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家内丹内丹术之丹道养生内丹术上阳子金丹,由道医阁整编自明代正统道藏:世人皆得、观水得道、见性成fo
上阳子金丹大要之世人皆得
弟子问曰:古今之所以成仙作fo者,贵富乎,贫贱乎?
上阳子曰:此莫得历历而尽也。贵富也,贫贱也,皆可修也。若大路焉;若旁蹊焉,在人之行何如耳。曰:弟子敢问所以者何?曰:昔者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谓黄帝曰: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天地为常。黄帝修之,骑龙上升。无上元君谓老子曰:神丹入口,寿无穷矣。老子修之,是大道祖。后言金丹之道为黄老术,不知圣人所传乃金丹至道,修仙作fo之大事,非术也,是道也。非得真师口传,安有天生而自会者邪。人但坚心求师,无分富贵贫贱也。是以老子为柱史,彭祖为大夫,仇生仕殷,吕望太师,伯矩为卿士,尹喜为关令,辛鉼、崔瞿皆上大夫,庚桑隐毗陵,子休治漆园,留侯帝者师,四皓辅汉惠,常生执鞭,琴高执笏,育封陶正,方回闾士,辅光仕汉,马丹仕晋,旌阳为令,钟离弃宦,许大雇仆,纯阳应举。海蟾帝君,燕国之相,弃富贵而修行,故有诗云:抛离火院三千口,屏弃门兵百万家。丹阳祖师,富家者也,两试殿庭,年四十五遇重阳翁,乃捐万有归于虚无,待师乞化,备历苦辛,结谭、丘、刘、郝为弟兄,自相规戒,忍诸忧辱。其云游也,常引古诗云:三山有侣人情淡,四海无家道义深之句,得其传者亦多,唯黄房公最先道成。我太虚真人得黄房公之传,以授先师紫琼真人,而我师缘督子,是得紫琼之道焉。凡此,言其略也。又如东方朔之于黄眉访,安期生之于羡门子,鹿皮翁之于王方平,陆修静之于孙游岳,陶弘景之于王知远,叶天师之于罗公远,种放之拜希夷,处厚之就紫阳,富韩公之于王冲照,朱晦庵之礼崔子虚,刘志略交六祖,庞居士礼马师,傅大士会嵩头陀,崔相国叅东寺会,陆大夫见投子,陈尚书见睦州慈明,依昭阳良遂见麻谷,赵霜台送仰山,杨文公见石门,李万卷见归宗,裴相国礼希运,于迪叅紫玉,房孺问国一,韩昌黎礼大颊于广,李刺史礼药山于荆,范文正礼古塔主于江东,李文和叅石门于京南,杨翰林礼惠琏于西京,张无尽礼雪峰于湖南。类此甚多,不能悉数。是皆王公大人折节而卑礼者也。虽然,叅有实叅,亦有妄叅。妄叅者意裹非真,实叅则言下悟旨。悟旨者进求非真,则诋谤。诋谤者岂知自毁,进求者必成道焉。进者更在心坚,毁者终为口业。口业者虽贤能,而失本真;心坚者虽愚贱,而跻圣位。信背只在眼下,学者可不戒之。且已仕而闻道也,因在仕以济其道焉。闻道而未仕也,将假途以成其道焉。或隐于仕宦,或隐于贱役,或隐于城市,或隐于山林。财之足用则散之也,财之不足则求之也。唯务道之成,何分于贵富贫贱。
上阳子金丹大要之观水得道
上阳子示诸弟子曰:来,予有以语夫汝也。且吾尝而观夫水焉,夫水之道,暗合于吾之大道也。子不知夫水之道乎?抑不知夫水之广乎?则讵得而知乎水之清也耶。子来,且将以语汝也,语汝以水之源者也。子学夫道,而不知水之源,其于道也若有适,而不知其舍也,则将焉往乎哉。今语以水之源。
其源也,县崖壁立,孤峰危峭,峻险万仞,仰之则弥高;旷穴难测,钻之则弥坚。思而不可得,瞻之在前;见之不可用,忽然在后。是圣也,是凡也;是神也,是鬼也。目如奔电,不敢以一窥也。深窈窈焉,黑漫漫焉,须弥山上望之,若大海焉。此为水之源也,故名之曰涅槃境界。其中有泉出焉。皎皎如甘露,滴滴如明珠;溶溶似龙涎,涓涓似骨髓。亦琼浆之谓也,亦酥酪之谓也。其始之流也,若经乎洪波秽浊,[对]待夫两昼夜,旖旎乎三百里。此焉而得水也,是水之至清者也,是云水之源者也。有华池焉,有曲江焉;有癸穴焉,有庚涡焉。此水也者,其白如银,其清透底。且吾得闻至人之zhenyan也。至人曰:水之清也,中有白金,化为黑铅,纷纷如空中雪,皑皑若太素烟。此水也,得先天地一阳之正也。此水也,不寒也,冬温也;不热也,夏凉也。热热者浴焉,思渴者饮焉。饮此水者,无饥渴之害也,无睡眠之恼也,无生死之念也。子其记之。是水也,或清或浊,浊者远而清者近也。浊也者,人饮之而醉也。清也者,人得之而醒也。是水也,又流五百里而漏焉。当其漏也,弗观也,无庸而知也。行且一月矣,至于万丈洪崖,壁绝之口。有月窟焉,有子汇焉;又有子午谷,有金华池。于此而复得其源,是源之再清也。或曝焉而逆注,或寝焉如血液,或浮焉如素练,或科焉如碧潭。恍惚杳冥,总流而合于溪,溪合而会于河也。至河则汪汪焉,汤汤焉,浩浩焉,渺渺焉,不可测其涯涘也。于是时也,私谓得其水之至矣,而犹有所未至者也。于是分泾渭,泛五湖,溯黄河。清流也,则行焉;洪波也,则息焉。遨游而至于大海也,乃索焉而惊。大海者,无边际也。专于一诚,战战兢兢,唯一精纯,则不至于丧身而失命。子其记之。吾复闻至人之言曰:大海者,天下之水归焉。昔蒙庄之鹏运也,以六月而一息。其息也者,则饮于此海也。子其记之也。大海者,人不得而窥其洋也,不得而测其深也,不得而知其广也。有真人焉,吾就而问之。真人之旨曰:大海者,万谷所以流入者也,百川所以归纳者也,为江汉之所宗朝者也。真人之旨又曰:此特其近焉者耳。夫知大海之说者,水逆流焉。大海之水逆流者,上接于天河,水之逆流至于天河,故有一消一息之道焉。子其记之也。夫水之逆流,是水之至者也。吾乃今而所以知得水之至者矣。夫得水之至者,有道存焉。子其记之也。与弟子曰:诺,水之至者,有道存焉。
上阳子曰:汝来,吾复有以语子也。且吾尝而学焉,其昔之为学也者,工骈俪、习声律、穷今古、喜注述、谈性理、分是非、大而易、小而术,益不倦于学也。私谓为学之至矣,而未知其有所未至者也。且不知夫世之有真人者也,抑不之信世有成仙作fo之道者也。我师赵真人从太涤山修行,来授我以金丹之道,并合天河逆流之说。吾乃今而所以知为学之有夫至者矣。子其记之也。水之道,未至逆流则不知其极也;人之学,未闻长生之道,亦未为学之至者也。夫海之接于天河,则知水有逆流之道;人之为学而知夫道,则知身之可以长久。子其记之也。与弟子曰:诺,为学而知夫道,则知身之可以久长也。是闻一也,而得三焉。得水之道焉,得为学之道焉,得长生久视之道焉。
上阳子金丹大要之见性成fo
弟子问曰:天下无二道,固则然矣。老子之道,唯金丹之道。金丹之道,是性命之道也。而达磨西来,唯直指人心,见性成fo,岂此而出金丹之外乎?
上阳子曰:达磨之道,即金丹之道也。世人根器各有利钝,fo祖慈悲,方便立名。后之学人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夫何以故?智者不明脚跟底实际裹,一件大事辉耀今古,迥脱牢笼荆能杀能生,一死一活。此处既昧,则任脚跟走也,故云过之。愚者不问肉团上有个无位真人,担荷大事。此处既昧,却以诵经念fo,持斋兀坐,将此而求见性成fo,抑何愚哉?故云不及。曰:见性即成fo乎?曰:傅大士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夫见性犹闻道,而成fo犹成道也。闻道须行,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见性须修,故雪山修行积年而证fo位。奚有不学不修,而以见性为成fo乎。
问曰:蠢动含灵皆有fo性。又曰:见解智识为灵明觉知。二者云何而能成fo?曰:见解智识之性,不能成fo,唯蠢动含灵之性,则能成fo。曰:异乎所闻,敢问蠢动含灵之性为己性乎?曰:然。曰:何哉?曰:然见解智识,乃是非yezhang之性;此蠢动含灵,乃造化万物之性。人唯不知蠢动含灵之性,所以难逃生死,迷于涅槃。彼见解智识之性,以声色争爱而为执着妄想;此蠢动含灵之性,处污秽而有大机大用。彼见解智识之性,起于六贼门头,日为恩爱缠缚,无有休歇;此蠢动含灵之性,在脚跟后如如不动,得大自在。古德云:地狱未苦,袈裟下不明大事,是为最苦。世人岂认蠢动含灵之性即真fo性,悟此真fo则知屋裹自有,却非木雕泥塑。故云:真fo屋裹坐,到此方为见性成fo。所以道即心是fo。若不悟屋裹真fo即我之真性,却认见解智识之性为fo性,犹认他姓为我子,差了多也。所以道心不是fo。既悟我之真性即屋裹之真fo,则此性此fo犹是四大假合底,未及长芦四会之功。所以道非心非fo。若悟我性是我真fo,分明了也,假之而修,假之而成,所以道见性成fo。故雪山四十二年,少林九年玲坐,实皆为此一段公案者也。
见性成fo
上阳子曰:威音王已前,这一段公案,不在左右,不在偏傍,不在中间,不在外。当其时也,既无师匠,又无宗旨,七fo且未出世,弥勒尚未下生,此一大事,出模走样,昭一天烁地。哆哆和和之后,fo已在世,人人具足,个个分明了也。尔来到今,而一切人将自己的别了,寻问他人。且道他家底事岂容你知,犹你家下之事容他知否?所赖先哲慈悲开示,祖祖单提,达磨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fo,大过则了。岂唯后人愈行愈远,总将日用现前,一切不问,却乃千思万想,向那边觅,而欲见性成fo,此辈可深惜哉。岂比天人师明星出时成fo了也。
弟子再拜稽颗,问曰:传云释迦生下,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若是则世尊生而知之者也。上阳子哂之曰:非也。曰:敢问所以?曰:释迦文师瞿昙乃得金丹之道,修之而证fo也。以其修金丹而成仙,故曰金仙。盖金丹者,二八两之弦气也。二八合成一十六两,故云丈六金身。世岂有天生自然之释迦者乎。曰:唯我独尊,复从何来?曰:此fo法之谓也。曰:敢问所以?曰:后之fo祖将此语题以为公案,因谓之fo法。使后之学人蕴利根上智者,以此公案常题常拈,照破自己,脚跟踏实而明心焉,而见性焉。转相悟入,因之仍之,fo祖继出,各呈面目,形容益多,语殊意合,是以非理可释,思议不得。或以小而喻大,或以残而比贵,不涉程途,难堪训诲。大根器识,一见了然明白,更不惊疑,直下承当,有何言句。下士愚人,思考不能得,拟议又不是,只得妄云此乃葛藤之语也。若有问其如何谓之葛藤,则谬云即禅机也。如此宛转支离,却不究竟fo法实事。所谓葛藤禅机之语者,乃齿外之浮辞,而为fo法之喻也。唯大智慧底,则去其口头之虚论,而见其fo法之真实也。下愚之人,诳谈锋辩,至有公案,韭理可释去处,则去禅机也。彼以禅机为辞之属底,如百尺竿头不复可进,又安知有fo法哉。
弟子进曰:fo法者,世尊以灵验而示人乎?抑以天龙护卫之神而见之乎?曰:皆非也。此乃常人所谈之fo法也。今夫生死祸福,影响灵验,幽冥报对,浮辞彰虚以示于人者,此之谓常人之fo法也。若真实fo法,唯灵于己,倏忽广大,变通须臾而复自在,乃能过人之过,而亦自知其过,此为真实fo法也。盖真实fo法,圣凡不敢一窥,况可以示人乎?若真实fo法,则诸天捧花无路,魔外潜觑不得,况云天龙见之乎?曰:如此则fo法之大,唯世尊能有也。曰:世尊已无fo法,唯人有fo法。曰:人之fo法复在何处?曰:挂向太虚,壁立万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曰:有灵验否?曰:显大神通,霔大法雨,撑天拄地,作fo成仙,古今专生杀之权,顷刻有感通之便。是《十翼》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鬼神不敢视,邪怪不能凭,所以破灶堕云:本是泥土合成,灵从何来,圣从何起。谛观此语,岂非大灵验乎。[日]:何者是人之fo法?曰:人以性为fo法。曰:既以性为fo法,则诸fo祖、一切常人,皆以见性而成fo,是不必于金丹之道也。曰:否。曰:何谓也?曰:一切常人,且不知性为何物,而假言金丹之道乎?曰:一切常人唯不知性,而诸fo祖是见性而成fo也。曰:否。曰:请问其义。
曰:子不知夫达磨之说乎?昔者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唯直指人心,见性成fo,固有其道矣。生皿道之一事,不可得而形容思议者也,如之何可以立文字?且人心不可得而闻见者也,如之何用直指人之性即真fo者也,如之何待见而成乎?此即老子观妙之道也。是以达磨下工于长芦,于少林修炼。是云金丹之旨,即达磨直指之旨,即释迦独尊之旨,即迦叶所受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旨,即马祖非心非fo非物之旨,即六祖共永嘉无生无速之旨,即庞居士悟一口吸尽西江水之旨,即药山一物不为头之旨,即丹霞烧水fo之旨,即石巩弓箭之旨,即赵州萝卜柏树子吃茶之旨,即归宗先天为心祖之旨。以至山河大地、拄杖刹竿、棒喝露柱、灯笼fo殿、山门库堂、金刚王宝剑、洞山麻三斤、石霜百尺竿、俱胝脂头禅、黄龙赤班蛇、乌窠吹布毛、法灯天真fo、法眼透声色、思和尚米价、遵布衲、浴foseng、奚仲造车孚、上座摇扇、雪峰辊毬、云门胡饼、盐官扇子、青平搬土、伪山水枯、禾山打鼓、秘魔持叉、香严击竹、首山竹篦、仰山拂子。以至顶门拳肘眉眼、鼻尖米粟丝毫、钉鞋木履、清风明月、晓钟画角、芥子须弥、圈蓬漆桶、银山铁壁、葛藤寒松、黄花翠竹、枯桩干极、古涧寒泉,源头路口、翅乌狮儿、大雄猛虎、牛车羊角、狗子猫儿、胡孙鼷鼠,此等公案,备难悉数,莫不皆是见性之旨也。
上阳子复谓弟子曰:从上祖fo,做模打样,百般迁就,托物立名,为一切人指个真实fo性之处。然其各随方便而说,谓之随方结缘。而一切人不到性地,及为多事,如引过河之网,未提其纲;若牵识金之花,不编其综。吾今分明指出了也。似风云雷雨,蓦然黑暗,须臾散去,红日当空,谁不见了。恐你诸人以光明之眼如翳障了,以智慧之性为尘扑之,一向弄舌头,不顾损神气,是又不是,修又不修,如此蹉过,走破脚跟下皮肉,赚到老来可惜了也。比来说禅者,明立高座,聚众问答,口头活弄,性地蒙迷,以辩论敏捷为能。所以多记公案为明了,人示以一指,随以二指应;或而向下,他即儗上;或云眼前,即疑背后;或转脚跟,他便走了。似此捏伪,那知真实。此为设辞应敌,岂能见性明心。如与聋人觅物相似,与之索蛤,聋乃掬水;指令下鞍,聋反勒马;指向脚下,聋遍拾芥。虽云近傍不远,孰知所差太多,此乃聋人误听强猜者。今一切人本皆聪识,见物如蔽,若彼聋人强猜妄臆,其中以误为误,能有几人不兔。再为诸人各各现个本来面目,这回莫只又做个蒙?底人也。
圆悟云:父母未生以前,净倮倮赤洒洒,不立一丝毫;及乎既生之后,亦净倮倮赤洒洒,不立一丝毫。fo祖慈悲,兴言至此,欲为世人作个指踪极则。而一切人既闻此语,便以倮倮洒洒为冷俐快活看,却不知倮倮洒洒即本来面目也,即是性也。且道既生之后,倮倮洒洒不立一丝毫,钝根错想而不明了,亦不足怪。何以故?此盖常人而纽于常也。且道云何父母未生以前,亦云倮倮洒洒,不立一丝毫?此言杀过则了。利根之士即于见前,早办一个入头之处,安有不明了哉。吾之说此者,非但为汝诸人提题拈起,亦使丛林禅seng、天下一切人诵此《金丹大要》,究竟超宗释义。如悬夹镜相似,人立其中,若顶若足,若背若面,不必求人,莫不自见。如今多少住禅刹者,不知禅是何物。率三二百人,或至千数余众,唯只顽坐,禅棒夜巡渴睡者辱。日则限以规程,何暇见性;夜则劳神废寝,安知真fo。此谓一盲引众盲也。岂不闻大慧云:一种杜误汉,脚跟下不实,只管教人摄心静坐,坐教绝气,真可伶悯。六祖又云:长坐拘身,是病非禅。石霜诸禅师,堂盈千数,长坐如杌,识者呼为木众橛多。三藏师于曹溪大鉴,一日见seng结庵而坐,藏即前唤之曰:我西域最下根者,不堕此见。马祖南岳住庵,日唯坐禅,以求成fo。让禅师故砖于庵前磨。祖云:何为?曰:磨作镜。祖曰:磨甎岂能作镜。让曰:然坐禅岂能成fo。马祖顿悟,言下得旨。昔玄沙因共雪峰论fo法,峰云:世间阔一丈,古镜阔一丈。沙指火炉云:阔多少?峰云:如古镜阔。沙云:老和尚脚跟未点地在。从那到今,有辈禅流因名行脚,摇唇识解,不知落处,走遍丛林,踏破了草鞋,不肯认他脚跟,如之何是点地处?fo祖大慈大悲,指出禅名,使人觉悟。如东禅、西禅、南禅、北禅、圆通禅、广fo禅、圆学禅、真fo禅、无位禅、如来禅、祖师禅、大方禅、城市禅、脚跟禅、龙女禅、蚌壳禅、老婆禅、新妇子禅、一味禅、指头禅、皮可漏子禅、口鼓子禅、琉璃瓶子禅。千名百样,惟要世人早自见性。今世衲seng以顺寂入涅槃,为终世过化之奖辞,是为明眼所嗤,宁不惶愧?彼安得知涅槃之际,是衲seng脚跟下求向上之事也。又称seng名唯求下字,何乃讳上而不讳下者乎?不认fo祖欲人见性,以下为体。人部不知性是身中之物,乃以性为见解智识,犹认灵台以为心地,不悟灵台即是性也。世人孰肯若良遂者哉。良遂再见麻谷,眼下见性,瞒他不得,出谓众曰:诸人知.处,良遂总知;良遂知处,诸人不知。为他诸人或出或入,向六根门头做尽颠倒,良遂故云总知。而良遂之所知者,乃真fo也,诸人难识得真fo,所以云良遂知处,诸人不知也。今尔诸人遂知得否?时诸弟子罔知所措。
上阳子曰:甚矣,性之易见也。信矣,人之难悟也。汝来,且道性命是汝自家底,吾已擘破面皮,为汝说了,汝尚不知性为何物,命为何事。若不就你心上体认去,却只于语言文字裹话会,待将从舌头调了,有甚干涉。吾又再四与你呈露,无一肯认,若得掀倒禅床,则败阙了。今复为汝讨条活路,做个了也。夫此一事,不过是个有为法也。昔者神人商容,以有为之法欲授老子,乃先示以柔弱之道,遂因吐舌。老子即悟曰:舌柔齿刚,此是有为之法也。夫有为之法者,须知甘露之门,掣电之机。故世尊云: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谓之有为法也。而一切人闻甘露掣电之说,则谓露电是天上落来底,梦则以为睡中所见,幻则以为化凡易脆,泡则以为水上浮沤,影则以为相因而出,皆非者也。凡此皆是妄猜谬度,不向分内以求真实也。世尊是大圣人,岂肯空言闲论,无益者哉。所说皆指实事,令人各自见性。其用意处,言近指远,以大喻小。上士闻之一言千悟,一切常人任fo说到下梢,反以为禅机之语言也。
尔时,众中忽[有]一弟子,若脱了桶底子相似,豁然大悟,眼下见性,惊喜过望,即前伏地稽首而言:师慈悯,开我愚迷,指以非fo之fo,而说非法之法。弟子万劫千生,遭逢如是,群疑妄想,一切释然,犹暗然炬,外内洞明;又如傍水观影,上下俱见,真实而希有也。
上阳子知其根器不浅,乃曰:来,汝所悟者,是汝性也。汝性非性,汝心非心,心即是心,性即是性,性非汝心,心非汝性,汝试为我言汝实性。应时答言:弟子鄙见,性即云性,心即云心;心无所心,性无所性;性亦非心,心亦非性;性非心心,心非性性;性性非心,心心非性;性无有心,心无有性;性本无心,心本无性;性则言性,心则言心;心若有性,即非fo心;性若有心,是名fo性;fo性我性,是真实性;我心fo心,是妄想心;心若妄想,即不见fo;性若真实,即是真fo。更乞我师慈悲,开显真实妙义。
上阳子曰:汝于fo法,惟只八成。吾今告汝,两下圆满。名何云心?有肉团心,有虚空心。此虚空心,是名何心?是金刚心,是涅槃心。彼肉团心,复名何心?是妄想心,是烦恼心。世人思虑,总皆执着,故是为障得。心有障得,因缘不来,因此无缘,轮回生死。若金刚心,若涅槃心,是虚空心。此虚空心,即智慧心,即真实心。上士一闻,发大智慧,勇猛精进,是云真fo。此真fo心,是坚固心,是成就心,是圆满心,是真fo心,是真人心。此一切心,历劫不坏。彼一切心,争爱贪着,见色迷恋,闻声惊怖,是非分别,无有穷已。此一切心,凡所见闻,如如不动。霹雳大震,如如不动,况彼声色,岂能动摇。生死岸头,如如不动,况彼水火,岂能焚漂。如金刚剑,有大精进,如百尺竿,直而不屈,尽世甲兵,无能摧折。此精进心,有大勇猛。诸天及人,见此精进,欢喜无量,假此精进,成fo作祖。云何名fo是虚空心,云何虚空而名真fo?此虚空心,悬崖壁立,智慧精进,倏尔变通,因尔虚空。前无所进,后无所退,执着不得,思议不及。是云真fo,亦云fashen。缘此fashen,住虚空中,得大解脱,得大自在,遍十方界,广大神通。故云南无十方虚空,常住三宝。离此三宝,无有fashen。离此fashen,即不明了。此fashen外,更觅何心,更觅何性?若有所觅,即不见性。为不见性,肉团心起,六贼烦扰。世以此故,犹梦中梦,无有了期,唯觉是了。真fo之心,常如梦觉,智慧灵明,无有颠倒。大修行人,以此为悟,悟无不了,悟即进修。若大智慧,心即云fo;若大了悟,fo即云心;若大解脱,非心非fo;若大因缘,即心即fo。此心即性,此性即fo,性fo不离,fo性明了。
上阳子曰:性由自悟,命待师传。演禅师云:悟了须是遇人悟了,若不遇人,十个有五双杜撰。子不闻庐[山]惠能者乎?惠能是新州樵夫,年已半百,闻客诵经,顿见fo性,致母出乡,远叩黄梅五祖,才见数语投机,使役碓舂。经八个月,因闻秀偈,始露锥锋大满,授之衣鉥fo法。能得指归,又无法财,乃得神会足之,又得刘志略为之外护,遂隐于四会县猎人之中,而下工焉。性命双修,以土制铅,以铅制汞,二归金鼎。却入深山兀坐修养,道成之后,潜抵番禺,吐风幡之语,以显神通,为大宗师。是与达磨出处同风。
弟子问曰:黄梅数百余人,其中岂无一人可授fo法,何乃直待惠能至而授之。五祖乃若是乎?曰:五祖何幸,早得人传。若说是事,岂唯数百人中而无一人。昔者世尊灵山会上,五千退席,且无一人。尔道方今之时,四海之广,其真得fo法者,复有几人焉?是之谓希有者也。弟子思之,再拜伏诺。
上阳子曰:今时修行的人,安知得传之后,无量艰苦,方能就事。其所云苦,与世不同。彼所谓乐,此以为惧,此以为得,彼反谓失。若人于此下个柱脚,是敢保他有落着处,是知神气一用,性命双修者也。若只见性为是,则大鉴何必往黄梅,永嘉何用往曹溪乎?是以我师赵真人曰:坐禅入定一件,在得牟尼之珠,圣胎已成之后,谓之抱一守和,知白守黑也;谓之面壁端坐,修禅入定也;谓之炼形化气,炼气归神也。是名形神出胎,亲为fo子已上事也。故《玉皇集经》云: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大乘之道即今金丹之道也。所以达磨有云:见此东土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成fo无碍,是载巨舟,实以众宝,三周寒暑,来求大乘之道。是知达磨始则见性得法而来,终则得丹成fo而西归,是之谓直指人心,见性成fo者。时诸弟子皆得解悟,再拜而退,信受奉行。
古早的炼丹术有两种。一种是炼丹药,人吃了会益寿延年,甚至会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炼丹药的是道士,很多朝代的皇帝都相信,请炼丹的道士入宫炼丹。还有一种是炼丹头,这种丹头会将汞,就是水银,变做白银。炼丹头的就不是道士了,出家人求道不求财,会去炼丹药?去炼丹头。炼丹头的是俗家人,叫做丹客。
炼丹术在隋代分化为外丹(服药)、内丹(练功)两种,外丹术在唐宋时代继续得到发展,虽然从它的本来目的来说是全然失败的,但是炼丹实践使人们得以接触到种种自然现象,因而提高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性知识,例如唐末出现的火药就是炼丹实践的产物。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十三方考》一书为张觉人先生辑校。本书为一部外科著作,同时也是丹大道家园的一部重要著作。“外科十三方”约起自明代,但此十三方多为铃医不传之秘,师传徒受,各有隐藏,世人甚至历代诸多医家都不能窥其全貌。张觉人先生历数十余年,广为搜求诸方,将所搜集的各种抄本,结合自己长期临床经验辑成《外科十三方考》一书。本书内容翔实,将十三方的药味组成、丹药配置方法、功用主治、用药禁忌等丹家不传之秘及家藏和所搜求的相关文献资料均一一披露。本书所载各方对于今天临床仍然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同时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外科及了解丹大道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炼丹术与丹药》
本书组成分上、下篇及附篇三部分。上篇总论:包括有中国炼丹术的发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炼丹家的目的、古代炼丹场合的内容一斑、古代文献中最早见的丹药记载、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文献试探、中国炼丹术的术语、临炉前的准备工作等八个章节,把中国炼丹术的发生、发展情况和主要内容作了扼要介绍。下篇各论:分别叙述了氯化汞、硫化汞、氧化汞三个独特内型中的典型丹药,同时叙述了升丹、降丹、烧丹,对丹四个类型中的丹药方剂140余个,把师传、友授及各有关文献中比较实际而有意义的丹药方剂分门别类地归纳起来,并在每一类型丹药方后附以简表以资参考。附篇“编后琐言”:把以前各章未谈到或已谈见详而又必须提出再谈的一些琐碎问题均在这一篇中逐条做出交代,使读者阅读之后可以体会到丹药的制法和运用。
本书所载丹药制备等内容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而其中丹药方剂对于今天临床仍然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本书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外科及了解丹大道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丹药本草》
《丹药本草》是我国著名的丹道医家张觉人先生整理编订的一部丹药学专著。是专门记载炼丹药物的读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载有崔昉的《外丹本草》一书,可惜书早已亡佚,无从知道其内容,但顾名思义知道它是偏重外丹方面的本草类书。本书则外丹、医药并重,故名《丹药本草》,内容为:元素、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炭酸盐、硅酸盐、砷化物、其他化合物,及非金属类等十个项目,包括无机药60种,把能够炼制丹药的无机药物尽量收入,每一药物又分异名,来源,性味、成分、功能、主治等六个小节。读者可以通过系统地阅读,以了解有关炼丹药物的知识。
《红蓼山馆医集》
张觉人先生历数十余年,广为拜师学艺,搜求诸方,将所搜集的各种抄本,并将所得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不断辑有所成。本书所录为先生生前发表在杂志期刊的临床治验及用药心得等也有未曾发表的多部遗稿。
《红蓼山馆医集》一书内容丰富翔实,为丹医及中医外科临床的一部重要之专著 。 《参同契》约成书于公元126~144年间。作者魏伯阳自述作书的目的乃“希时平安”和“可以长存”。也就是说是介绍健康长寿的道理和方法。全书内容有三:其一,歌叙大意;其二,引内养性;其三,配以服食。作者认为易理是纲,若用于“御政”则有“行之不繁”的妙处;如果用于指导“养性”,则有“可以长存”的威力;若用于指导“金液还丹”的冶炼和服食,则“三道合一”,就能够“安稳长生”。
作为养生之道的理论阐述,《参同契》无疑是杰出的、有见地的,后世交口称赞誉之为“万古丹经王”实不为过,因为这本著作确实透露了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但是,这“丹”究竟说的是“外”丹还是“内”丹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了千古疑案,因此有必要略作讨论,以正视听。
其实,在公元974年五代的彭晓注《参同契》之前,古人对参同契的认识,根本不存在“内”、“外”丹的说法分歧。所谓“丹”极明确指的是道家人士经过冶炼所得的珍稀、纯净之化学物质,认为这种化学物质有神秘的“益寿延年”的作用,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外丹”。《参同契》的作者所介绍的炼丹的方法、所披露的炼丹的“火候”都指的是“外”丹,然而,自从彭晓注《契》后千余年来,此书一直都被误解,其中误解最深的是《金丹刀圭》章第十七。为便于分析,特将全章原文(陈致虚注本)重录于下:“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金计有十五,水数亦如之。临炉定铢两,五分水有余,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火(朱熹本作“水”)二与之俱。三物相含受,变化状若神。下有太阳气,伏蒸须臾间。先液而后凝,号曰黄舆焉。岁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形体如灰土,状若明窗尘。捣治并合之,持入赤色门。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炎火张于下,昼夜声正勤,始文使可修,终竟武乃陈。候视加谨慎,审察调寒温。周旋十二节,节尽更须亲。气索命将绝,体死亡魄魂。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这是一段公元10世纪以后屡被指认为“内丹”法“火候”的典型文字。经我们四十余年(自1965年开始)研究结果表明这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化学冶炼学也就是“外丹”成功实验的记录。这是一篇如何炼冶朱砂的杰出的论文,这里不仅有原料配方的记录(金十五)、硫磺五分(水五分);有冶炼过程,原料消耗情况的正确判断:水银在冶炼过程没有损失(金重如本初),而硫磺参加化学反应的只有两分,其他三分没有参加反应(其三遂不入,火二与之俱),而且有冶炼过程化学反应现象的观察。冶炼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三物相含受……状若明窗尘。”)水银同硫磺在加热的情况下,变化神速:开始硫磺浮于水银面(阴在上,阳在下。)因受热(114.5℃)而变成液体,再继续升温至160~170℃,熔融的硫磺就会变成暗棕色且粘滞,200℃时粘度达最高点近乎凝结(先液而后凝)。这是硫磺有异于其他物质的明显特征。这就是第一阶段的“半成品”:黄舆(“号曰黄舆焉”)。冶炼时间充分(“岁日将欲讫”),反应完全(毁性伤寿年)之时,得到的是“形体如灰土、状若明窗尘”的很难看的东西:灰黑如尘土,这是水银同硫磺在一般条件下冶炼得到的产物。我们的实验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其化学成份为黑色HgS并夹杂些多硫化汞HgSx(也是黑色),间或也有少许的未氧化的硫磺,因此,状若“灰土”。然后将这些成品作为丹料捣碎混匀(“捣治并合之”)装炉进入第二阶段的冶炼(“持入赤色门……节尽更须亲):入炉(“持入红色门”)后,将炉盖严严密密地封死(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为什么要将盖封严呢?因为不封严则在冶炼过程中空气中的氧进入炉内,在高温下同丹料作用,氧化成另外的有毒化学物质而成不了“紫色还丹”了。那么第一阶段的冶炼为什么不须封严呢?原来炼丹家魏伯阳已经严密地计算过,十五分水银只须要不到五分的硫磺(五分水有余)就能形成“紫色还丹”(按现代化学的精密计算,“还丹”中的水银同硫黄的比例为15:2.4)。多余的部份同空气中氧结合、燃烧(其三逐不入)一方面提高了冶炼温度,一方面保护了水银不被氧化(“金重如本初”)。炉盖封固之后,就开始加热,日夜不停,开始时逐渐升温(文火),最后高温冶炼(武火)(“始文使可修、终竟武乃陈”)。不断地观察、长期保持冶炼温度(386℃),直到反应完成,于是黑色HgS完全转换为同分异构的紫红色、玲珑剔透的“丹”。“气索命将绝,体死亡魄魂”,这里的“命”和“体”指的是作为原料的黑色HgS,黑色HgS的“体死”和”“命绝”意味着紫色HgS(还丹)的新生和性质(魄魂)的根本变化。整个还丹的过程可用以下化学方程概括:(化学公式略)
黑色硫化汞的化学成份与紫红色的“还丹”完全相同,但结构却大不相同,前者属“正方”晶系而后者属“六方”晶系。性质也大不相同:前者有毒,后者无毒。一般情况下由硫磺和水银只能化合成黑色硫化汞也就是“状若明窗尘”那种,由黑色HgS转化成为红色HgS要在高温、密闭的条件下才能缓慢进行(温养)。这一化学反应只是在本世纪初才由化学家摸清其规律,而在我国却于公元2世纪由《参同契》已非常详尽地披露,这是中国古代化学家的光荣。《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不仅知道炼还丹的整个定性规律,而且定量关系也了解得很准确。Hg的原子量为200.59,S的原子量为32.07,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应为15:2.4,魏伯阳确定二者的比的是15:5,但他明确表示,硫黄的比例大了一些(“金计有十五”,“五分水有余”。)实际上,这五分之中,只有两分是起反应的(“火二与之俱”),而其他三分并不参加反应(“其三逐不入”)。因此实际的比例大约是15:2,同理论值相当吻合。这在当时是个惊人准确的定量认识。《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作为古代中国冶金化学最伟大的著作,还有许多重要的内容值得探讨,我们将在适当的时间加以展开。我们之所以在本文对《参同契》加以发明和详解,是因为,这是自公元974年彭晓首注此书1000多年以来一直被误解最深的部份。人们一直误认为书中所言是借炼丹以喻“内丹”火候。以致“炼丹”一词衍变为气功学的专用术语,而对于炼丹一说真正的化学冶金内涵反而不清楚了。这一点今天如果仍不披历清楚,那么既损害了《周易参同契》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光辉地位,歪曲了公元2世纪中国科学家在化学方面的伟大发明,同时也妨碍了中华丹学的发展。因为,千年来,许多有才华的丹道研究家为这种根据不足的猜测所桎梏。总要将自己在气功养生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往魏伯阳介绍的“金丹”冶炼法上凑,把内丹修炼方面发现的内在规律往《契》文所介绍的“火候”上靠。而由于《参同契》所叙的炼丹参数包括火候都是真实炼丹实验的记录,并非彭晓所猜测的类比,所以都很具体,而且很“定量”,因此很难“凑”上。于是,不少练功家在对《参同契》众口交赞的同时也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以为没有掌握到解开真正“火候”的钥匙。甚至连一代大师张紫阳在其所著的《悟真篇》也说:“契论(《参同契》)、经歌(指《道德经》)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又说“任君聪慧过颜闵,不知火候莫强猜”。把参同契的“火候”推到不可知的境界。
问题出在那里呢?第一,问题出在不了解作者撰写《参同契》的意图。或者不愿意相信作者自述撰写《契》文的意图。其实魏伯阳在其下篇说得很清楚,这本书叙述的是三个方面内容:“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其一,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都不仅仅是定性的而且可以定量(各如其度)。整本《参同契》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阐明客观规律的量化问题(包括阴阳,五行、干支、八卦、纳甲);其二,黄老哲学是汉初最风行的哲学体系,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用于国家管理(“御政”)则可“国无害道”(《契》文第五);如果用于养生则能“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持”(《契》文第六),找到养生的根本。因为黄老哲学从汉初到作者生活的东汉末年已风行260~70年的历史,同炼丹术相比大家比较熟悉,所以说“较而可御。”其三,相形之下对“服食”特别是“炼丹”是否真有其事颇多怀疑。因此作者要力证“炉火之事,真有所据”。说的是化学冶炼“金液还丹”的技术并非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而是有根据的事实。无论是“天”的变化(大易情性)、“人”的变化(“黄老用究”)还是“地”的变化(“炉火之事”或者说“物理”)道理都是相通的,都是可以量化的(三道由一,俱出径路)。由此可见,作者的目的乃在于披露“炉火之事”的奥秘。因为他认为“大易性情”是三圣(伏牺、文王、孔子)早就研究过的,众所周知的定论。而修炼方面的成果(“黄老用究”)也比较容易掌握(“较而可御”),因此,虽有“炼已立基”的文字以述养生;“明辩正邪”的篇章以阐正道,但本书作者所最关注的内容却是向世人宣布当时争议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炉火之事”的研究成果。春秋以来,特别是有汉以来,养生界普遍认为:想要长寿必须炼养结合,养即养生,在《参同契》作者看来问题不大(“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炼即炼丹,古人认为通过冶炼能得到一种“万物宝”的“还丹”,“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能够返老还童,“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极为神灵。术士们是这样推论的:食用像胡麻(巨胜)这样的食物尚且可以延年,那么,服用经过千锻百炼的“金丹”当然就更加有可能“不败朽”了。可是千百年来:“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才,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然而“不得其理,难以妄言。竭殚家产,妻子饥贫,自古及今,好者亿人,讫不谐遇,希有能成。”“逐使官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弃货,志士家贫”。于是“吾甚伤之,定录此文。”也就是说,因为看到许多人因炼丹不得要领而倾家荡产,作者甚是伤感,出于责任感才决定写这本书以“披列其条,核实可观,分两有数,因而相循”。把冶炼还丹的真实记录,包括各种冶炼参数、原料分两、操作步骤、器皿(鼎)尺寸都坦诚、如实地先告诉后人,使炼丹能够顺利进行(因而可循)。这才是《契》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既然,魏伯阳的写作意图剖白得清清楚楚,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相信呢?因为有唐以来,22个皇帝半数以上因服“还丹”中毒身亡,其中包括太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只有武则天除外。其他达官贵人更因此而死者无数。虽然这些术士未必是根据参同契介绍的方案去炼丹的,但金丹神乎其神、长生不老的神圣作用不能不引起怀疑。最合理的猜测是:或许魏伯阳是借炼丹以述练功吧,其所介绍的“火候”,或许是借以述练功的参数及过程的“隐语”吧。再加上《契》文中确有“结舌欲不语,绝道获罪诛。寄情写竹帛,恐泄天之符”的表白。所以自五代彭晓以后许多气功专家按着这条思路代代相因,附会演绎,即使中华气功学的研究因有了较前妥帖的类比对象,而有新的发展思路。但是也因为炼丹化学的规律毕竟不同于人体身心运作的规律,刻板的套用反而限制了气功学的发展。
或许有人会问,将参同契的纯炼丹的研究植入气功技术既然是一种误导,何以也能促进气功学术的发展呢?其实魏伯阳也讲清楚:“大易”、“黄老”、“炉火”三道由一,天、地、人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是共通的。“易”是“黄老”、“炉火”之理;而“黄老”、“炉火”、反过来又是验证“易”正确之用。彼此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一定程度上,类比能够促进对像气功这样未知事物认识的深化。
第二,问题出在彭晓及此后练“内丹”的功家不懂或不完全懂得真正炼丹学的知识。起码是没有从事过炼丹的实践。《参同契》问世后的2~3百年间,炼丹的行家里手如葛洪、陶宏景等都从未怀疑过《契》文是炼丹学的文献。有唐以来的400年间,也不曾有人怀疑过。彭晓之后之所以转舵认定《契》文是借外丹以述内丹,一方面固然是数百年无数失败的事实说明“还丹”并非像《参同契》所说的那样“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的那样神灵。另一方面这些内丹家们并没有去认真研究《参同契》所提供的实验方案,去从事冶炼还丹方面的实践。倘若他们亲自实践过,那么他们定会知道这个实验方案是能炼出“还丹”来的(至于是不是那么“神”,那是另一个问题)。因此也就不会猜度这是魏伯阳在同后生捉迷藏了。
所谓“金液还丹”就是人工制造的朱砂(或称丹砂),是硫与汞(水银)的化合物。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朱砂是汞的化合物,稍后于魏伯阳的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就说过:“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所谓”还丹“就是:金液(汞)积变还成丹砂之意。公元5世纪的陶宏景甚至还知道由丹砂冶炼出的水银质量不太好:“色小白浊”。可见,自魏伯阳之后由丹砂提炼为水银及由水银冶炼还丹在学术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问题是对人工制造(即由水银人工冶炼)的“还丹”总有一种神秘之感,包括魏伯阳及稍后的诸丹家都认为此物“不得了”。魏伯阳本人自不待言,在《参同契》中已称道备至。葛洪(公元283—363)也认为由水银冶炼“积变又还成”的丹砂,其功效“去草木远矣,故能令人长生”,为何能长生呢?他的推理是:“金汞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况服食乎!”意思是:既然,金和水银塞于死人的九窍都能使死人不腐烂,那么活人服用还丹,还有不长生的道理?葛洪还讲了故事:临沅县有一家姓廖的人家,世世代代都长寿。后来搬家了,以后子孙都短命。而别人搬到廖姓故居去住,也多长寿。于是怀疑可能廖家的井水有奥妙,于是把井挖了,结果发现井底埋了几十斛的朱砂。名医、炼丹家陶宏景(公元456—536)也说:“还复为丹,事出仙经,酒和日暴,服之长生”。陶所说的“仙经”大既是指《太上玄变经》所载的《三皇真人炼丹方》,据此方介绍,服了“还丹”之后:“一月三虫出,半年诸病瘥,一年髻发黑,三年神人至”。同魏伯阳的溢美之词大同小异。不过陶宏景已提醒人们注意,炼好的还丹要经过酒浸和日晒的处理,这种处理相当复杂,要经过大约三百天。这说明已然了解“还丹”弄不好会有毒的,需采取此措施。然而,此后千百年的实践表明,“金液还丹”不仅没有那么神,而且不断地闹出人命案。其他
关于天然朱砂,李时珍于16世纪末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其药性:“甘,微寒,无毒。主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久服通神明不老……。”当然,对天然朱砂是否有毒,历史上有过激烈的争论:远古时,神农说无毒;但歧伯(传说中黄帝之师)说有毒,药学家甄权说有大毒。看起来分歧很大,其实关键在于服法。气功家、炼丹家寇宗?#93;说得妥帖:“朱砂镇养心神,但宜生服,若炼服,少有不作疾者。”朱砂是非常特别的天然矿物质,以其成份而言是硫化汞,而汞的盐类和氧化物大都有剧毒,即便是同为硫化汞但是黑色的同分异物体也有剧毒。所以品质优良纯净的天然朱砂,如辰州的簇头砂无毒,但如衡阳、邵阳出产的虽然也是紫色朱砂,但因里面渗有黑色硫化汞,就不可入药。天然朱砂一旦经过火炼之后可能产生氧化汞(红色)和其他汞化物,故有剧毒。
四十余年前(1965年),因工作之便,研究了汞的硫化物及其电化学行为。发现汞的硫化物不仅仅是化学著作所指出的两种:黑色HgS(正方晶系)、红色HgS(六方晶系,即朱砂),而且还存在第三种:在汞表面上形成的第一个HgS分子层其性质完全不同于前述的红、黑两种。这三种不同HgS的极谱图如下。(图3)(略)
由上述研究中不难看出,人工合成的“金液还丹”何以经常出人命,关键在“炉鼎”的安置和“火候”的掌握;魏伯阳提供的“鼎”口很小,目的在于易密封。太大的口不易封严,而封不严则漏气,氧渗入后汞就氧化成了有剧毒的“氧化汞”。稍一误食,即有致命的危险。更要命的是这种“氧化汞”也是红色的,没有经验的人很难将其和朱砂分清,许多炼丹者呜呼送命,其因盖此。密封技术在今日已然过关,但在古代却是件难事。往往由于在加热过程中密封被破坏,而功败垂成。所以魏伯阳提醒:一旦装炉之后要“固塞其际会、务使致完坚”且要日夜护持,随时加固密封。为了保护密封还要注意火候,要先“文火”后“武火”。猛然升温,密封很容易破坏且陶鼎壁厚,内外温差大,容易裂。注意火候的另一个原因是保证使有毒的黑色HgS转化为无毒的红色HgS。如前所述魏伯阳炼“金液还丹”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先将金(汞)、水(硫磺)烧成黑色、有毒的HgS,然后以此为原料在一定温度下长期“温养”,我们已知道,这个转化(温养)温度是386℃,太高、太低都不合适。如果保持温度时间不够,由有毒的黑色HgS转化反应不完全,“还丹”也会有毒。这就是千百年来,服用“还丹”者中毒身亡时有发生的原因。秘密既然揭开了,无谓的猜测也就不再必要。所以后世有关还丹是“内丹”的论证尽管很有天才,但毕竟不是一码事。
我们在这里探讨《参同契》,并非全面评价《参同契》的历史地位,而仅仅讨论后人所推崇炼丹(内丹)的方法和“火候”、“炉鼎”的真实内涵。后世气功家赞它为“万古丹经王”,并没有错,只是它并非宋元以后创立的“内丹”学派的“丹经王”,而是地地道道的古代化学冶炼学的丹经之王;它是中国最早,最详尽介绍炼丹方法的第一书,但不是宋元以后“丹道”功法的肇始者;它对“内丹”的贡献只是从理论上阐明“三道由一”的认识和量化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内丹“丹道”的功法;它所提供的“火候”是地地道道的化学实验的真实参数,而不是后人所敷演的炼内丹的“火候”。
《参同契》实在是中国科技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奇书:它是一部化学冶炼学的真丹经(外丹)之王,却少人理会它;它又是一部后人强加的假丹经(内丹)之王,偏有许多人写了上百部的著作硬是将其演绎成重要的气功派别——丹道。以至于今天人们一提到炼丹都以为就是练气功,一提到火候都以为是专指炼丹功的要领。实在令人感叹:假作真来真变假,千古何人识丹家。我们认为还《参同契》的真实面目,既不会贬损其历史价值,也不会降低宋元以来丹道研究成果的价值。相反,解脱了沉重的历史枷锁,丹道的研究会更上层楼,因为科学总是青睐那些实事求是者。(作者:林中鹏先生)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首先必须明确,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顽愚的佛教徒为了标榜佛教的高明,经常自说自话,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种话他们说得很是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像他们顽愚的前辈一样,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一 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甚至会繁衍小孩(见《杂譬喻经》相关章节),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二 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些愚痴的僧人胡说什么“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曾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
三 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仙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其实,错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 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 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真乃一人妄语,万人妄行也!呜呼!哀哉!
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 各得休息."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 八海知闻 魔王束首 侍卫我轩 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 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说,从玉皇经:"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可见.玉皇经成书较晚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是没有成魔之说但有凶神恶刹之说,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恶刹是从佛教传来的)翻译的问题.
佛教之"仙"与道教之"仙"的区别:
佛教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龙”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佛教的“龙”变成中国的“龙”。总之,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这是我等修行之人务必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请大德指教。
佛教的仙人,指的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
至于龙,就不提了,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说句老实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
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
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
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这个确实是翻译的问题,
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国的“性”
佛教的“天”和中国的“天”
佛教的“仙”和中国的“仙”
佛教的“道”和中国的“道”
佛教的“龙”和中国的“龙”
等等都不是一个含义。
但是很多佛教徒却分不清,
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
这是非常可惜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6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清时期:青城山丹台碧洞宗刘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