的成功,任何事情能够考虑周密,才能够深入探究其无穷奥妙。如果一个人生性浮躁,做事不专注,或者象“小猫钓鱼”蜻蜓来了捉蜻蜓,蝴蝶来了捉蝴蝶,那么连一条小鱼都难以钓到。《阴符经》告诉我们用兵者更需要一种深思熟虑的修养。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生死之心在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
人内心的欲望,是由于物欲的刺激而产生的,人一旦沉溺于物欲,就会被物欲所葬送。人引起对事物的欲望的奥秘关键在于眼睛。人的心生心死也在于对事物的追求和舍弃而引起,一个人的事业成败的奥秘也在于你一双慧眼。

神秘道术:为什么能决胜千里之外?(图

) 诸葛长青认为,道教的秘术有两个核心基础:一是道术、二是德功。----- 诸葛长青 道教《黄帝阴符经》曰:观天之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如何观天?如何之天道?如何安邦定国? 这是道教的精华所在。 道教,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道教对于安邦定国、周易八卦、星象变化、奇门遁甲、风水神术、法术符咒等的深入研究,使得道教始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诸葛长青研究认为,道教最早起源于我们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他们自身法力无穷、道法高深,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我们的伏羲女娲先祖留下了道教一脉,传授给很多原始部落。随着社会发展,随着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九天玄女等道教神仙,不断化身来到人间传授道法道术,于是道教逐步完善,成了今天的道教内涵。 到了汉代,经过张道陵(五斗米道、天师道)的总结、传播,经过道教正式形成了规模化发展。 尤其是《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隋唐英雄传》、《杨家将》、《薛仁贵东征》等传统文化书籍的普及,将道教的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符咒神术等迅速在民间普及开来。 精通奇门遁甲、周易五行、道术法术的道教高人,成了中国发展的秘密力量。今天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道法高深者。 由于道教产生于我们真的祖先伏羲、女娲先祖,所以生活中的应用就十分具有针对性。 在诸葛长青研究国学中发现,历朝历代都有道教高人辅佐。 诸葛长青研究国学认为,历朝历代的有功德的开国帝王身边都会有神奇莫测的高人辅佐。这些高人,神秘莫测,上应天道、中知人事、下安民心,精通安邦定国、周易八卦、星象变化、奇门遁甲、风水神术、法术符咒等秘术。 历代开国帝王,在道教高人的辅佐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迅速得天下、安社稷: 诸葛长青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是否符合这个道理? 周朝周文王得到道教高人姜太公辅佐,开辟了周朝江山; 汉朝的刘邦得到道教高人张良辅佐,实现了从农村到天下的飞跃; 蜀国的刘备得到道教高人诸葛亮辅佐,实现了从居无定所到帝王飞跃; 唐朝李世民得到了魏征、徐茂公等高人辅佐,实现了天下一统; 宋朝赵匡胤得到道教高人陈抟辅佐,开拓了宋朝天下; 明朝朱元璋得到道教高人刘伯温的辅佐,实现了质的飞跃 ...... 那么,姜太公等道教高人为什么有如此神秘力量呢? 为什么能够辅佐历代开国帝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诸葛长青认为,道教的秘术有两个核心基础:一是道术、二是德功。 什么是道术呢? 诸葛长青认为,实战中的道术包括周易八卦、奇门遁甲、法术符咒、调动阴兵、山医命相卜等等。历代高人仰观宇宙、俯察地理,举手之间,天地乾坤尽在一掌之中。姜太公等高人精通此门,所以应数出山,辅佐周朝定天下。 《黄帝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诸葛长青认为,道教的神奇在于,把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在道教神仙的加持下,禅坐顿悟宇宙的奥秘,汲取宇宙的能量,修成法力巨大的自身,于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现实。内可以修身养性成神成仙,外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姜太公、诸葛亮、张良、刘伯温等潜心修炼,道法道术高深,所以不出山则以,一旦出山,社会震撼、乾坤立定。 什么是德功呢? 诸葛长青认为,德功包括胸怀天下、行善积德,救济苍生、辅佐社稷,推动中华民族健康发展。 由于一心为天下苍生设计考虑,所以功德大、福报大,所以上天爱护、天地善神护佑,大业可成。 譬如姜太公80岁成为宰相,辅佐周朝808年的江山。 《黄帝阴符经》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治;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诸葛长青认为,只有“道术、德功,二者结合”,才会真正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会促进历史发展。 法术高强,可以建功立业; 德功高深,可以驰骋天下。 如果你想了解道教,诸葛长青认为,知道这两条就可以了。 如果你想学习道教,建议先从德功开始。 有德功做基础,学习法术一日千里、不可思议。 对于道教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行善积德,这里再给大家讲一讲。 行善积德非常厉害。 譬如如果你想成为神仙。 方法有两个:一是通过修炼实现,二是可以通过行善积德实现。 太上老君在《太上感应篇》中指出:“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意思就是:如果你想去世后成为天仙,应当要积一千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四年就能成功;想去世后成为地仙的人,应当要积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一年就能成功。 通过行善积德成为神仙的人,道教的八仙铁拐李(李玄/李洪水)、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是我们的榜样。 所以,凡是诸葛长青老师始终对有缘者说行善积德十分重要。 只要认真做好诸葛长青老师的“五合一”(放生、施食等)善事,持续几年,将来最起码可以成为土地神、山神、水神、城隍神等神仙。 太上老君的话真实不虚啊。 我们再看历代帝王,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天下苍生,都有造福天下百姓的心,所以德功很大。 因为这些帝王的功德大,所以道教高人们就会顺应天道、出山相助。 《黄帝阴符经》曰:观天之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附录:道教的基本知识 一、道教主要经典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文始真经》、、《通玄真经》、《龙门心法》 二、道教其他重要经典 《周易参同契》、《抱朴子》、《黄帝阴符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度人经)、《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常清静经》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经》)、《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心印妙经》) 《老子化胡经》、《悟真篇》等等。 三、道教劝善三圣经 此三部是道教主要的三部劝善书,民间影响很大: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帝觉世真经》 四、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纂,至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历史。 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张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1996年起,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是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数载,终于在2004年正式出版发行。 五、道教历史 1、道教的思想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最早可追溯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诸葛长青认为,道教最早起源于我们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他们自身法力无穷、道法高深,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我们的伏羲女娲先祖留下了道教一脉,传授给很多原始部落。随着社会发展,随着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九天玄女等道教神仙,不断化身来到人间传授道法道术,于是道教逐步完善,成了今天的道教内涵。到了汉代,经过张道陵(五斗米道、天师道)的总结、传播,经过道教正式形成了规模化发展。今天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道法高深者。 尤其是《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隋唐英雄传》、《杨家将》、《薛仁贵东征》等传统文化书籍的普及,将道教的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符咒神术等迅速在民间普及开来。 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且当时的阴阳家、神仙家兴起,在历史有所的影响。 至汉代社会因为战乱与汉朝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逐渐宗教化,此时也于传入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2、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3、唐宋的兴盛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据《宋史.仁宗本记》记载: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时,虽宠信道士林灵素,但对天师世系亦只给予一般封赠。 4、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黄帝阴符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阴符真实义。

借用佛经的开经偈来表达见闻《阴符经》的无上欢喜,愿意把这份福分传递更多的有缘人,让更多的读者朋友亲近经典,亲近古人的智慧!

【原文】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黄帝阴符经》告诉我们人体是个小宇宙,我们个体身上就藏着宇宙的秘密;人生于天地之间,总是受制于天地,人类要想活得好活得久,就要反观自己进而了解宇宙的秘密,最终不逆天而行,做一个顺应天地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7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