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解读:至乐性余:余:多余的。如《论语》“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至静性廉:静:清静无为。廉:合适的,值得倡议的,大众敬仰的清正和廉明。人的性情达到极端清静的状态就会产生廉洁不贪的心念。
白话:快乐达到极致的人,就会产生多余的骄奢淫逸品性;心性达到清静无为状态的人,就会产生廉洁不贪的心念。
要旨探究:本句“至乐性余”的“余”,是指多余的、不必要的行为。如《老子》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余食赘行”,说明了“跂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极端行为如同过量饮食造成身上多余的赘肉。要想身体轻松,就必须按照身体正常需要进食。所以“有道者不处”。而常人以为吃佳肴,穿美服,看美色,闻好音,追求感官享乐、富贵安逸,就是最快乐的人生。其实不然。因为这样使劲追求极端的享受,其结果会使人最终陷入多余的愚昧状态而远离真道;进而胡思乱想,行为失当,干出种种出轨的事情来。与此相反的是“至静性廉”。一个平行方正、清正廉明的人,首先要具备“至静”的品性。“至静”,就是常人很难做到的清心寡欲状态,这种状态能使人的头脑保持清醒,进而能够明辨是非,做到廉洁不贪。故道祖《老子》在第十六章上说:“致虚极,守静笃(达到清澈明朗极其清静的境界 ,就要坚定地守持它)。”他还在第三十七章上进一步说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没有了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的状态了)。”这是在提醒人们:人的心境本来就处在空明宁静状态的,但到后来却因为外界环境的干扰致使私心膨胀,搞得人的心态极为不安。因此,能够做到坚决地拒绝外物干扰,才能恢复和保持心境的宁静平和状态。
“至乐性余”而导致不幸后果的事例比比皆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在晚年追求“至乐”达到了极致。一个有着羞花闭月之貌的杨贵妃就让他过分痴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逐渐失去了开元初年他那种励精图治的作风而日益骄奢,堕情政事,深陷在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进而令大权旁落于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手中,酿成了安史之乱、马嵬坡哗变,使唐朝走向了衰落之路。王昭耀,安徽省原省委副书记,收受贿赂704万,被判处死缓。他在悔过书中写道:“现在回想起来,都是自己出于对金钱名利永不满足的欲望,而沉溺于名利之中太深看不到潜在的隐患。结果······沿着危险的道路越走越远,越陷越深,以至于积重难返,不可自拔,直至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带黄河心不死’······”胡长青,这位原江西省原副省长,省人大代表。因贪污受贿,且数额特别巨大,于2000年3月8日被依法执行死刑。他在死前忏悔道:“近些年来,由于极端错误的东西在头脑里作怪,我在思想上成了脱缰的野马,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在交往上成了江湖来客,丧失了原则;在行动上天马行空,丧失了应有的约束,导致了今天的恶果,教训是极为惨痛的!
要想真正做到“性廉”,必须要在“至静”上下功夫,这个“功夫”怎么下?道祖说的好“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把私心妄念减少了再减少,一直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之后,则会通达无碍,无碍则神清,神清则智明,明则生公,公则心平,平则至静。至静则性廉。虽然说:“短暂的人生路,要懂得及时享乐”。但享乐不可至极,否则,短暂的人生路上,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因此,人应当努力做到:去嗜欲以养心,寡酒色以清心,诵古训以净心,悟至理以明心。
由上而看,“至乐”和“至静”“性余”和“性廉”是相对应的。那么,《阴符经》作者倡导的是“至乐”?还是“至静”呢?答案当然是“至静”。达到“至静”的状态有什么好处呢?比如在养生上,按照“致静”的方法修炼,就可以把“精炁神”凝聚在一起,使人体的能量聚集起来,使疲劳的身心得到有效的修补,其结果就精神饱满、健康长寿。在学上,只要用“至静”的方法,将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学习上,其结果一定是出类拔萃、金榜题名。在工作或为官上,只要用“至静”的方法,抛弃虚荣,保持纯真,按照《老子》“去甚、去奢、去泰(去除过分安乐,去除过分享受,去除骄纵恣意)”而兢兢业业的干好本职工作。其结果,一定是一位没有后顾之忧的,清正廉洁、受人敬佩的好干部。
阴符经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 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 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於木,祸发必克;奸生於国,时动必溃。知之修链,谓之圣人。 〈富国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 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 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於物,死於 物;机在於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 以不奇期胜。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 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 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入封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 进乎象矣!
八仙宫八仙殿壁画,张果老
No.1
导读
张果,即道教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唐代人,诞辰为农历十月十日。
唐玄宗赐号张果为“通玄先生”,果老是对他的尊称。《阴符经》,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传为轩辕黄帝所撰,因此也称《黄帝阴符经》。
历代对《阴符经》注疏的名士很多,其中包括全真祖师刘处玄、南宋大儒朱熹等,果老的《阴符经》注中,对姜太公、李筌等人对经典的注解进行了反思与批评。
No.2
《黄帝阴符经注(并序)》
序言
《阴符》自黄帝有之,盖圣人体天用道之机也。
经曰:得机者万变而愈盛,以至于王。失机者万变而愈衰,以至于亡。厥后伊吕得其末分,犹足以拯生灵,况圣人乎?其文简,其义玄。凡有先圣数家注解,互相隐显,后学难精,虽有所主者,若登天无阶耳。
后代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徒参人事,殊紊至源。不惭窥管之微,耳辄呈酌海之见。使小人窃窥,自谓得天机也。悲哉!
臣固愚昧,尝谓不然。朝愿闻道,夕死无悔。偶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不知何代人制,词理玄邈,如契自然。臣遂编之附而入注,冀将来之君子不失道旨矣。
八仙宫八仙殿张果老像
《黄帝阴符经》注
上篇
张果先生注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徽而无所见,故能照自然之性。唯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谓“阴”。执自然之行,无所执也。不执之以手,而执之以机。机变通而无所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谓“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义尽矣。李筌以阴为暗,以符为合,以此文为序首,何昧之至也!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命、物、时、功、神也。传曰:圣人之理,图大而不顾其细,体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则导道布德以化之,履险则用权发机以拯之,务在匡天地,谋在济人伦。于是用大义除天下之害,用大仁兴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故反经合道之谋,其名有五,圣人禅之,乃谓之贼,天下赖之,则谓之德。故贼天下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黄帝所以代炎帝也;贼天下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帝尧所以代帝挚也:贼天下之时,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帝舜所以代帝尧也;贼天下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贼天下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殷汤所以革夏命也。故见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贼命为用,味以取其喻也。李筌不悟,以黄帝贼少女之命,白日上腾为非也。
五贼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传曰:其立德明机用妙,发之于内,见之于外而已。岂称兵卒以作寇乱哉!见其机而执之,虽宇宙之人,不离乎掌领,况其小者乎?知其神而体之,虽万物之众,不能出其胸臆,况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盛乎?不亦大乎?李筌等以五贼为五味,顺之则可以神仙不死,诬道之甚也。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传曰:人谓天性,机为人心。人性本自玄合,故圣人能体五贼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传曰:天机张而不生,天机弛而不死。天有张弛,用有否臧。张则杀威行,弛则杀威亡,天杀之机息。然天以炁为威,人以德为机。秋冬阴炁严凝,天之张杀机也,故龙蛇畏而蛰伏。冬谢春来,阴退阳长,天之弛杀机也,故龙蛇悦而振起。天亦有寒暄,地亦有寒暄,人亦有寒暄。德刑总肃,君之张杀机也,故臣下畏而服从。德失刑偏,君之弛杀机也,故奸雄悦而驰骋。位有尊卑,如人有天地,故曰天发杀机,龙蛇起陆,寇乱所由作,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尊卑由是革。太公、诸葛亮等,以杀人过万,大风暴起,昼若瞑,以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传曰:天以祸福之机运于上,君以利害之机动于下,故有德者万变而愈盛,以至于王;无德者万变而愈衰,以至于亡。万变定基,自然而定。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传曰:圣人之性巧于用,居穷行险则谋道以济之;对强与明,则行义以退避之。理国必以是,行师亦以是。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传曰:九窍之用,三要为机。三要者,机、情、性也。机之则无不安,情之则无不邪,性之则无不正。故圣人动以伏其情,静以常其性,乐以定其机。小人则反此。故下文云,太公以三要为耳、目、口,李筌为心、神、息,皆忘机也,俱失《阴符》之正意。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传曰:夫木情静,动而生火,不觉火盛而焚其质。由人之性静,动而生奸,不觉奸成而乱其国。夫明者见彼之隙以设其机,智者知彼之病以图其利,则天下之人彼愚而我圣,是谓生者自谓得其生,死者自谓得其死,无不谓得道之理也。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传曰:天地以阴阳之炁化万物,万物不知其盗;万物以美恶之味飨人,人不知其盗;人以利害之谋制万物,万物不知其盗。三盗玄合于人心,三才顺动于天理,有若时然后食,终身无不愈,时然后动,庶绩无不安。食不得其时,动不得其机,殆至灭亡。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传曰:时人不知盗之为盗,只谓神之能神。鬼谷子曰,此不觉之谓神,盖用微之功著矣。李筌不知此文意通三灵,别以圣人、愚人为喻,何其失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传曰:日月有准,运数也;大小有定,君臣也。观天之时,察人之事,执人之机,如是则圣得以功,神得以明,心宜理合,安之善也。筌以度数为日月,以余分为大小,以神炁能生圣功神明,错谬之甚也。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传曰:其盗微而动,所施甚明博,所行极玄妙。君子用之,达则兼济天下,太公其人也;穷则独善其一身,夫子其人也。岂非择利之能审?小人用之,则失其身,大夫种之谓欤?得利而亡义,李斯之谓欤?岂非信道之不笃焉?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传曰:瞽者善于听,忘色审声,所以致其聪;聋者善于视,遗耳专目,所以致其明,故能十众之功。一昼之中,三而行之,所以至也;一夜之中,三而息之,所以精也,故能用万众之人。筌不知师是众,以为兵师,误也。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传曰:夫心有爱恶之情,物有否臧之用。目视而察之于外,心应而度之于内。善则从而行之,否则达而止之,所以观善而惩恶也。筌以项羽其目机,心生于物,以符坚见机,心死于物,殊不知有否臧之用。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传曰:天以凶象咎征见,人能儆戒以修德,以迅雷烈风动人之恐惧以致福,无恩而生大恩之谓也。李筌以天地不仁为大恩,以万物归于天为蠢然,与《阴符》本意殊背。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传曰:未发谓之中,守中谓之常。别乐得其志,而性有余矣。安常谓之自足,则静其志而廉常足矣。筌以奢为乐性,以廉为静,殊乖至道之意。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传曰:自然之理微而不可知,私之至也。自然之效明而不可违,公之至也。体圣体之亦然。筌引《孙子》云:视卒如爱子,可以之俱死。何也?
擒之制在器。
传曰:擒物之以炁,制之以机,岂大小之才乎?太公曰:岂以小大而相制哉?筌不知擒义,误以禽兽注解,引云玄龟食蟒,黄腰啖虎之类为是,悲哉!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生者人之所爱厚,于身大过,则道丧而死自来矣;死者人之所恶,于事至明,则道在而生自图矣。福理所及谓之恩,祸乱所及谓之害。损己则为物之所益,害之生恩也。筌引《孙子》用兵为生死,太公、管仲为恩害,异哉!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其期圣,我以不期其圣。
传曰:观天之运四时,察地之化万物,无所不知,而蔽之以无知,小恩于人,以蒙自养之谓也。知四时之行,知万物之生,皆自然也。故圣人于我,以中自居之谓也。故曰死生在我而已矣。人之死亡,譬如沉水自溺,投火自焚,自取灭亡。理国以道,在于损其事而已;理军以权,在于亡其兵而已。无死机则不死,鬼神其如我何?无生机则不生,天地其如我何?圣人修身以安其家,理国以平天下,在乎立生机以自去其死性者,生之机也,除死机以自取其生情者,死之机也。筌不了天道,以愚人圣人体道,愚昧之人而验天道,失之甚也。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注在上文。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传曰:自然之道,无为而无不为,动静皆得其性,静之至也。静故能立天地、生万物,自然而然也。伊尹曰:静之至,不知所以生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传曰:浸,微也。天地之道,体著而用微,变通莫不归于正。微之渐,故能分阴阳,成四时之至顺也。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传曰:圣人变化,顺阴阳之机。天地之位自然,故因自然而冥之,利自然而用之,莫不得自然之道也。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注在上文。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传曰:道之至静也,律历因而制之,不能叶其中,鸟兽居之谓也。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传曰:八卦变异之伎,从是而生,上则万象,下则万机。用八卦而体天,用九畴而法地,参之以炁候,贯之以甲子,达之以神机,闭之以诡藏,奇谲之荡自然也。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传曰:阴阳相胜之术,坦微而不违乎本,明之信可明,故能进乎精曜象矣。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7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静经文本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