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家内丹内丹术之丹道养生内丹术上阳子金丹,由道医阁整编自明代正统道藏:精气神说
黄帝曰:知之修炼,谓之圣人。无上元君谓老子曰:长生之功由于丹,丹之成由于神,故将合丹,必正身心。《黄庭外景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心印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圣人言修炼合丹者,炼精气神而已。唯此三者,千古之上,万世之下,无以易之。而精、气、神有后天地,有先天地,今将此二说别而晓之。
夫精者,极好之称。美者言精,恶者言麓,夫物皆然。凡人唯精最贵而甚少,在身中通有一升六合。此男子二八已满,未泄之成数,称得一斤。积而满者,至三升,损而丧之者,不及一升。精与气相养,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日啖饮食之华美者为精,故从未从青。人年十六则精泄,凡交一次则丧半合。所丧者少,即随日生而补之,所补者阴精而已。唯元精一泄,非先天者,则不能补。若有丧而无益,则精竭而身惫也。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噫,精之为物,其真宝乎,又奚可纵欲而丧躯乎。丹阳祖师曰:色者甚于虎狼,败人美行,损人善事,亡精减神,至于殒躯,为道之大孽也。下愚之人谓其寿命数定,恣欲为快其意。古之戒曰:油枯灯尽,髓竭人亡。是知精实一身之根本,未有木无根而能久乎。象川翁曰:精为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于此。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内则五藏敷华,外则皮肤润泽。颜容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神气坚强。尝见高年欲情未衰,此其蚤年泄迟之验,至此又能绝欲,则寿更多。精之全者,无如赤子。赤子受父母阴阳二气而生,日以增长。老子曰: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使赤子如有知,保固其浑然之精而无亏泄,待其年壮明敏,乃遇至人授以燮调之道,必作无为之真仙矣。玆事固少。此以人身中之精而言,乃后天地之精,若论还丹,却非此精。
夫金液还丹之精,姓金唤九三郎,讳元晶,号曰金华商夫君。居玉池之西,出入跨虎,乳名婴儿,晚则呼为金公。凡到邻家,便称主人,其情嗜交梨,此乃先天地之精,却为人之至宝。老子曰:窈窈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者,此也。修炼之士,先有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是号为金液还丹,fo号丈六金身者,积精至十六两也。纯阳翁云:吞精食气先从有,悟理归真便入无。海蟾金丹歌曰:为甚神仙却爱身,也须借壳养精神。陈泥丸云:大药须凭精气神,采来一处结交成。大药者,即金液还丹也。昔者,尧得之于务成子,亟欲修炼,缘总万机,虑不得就,乃捐天下而授舜,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以授禹,而增之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后来龙互禅师乃云: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从古到今修仙作fo者,未有舍此精而别有路耶。
其后天地之精属阴,人若宝之,唯能健其身益其寿而已。学猥之徒,欲吞此精之秽,或采闺丹而咽,或运己精补脑,以是为道,不亦愚乎。独先天地之精属阳,圣人修炼以为丹者,此也。云房老仙曰:涕唾精津气血液,七般物事尽为阴。又云: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赵中一云:一身内外总皆阴,莫把阳精裹面寻。白紫清云: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云门和尚云:干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孔子翼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若其上士,言下须有指归。何以故?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此为奇特。若当时孔子以世俗生养之说为言,则必云男女媾精,人乃化生。却乃普云万物化生,于此切莫浅易看过了。上士至人,一闻便了,中下之士,非遇真师直指密训,奚可暗猜。我师缘督子曰:何者为性命,人之一身至精至粹,至尊至贵,莫越精、气、神三者。举世罕能达此。《黄庭经》云: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广成子授黄帝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黄帝以之而修炼,后于鼎湖上升,自后言修炼之道为黄老术,抑愚矣。此乃金丹之大道也,不可谓术。世唯此事最大,人人可以修炼而成仙也。
夫气者,天地万物莫不由之。在天地之外包覆天地,在天地之内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风云雷雨得以动,四时品物得以生长收藏,此唯天地间阴阳造化之气尔。独人身之中,全其天地阴阳造化之气,得勤而用之。又有二焉。二者何也?有先天地之气,有后天地之气,今以后天地之气为言。此气生于谷,故从乞从米,而蓄于胃,胃得谷而生气。黄帝曰:五藏之气会于胃,而气所由生也。叶文叔曰:人受生之初,在胞胎之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及乎生下,剪去脐带,一点元灵之气聚于脐下。凡人唯气最先,莫先于呼吸。眼耳鼻舌身意,皆由是气,非是气则色声香味触法,都不知觉。气之呼接于天根,吸接地根。气之在人身,有八百一十丈,与脉偕行,衰旺相关。积而壮者倍之,因劳欲而丧者无一半而已。人唯宝精则气自裕,气裕则精盈。日啖饮食之精热者,益气。人年二十面气旺,节欲少劳者,则气长而缓,多欲而劳倦者,则气少而短。气少则身弱,身弱则病生,病生则命危。试以日用常行见之,凡交感之后,气即促急。叶文叔云:众生迷蒙,醉于情爱,日夜漏泄,不知其几何也。本去根枯,之死必矣。世人但知养生止于禁欲,殊不知一念若动,气随心散,精逐气忘。为此道者,当心体太虚,内外如一。噫,气之为物,奚可不爱之乎。下愚之人,日则逞力多劳,夜则恣欲丧精,气因以乏。不知气乃命之蔕,未有花无蒂而不凋乎。养生之士,先资其气,资气在于寡欲,欲情不动,则精气自相生矣。气之盛者少病,内则志坚骨强,外则筋力勇锐,身体秀实,齿白唇红,老而不衰,步履轻快。且气之全者,无如赤子。赤子禀父母阴阳之气,日渐长而无亏,加以乳哺饮食,日以增羡。老子曰:终日号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碧虚子陈景元注曰:天和之气至全也。故真人之息以踵,其嗌不哇。使赤子如有知守其浑然之气,与精同保而不亏泄,年壮又遇至人,晓以永世之道,亦可作无为之真仙矣。玆事又少。丹阳祖师曰:薄滋味所以养气,去慎患所以养性。又曰:守气之妙,在乎全精,尤当防其睡眠。《黄庭经》云:元气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灌溉五华植灵根。孔子曰: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夫人遇行走则气急而嘎,甚睡则气麓而劓,唯坐静则气平而缓。又气属火,而脾因气以运。盖人睡则脾损而色黄,冷食亦然。多吃冷饭之后,而又行房,则能使人心狡而色黄。何以故?饭窒于气,而意多婪,复嗜睡,而损脾也。此以人身中之气而言,乃后天地之气。傍门迷人,欲咽其津而纳此气,以为是道,犹炊砂而得饭,不亦惑乎。紫阳翁云: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唯先天真一之气,可炼还丹,乃自虚无中来。此气姓白,唤太一郎,名元气,号曰宇宙主宰素练郎君。寄居西川,出入乘白马,乳名真种子,晚则呼白头老子。到邻家便称父母,好食乌龟而多情,此为先天地之真气,却是人之至宝。《阴符经》曰:天之至秘,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云:或嘘或吹,或强或羸。大修行人,先须洞明此之一气,若得之,号曰紫金花,又曰摩尼珠。茅真君靖中吟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
海蟾翁《金丹歌》:炼形成气归真一,炼气成形谒紫宸。《丹髓歌》云:昔日遇师真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石真人《还源篇》云:气是形中命。无名子云:真一之气,生于天地之先,得于虚无之中,恍惚窈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如之何凝结而成黍珠者哉?盖圣人以实而形虚,以有而形无。实而有者,真阴真阳也,同类有情之物也。虚而无者,二八初弦之气也,有气而无质者也。两者相形,一物生焉。所谓一者,即先天地真一之气,凝而为一黍之珠也。原其天地之内,已有形质者皆后天地之气,属阴;独先天地之气属阳。崔公《入药镜》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形如明窗尘,一似细雾烟。何谓先天气?重阳翁云: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前。丹阳翁曰:喘息莫教粗,上下宽舒。《叅同契》曰:枝 茎花叶,果实垂布,正其根株,不失其素。《悟真篇》云:万般非类徒劳力,争似真铅合圣机。盖世间从石而出者,凡铅也;从造化窟中出者,真铅也。何谓真铅?即先天地真一之气。《契秘图》曰:离纳己,为日、为火、为心、为丹砂、为龙、为汞;坎纳戊,为月、为水、为肾、为铅、为虎、为气。在《易》之初爻曰:潜龙勿用。夫子翼之曰:港龙勿用,阳气潜藏。三教中人观书,莫蓦直读过了,内有做官、作fo、修仙的道理在,须下了些工夫始得。
上阳子曰:若阳气潜藏,必难求之也。直要有力者,然后能求之。达磨初来曰:见此赤县神州,有大乘象,成道必矣。此达磨之来,欲仗有力者为求是气,以成其道,岂料谒梁未谐,至魏方得成fo。因知是气无其力者,必不得之。紫阳真人乃依马处厚之力,王冲照乃得韩富公之力。石杏林授薛紫贤云:可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为之。是知此气每好潜藏,无力者安能得之。太一真人《破迷歌》曰:如何却是道,太乙含真气。白真人云:此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大素烟。我师曰: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
上阳子曰:谁能承当得此一句,便是活仙了也。盖虚无中来,却不是从天上落底,既不从天上落,又非自己所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又曰: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又曰:志至焉,气次焉。次者,随而至也。又曰:志者气之帅。既为气之帅,必为气主。为之主者,使之来即来,使之住即住。又曰:配义与道。若大智慧底,于此便分清浊。何以故?曰吾善养,既而曰以直养。此乃发明易中之直曰: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故周子《爱莲说》曰:中通外直。亦是意也。又曰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后云配义与道。以是而知,孟子以仁义言之。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至焉,气次焉。则知孟子非特善养,而亦善取。曰云何取?曰以直取。曰云何来?曰义所生。曰云何见?日以志为帅。以是知以是见,孰皆出头顶着,则他也有是知是见了。《叅同契》曰: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胥。《金碧经》曰:造化泉窟,阳气发坤,日晷南至,五星联珠,日月合璧。葛仙蒲《流珠歌》曰:流珠流珠,役我区区;云游四海,历涉万书;忙忙汲汲,忘寝失哺;叅遍知友,烧竭汞朱;三十年内,日月长吁;吾今六十,忧赴三涂;赖师传授,元气虚无;真阴真阳,一吸一呼;五液灌溉,洞房流酥;真人度我,要大丈夫。仙翁得此先天真一之气,依法修炼,白日紫云腾空升举,天下后世受其赐也。
天神者,妙万物而言,依形而生。《黄庭经》云: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
百节皆有神。神名最多,莫能枚举。身中三部,上部八景:发神、脑神、眼神、鼻神、耳神、口神、舌神、齿神;中部八景:肺神、心神、肝神、脾神、左肾神、右肾神、胆神、喉神;下部八景:肾神、大小肠神、胴神、胸神、膈神、两协神、左阴左阳神、右阴右阳神。身中九宫真人:心为绛霄宫真人,肾为丹元宫真人,肝为兰台宫真人,肺为尚书宫真人,脾为黄庭宫真人,胆为天霐宫真人,小肠为玄灵宫真人,大肠为木灵宫真人,膀胱为玉房宫真人。又有元首九宫真人:双丹宫、明堂宫、丹田宫、泥丸宫、流珠宫、大帝宫、天庭宫、极真宫、玄丹宫、太皇宫。又有金楼重门十二亭长。身外有一万八千阳神,身内有一万八千阴神,共三万六千神。所主者唯绛霄宫真人,亦名肉团神,即心王也。又有三身神、四智神、三魂神、七魄神、七元八识神。假名异字,难可悉数。
心王乃一身之君,万神为之听命焉。故能虚灵知觉,作止任灭,随机应境,千变万化,瞬息千里,梦寐百般。又能逆料未来,推测祸福,大而天下国家,小而僻陋罅隙,无所不至。善藏喜怒哀乐、慈爱恶欲,又能随人。其人表正,其神亦正,其人谄曲,神亦邪佞。人若绝欲忘情,精气壮盛,神亦发旺明丽,形容美好。若人多欲劳损,神将衰而不守。其人恃酒风颠,污名短行,神亦随顺,反益助之。《悟真篇》云:柰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又云:修真之士,若执己而修之,无过炼精、气、神三物而已。柰何三物一致,俱是后天地生,纯阴而无阳,安能化形于纯阳,而出乎天地之外耶。此言一身之精、气、神也。紫阳盖欲提省世人,未得先天地之阳神,与身中精气神相配,终不仙也。犹傅大士《金刚经偈》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今以先天地之神而言,其神号无位真人。fo云纥利陀耶fo。若识认得此神,却有妙用。此神专主杀人,专主生人。修仙求fo者,必要此神主之方得。此神元来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无名无字,乃能与fo同名同号,能顺于人。若人姓张三,其神亦云张三。其人名金刚,其神亦云金刚。其人讳法跟,其神亦云法眼。人好食火枣。神亦好食火枣,盖其性善随人之所好,此乃先天地之神。《阴符经》曰: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大修行人,先明此神而敬惮之。若能明了,即神仙矣。此神之功,能驱用四心神、四智神、八识神。非特能用,又能使之变化。八识变为八金刚,四智化为四pusa,四心化为四fo。[四fo者],一名纥利陀耶fo、二名阿赖陀耶fo、三名质多耶fo,四名干栗陀耶fo。四智pusa,一名大成就pusa、二名妙[意]观察智pusa、三名平等性智pusa、四名大圆镜智pusa。八识金刚[者],色识金刚、声、香、味、触、法识金刚、传送识金刚、含藏识金刚。
道呼神帝、神名众多,不知修炼底人,反为此神所役,安能驱驾而用之哉。《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又云: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纯阳祖师云:精神气血归三要,南北东西共一家。又云: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真外更无真。曹真人云:比来修炼赖神气,神气不安空辛苦。又云: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虚静天师云: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白真人云:此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
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只在先天地之一物耳。要此物至,却凭先天地之神功,役甩八识神,使之采丹取铅,堤防固济,传送保护,皆其力也。八识之中有法识神,主人之意,意行即行,意止即止。又平等性智pusa,主传送识金刚。又大圆镜智pusa,主含藏识金刚。皆听意神以主之,意使之去则去,使之来即来。下工之初,全仗此神以炼丹。故曰:神仙虽得此神,要知其家。《金丹歌》日:身譬屋兮屋譬身,却将居者比精神。又云:中央神室本虚闲,自有先天真气到。《资生经》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方圆四寸,着于脊梁、两肾中间,左青右白,上黄下黑,中央赤色,名曰大海,贮其血气;亦名大中,极言人身上下四向最为中也。中央正位,即丹田,金胎神室也。《金碧经》曰:神室者,丹之枢辖,众石之父母,砂汞别居,出阳入阴。又曰:神室用施行,金丹然后成。又曰:神室设位,变化在乎其中矣。神室者,上下釜也。设位者,列雌雄配合之密也。变化者,谓铅汞之用也。
我师曰:圣人恐泄天机,道家以妙有真空为宗,多借喻曰朱砂水银、红铅黑汞、婴儿姹女、丁公黄婆、黄芽白雪等类。近于着实,致令迷人妄乱猜度。学人将似是而非者执以为有,却谓金母是圆外药,滞于有形滓质,采战秽行,而终莫悟真空之妙。释氏以妙空不空为宗,多喻之曰狐孙狗子、露柱刹竿、黄花翠竹、棒拂花草、灯笼fo殿、西江水、赵州茶等类。全无意义,使人不可解悟。学者思之不得,议之不及,遂云禅机因执为无,流于顽空静坐,入定出神,而终莫悟不空之妙。岂知禅忧顽坐,道怕傍门,学fo修仙,一件事大。
我自得师一言之下,如光明镜挂于高堂,物去物来,无不照了。今特指出一条大路,共诸人行。彭真人云:一日可以夺四千二百二十年天地正气。无名子曰:天一生水,在人曰精,地二生火,在人曰神。大修行人,早用妙意观察智pusa,役使纥利陀耶fo,八月初三夜子癸时,急走西川,采铅取金,疾驾白虎,与传送识金刚一同回还,付与妙观察智pusa,送归神室,与勾陈神君、螣蛇神君,而同收贮,关锁封固。初则虎龙交战,后则龙虎降伏。妙观察智pusa,与干栗陀耶fo,戮力同心,不可暂离,日夕卫护。如此保顾十月之后,却有一个金色头陀,道曰上阳真人,在内作主。二fo仍前照管,不使轻离远出,一周二载,二fo分付与上阳真人之后,方可受赏言功。正阳翁曰:纵横天地不由亲,其是之谓也。章思廉《出神诀》云:得太极全体,见本来面目。先天一点真,后天却是屋。吕祖师云:九年火候真经过,忽尔天门顶中破,真人出现大神通,从此天仙可相贺。后天地之神及先天地之神,亿乘万骑,随逐已成真人,同驾云骈,迳诣三清,均受仙秩。是之谓白日升天也,是云大丈夫之事毕也。
下面的网址有图片可以参考 修成什么样只有自己才知道 别人说的终究会误导你 就像吕祖爷一样 修成金丹 在小腹部 可以做开一壶水
这幅联语刻在古楼观说经台老子祠大门内《道德经》碑石之侧。上联右上角标明「太上老君作」。其中七个字《康熙字典》中收有,其余辞书都无从查考。但根据道士相傅,上联读作「玉炉烧炼延年药」,下联读作「正道行修益寿丹」。这十四个字都是按照道教经义,依六书构字中的会意之法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字!属道家关于养生修炼的联语。这些字是按照养生之法结合道教修炼内涵构造而成,而道家修炼的思想来源于“老庄”,其余则源于中医上的思想认知,二者相辅相成。
自家水,顾名思义,自身的水,即体内的一切津液及其输布运行,自然包括你所说的口水尿液什么的,亦可解为中医所讲的肾,不仅之所能见的液态物质,更是指精气,中医讲肾为水脏,肾在五行之中又属水,故此处自家水之水,应理解为中医里的肾,此处讲肾,不仅是脏器也是系统,就是说不是解剖学理的单独器官,含义要更广些,肾在中医里又称先天之本,能藏精气,故而将其作为养生之本,上品之药
精是精微、精华之意,在中医学中认为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此两者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功能出处不同但同归于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即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生命从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人出生后,就藏于肾中,帮助性器官和性激素的发育及释放;后天之精源于脾胃,是从因食物的消化吸收中得来的水谷精微,及脏腑之精,来源于五脏六腑对水谷的运化,有作用与滋养维持各个脏腑组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故而与养生密切相关,所以道家修炼或是中国传统流传下来的修炼里都讲要清心寡欲筑基炼精
又肾藏精,而生命运行离不开精,故而,肾主一身之阴阳为五脏六腑之本,乃水火之宅,寓真阴而含真阳,肾精与肾气组成肾中精气,再分为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又称元阴元阳、真水真火、命门之水命门之火,为人体阴液与阳气之根本,道家《丹经˙悟真篇》中「人人本有长生药,只是迷途枉自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指的就是肾
肾又主水和气化,主要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进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分为1.升清降浊2.司膀胱开合3.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活动的促进作用,另外,肾在液为唾,就是我们说的口水,所以,在自家水里是包括尿液和口水的,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所以修炼养生的人中流传着“饮玉浆”来养生或炼丹的方法
另,肾在前面所述的基础上,又有主纳气的功能,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即维持人气血运行的功能,而气血的正常循行又是养生的前提,所以,这“自家水”自然是养生良药,长生之药
结丹分内丹和外丹
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其理论思想与中医思想不谋而合,经过丹能在经络里的不断疏通,从而达到“经络全通、百骸俱暖”高质量生活状态,其修炼步骤是“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从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见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金丹大道了。资料来源于玄珠内丹介绍。
内丹修行就是积聚能量疏通自身经络,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自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达到神清气爽高精神状态,继续修行能量互相感应形成人体生物场,尤其是练功时候这个生物场会无限制扩大,与宇宙不断重叠,直至合一, 这就是道家内丹说的天人合一,此时念的咒语会跟波一样随时来影响宇宙,这时人处在自身的生物场中无比的舒服愉悦,身心达到极好的调整。 丹 原指用[1]铅汞等矿物炼制而成的红色或丸状的药物,被认为服之能长生不死,羽化成仙。据称,道教信徒炼制这种理想中的长生不死药的过程,须经“七返九还”,最后复归于“道之初始”,故称“还丹”,《周易参同契》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又此丹以金(实为铅、汞)为主要原料,故称“金丹”,并取“金性不朽败”之义,以喻还丹能令人永生不死。
[2]亦称“还丹”、“金丹”、“内金丹”、“大丹”,为道教重要的炼养方术。内丹是指在人体内炼成的长生不死药,其所需原料精、气、神,亦用外丹术语喻称铅汞,其炼制过程亦如外丹之经七返九还而复归本初之道,故亦称还丹、金丹。张伯端《金丹四百字》释云:“以火(喻神)炼金(喻气),返本还源,谓之金丹也。”
其实你还要了解丹法天元丹法 地元丹法人元丹法等等这些丹法若是没有师傅教授最好不要修习 德行不足 亦不要修习 心性不纯 否则易有危险言尽于此
很多丹道养生爱好者认为丹道筑基很容易,以为丹法就是打坐,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所很多爱好者,修持多年,都没能正式踏入丹道正功的门,甚至尚不能真正地入静,这都是忽略丹道修行的基础,邋等而求的结果。
那么,丹道筑基都包含哪些内容?需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简单说,就是调、孕出真药物,即先天真一之炁。
要想打开玄关、调得真药,一要认清药物的清浊、真假与老嫩;二要补足身体亏损的后天精气神,并调和五脏,恢复身体的平衡;三要懂得调药之真法。
否则,是万难调得真药,筑基有成的。
这其中,胎息和神气的清虚是必要条件。
只有在神气清虚的功境下,在胎息的功境下才能调、孕得真药,先天真一之炁才可产生。
胎息是后天之先天,是回到“处胎”的境界,从而能够调、孕出真药。
这也是祖师用“孕药”一词的初衷。
反之,不在胎息之功态下,就不能称之为“孕药”,因为尚在后天境界,无法生出真一之炁。
伍冲虚祖师在《天仙正理直论先天后天二炁直论》中讲:“唯是神与精也,只用先天,忌用后天。”华阳祖师在《金仙证论》中也讲到:“欲修大道者,理无别诀,无非神炁而已。先须穷其造化,究其清浊,则精生方可探摄。”可见,伍柳丹法是讲究先天之根本的,讲究清虚,而非后天作用。
在先天清虚之功境之下,“则精生方可探摄”。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既然丹道全在先天,忌用后天,那么如何达到先天的功境呢?如何达到胎息呢?
实际这些才是丹道下手的又作之法,或者说是丹道正功的加行之法。
对于身体精气神已经亏损的人来说,想要达到先天胎息之境,需要完成具备几个条件,或者说需要修四个加行的功法:
一凝神以达神清;
二调和五脏,使身体恢复相对健康状态;
三固精以修补后天亏损;
四服气胎息乃至可相对辟谷以达身心的清虚。
由此四个条件,则胎息不修而得,从而具备了调、孕药的功境。
往后即可从事正式的丹道正功,开始调药。
冲虚真人说:“精炁旺,则神亦旺,而法力大;精炁耗,则神亦耗而弱。” 实际上,如果上述功夫不能达到,身体得不到修复,一经打坐,必然散乱昏沉,难以入静,那么调药也就了无可得了。
当然,有些人会把静坐的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当做是一些功境功能,那也是无可奈何了。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解释一个疑问:有人会认为,胎息不是已经达到了炼气化神阶段了吗?怎么还只是丹法的开始?
实际上,胎息的确是丹道的前提,是先天与后天境界的分水岭。有欲是为后天;无欲是为先天。
胎息是回到母亲已孕而为我之处胎境界,是后天之先天;通过炼精化气和大药过关服食后,进入父母未生我之先天之先天的大定真空,涵养元神。
所以,调药阶段的胎息是后天之先天境界;炼气化神的胎息大定是先天之先天境界。
这是他们的区别。
那么,或者又有人问了,你说的这个调药阶段就需要胎息,有依据吗?
当然有的,若说是师门传授,怕有人说那是自说自话。
我还是引用经典来解答吧!
冲虚真人《天仙正理直论伏炁直论》中讲:“唯能伏炁,则精可返,而复还为先天之炁;神可凝,而复还为先天之神。所以炼精者,欲以调此炁而伏也。” 《大成捷要》中再论述玄关窍开时,也说到其中一个重要的景征是“玉洞双吹”,所谓“玉洞双吹”即是鼻孔后天呼吸之气由胎息而再起,当此之时即是玄关窍开。
当然其中还有其他之内景,这里不多赘述。
相信通过上述的解释,大家应该能够明了胎息实在是丹道修行入门的铁门坎了。
以上是丹道调药之前的筑基功夫之论,而广义的丹道筑基还包括了调、孕药和炼精化气。
此初关功夫,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了,就不再论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5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清时期:陕西陇州龙门洞陈野仙
下一篇: 明清时期:清初龙门洞中兴“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