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耀,又称“陈野仙”,生年不详,甘肃省靖远县人,少时出家于陕西留坝县紫柏山张良miao,曾得三丰真人传授修道密要,后移住陇州(今陕西宝鸡市陇县)龙门洞道院隐居潜修,长居早阳洞和湘子洞。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陈明耀仙逝于龙门洞早阳洞。
陈明耀碧眼黄须,长相怪异,能诗文。他来龙门洞住早阳洞修道后,时常行医看病,扶危济困,乡人尊称为“陈野仙”。据传乾隆年间,陈明耀曾去甘肃华亭县安口镇化缘,遇一陶坊开窑,窑主戏言将窑内陶器施舍。次日窑空,窑主循迹至龙门山,见龙门洞后山湘子湾悬崖峭壁多处皆有缸、盆等陶器。又传陈明耀曾于某石匠处化得一副石磨以禅杖担入龙门洞,石磨原置于早阳洞,民国年间尚存。置于山岭间的陶器,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尚多处可见,“文化大革命”中大部损毁。时至今天,仍有三口陶缸置于王母宫左侧绝壁凹陷处,人莫能至,其中一口弹孔清晰可辩。陈明耀潜心修炼搬运术,据此可知。
华亭县教谕赵先甲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久闻陇州有龙门洞,洞中有陈野仙者,长老往往称异”,专程前往造访。在湘子洞与陈明耀相会,见陈一副野人形象。又见洞口有巨缸,峰岭悬崖峭壁间多置粗笨陶器,赵先甲返回后,有人问陈明耀是否真有其能,他回答说:“何以异于人哉!但其地异,其所置之物异,其貌亦异也。”又据陇州知州李经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选写《重修药王洞记》,陇州城北谷神观,州人俗称为药王洞,而观中并无药王之祀。当年,陈明耀忽对人言:“谷神观中有古圣二尊,埋入土中。有人发心庄严者,功德无量。”州吏王廷绪与陈素有交往,闻言后即去谷神观后寻访,果然从崩崖中见一小洞,内有神像而尊,经李经芳辨认为药王、药上二真人。
关于陈明耀与张三丰真人的事迹,《张三丰先生全集-显化类》:<秦安溷迹>记载:“后有陈野仙者,亦来游秦安,野仙平凉人,冠服作道装,而饮酒食肉,起居作息如常人,结庐龙门山危峰峭壁,殆飞鸟所不能到,不知何以上下也。其踪迹颇不远人,欲觅之,峰下呼陈爷即至,或叩以休咎不答,但云:由他!由他!又尝与乡人移石上崖,又尝与友人噀水灭火,一切灵异未可俱述。兹闻野仙来游,蔡即延至其家,令与蓬头相见,而野仙若甚自惭者,留三日,野仙辞去。蔡因问蓬头,野仙何如?曰:修仙有二,其上乘自静功入门,首戒妄念,次学胎息,再演降龙伏虎之法。此皆易事,惟金丹难炼耳,丹成便可飞升,来往自如矣。今野仙乃符箓一派,静则云霞,动则霹雳,然必传授正蕴,秘深真师来度,亦成南宫列仙,否则五百年后,难免雷劫矣。幸野仙存心仁厚,每以其法救人困苦,虽系别道,吾将以大道传之居。无何蓬头亦飘然去,野仙貌肥黑,礼仪甚恭。蓬硕面奇古而神极清,去来倐忽,如游龙然。”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图片为陕西陇县龙门洞山门广场“陈野仙”石像)
尹喜
据《庄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的历史记载和《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的宗教传说,尹喜可能是天水人,与老子同时。善习天文、阴阳。后游历至雍州终南山就峪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管星望气,后即称作楼观。毕沅在《三辅黄图》注中引汉博士刘熙释名说:“观,观也,于上观望也。”周昭王尹喜任函谷关令,逢老子西游入关,因二人志趣相合,便同至楼观。老子将平生学说尽行授予尹喜,由他整理为《老子》(后世作《道德经》)一书,不久即辞世。据《水经注》载,老子被葬于就水之旁(即楼观之西侧)。尹喜根据《老子》的思想进一步阐发、撰写了《关尹子》9篇及《高士老子内传》。尹喜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其生平大致如前所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他受老子传授《道德经》后在楼观静修三年,后去成都复会老子,另据碑记和传说,尹喜曾在龙门山灵仙岩隐居。
娄景
龙门山混元峰顶现存“定日月娄景先生洞”摩崖石刻,康熙《陇州志》卷一据此认为是“汉娄景先生栖真之所”。罗彰彝《龙门洞常住碑记》说:“自汉娄景真人诛茅栖止,遂称洞天福地之一。山曰景福,因其人以福地也。”据《中国道教》1996年第3期舒天啸《长春丘真人“龙门七载”述略》载:娄景先生是秦末汉初人,曾任汉文帝侍郎官,后弃官入道,从张君学道。得云母朱英丸方,服之,130岁时,容颜不衰,貌若30年纪。另说,娄景先生能日行三百里,饮一斗酒,寿200岁。《陇州志》卷四载有“汉娄景墓,州西四十里”。从此墓方位看,亦与龙门山一致。又,西汉有郎中娄敬,曾戍陇西,或与娄景同一人,或与之相关。但道教史料中未见与娄敬相关的内容。未得其实,待后考证。
孙思邈
孙思邈(约54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北周,“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洛阳总管孤独信视他为神童,并自叹自己官卑难用。孙思邈成年后,长期隐居于终南、太白山中,采药行医、服气炼丹,精研天文、术数,并与佛教律宗南山宗创始人僧道宣结为林下之友。隋文帝时,拟任用为国子博士,坚辞不就。私下与友人说:“后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唐太宗即位,召他入长安,见他年已老迈而耳目聪明,称为“有道者”。打算授他爵位,被他谢绝。
显庆四年(659年),高宗再次征召孙思邈到京,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674年)称疾请求还山,高宗赐给良马,让他暂居于鄱阳公主邑司(在长安光德坊)。居太白、长安期间,以阴阳、推步、医药之术授徒,有宋令文等投其门下。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卒于故里。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道藏》中收录他著作甚多,但难以考订是否确为其所著。孙思邈是有唐一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在医药学史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死后,遗嘱子孙薄葬,墓中不设明器,亦不用牲宰之奠。据《续仙传》载,“月余颜色不变,举尸入棺如空衣焉,已尸解矣”。传说孙思邈曾在陇山采药,居于景福山太玄洞,因陇山与终南、太白相近,且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孙思邈涉足此山是可能的。
曾若虚
宋代陇州道士。据乾隆《陇州续志》引《西斋话记》及褚稼轩《坚瓠集》卷五:
曾若虚,陇州道士,善医,尤得针砭之术。时胡寡妇再适人,x疾,且卒,经日而心间尚暖。家人因奔诣若虚,哀祈往救。既至,引针。针之即时而苏,良久乃能语曰:“始者,梦姑夫相随出郭外,远历郊野桥梁,复入丛林草莽,辗转不舍。俄而,故夫为一物刺中其足,不能履步,尤是独行,忽焉梦觉。”郡人诣若虚询之,若虚曰:“向之所针乃皇帝针,入邪穴也。”
马丹阳
马丹阳(1123-1184),山东宁海人,初名从义,字宜甫。祖籍陕西扶风,五代时迁居宁海,世业儒。其父马师扬生子五人,以仁义礼智信为名,号称“五常”。丹阳为次子,虽为儒而不求进取,掌管家中财产。一次,马丹阳与友人游昆x山,有道士李无梦赞其“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之材”。乡邻孙忠显闻言,将女孙不二嫁与马丹阳,后生三子。马丹阳受其影响,亲近道教,建道舘一座,聘请陆道士居舘住持。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与乡邻战师游于范明叔的怡老亭遇王重阳,被其言谈所感动,邀至家中,以诗词唱和。并在其家南园建一道庵供王重阳居住,命名“全真”。王重阳为其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马丹阳又自称“山侗”。马丹阳的生平著述,多为诗词吟咏,词作多达1000多首,后世结为《渐悟集》《洞玄金玉集》《神光灿》等,均载于正统《道藏》中。其弟子王颐中又收集其平时言论50余则,辑为《丹阳真人语录》。在《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中也收有他写的诗词。
董守之
元初道士。“居汧陇,慕神仙之术。一日谓其徒曰:‘诸仙邀会’,遂逝”(《重修汧阳县志》卷七)。
李妙成
岐山人“元时筑庵于汧阳。年逾大,童颜不衰。后人名其结庵处为悟仙庄”。(引文同前)
陈明耀
甘肃靖远县人,少年时出家于留坝紫柏山张良庙,后移住龙门山,长居早阳洞和湘子洞,因有异能,时人称之“野仙”。据传乾隆年间,曾去华亭县安口镇化缘,遇一陶坊开窑,窑主戏言将窑内陶器施舍。次日窑空,窑主循迹至龙门山,见悬崖峭壁多处皆有缸、盆等陶器。又传陈明耀曾于某石匠处化得以副石磨以禅杖担入龙门洞,石磨原置于早阳洞,民国年间尚存。置于山岭间的陶器,至本世纪60年代尚多处可见,“文化大革命”中大部损毁。现仍有三口陶缸置于王母宫左侧绝壁凹陷处,人莫能至,其中一口弹孔清晰可辩。陈明耀是如何将这些陶缸运至悬崖之间的,终为千古之迷。就在当时,即被视为神异。华亭县教谕赵先甲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久闻陇州有龙门洞,洞中又陈野仙者,长老往往称异”,专程前往造访。在湘子洞于陈明耀相会,见陈一副野人形象。又见洞口有巨缸,峰岭悬崖峭壁间多置粗笨陶器,赵先甲返回后,有人问陈明耀是否真有其能,他回答说:“何以异于人哉!但其地异,其所置之物异,其貌亦异也。”又据陇州知州李经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选写《重修药王洞记》,陇州城北谷神观,州人俗称为药王洞,而观中并无药王之祀。当年,陈明耀忽对人言“谷神观中有古圣二尊,埋入土中。有人发心庄严者,功德无量。”州吏王廷绪与陈素有交往,闻言后即去谷神观后寻访,果然从崩嘊中见一小洞,内有神像而尊,经李经芳辨认为药王、药上二真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陈明耀逝于龙门洞早阳洞
灵仙福岩——景福山,景福洞天,道教圣地,人文历史悠久。位于陇县西北陕甘交界处的西北的温水乡境内,属昆仑山脉中支,北接六盘山,绵亘千余里,地处陕甘两省接壤之处。奇峰叠起,森林茂密,飞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为关中山水奇观。截至2013年,景福山有古建筑103处,建筑遗址6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千件。汉代,关内侯娄景于此处修行,既古灵仙岩被汉景帝刘启封为“景福”、“其景福也”,被尊为至高无上的“隐士仙山”。景福以“岳镇乾坤胜景,峰连霄汉名山”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 景福山是中国国家AAA级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鸡市十大名山之一。景福山也是道教名山和龙门道派的发源地,被称为“与天地并寿山奇水异,为幽人所居时和景明”。
山中现存主要道教建筑及名胜古迹有龙门洞道院、云溪宫、灵官殿、玉皇殿、斗姆殿、丘祖殿、老君殿、祖师殿、子孙宫、三玄洞、三皇洞、丘祖洞、磨性石、混元顶等,其中山西侧峡谷中的龙门洞道院,为丘处机当年修炼并演传全真道龙门派之地。是西北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 龙门洞,古名灵仙岩,这块充满灵气风水宝地,早就为历代隐士所钟情,是道教徒云游栖息之所。碑载,龙门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相传西周的(今河南灵宝市函谷关镇)函谷关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后,弃职归山,隐居这里,始名灵仙岩。战国时,这里又易名都潭洞。西汉景文帝之时,曾任皇帝侍朗官的建信侯娄景先生弃官入道,晚年隐居修行此地,更名景福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避诏隐居,施药济世。金元时期,道教“七真人”之马丹阳、丘处机在此修炼传道,丘处机由宝鸡磻溪来此栖居,在此修行七载,时称龙门山,后山脚下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一座禹王庙。后改山名为龙门洞,继增景观,创立了道教龙门派,丘亦为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高道。丘处机受到南宋、金、元三个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见,被成吉思汗策封为国师,执掌全国道教,龙门洞自此声名大振,步入辉煌,誉满神州,达到鼎盛。其门徒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观建庙,宏大山门,扩张规模。此后,龙门洞历经包括杨虎城、孙蔚如等一批军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扩建,又屡遭兵火劫焚,最终形成了今天风貌。
据元代的玉宸宫碑记载,龙门道派创始人丘处机殁后52年中,门下法孙贺志真等于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协议兴修丘的旧居,十六年(1279)建成,其规模无考。贺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规,离家入林定居修炼,大修宫观,宏大山门,加上丘处机被金、元王朝封为国师,总领全国道教,受到道教内外的尊崇,龙门洞声誉随之大震。后人修宫建庙,添色补景,道观格局逐步充实完整,成为陕北道教一大丛林,江山胜迹得以绵延永存。龙门洞地处陕、甘两省的接壤地带。
层峦叠障,山奇水秀,洞深潭邃,林木青茂,景致引人入胜。春秋佳日,群山裹翠,山花斗妍,晴日朗月,紫雾缭绕,风前雨后,白云出山,群鸦晚噪,溪水鸣琴,为关中山水奇观。人们到此畅游,旷心怡神。“文革”中虽遭受严重破坏,但经近年对庙宇和道路进行整修,解决了供水供电问题,不仅旧观渐复,而且风彩频添。198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龙门洞为全省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点,游人逐年增加,1989年达1万多人次,已成为关中西部重要旅游地之一。龙门洞道院:龙门洞道院是道教龙门派圣地,同时也是全真龙门派的祖庭,主供真武大帝和广援普度天尊。是中国五大悬空寺之一,是历史最悠久(秦汉至今)、建筑最惊险(高差大,海拔高)、道教地位最重要(把祖国道教推到历史巅峰)、自然地理位置最独特(昆仑秦岭衔接地段)、山水聚合,清净纯净清修地(修行圣地)的悬空道观。
北极宫(无量祖师殿):建在正院北台阶上,由后山根蹑云桥登153级石磴,进入龙门道院即至。为道院最大的5间大殿堂,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气魄宏伟。殿中有北极玄穹真武无量祖师金身坐像,两边陪祀四大天王(元帅)站像,威武庄严。桌上供有清代铁铸昊天玉皇大帝坐像,高1米,重约25公斤,头戴王冠,身着蟒袍玉带,面形丰满,另有檀木雕刻的无量祖师坐像,高约1米,雕刻精细。此殿为道场主殿,殿内幢、幡、宝盖、经籍、钟鼓、道家法器俱全,斋醮诵经均于此处举行。木架上悬有云板形片石一块,重约15公斤,用物撞击,声如钟磬,远处可闻。殿台下深处,有作为龙门洞山名的黝深石洞,传说丘处机初到时曾在此居住过,今留有清康熙时刻有龙纹图案并“秀水”二字的石板标志。
清和宫(丘祖楼):位于北极宫大殿西上侧,与东山门摆成直线。旧时楼内塑有全真教七真人坐像,现改塑长春真人丘处机像。过去有关丘遗留文物皆藏于此,今已佚失。楼3间,结构精巧,经过装修,飞阁流丹,典雅肃穆。
太清殿附近殿宇:从东山前方循山路迤逦而上,殿阁亭洞,随山势布置,计有:祀奉道教护法神的灵官殿,祀奉东王公的八卦亭,太乙救苦天尊的救苦殿,祀奉天(尧)地(舜)水(禹)三官的太白殿(因首先在太白山供奉而得名),南方火帝真君的火神殿,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八仙楼及清代整修过龙门道观的道人田守存、黄本善、曾守荣、苗清扬“四公祠”等,各具特色。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内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据《老子化胡经》所绘的《太上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画81幅。画面人物线条勾勒,清晰生动,色调朴雅,为道教庙观中少见的艺术珍品,是民间艺术工匠的杰出之作。
王母宫及索梯:王母宫在龙门洞绝岩山腰西侧,祀奉西王母(又名金母)坐像,殿三楹,中高侧低,结构对称,藻绘工丽,全系凿壁架空,四无倚傍。殿台下有10多米长的铁索悬梯。在北极宫前仰视,梯上人如蚁蠕动,险峻玄妙,令人惊恐。
混元顶:又名混元阁,此处是龙门洞最高处,海拔1800米,距道院地面约130米。凡来龙门洞者都以有勇气到此一游为乐。混元老祖龛洞全用斗拱临空架设,凿壁衬托,相当险峻,可谓神工鬼斧。由太清殿通往此处的栈道,长约50米,全在峭壁凿孔,打入铁桩,用木板架桥,游人攀铁索倚壁而登,往往毛骨悚然。垂悬凌空,过栈道,攀铁索,蹬云梯,入此阁,登临此顶,凭栏远眺,茫茫林海,尽收眼帘,四顾旷杳,白云在握,宛如置身云天,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阁内供奉着混元老祖。
定心峰(香炉峰、望山峰):取安定心神意,峰在四公祠前西端,孤峰独立,如同削成,峰顶仅可倚坐数人。因此峰正对丘祖楼,如楼前香炉,故又名香炉峰,也称望山峰,登峰环顾,全洞诸景尽收眼底。峰腰有深洞3处,人迹罕至。
丘祖洞:位于七真楼后悬崖上,援木梯铁链登高约4米即达。洞高约1.5米,深约3米,面积约6平方米,是长春真人丘处机修道之处。洞内有丘处机遗物磨性石一块,直径约50厘米,是当年丘祖磨性练功之石。并祀有丘处机座像。洞壁刻有“长春洞”三字。游人、尤其是全真派弟子到此,必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感,必发崇古之幽情,虔诚朝拜。
丹阳洞:丹阳真人马钰修道处,洞均狭窄,仅能一人容身,须攀缘铁索而登。
春花洞:春花洞在两洞下侧,传说为丘的女弟子李春花住处。
早阳洞:位于龙门洞沟西侧峭壁台阶上,高出沟底20余米,人行道与沟西台地连接,悬崖凿壁架设板桥10余米,宽仅盈尺,用铁索围栏,以通往来。因洞处西面东,能先见太阳故名。石洞内两窟相连,祀奉有药王逊思邈塑像,及有关药王故事画像,洞外仅有丈余台地可以回旋。过去曾在此养驴磨面,供应山场。又因洞处峭壁,下临深渊,杳不见底,加上冷风呼号,急湍轰鸣,临洞令人恐惧。
黑虎潭:为后山入口蹑云桥下深陷大石潭,直径约5米,水深1米,一汪黝碧。因潭边怪石嶙峋似虎,故名黑虎潭。山洪暴发时,滚石泥沙与潭内沉积物翻腾而出,奔腾澎湃,山鸣谷应,犹如猛虎吼跃,十分壮观。
龙门洞洞潭
旧传龙门洞有36洞、24潭,虽均有名称,但说法不一,且岁月推移,风雨沧桑,今已难一一复见。除少数洞潭尚存外,其它仅遗痕迹,不易辨认。
(一)三十六洞:1.混元洞,位于混元峰顶。2.雷祖洞,位于三仙洞石壁上,旧供有雷祖木像。3.湘子洞,位于后山口湘子湾。4.三仙洞,位于旧黑虎殿北。5.朝元洞,位于湘子湾旧后山门处。6.禹王洞,位于蹑云桥东岩畔。7.玉皇洞,位于玉皇阁后。8.养心洞,位于湘子湾东下方。9.晚阳洞,位于子孙宫白云洞下。10.飞仙洞,位于太清殿左侧。11.列仙洞,位于王母宫下。12.洞中洞,位于湘子湾朝元洞石台。13.丘祖洞,位于丘祖楼后,为仅容二人踞坐浅洞。14.丹霞洞,位于青霞洞左侧。15.丹阳洞,位于丘祖楼后。16.卧云洞,位于丹霞洞右侧。17.蜜蜂洞,位于三清阁右侧石壁上。18.青霞洞,位于黑虎殿去道院路旁。19.莲花洞,位于定心峰左下石岩中。20.青霓洞,位于早阳洞栈道下北岩壁。21.心珠洞,位于定心峰顶侧。22.娄景洞,位于山腰部王母宫下。23.神虎洞,位于蹑云桥上石蹬北侧。24.范阳洞,位于早阳洞南侧,有上下两洞。25.太玄洞,位于混元阁所在地。26.烟霞洞,位于厨房后面下。27.龙门洞,位于北极宫下。28.水帘洞,位于蹑云桥上山台边。29.黑虎洞,位于黑龙潭上面悬崖上。30.早阳洞,位于龙门洞沟西峭壁上。31.春花洞,位于丘祖洞下侧。32.白云洞,位于子孙宫北侧壁上。33.朱砂洞,位于核桃滩临河断壁下。34.药王洞,位于早阳洞院内。35.会真洞,位于子孙宫殿后。36.八仙洞,位于药王殿后石崖中。
(二)二十四潭:1.青石潭 2.莲花潭 3.飞仙潭 4.八龙潭 5.黑虎潭 6.黄龙潭 7.青龙潭 8.三教潭 9.双龙潭 10.金龙潭 11.泪水潭 12.垂瀑潭 13.沤月潭 14.鼓玉潭 15.蛰龙潭 16.鸣鹿潭 17.蛟龙潭 18.漾月潭 19.乌龙潭 20.卧龙潭 21.玉女潭 22.漱玉潭 23.桃花潭 24.碧水潭
三龙潭:即青龙潭、乌龙潭、卧龙洒。位于黑虎潭下游,依次相连。潭西为早阳洞之绝壁,潭东为黑虎潭下之悬崖,两侧如削,峡似闸门,秀水飞流直下,其间由高约3米的两处瀑布相接,惊涛撞击、山鸣谷应,响彻峪谷。雨季,山洪汹涌,水声雷鸣,似蛟龙出穴,巨蟒奔腾。1、云板形片石:北极宫大殿内木架上悬有云板形片石一块,重约15公斤,用物撞击,声如钟磬,远处可闻。
2、龙纹图秀水石板:殿台下深处,有作为龙门洞山名的黝深石洞,传说丘处机初到时曾在此居住过,今留有清康熙时刻有龙纹图案并“秀水”二字的石板标志。
3、磨性石:丘祖洞内有石球,直径约30厘米,光泽滑圆,名“磨性石”,传说丘祖在此洞修道时,磨炼心志,每天将此石掀滚下去,再抱上来,年深月久,竟将不规则的石块磨成圆形。后传说此石具有灵气,游人若抱此石,可以增加气力,沾触福气,百事如意。
4、《太上一气化三清》壁画:龙门洞道院里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内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据《老子化胡经》所绘的《太上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画81幅。壁画全部工笔彩绘,线条飘逸生动、细腻柔美,人物形神兼备,情态各异,线条勾勒清晰生动,色调朴雅,为道教庙观中罕见的艺术珍品,是民间艺术工匠的杰出之作,颇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5、混元峰顶摩崖刻字:混元阁东侧陡壁上摩崖刻石,竖写有“定日月娄景先生洞”8字,刚劲有力,其左横刻“福洞天记,太子千秋”,字迹较小,原字迹被苔藓封闭,经风雨剥蚀显露。混元阁西侧峭壁另刻有“全真岩”3字。这3处均为峰顶凹入部分的悬崖峭壁,距地面约40米,距峰顶约30米,不论从上从下,于左于右,都无从攀援。镌刻此字,在过去条件下,很难想象。传为西汉方士娄景所留。崖下旧有娄景洞及炼丹炉遗迹,今圮毁难考。
6、元代白玉碑:俗称连山碑,碑身为汉白玉,竖立于四公祠前卷殿内。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节立石,为龙门洞最早的修建记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龙戏珠花纹,中有篆书“玉宸宫记”4字,碑文多残损。
7、丘祖青天歌碑:碑原镶嵌于北山腰石崖上,清雍正三年(1725)所刻,欧体楷书,极工整。全文阐述了道家如何修持、驱魔,达到澄清雾障、明心显性的思想境界等内容。
8、龙门洞仙迹:为展现龙门洞全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木刻制龙门洞平面图,长115.5厘米,厚3厘米,图中有12行简介小字,概述了龙门洞的变革过程与现状,现存县图博馆。
9、牙笏板:元代物,长47厘米,呈微弧形,上宽4.5厘米,下宽8厘米,厚度接近1厘米。笏色微现土黄,略有光泽。笏质硬实,捧之有沉感。
10、景福山大钟:钟,原置景福山混元顶峰上的三清殿南侧(此殿今尚未修复),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山道士田守存等38人铸造。钟高1.4米,肩高1.15米,肩外径0.81米,钟口外径1.2米。钟顶为虎头(蒲牢)纹式,互靠成纽结状。钟肩端铸有4个圆形小孔。钟身分为4部分,肩部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篆体大字;腹上部有两道龙纹图案,中间为铸者姓名;腹下部铸有喜鹊闹梅、孔雀戏牡丹、双凤朝阳、天马行空、鱼龙变化、松竹梅鹿、云龙戏珠等纹饰;最下部为八卦爻文,图文清晰。
11、丘祖如意钩:清代仿制,铜铸,作弯钩形,为道士诵经时的手持法器,现存县图博馆。
12、金冠、玉印:相传为元太祖赐给丘处机的金莲花冠和总领天下道教的玉印,原物不详,现收存宝鸡市博物馆的为清代物。传说丘曾把元太祖赐给的金道冠送龙门洞保存,以示对这里的系念,至今道教开醮念经,龙门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莲花冠,其它派却不能戴。
13、北极宫楹联:大殿柱上的一副对牌楹联为清朝同治年间的著名书画金石文字学家、陇州同知云南人方玉润手书,墨迹刚劲潇洒、清丽俊逸。
14、九级空心铁塔: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在旧香火炉原迹上建成,全高2.60米,顶层高0.8米,小于塔身,出檐,中层高1.15米,直径0.88米。底座高0.65米,塔身周围有6个缠龙小柱,每棱铸一蹲狮,高约0.8米,空档上孔上分别铸有篆书“天精”、“地闿”、“山寿”、“水炀”、“民富”、“物阜”字样。足部各铸大兽头,中部凹入,间隔空档铸卧象、卧狮各一。造型精巧美观,上镌的兽纹古雅遒劲,属珍贵文物。
15、大理石花纹摇钱树:大殿山墙头镶嵌的一块半米见方大理石花纹摇钱树,花纹清晰秀气,一棵婆娑多姿的老树枝头金钱累累,恰似硕果垂枝。奇妙可爱之态悠然可掬,久久观赏,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堪称世间奇珍。龙门道派是道教全真教的支派,在道内影响较大。丘处机根据全真教义,将龙门派转为正式道教,传派授徒,使其获得进一步发展。他在道教北派内起过重大作用、是有影响的关键人物,龙门支派就是因他在陇州龙门洞住过而取名的。
丘处机(1148~1227),南宋末期人(公元1148年-1227年),山东登州栖霞县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原名叫丘哥,丘处机为师父王重阳所赐。龙门洞长达13年的修炼中,丘处机完善了全真道义,逐渐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一位全真高道。他受到南宋、金、元三个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见,被成吉思汗册封为国师,执掌全国道教,龙门洞自此声名大振,步入辉煌,誉满神州,达到鼎盛。清代的乾隆皇帝曾在北京的白云观题对联:“万古长青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神功”,对丘处机这一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今龙门洞还遗有丘祖洞磨性石、《青天歌》刻石等遗迹。
到清康熙时(1662~1722),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又公开传戒,龙门派从此大兴,一时受戒弟子达一千多人。龙门弟子按所定派单轮转起名,原为20字,以后徒众繁衍,增为100字。因传派开创于丘处机,丘的声誉高,又住过龙门洞,其传宗弟子自然是龙门派正宗。但白云观是丘受朝廷册封后定居的地方,户县祖庵是王重阳埋骨处,所以3处接收的弟子,全被认为是全真教龙门派的门徒,3个地方都被信徒视为龙门支派的发祥地,受到尊崇(道内称王重阳为全真教祖,丘处机为教主,真正龙门嫡系指丘处机之后赵虚静的后裔)。所以龙门洞和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陕西省西安市户县重阳宫这四大宫观被称之为“全真派祖庭”。因传地不同,各支派分立门户,但都承认龙门派为宗。
龙门道派教旨,系王重阳制定的全真教旨,共有15条:1、出家须先投师住庵院;2、云游求道不避险阻;3、学书(读书、书法)以心解为主;4、研究药物济世;5、庵房须有屋顶,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建高屋大厦,隔绝地脉;6、应有道伴,交流修道心得;7、静坐清修;8、求定心绝虑;9、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10、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11、修性命;12、积功德;13、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14、养身;15、脱落心地,真离凡世。一、龙门洞开山传说龙门洞开山建庙的时代,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据传说,山场最早叫景福山,龙门洞是景福山的另一山头。南宋末期,龙门山上建有禹王庙,规模很小;当时在今新集川一带有玉皇寺、石拱寺、龙门寺等佛家寺院,范围较大。龙门洞旧有一个大钟,铸有龙门寺造字样,就是从龙门寺抬来的。龙门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庙,出家人可在这里栖居静修,在丘处机来龙门洞之前,王重阳的大弟子马丹阳曾来这里的石拱寺和陇州城北药王洞住过,并在龙门洞成立重阳会,约请全真道徒前来集会,纪念全真祖师王重阳。丘离开龙门洞后到终南山祖庵,龙门洞托弟子赵九古主持。赵九占后附丘去雪山,死于西域。龙门洞由丘门下法师贺志真(是龙门派的华山系,石匠出身)接管,曾进行大规模扩修工程,添建了庙宇,修建栈道,作摩崖刻石,并正式定名总山场叫景福,留存到现在的龙门洞布局,就是这时奠定。四公祠下元代大理石碑详载兴建经过,是重要历史资料。
又有传说,丘来之前的龙门洞就是龙门寺佛寺的一部分,因有山区群众纪念夏禹凿山治水功绩建的这座庙,丘才能在这里落脚,以后创立以此山为名的龙门道派,建立丛林制度,收徒传戒。加上丘受金、元两代皇帝接见,优礼见重,命令总领全国道教,所到之处官民及其他教派都香花恭敬迎候,声誉遍及各地。把龙门洞扩建为大气魄的道家丛林,表示水源木本之恩对丘的纪念。传说丘曾把元太祖赐给的金道冠送龙门洞保存,以示对这里的系念,至今道教开醮念经,龙门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莲花冠,其它派却不能戴。龙门派把王重阳尊称教祖,对丘则称教主,建殿塑像,丘居正殿,王则居后殿、偏殿。龙门洞保留到现在的道院始建于元初。
至于说西汉初的娄景在龙门洞穴居修炼并开山,混元顶旁的娄景亭、洞遗迹及“定日月娄景先生洞”刻石,或当时尹志常修庙时,故意留此玄迹,均无翔实资料,难于肯定。
二、陈野仙化瓮清嘉庆时甘肃靖远道士陈明耀,碧眼黄须,长相怪异,能诗文。来龙门洞住早阳洞修道,并常行医看病,乡人尊称为“陈野仙”。某日陈到甘肃华亭县安口镇陶瓷铺化缘,店主故意为难他说:“店内没有现钱捐化,只有待卖的瓷大瓮,你是野仙,当能行法自己搬去。”陈稽首称谢而去。深夜,狂风忽起,铺内两个大水瓮被风吹到龙门洞后山湘子湾岩半崖石台上架放,至今尚留瓷瓮残迹。三、王道变鳖
混元顶峰下第二层神龛后有一深洞,传说可通往甘肃平凉崆峒山。洞内常有神人栖居。但洞口有一深水潭,凡人不能通过。不知何时,有位修炼已有半仙之能的王道士,竟能越过深潭进入洞内。第一次进洞见一木匠在做木工活,他猜想这人一定是神仙变化,机不可失,就编谎说他要翻修龙门洞庙宇,财力不足,请神仙大施法力帮助。木匠表示赞同,指着地下木渣片让他尽力背去。当时他感到失望,但背出洞一看,木渣片都变成金块,真是喜出望外。但此人虽说已看破红尘,却异常贪财自私,只拿出小数目金子修庙,其余都拿到他家里去了。他贪心不足,第二次又进洞去背,并狠狠地装了一大背斗出来,可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一个失足,竟掉到蹑云桥下黑虎潭里去了。乡人传说他是挨了守山的黑虎灵官一铁鞭,被打入潭里的。并说他死后变成一个大鳖,以后朝山进香的同乡人过潭边叫王道名字,这个鳖就凫出水面,向乡党点头致意。有人讨厌他的贪心,变成异类,给同乡丢了脸,就向它吐唾沫,从此它羞愧地钻到潭底去,再不出头露面了。四、元世祖问道石及拴马石元世祖忽必烈,因国师丘处机曾在龙门洞住过,并听说这里风景很好,就带领亲贵大臣前来访问,在定心峰东面岩石上与当时龙门派弟子谈论全真教道法,在峰前留有问道石及《无上谈玄碑》。因他带的护卫人员多,这里都是石壁,无处拴马,就将御马拴在前山门悬壁鸦嘴形峭石上。此迹一直传留至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5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西岳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