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先(1092~1127)为北宋末著名道士。字遵正(或说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道教徒奉为第三十代天师。五岁尚不能言,据传一日闻鸡鸣,忽笑赋诗,“人皆称异,(以)为真仙”。①九岁袭教。为人“渊默寡言,清癯白皙”。②徽宗崇宁(1102~1106)以后,凡四次被召至东京,建醮内廷,赐号“虚靖先生”。视秩中散大夫,并赐昆玉所刻“阳平治都功印”。不久,进封正一真人张陵为“正一静应真君”,
诏有司就开封东建下院安置继先,赐额为“崇道”。又赐缗钱修龙虎山上清宫,拨步口庄五万以饭其众,改赐“上清正一宫”额。追封其祖及父“先生”号,度其祖母陈氏、冯氏、妹葆真皆为道士,建真观以居之。
据称张继先在京时,宋徽宗曾召问:“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答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徽宗大喜,令作符进。徽宗览毕,笑问:“灵从何来?”答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问:“能书否?”则对以“臣尝书《道德经》”,遂取至进献。又问:“修丹之术若何?”答道:“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后又问及道、法同异,答曰:“道本无为而无不为,体即道也,用即法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不立,二者强名,何同异之有?”③张继先志在冲淡,屡乞还山。作庵于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徽宗亲书“静通庵”赐之,有亭名“翛然”。并建灵宝、云锦、真懿三观,改祖师祠为演法观。又因祖传云锦山龙虎丹灶而修炼外丹。大观元年(1107),徽宗遣使命醮于山中,并召其赴京。次年,与刘混康、徐神翁等一时复会于上清储祥宫。在京以符水驱邪疗病。徽宗遣使问道要,乃作《大道歌》授使进献。是年还山,继游蜀、秦等地。政和二年(1112),徽宗遣使复召,以疾辞,令弟子王道坚入京奉谢。据称他“预知”国难,托王道坚转告徽宗当“修德弥灾”。在山中旷逸自怡,养生修性。有著作《大道歌》《心说》传世。其论说、书信、诗歌,明张宇初编次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行世,收入《正统道藏》。另外,《正统道藏》又收有署题“虚靖张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颂》。
张继先以道、法不二,会通禅宗,除继承其家传符箓道法之外,亦兼修内外丹。他认为:“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名“真君”,或名“真常”,或名“真如”。“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也”,勉强名之为“道”、“神”、“心”。人之所以轮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乃是由于“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故须“斋戒以神明其德”,“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使“一真澄湛,万祸消灭”。④论说内丹云:“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认为“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⑤又称:“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邦家,小可以却灾祸。然得之在修,失之在堕。”劝来拜受天师秘箓者脱去世网,反求诸己,“俱登道岸”。⑥张继先与林灵素等人同得宋徽宗恩宠,但他却屡召屡隐。
时林灵素权倾内外,乘宠进废fo之议。张继先因贻书劝其韬晦,晓以知足不辱之意,曰:“金门红雾,漫为天上之游;白石清泉,方保山中之适。”指出:“万象有杀有生,春花秋落; 一气互消互息,夜露朝晞。……升高须远,就下无难,不昧先机,方为达者。”⑦其弟子吴真阳、王道坚等皆有名于世。元至大元年(1308)武宗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 《道藏》第34册826页,第18册138页,第34册826页,第32册368~369页,
372页,369页,37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道教历史 东汉道教 两晋南北朝道教 隋唐五代道教 宋元道教 明清道教 民国道教 当代道教目录1 北宋道教 1.1北宋统治者崇道1.2北宋道派1.3道教教理的建设2南宋金元道教3参考资料 北宋道教
宋代道教易、老之学融通开展,这是其教理的特色之一,另一个特色就是内丹学理论的体系化。隋代苏元朗著《旨道篇》以示弟子,又用《参同契》指导内丹修炼。唐代绵州昌明县令刘知古,著《日月玄枢论》讲述内丹修炼之理。唐代陆续产生了一些内丹著作,如张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大还丹契妙图》,还阳子《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等等。到唐末五代,内丹术更为发展,特别是五代到北宋时期,是道教内丹取代外丹的关键时期。唐末,至一真人崔希凡撰《入药镜》,对内丹理论和方法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五代道士彭晓精研《参同契》,著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借《参同契》以发挥自己的内丹思想。唐末五代,又有钟吕金丹道的崛起。关于钟吕的传说非常多,加上后来钟离权,吕洞宾跨入八仙的行列,钟吕传道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北宋陈抟将其内丹思想形象化于《无极图》中,由无极出发,由得窍入手,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复归于无极。这是对道教内丹学的一次重要的理论总结。北宋神宗时,张伯端尽毕生精力著《悟真篇》,继承钟吕金丹的性命双修说,主先命后性,又将陈抟《无极图》的内丹思想加以阐发,自成一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被道教推为正宗,是内丹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对此后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形成金丹派南宗。内丹学的兴盛及其理论体系化,是道教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北宋以后,道教教理教义多从内丹学中体现出来。
南宋金元道教 南宋偏安,与金、元对峙,形成继南北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南北分治的局面,由此带来道教发展的新格局,宗派纷起。南方以符箓三山为主,又有神霄、清微、净明道等派,还有所谓金丹派南宗。北方产生了太一教、大道教、全真道等新道派。这是道教史上的又一个转折时期,教义教制都呈现了新的面貌,内丹学大为流行,形成以炼内丹为主旨的道派,而符箓派吸收内丹术,形成新的符箓道派,道教再次出现改革的气象。这次改革不像南北朝是要完成从民间到官方的任务,而是道教自身教义教制的革新,并因此形成新道派。
南宋道派以符箓派居多,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所谓「三山符箓」为中心,即仍以传统的符箓派正一、上清、灵宝为主,另外还有净明道和内丹派南宗,以及新兴的东华、神霄、清微等符箓道派。
茅山宗在南宋,共立十五代宗师,这些宗师虽不乏以道术名世,受到朝廷征召赐号,但除蒋宗瑛外,皆无著述传世,在教义的发挥上,较茅山宗鼎盛的隋唐时代已呈衰退之象。南宋时茅山宗在道教中已不居主流地位,这一地位已由龙虎山张天师道所取代。
南宋高宗、孝宗、宁宗、理宗等对张天师道都十分崇奉,除了大修龙虎山上清宫,又优礼天师。尤其是理宗时期,加封张陵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钦定龙虎山为江南符箓道派的统领,主管三山符箓,龙虎山张天师道此取得了统领符箓诸派的显赫地位。
阁皂宗是由灵宝派衍化而来,或者说就是灵宝派进入宋元后的另一名称。灵宝派道士多活动于民间,罕见有受朝廷征召赐封的高道,其影响和地位故不及茅山、龙虎二宗。南宋时,灵宝派在民间影响较大,以江西阁皂山为本山,但传行灵宝法者不仅仅是职业道士。
南宋末年,张天师道即与元室结上关系,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之前,效法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礼聘,遣密使入龙虎山,向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密求符命,可大称元室二十年当统一天下。南宋亡后,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召见可大之子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待以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赐银印。次年(1277年),又醮于长春宫,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准许自给牒度人为道士。此后,历代正一天师皆被元室封为「真人」,命袭掌三山符箓、江南诸路道教事。元世祖对张宗演的两次接见,使他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头衔和职务。首先是天师头衔。元世祖在其《制》文中称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等于以官方名义正式承认了「天师」头衔。在此之前,张陵后人虽自称天师,民间也以此相呼,但从未受到官方认可,宋代皇帝仅赐以「先生」号。正式用官方名义承认张陵子孙为天师始于元始祖忽必烈,也只有元朝 *** 如此做,到明太祖即位即取消了天师称号。其次是主领江南道教的权力。南宋末张可大受命提举三山符箓,权限不及此,现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便与全真道分治南北,成为道教诸派中发展最盛,势力范围较广的一个派别,其发展远远超过了茅山宗和阁皂宗。入元以后,从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到第四十一代天师张正言,均受元室尊崇,封为真人,尊称天师,命掌江南道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是龙虎山张天师道获得较大发展的时期。历代天师受命主管江南道教,不仅江南符箓派的教务受其统领,全真道之在江南者,亦受其统辖。江南道教各派宫观的赐额,道官、道职的任命,以及道官封号的赐予等,皆须经天师的首肯和转达。这使得历代天师的首领地位日渐巩固,以至到元代中后期,以天师为首领的龙虎宗逐渐形成为南方道教的重心,其余道教符箓派一步步结合到它周围,最后组成一个大的道派 ── 正一道。
南宋金元是道教发展史上又一重大转折时期。综上所述,可知南宋金元是道教发展史上又一重大转折时期,逐步形成了全真、正一两大道派各据一方的格局,为明清乃至近当代道教的发展、教派的地理分布等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仍然是正一道主要分布江南,全真道占据北方的格局。比较起来,全真道分布更为广泛,在南方的不少地方也建立起全真宫观,这一格局是明清时最终完成的。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十二至十五章。 牟钟鉴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中编,第497至550页。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45至184页。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第二卷,第七章。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三卷,第八至九章。
自从宋徽宗建造了天师府之后,张道陵的后嗣也逐步受到了朝廷重视,龙虎山的正一道便开始兴盛起来。在宋代期间,宋王朝在龙虎山建造了大量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了扩建和赐额;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宋代新建的宫、观、庵和院近20座。
其中,有建于1056年至1063年间的凝真观。1102年至1106年间的静应观和祈真观。1107年至1110年间的灵宝观。1119年至1125年宣和年间的逍遥观。1208年至1224年间的金仙观等。
另外,宋代还建有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和天乐道院等。
在这个时期,龙虎山正一道掌教的是张道陵的第二十四代至第三十五代后嗣。从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开始,每代天师都曾被诏面圣,并被赐予“先生”称号。
其中,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最得朝廷恩宠。
在1104年,宋徽宗召见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张继先与宋徽宗相谈甚欢,于是宋徽宗赐号张继先为“虚靖先生”。
第二年的12月,张继先回到了龙虎山。这次面圣,张继先的父亲和兄长全都被赐予了爵位。而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被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这些都表现出当时宋王朝对龙虎山道教的支持和重视。
正是因为宋王朝的支持,在宋代初期龙虎山便成为与江苏茅山和江西阁皂山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
后来经过200年至元代,龙虎山的正一道便跃居成为了三山符箓之首。此时,龙虎山正一道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龙虎山正一道的鼎盛时期,掌教的是张道陵第三十六代至第四十一代后嗣。
从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起,每代天师均被元王朝封为天师或真人,让他们主领江南道教。至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时,朝廷更封他为正一教主,让他主领三山符箓。也正是因此,龙虎山道教成为了诸符箓派之首。
在这期间,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这些德高望重的道士一部分被输送到了大都燕京,由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弟子张留孙组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山道教支派玄教,用来主领江南广大地区的道教事务。
例如,张留孙,又称张宗师,是张宗演弟子,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以江南诸路的道教都提点之职。剩下的道士则留在了龙虎山,管理山上的道教事务。其中也不乏杰出的道士。李宗老,达观院道士,是著名玄教道士吴全节的老师。在1264年至1294年间被授江东道教都提点,主持本山上清宫。吴元初,龙虎山高士,就学于道教学者雷思齐,所著诗文集为《元元赘稿》,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为之作叙说:
元初服黄冠以自隐,无所营于时,故无所争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诗文往来,皆一时之盛。其言温而肆,清而容,杂而不厌,几于道者之乎?
张彦辅,龙虎山道士,精绘事,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曾为其所作《江南秋思图》赋诗。另外,在此时期,元王朝还对龙虎山道教宫观进行了修正。它除了对龙虎山原有宫观进行了修葺以外,又新建了大批的道教宫观。
据元代散文家元明善和清代正一道道士娄近垣所写的两本《龙虎山志》中的不完全统计,新建的宫、观、庵和院多达37座。这些道教宫观大部分都是由元世祖忽必烈建于1264年至1294年间,有文惠观、乾元观、会真道院、望仙道院、八卦庵、止止庵、太极庵、西华道院、东山道院、云山道院和瑶峰道院等。
在宋元两代,龙虎山道教发展极为迅速,其中大部分道观都是在这两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但是这些建筑后来因为遭到了天灾兵火,大多被毁,后存留下来的仅有天师府一座,上清宫、正一观等宫观都是后来重修的。
但是,从那些被毁的道教宫观遗址上,可以看出当时道教文化的繁荣和昌盛。
龙虎山之所以成为“道教第一仙境”,也是有其必然性的。龙虎山在风水学上,堪称是独一无二的经典。风水最看重的就是理想环境的选择,而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
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两者本身就是有机融合的,更何况龙虎山的山水暗合了道教太极阴阳教理,所以龙虎山成为道教祖庭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5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男子丹道术北宗丹法之王重阳丹法成丹
下一篇: 十月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