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碧云生卒年和籍贯考
孙碧云,号虚玄子 ,陕西冯翊人,今大荔县。道教《诸真宗派总簿》作“石碧岩”。生于元惠宗( 顺帝),妥欢贴睦尔,至正五年(1345)。在家时“ 幼即慕道,年十三入华山为道士 ”。明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孙碧云:“幼年颖悟,愿欲学仙,遂入 西岳华山,寻镬刀之踪,追希夷之迹,岩栖屋树,服气养神,探黄老经旨,《周易参同》与 夫儒释,诸子史书,罔不熟读,研精覃思,固有年矣”。明嘉靖时慎旦,要如愚重修《 大岳太和山志》中,镬作“ 钱“屋树作“穴处”,可供参考。
考任自垣与孙碧云同属清职,且同僚多年,故所记孙碧云之事迹, 较真实可信。孙碧云擅于养生,又喜博览群籍,这在道教史上,乃有名的人物也。继承陈希 夷,张三丰一派薪传,正所谓学有渊源,丕振宗风。其道绵长矣!
又孙碧云逝于“永乐十五年(1417)”,谓门人曰:教门已兴,吾将往矣(日) ,翌日更衣沐浴,焚香遥空礼谢,端坐而逝。驸马都尉沐公,礼部尚书金公,侍郭公,闻讣 ,嗟悼不已。故会葬桧林庵,太易子作《碧云集》行之于世。《山志》享年七十三岁。(按 沐公为沐昕,金公为金纯,郭公乃工部侍郎郭琎。此三公是钦差营建武当山工程主要负责人 )。孙碧云的逝世,得三公嗟悼,足见其当时在武当山,影响非同一般人也。
二、孙碧云师承考
考陕西华州(华县 )之东南有山,曰少华,因其山峰略逊太华故称。张三丰曾修于此山仙洞,山有苍坪,苍坪 附近有“千崖岑东,有仙人洞,洞乃张三丰与华阳真人等所居者”。此洞附近原 有道教建筑,今已断瓦颓垣,仅存遗址,供游览凭吊而已。
又孙碧云由华山移居于少华的半截山鹤栖之地,山河以半截石,此中有历史渊源的,此山原 名阜头峰,宋真宗天禧五年(1201)崩裂其峰,山崩《宋史》五行志,较有详细记载。而《 华州志》也有记载。“其崩山遗,名半截山,又曰后成山。……又曰石阜 山,有孙碧云道庵,庵下溪中,有巨石大窝,世传孙碧云受张三丰仙人道术,驾鹤引凤 ”之处。同书又载“受张三丰之教得仙。明太祖高皇帝洎成祖俱有徵诏,谕赐之 宠。可是《碧云庵记》,《华州志》未有记载,实在是一件憾事。
据《山志》中有永乐皇帝《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曰:“真仙 老师,鹤驭所游之处,不可以不加敬,今欲创建道场,以伸仰慕之诚”。后来在武当山 建筑群中,建有“遇真宫”,及“玉虚宫”之东则建有张仙楼,以供 礼张三丰,因此二处,乃张三丰在武当修炼栖息之地。还有永乐皇帝《御制书》访张三丰。 在《赐诗虚玄子孙碧云》中有,“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长相思”的诗句。 从有关记载来看,孙碧云的确是张三丰弟子,是没有疑问的也。
三、孙碧云与朱元璋论三教
考朱元璋特别强调三教合一之说, 这与当时社会有关,因为元末,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乃战事频繁的局面,人民处于水火之 中,终无宁日,朱元璋来收拾这个局势,消灭群雄,而建立明王朝,特别建国之后,使人民 有休养生息,更须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进而巩固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所以朱元璋特别注意 ,强调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也。而朱元璋还注有《心经》、《道德经》、《释道论》, 并撰《三教说》等书。又有“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fo仙 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尝阐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之立,虽持 身荣检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处心积虑 ,其作用和目的,明明白白,实际为大明政权更加巩固而已。
又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朱元璋作了一梦,《游西岳》(文见《明太祖文集》卷十 三。)遂遣张伍等人敕孙碧云至京,于十二月十日,朱元璋诏见孙碧云,然后命居住朝天宫 ,(道录司设在此宫内),并遣官赐衣,于十一日,孙碧云再次被诏见,朱元璋“问三 教之说“其优劣何如?对曰:“于道言之,则无优劣之辩,教虽分三,道乃一也 。……,而宣圣孔子,陈三纲之礼,设五常之教,万代则之,而历代崇奉,岂 不为优乎!而太上训道德无为,修身治国之玄理,渲清静太朴,正己正人之圣化,上古明君 ,咸为准则,而称为善治,岂不为优乎!而释迦文fo,出自西极,而教流东土,谈俭身治心 ,真实之微言,说过去未来,不虚之因果,若遵而守之,则超出十地,岂不为优乎!若此三 教之说,途虽殊而归乃同也,虑虽百而致乃一也,本无优劣之?。(见山志)孙碧云此番叙谈 ,朱元璋听了之后心情大悦,因为此说正吻合了朱元璋的口味,所以二十八年正月十四日, 又一次诏见,朱元璋对孙碧云道:“朕便是轩辕,尔便是广成“。赞美之语,溢 于言表。孙碧云熟读三教典籍,才能够对答如流,得到朱元璋的认可也。
据《山志》又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孙碧云又被召, 宣至右顺门,帝曰:“朕想尔久在山中处静,今在朝中误了办道,命尔回山,赐赉甚厚 ,臣叩首弗敢领受,辞谢而归。十八日大宴于奉天殿,赐以御膳珍果,遣内臣送行。“ 朱元璋的一梦,才有孙碧云金陵之行,乃是一次最好的机会,从文献记载孙碧云先后被朱元 璋诏见七次,然后又返回少华山修真养性去了。
四、 孙碧云奉旨居住武当山
故说明事实 还是以文献为准则,《山志》有云:“礼部为道教事,永乐十年(1412)二月初十日, 本部尚书吕震于奉天门,钦奉圣旨: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着他去武当山南岩办道修行, ……若是他要去天下名山福地,修行云游,都随他往来自由,不要阻挡,钦此 !”还在同一天有颁有《敕道士孙碧云》云:“今特授为道司右正一,不拘以职 ”。这就是说右正一,不必在道录司任职。同一天还有一敕,即是永乐皇帝《御制书》 。当时,凡被命兼访张三丰的人,都获有此赦,并不是孙碧云所专有,有的《御制书》中, 有极个别文句,微有变动,但是无关宏旨。
与距离上二 赦,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三月初六日,永乐皇帝又颁有《赦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而 内容则分为二事,一是张三丰在武当鹤驭之处,建筑道场,另一是在靖难中。有显佑功劳的 北极真武大帝,修建宫殿。故命孙碧云,“尔往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悉以 来闻,朕特卜日营建,钦哉。故敕”。 在同年七月十一日,就悬挂《黄榜》,诏告军 民人等,正式营建武当宫观,在未动工之前,孙碧云作初步规划,奏闻于永乐皇帝,为武当 山营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孙碧云的功劳是不可泯灭的,应该使后代人知道其功也。
据《山志》又载,永乐十一年(1413)八月二十五日 ,永乐皇帝《赦正一嗣教真人张宇清》中,也提到:“大圣南岩宫,然此名山胜境,必 得高人羽士,以住持看守。大圣南岩宫,已尝命右正一孙碧云为主持“。(附注:右正 一六品)。
考永乐皇帝朱棣的《诗赐虚玄子孙碧云》, 今全诗照录:“太华山高九千仞,幽人学道巢其巅,云边一卧知几年,悬崖铁锁常攀缘 ,世间万物无所累,饥食琼芝渴乳泉。……三峰下俯飞鸿翼,丹丘羽人常往还 ,洪崖赤松旧相识。只今懈逅契心期,青瞳绿鬓烟霞姿,福地洞天游欲遍,逍遥下上骖虬螭 ,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常相思。此诗写于永乐十年三月初六日,这首颂赞诗,不啻是 永乐皇帝给孙碧云描绘的一幅精微的画像,诗中之“三峰下俯飞鸿翼“句,当指 少华之三峰,一为西少华峰,一名独秀峰,一为中峰名王女峰,一为东峰原为阜头峰,后为 半截山,一名后成山,乃孙碧云修炼之地也。
五 、孙碧云栖止遗迹考
从今所见记载孙碧云 遗迹的文字,首先是陕西《华县》半截山,有“明太祖御衲衣,膳菓。成祖召为右正一 ,提点武当山二敕”。又有御制《诗赐虚玄子孙碧云》,有词,又代遗使召问,赐号虚 玄子以。所谓二敕一赐,前已引证,今不重赘,关于有词与遣使召问,则不知其详了。
又孙碧云:“结茆书堂山,明成祖召见之,赐袍笏。敕听归山 ,临别赐赞及诗,又命访张三丰,赐敕四道,其徒为建万寿宫,储诸法物,有绘像。敕刻, 书堂山上,其赐赞云:大哉真仙……”。其赞非永乐皇帝所赐,已见前驳 其误载。
据《碓南县志》有云:“书堂山,有万寿宫, 明真人孙碧云藏修处。“同书又载有“明文皇帝《赐孙碧云访张三丰敕》” 。还有明成祖文皇帝《赐孙碧云诗》,此诗与《山志》校对无有差讹。
再来看孙碧云,故乡史记载,“明孙碧云。冯翊人,年十 三入太华,半截山修道,遇张三丰授以道术,居武当山,洪武中征入京师,赐衣膳。永乐时 屡敕褒宠,赐袍笏。号玄虚子,敕听归山,临别制诗以送,又命访张三丰,赐敕四道,景帝 时亦遣问赐则赉其徒,为建万寿宫,储诸法物,录旧志”。(按玄虚子应为虚玄子,可 能在书写时,或者雕板时发生差错,从志乘中记载,而知万寿宫乃景帝朱亲钰所建,并 “遣问赐赉其徒“之事。景帝乃正统,朱祈镇之弟,正统皇帝被虏,景帝登基改 元景泰,后其兄复辟而被废)。其他《同州府志》和《商州志》,以及湖北地方志,皆有记 载孙碧云事迹,大体上基本一致,故不再详叙。
真的有. 百度张三丰 张三丰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又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或三五日—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宫”(永乐十年改建为玉虚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永乐间改建为遇真宫)。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他拂袖长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公元1371—1399年)朝谒武当山天柱峰。寻张三丰不得。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这些材料足以证明,明洪武年间张三丰曾在武当山修道传教。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闻其名,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明太宗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祟尚神异之说,奉祀武当玄帝。张三丰是明初武当山最有名的道士,也祟尚玄帝,因此,朱棣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一则可以点缀升平。收揽民心,二则可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朱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如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邀请真仙张三丰;次年.再命张宇清寻访;十年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建遇真宫,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云: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肤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同时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丰老师”。据明代笔记和方志记载,永乐十五年.朱棣又命龙虎山上清宫提点吴伯理“钦奉太宗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同年.再遣宝鸡医官苏钦等斋香书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虽然成祖并未访到张三丰.但由以上记载可明显看出他渴见及仰慕张三丰的心情
抱朴子:即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白云子:即司马承祯,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阳明子:即王阳明,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重阳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韩湘子:八仙之一
纯阳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八仙之一
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玄微子:即鬼谷子
广成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晋 葛洪 《神仙传·广成子》:“ 广成子 者,古之仙人也。”
天随子:即陆龟蒙,唐朝诗人
幽忧子:即卢照邻
知非子:即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归来子:即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鹿菲子:即黄景仁
玄玄子:即张三丰,著名道士
三丰子:即张三丰
冲虚子:即伍守阳,中国道教名人,明朝著名内丹家
长梧子:古代的一个圣人
玄真子:即张志和,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东皋子:即王绩,唐朝诗人
扶摇子:即陈抟,人称“陈抟老祖”,五代宋初时期隐士、道教学者
丹阳子:马钰(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春子:丘处机(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真子:谭处端(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玉阳子:王处一(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太古子:郝大通(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生子: 刘处玄(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昆阳子:即王常月,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
冲夷子:即陈通微,北京白云观第三代主持
栖真子:即施肩吾(唐朝),字希圣,号东斋。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
华阳子:即施肩吾(宋朝),九江人,北宋道士
圆顿子:即陈撄宁,又号撄宁子,中国近代道教学者,居士
冲和子:即王文卿,北宋道士
悟元子:即刘一明,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碧虚子:即陈景元,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
鸿濛子:即张无梦,北宋道士
云牙子:即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又号云霞子
原阳子:即赵宜真,元末明初道士
洞阳子:即刘道明,元代武当山道士
洞云子:即鲁洞云,元代武当派道士
云莱子:即叶云莱,元代武当派道士
全阳子:即萨守坚,宋代著名道士
镇元子:道教地仙之祖
冲虚子:即张正常,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师
黄冠子:即李淳风,唐朝著名道士,天文学家,袁天罡的弟子
龙阳子:即冷谦,明朝道士、音乐家
海琼子:即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至游子:即曾慥,宋朝道教学者、诗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
无我子:即张静定,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律师
复阳子:即赵真嵩,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六代宗师
平阳子:即沈静圆,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宗师
规元子:即张礼矩,全真(华山派),大连龙潭山龙华宫道士,字心浴,自号华山道人,别号心浴师
栖云子:道士,全真(华山派)
正一子:正一派道士,本名沈海丰,万法宗坛天师派弟子道名沈罗丰。净明道二十五代弟子道名:沈静丰。道号:正一子,自号:真玄道人。
明真子:即钟演德
翠玄子:即石泰,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海蟾子:即刘海蟾,是道教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
碧虚子:即陈景元,著名道教学者,道教隐宗妙真道宗师
翛然子:即张继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长,道教正一(天师)派第三十代天师
广微子:即张与材:(?-1316)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师
体玄子:即刘渊然,道教长春派创始人
承康子:即邵以正,别号止止道人,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刘渊然弟子
玉真子:刘玉(1257~1308)为元初净明道的革新者
幼伯子:《列仙传》中人物
崔文子:《列仙传》中人物
赤须子:《列仙传》中人物
惠车子:《列仙传》中人物
狐刚子:中国古代炼丹家,道教名人
真一子:即程秀川,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任真子:即李荣,唐初著名道教学者
少谷子:即郑善夫,明代儒学家(阳明学)
华泉子:即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四杰之一,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空同子: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川楼子:即吴国伦,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后七子”之一
潜虚子:即陆西星,道教内丹东派开创者
维阳子:即詹太林,全真道龙门派第九代律师
青云子:即范太清 受元子:即刘理授
盼蟾子:即刘名瑞,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
虚玄子:即孙碧云,道教名人
懒云子:即闵小艮,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赤松子:神农时雨师 宁封子:黄帝时人
赤精子:颛顼时人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
青云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玄寂子:1、即锦衣卫指挥使。2、《逆神》中人物
云中子:云中子是元始天尊门下,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义》第五回登场
雷震子:《封神演义》的角色,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弟子
无崖子:《天龙八部》中人物
逍遥子:小说中人物
飞鸿子:即枫舞蓝衫
凌霄子:女冠,全真龙门派玄裔弟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绝尘子:即凌霄子
薇和子:道士,即阳光化蝶,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清子:道士,即太古遗道,汉服复兴者之一,正一净明派静字辈,武当派14代玄裔弟子
苍鸿子:即玄·苍鸿,汉服复兴者之一,苍羽子的师兄,人称:大雁
苍羽子:即974788032,汉服复兴者之一,苍鸿子的师弟,人称:九哥
方城子:即燕山妫水,汉服复兴者之一
元静子:即简·琳琅,汉服复兴者之一
灵玉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铃钰子:即 灵玉子
玉淸子:即一袭白衣避凡尘,汉服复兴者之一
袁柏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扁舟子:即河田之玉,浙东人士,日月汉魂
龙毓子:即龙王毓君
鸿渊子:江山代有奴才出,汉服复兴者之一
镜林子:即№1夜幕雨林,汉服复兴者之一
天元子:即汉之纷云,延陵人士,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墨梅子:即紫墨月,汉服复兴者之一
白微子:即熏硫,汉服复兴者之一
夜明子:即白芋汤,汉服复兴者之一
樱草子:即扶淇,汉服复兴者之一
玹楽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宁和子:即日月同耀中华天,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幻静子:即刘紫婧,号静萌,静一,道士,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晴明子:道士,长春人,又号草芯道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紫霞子:道士,晴明子的师兄
闲云子:即飞羽流仙,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仙子:女冠,汉服复兴者之一
道炁子:即木叶之岚,汉服复兴者之一
茫天子:道教信士,四川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灵珠子:女冠 无尘子:女冠
善溪子:即陈景展,全真教龙门派第32代玄裔弟子,飘涯子弟子
飘涯子:即黄世真,全真教龙门派第31代玄裔弟子
宁静子:即葛月潭,清末民初道士
陵源子:即伍止渊,近代道教全真派道士
文素子:即闻理朴,温州平阳东岳观住持,台州黄岩大有宫(中国道教第二大洞天)住持
道全子:即洪百坚,道教正一天师清微派嗣法弟子,嗣汉天师府授职法师
震阳子:即曹信义,全真龙门派第25代玄裔弟子,中国道教协会理事会理事
米晶子:即张至顺,全真龙门派第21代玄裔弟子,海南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仙境子:即阮蓬志,全真武当蓬莱派第15代弟子
秉洁子:即李宗廉
清客子:即蒋宗翰,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
东樵子:即岳崇岱,沈阳太清宫方丈,第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凝樱子:即赵薇,女冠,道名赵至真。云南文山人
空林子:即林燕兰,文怀沙关门女弟子,著名诗人、作家
金溪子:即周崇甲,浙江天台人1967年出生,1985年学校毕业、同年应征服役上海武警部队,1995年皈道 霄真子:道号罗吟。女冠,字玉,号吟心,全真龙门玄裔弟子,又名萧玄子。拜闾山师父兼修闾山道法,号法吟
幽云子:祖姓林 师赐道名信玄 为全真邱祖龙门正宗25代玄裔弟子
天阳子:俗姓许,道名诚辉,全真龙门24代玄裔弟子;安徽寿县人,现为中国丹道网主编,陕西天竺山清修道长
慧玄子:道名王高瑞,全真龙门派第27代俗家弟子,
中和子:即黄信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
清虚子:道名李嗣达,全真龙门28代玄裔弟子,大同青龙观皈依弟子,自由撰稿人,笔名李馫
云逸子:即徐北音,字子声,号云客,一号清风居士,又号广西山人,道号,平镜先生
德慧子:即郑圆明,女冠,全真龙门派武当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
玄贞子:即崔琬麟,风水养生专家
晨戌子:道士,四川人,出家在昆明
菩真子:道士
青阳子:道士
文道子:道士
鑫元子:道士
兴中子:道士
玄正子:道士
太朴子:道士,马兴丞
天机子
天仙子
混元子
青玄子
玄青子
安弦子
文慧子
玄鸿子
玄玑子
了真子
圆玑子
清阳子
青峰子
玄吉子
灵武子
天宁子
顾云子
禅灵子
玄珩子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
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一佛居士——郑 侠(北宋文学家)
鹿门居士——米 芾(北宋书法家)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官员、诗人。)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至游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
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云林居士——倪 瓒(元代画家)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
清容居士——袁 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 濂(明画家)
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
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
青藤居士——徐 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
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
闲闲居士——袁可立(明清官)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蝶庵居士——张 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梅溪居士——钱 泳(明清文学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万松居士——钱 载(清诗人、画家)
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 枚(清文学家)
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天瓶居士——张 照(清代书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
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 崟(清代画家)
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
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6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