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丹道术源流之早期丹道术的周易参同契

网络 2023-09-20 20:49:24

秦汉时期,以秦皇汉武等统治者为首,掀起了阵阵寻仙求不死药的高潮。同时,黄老之术和俊纬神学相继成为汉代的主要意识形态。神仙信仰连同其炼丹术、炼金术、占验术、导引术、行气术以及各种医术养生术等成为世人追逐的热门。一种新的生命炼养体系革命开始孕育。

东汉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史、人体科学史和炼丹史上公认的划时代圣典(周易参同契)在伟大的丹学理论家魏伯阳手中创生了。

《周易参同契》的诞生,奠定了包括内外丹在内的巾国古代炼丹学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术语符号体系,因而被尊为“万古丹经王”,受到历代丹家的高度推崇尊奉。宋张伯端《悟真诗》云:“叔通受学魏伯阳,留为万古丹经王。”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说:“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要必以(参同契)为主。”元代的俞淡(周易参同契发挥道:“(周易参同契)乃万古丹经之祖。”北宗真宗祥符间高先(金丹歌》赞道:“又不见叔通从事魏伯阳,相将笑入无何乡。准连山作(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在内外丹发展史上,(周易参同契)的地位及影响有如’(道德经)之于道家,《论语》之于儒家,《内经》;之于医家。

(周易参同契)是怎样一部书?自古伊.始便众说纷纭,其说各异。元代道士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指出:“此书解者,百有余人,少能深造其奥。…:’’彼见‘周易’,则指为卜v纳甲之书,又恶知同类得朋之道乎?彼见‘鼎器’之说,则猜为金石炉火之事;·:彼闻‘采取’之说,则猜为三峰探战之术;彼闻‘有为’,则疑为旁门邪径;,彼闻‘无为’,则疑是打坐顽空;彼闻‘大乘’,则执为禅宗空性。”但实际上,’早在西晋时期,较早接0到魏泊阳著作《参同契五相类》与(魏伯阳内经)的葛洪已慧眼独具,一语道·破《周易参同契)的本旨:

“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艾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失其奥旨矣。”(《神仙传·魏伯阳传))

后世的丹家及有识之士亦在(周易参同契》的主旨方面逐渐形成共识。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指出:梦伯阳《参同契),恐希夷(陈传)之学有些是其源流。”又说:“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参同契赞序》说:“故为立法,以传后贤。惟晓大象,必得长生;强己益身。为此道者,重加意焉。”陈振孙(书录解题)说:“(参同契)因易以言养生,后世言修炼者祖之。”仇兆鳌(周易参同契集注序》说:“《参同契》一书,魏真人为养性延命而作也。”

当今国内外科学史学界都公认《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和范围,经过多年的讨论之后,大多数学者看法逐渐倾向一致:即《周易参同契》既非卜4&AIL纳甲之书,亦非单纯的气功或炼丹术的简单技术记录,而是一部以神仙不死信仰为动机,黄老道家学说为指导,借《周易)交象卦辞为语言符号体系来营构阐发内外丹生命炼养理论的古典科学专著。换言之,它是一部古代神仙方士研究如何延长人类寿命,长生不死的书,其内容涉及古代宗教、哲学、生理学、养生学、医学、化学、数学等领域。

《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正史无载。葛洪作《神仙传·魏伯阳传》第一次披露了他的生平情况:

“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交象,以论作丹之意。”

葛洪在此明确指出了三个要点:其一,魏伯阳系吴人;其二,他曾著(参同契五行相类》(即《周易参同契))三卷;其三,(周易参同契)是一部丹经。五代著名丹家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中更进一步记载:

“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答据,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批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继演丹经之玄奥。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

彭晓在以上论述中进一步指出:①魏伯阳为会稽上虞人,此地原属楚国之地;②魏伯阳师承不明,但又说其说出自《古文龙虎经);③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传授给了徐从事与淳于叔通二人。

彭晓所说的(古文龙虎经》是后人因《参同契》中有“左记题龙虎”句,遂伪托作《金碧古文龙虎上经)以附会之。彭晓不察,遂信以为真。但是,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师承的确是一个事关内丹术源流的大间题。对这一问题,古人有多种说法与猜测。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阴长生授受说。

阴长生,东汉和帝、安帝间人。(神仙传》载:“阴长生者,新野人也。汉皇后之亲属。少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贵,惟专务道术。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寻求之,遂得相见。便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鸣生不教其度世之法,但日夕别与之高谈,论当世之事,治农田之业。如此十余年,长生不懈。同时共事鸣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去。惟长生执礼弥肃。鸣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西南,乃以(太清神丹经》授之。”

马鸣生、阴长生相授受的(太清神丹经)即现存(道藏)中(太清金液神丹经》。其经早于西汉末即问世,是岷山丹道系统的最早丹经。东晋华侨《紫阳真人周君内传》载周义山曾在西蜀鹤鸣山“遇阳安君受(金液丹经》、‘《九鼎神丹图》”。’此鹤鸣山系青城山余脉,同属氓山山脉。后汉时张陵创天师道于此,亦得到此经。今道藏中《太清金液丹经》卷上有正一天师张道陵序,卷中又道,:“故书二君(马鸣生、阴长生)神光见世之言,自汉灵以来,称说故事,附于丹经。”并明确指出该经文及作丹法出自阴长生。

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最重要的特点是假借(周易)交象卦辞来将炼丹与行气在理论上统一起来。因而他必然在行气与丹法上有所师承。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指出:“盖仙翁(魏伯阳)初授(受)真人阴长生之旨,后复师事徐从事,由是备悉玄微,仙传甚详。”清人仇兆鳌也说:“契修金丹,仙传谓魏公丹法,传自阴、徐二人。·考阴君长生,在东汉之季,与魏公先后同时。徐真人则不可考。”近代著名学者王明先生根据阴长生(自叙》中述其仙术云:“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气导引,倪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于仙”,将其与(周易参同契)的仙道重金丹而轻呼吸导引及服食草木的主张相比较;同时认为阴长生仙诗三首的文字类于《参同契》,因而得出结论说:“然则阴长生者,其为魏伯阳之前辈软?诗三篇,其为(参同契)之噶矢软}··…据今之所考,阴君(自叙)及诗,盖为(参同契》思想之渊源乎,!”(王明.(周易参同契考证))

但是,仅仅是行气与炼丹还并非魏伯阳写著(周易参同契)的本意。因为无论行气或炼丹都还只是技术层次上的展开。而魏伯阳却是要“假借交象”,通过(周易》这徉的天人符号体系统一丹道,创造一套包容夭人宇宙的价值系统。什么叫做“参同契”?五代彭晓(参同契通真义序)指出:

“《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诸丹经理通而契合也。”

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黄瑞节附录前序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

俞淡(周易参同契发挥》说:“参,三也;同,相也;契,类也。谓此书借大易以言黄老之学,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三者之阴阳造化殆无异也。”

上述各家解释指出,“参同契”之意在于融贯参合各家之学以明作丹之理。但是,最权威的解释来自《参同契)本身。这就是: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

在其中(自叙启后章)中又说:“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

据此可证,所谓“参同契”,是指大易、黄老、炉火三者的通同契合,三道由一。近人王明先生就此指出:“参谓三,三者何?大易、黄老、炼丹是也。”((周易参同契考证))

“三道由一”,通同契合,而并非仅仅是炼丹实践,这才是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的本意。应该指出的是,也正是大易、黄老和丹道的有机整合,·才是中国古代内丹的本质。(周易》之卦交符号体系,黄老道家的信仰及思想、内气炼养与金丹炼制的实践,三者相互融契配合,形成一个包容夭人宇宙及生命奥秘的阐释与操作系统,这就是《参同契)所开创的内丹的真正本质和价值。下面分别简述此“三道”。

①大易

所谓“大易”,是指汉代孟喜、焦延寿、京房等人依据(周易》所阐发的阴阳象数派易学。据《汉书·京房传》,焦氏易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这就是所谓“卦气说”。汉时淡纬神学大行,以阴阳占候为主旨的焦氏京房易学于是应运而生,并杂同黄老图等在两汉学者中竞相研习。这种汉易虽然是占验神学,但其中却内涵有以(周易》为门径追究天人宇宙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动机及用心。魏伯阳借用了汉易的学说和成果,用以构筑自己的天人丹道系统。据陈国符先生(中国外丹黄白木考》,凡早于《参同契》的古丹经皆不用易理,而西晋葛洪(抱朴子·黄白篇)亦不用易理。因而,用易理以释丹道实为魏伯阳之首创。其贡献诚如王明先生所指出的:“汉人学京氏(易),(易纬),只能推究天人讲说灾异与占候凶吉而已。魏君假(周易》以论作丹,成一家言,开一说之先河,为‘万古丹经之祖’,是其特色。”((周易参同契考证))

②黄老

(周易参同契》中“较而可御”的“黄老”,是指两汉广泛流行的“黄老之学”。其内容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先秦道家学说以及因其漫衍而出的论天人、治国、医学、养生诸方技家言,如(黄帝内经)等;二是集合于黄老旗帜下的神仙方士的各种实践技术,如医、卜、养生等,亦即所谓“黄老道”或“黄老之术”。两汉方士一方面以黄帝和老子为号召及标志,另一方面,更以道家清静、无为、守雌、贵柔、自然等为立世及方术理论实践准则。魏伯阳亦是如此,在(参同契)中以黄老道家思想为舟道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强调“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魏伯阳将道家思想与学说确定为丹道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历史地确定了内外丹修炼的文化属性界域,使丹鼎仙学与道家道教在内涵上联缘,从而开了丹鼎道教的先声。

③炉火

炉火即《周易参同契)的内外丹实践。内外丹的称谓区别,晚在隋代。而魏伯阳称之为“护火之事”。

关于(周易参同契》所论是内丹亦或外丹,古今学者一直有分歧。这是由于(周易参同契》本身“词韵皆古,奥雅难通”所造成的。近年来学术界意见和看法渐趋一致,大都同意该书所论“护火”为内外丹兼修。也就是说,魏伯阳“炉火之事”包括了行气与炼丹两个方面。

(周易参同契)的内丹是察承先秦(行气玉铭)内炼法。其特点是通过引内养性,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无舍等静功方法步骤来炼己身之“药”,促使人体内部精气之流循行运动,“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fofo被容中。”这种行气法与吐纳、导引、存思等方术都不同,重在意念功夫和内炼体内精气,其炼法过程确与外丹炼制过程有某种类似,因而能够较贴切地借外丹术语和过程来阐释其理,并与外丹共向假借(周易)交象卦辞与‘·天道”形成统一理论。

(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是承青城丹士马鸣生、阴长生的太清神丹法,尤其是黄帝九鼎神丹法。陈国符先生曾指出:“黄帝九鼎神丹简称九鼎丹。”又说:‘·第一神丹(丹华)用丹砂升华。《太清金液神丹经)之金液,与此第一丹相同。”(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术史略))根据(参同契)易理和文字考察,一可知魏伯阳是反对当时服食雄黄、入石诸杂药修仙的,也不主张以这类杂药炼丹。这样,只有(黄帝九鼎神丹经)的“第一神丹(丹华)”可取。《参同契》亦说:“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这就明白无误地确证,魏伯阳的“还丹”是“九鼎丹”中的“第一鼎”,即铅汞饶炼术。《参同契》中记载了这类铅汞术的反映过程。如: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金华先倡,有倾之间,解化为水,马齿阑干。’

这是指汞(Hg、水)易挥发,但能与铅(Pb、金)反应生成铅汞齐。先化为白液,后凝固起来,当温度升高后,又熔化液体(解化为水),继续加热,则氧化为“玄黄”:

“以金为堤防,水火乃优游。金数十有五,水数亦如之。临炉定株两,五分水有余。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水(火)二与之俱。三物相含受,变化状若神。下有太阳熙,伏黑须臾间。先液而后凝,号日‘黄舆’焉。”

所谓“黄舆”就是玄黄,即HgO(氧化汞,内含大量玄色HgO2氧化汞)及Pb((黄色之氧化汞)的混合物。由于铅的氧化物为强氧化荆,故可伏汞,使之迅速氧化而不飞走。

(周易参同契》的诞生,标志着内丹作为一种独特文化体系的正式形成和确立。以大易、黄老、炉火“‘三道由一”的丹道体系突破了一般的养生术或方技之术的意义。它确立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的天人宇宙及生命阐释体系和实践体系。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该书因秘传而不为世人所知。‘但这一全新的理论实践体系却因其内在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注定要在历史上充当重要的文化角色,并开创道教史和人体科学史的新的历史篇章。

丹与道的关系,请专业人士指点

道教内丹学也称性命之学,它是以道教宇宙观、神仙信仰、人体生成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传统医学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为生理基础,以心性论为心理基础,以性命为修炼对象,以人体先天精、气、神为药物(原料),以人体为丹房,丹田为炉鼎,意念呼吸为火候,借用外丹术语、易学符号系统来描述修炼火候及成丹过程,最终目标为得道成仙的修炼理论和实践体系。

一、内丹学的含义及特征

“丹”最早是指还原生成的红色丹砂。天然的硫化汞(丹砂)加热分解出汞(水银),将汞与硫磺作用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然后再加热变成红色的硫化汞(丹砂)。这种红色的硫化汞(丹砂)就称为丹,它是中国古代炼丹术最重要的原料。之后,丹的范围扩大了,炼丹者将所有外观红色的烧炼产物,包括氧化汞、四氧化三铅(铅丹)等统称为丹。由于汞和铅的化学性质特别活跃,因而在炼丹术中占有特殊位置,且被日益神化,被认为是炼丹的至宝灵药。古人发现黄金和由矿物质炼成的金丹具有不朽的性质,就认为人服用后也会不朽,从而长生不死。事实上,含有汞、铅、砷、锡等毒性金属的金丹,服用后不仅不能使人延年益寿,反而会致人慢性中毒,直至死亡。历史上帝王、道士服食金丹致死的例子屡见不鲜。既然服食金丹不能使人长生成仙,人们转而向人体内部探求长生不死之方,于是内丹术应运而生,内丹术的理论提升是为内丹学。

内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内丹是以道教神仙信仰为核心,兼融儒家伦理、佛教心性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次,内丹是一种静功;其三,内丹以人体先天精气神为修炼药物;其四,内丹强调性命双修,开发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其五,借用外丹术语和周易卦爻作为内丹表述系统;其六,内丹以大周天、小周天行气法为基本炼养方式,以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基本步骤;其七,炼内丹成功后,人体内有丹形成;其八,达到世俗和宗教目标:长生久视和得道成仙。

二、内丹学的源流

内丹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从先秦到东汉是内丹学的准备时期,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为内丹学形成期,又称为早期内丹学;唐末五代至宋元,是内丹学的成熟期称为中期内丹学,明清是内丹学的衰微期,为晚期内丹学。

1、内丹学的准备时期。内丹学形成之前先有内丹术的创立,内丹术的理论提升是为内丹学。殷商之前,就有内丹术的先导,如黄帝的移精变气修炼,王乔、赤松子则“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新”。先秦神仙信仰已经形成,基于神仙信仰的内丹术,也开始萌芽。当时的神仙家为了追求长生不死、返老还童,研习了许多延年益寿的方术,如行气、吐纳、导引、存思等。《老子》中有“专气致柔”、“啬精”、“玄牝之门”、“长生久视”等内容。《庄子》中有“熊经鸟伸”、“吐故纳新”、“缘督”、“踵息”、“心斋”、“坐忘”等多种修炼方术的记载。战国时《却谷含气篇》、《行气玉器铭》中记有“服气”、“服饵”、“行气”等方术。汉代出现《西汉导引图》。东汉的《太平经》中有爱气、尊神、重精思想,提出了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等修炼方法。这些都为内丹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早期内丹学。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是内丹学的形成时期。汉末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是一本专门论述内外丹法诀的仙学著作,奠定了内丹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它将《周易》、黄老、炉火三者在一起对炼丹内养进行解说。《周易参同契》(以下简称《参同契》)运用周易阴爻和阳爻组成的八个经卦和六十四个别卦及其比喻手法,来说明炼丹方法,以乾坤喻鼎器,坎离喻药物,以其余六十卦喻火候。在内炼方面,首次阐述了有关“养性”、“同类相从”、“牝牡化生”、“丹胎法象”等理论问题,并为内丹学创造了隐语表达系统。魏伯阳把以前的炼丹、内养方术,与其自身体验结合起来,予以理论概括,将周易阴阳交合之道、黄老自然养性之道、炉火铅汞炼丹之道合而为一,说明人欲长生成仙,必须服食铅汞所炼还丹(外丹),或炼养自身阴阳(内养),方能成道,在肯定外丹术的同时又肯定了内养术。但在其后的三四百年里,一直未被世人接受。魏晋时的葛洪将《参同契》解释为外丹炼制著作。而同时期的《黄庭经》则将内丹称为子丹、玄丹,重点研究了存神、意守三丹田、内视、调息为主的清修丹法。直到隋开皇年间,青霞子苏元朗才最早把《参同契》这颗珍宝发掘出来,用以解说和指导内丹修炼实践。并提出以“身为炉鼎,心为神室”,归神丹于心炼,自此正式出现内丹名称且为道教信徒所知。唐代,外丹学盛极而衰,内丹学乘势而起。

3、中期内丹学。唐末五代至宋元,是内丹学的成熟期。谭峭道的虚形互化思想是其《化书》的理论纲领,生死互化,化化不间,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彭晓积极主张人可以修炼成仙,倡导金液还丹,其理论核心是因元气而成还丹。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和崔希范《人药镜》,将内炼思想上升到性命高度,内丹理论体系已具雏形。各派内丹家多认为,钟离权吕洞宾为内丹学开山祖师,其丹法为性命双修、形神并炼,以炼精、气、神为基本功,以摄取先天一气为要诀,奠定了内丹修炼理论和实践的基础。陈传著《指玄篇》和《无极图》,阐释了“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还丹原理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基本步骤。北宋张伯端《悟真篇》的问世,标志着内丹学的成熟,它把内丹功法明确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四个步聚,并被后世所沿用。

4、晚期内丹学。明清时期是内丹学的衰微期。随着明中叶以降,中国封建社会进人衰落期,内丹学的文化载体道教也随之衰落。加之内丹的神秘性质,与复杂的炼养方法不适合明清市民文化发展的需要,内丹学逐渐走向衰微。至晚清,内丹基本上仅作为一些道教团体内部及师徒同门秘传的炼养术。

三、内丹学理论及功法

内丹学以“天人合一、天人同构”观念为基石,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变化规律。人通过修炼可与天地同寿、长生不死乃至成仙。内丹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阴阳学说。内丹学认为,人鬼仙的区别只在于阴阳含量的多少,纯阴无阳为鬼,纯阳无阴为仙,阴阳相杂为人。而内丹修炼的目的就是炼尽阴质而成纯阳之体,也就是成仙。内丹学用周易卦爻系统解释内丹基本要素炉鼎、药物、火候等,其中十二辟卦与十二地支相配合既表示一年及一日的阴阳消长,又表示“炉火”的周天火候进退节度。

炼丹必须有原料,这原料就是丹家所说的“药物”。内丹药物指先天精、气、神三种生命要素。先天精又称“元精”、“真精”等,是禀受父精母血,且有决定生命盛衰和生殖繁衍功能的先天遗传物质。先天气是先天精的功能态或能量形式,是生命的原动力。在内丹学中,精气本为一物,精为体,气为用。神指人的精神因素和思维系统。内丹理论认为,人的先天元神是虚灵空明的,但人离开母腹出生后,便逐渐被后天识神所污染,致使神气耗尽生命结束。只有通过内丹修炼,还归元性空明,并以此神为火来炼丹,神人气中,炼尽后天阴质,变为纯阳之躯。炼丹的处所即是炉鼎,是指人体生理能量集聚和反应的部位。内丹清修、双修及其内部各派,对炉鼎的解释不尽相同。主要有心肾为炉鼎说,黄庭为鼎、气穴为炉说,神气为炉鼎说,大小炉鼎说,丹田炉鼎说,内外炉鼎说以及双修派阴炉阳鼎说。内丹学的火候是从外丹借用的概念,指用意念控制呼吸急缓与精气药物运转烹炼速度和力度。为了准确把握火候,丹家将人体运行的节律与天地自然的节律加以比照,参照太阳、月亮运动的阴晴圆缺,来选择练功时间,火候强弱。火候还分为为小周天火候、大周天火候。小周天运转河车,循行任督二脉,药在上中下三丹田反复。

关于修炼次第,清修派丹法一般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几个阶段。I、筑基。丹家认为,人自婴儿长大成人,其精气神皆有亏损,故须经筑基功夫。要通过炼神、调气、养精,达到三全才可正式炼功。2、炼精化气。是有为功夫,包括采药、封固、炼药、止火四个子阶段,因其整个过程约需百日,故又称百日关。又因其要搬运河车,用子午周天火候,故又称小周天功夫。3、炼气化神。是有为向无为过渡功夫,包括六根震动、七日生大药、抽铅添汞、守中、温养圣胎、移胎等。因其温养十月如同怀孕,也叫十月关,又称“大周天功夫”。4、炼神还虚。为无为功夫。其具体过程有乳哺、温养、出神、还虚等。

内丹学高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旗帜,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玄学、佛学、理学合称四大思潮。

中国古代,炼丹长达两千年的道士,为何都没成仙?

炼丹道士之所以没有成仙,原因可能有很多。首先,成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需要道士在修炼过程中达到极高的境界,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修行和领悟。其次,炼丹虽然是一种修行方式,但并非唯一的途径,成仙还需要其他的因素,如功德、悟性、缘分等。此外,历史上有些炼丹道士可能存在贪图长生或追求金丹等偏执的目的,这种心态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修行成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炼丹道士并非都是长达两千年的连续传承,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代表人物。虽然这些道士在炼丹术上有所成就,但并不代表他们全部都追求成仙,也不代表他们都没有成仙的境界。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5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