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又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道家历来崇尚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创始者,五千年的伟大中华文明皆同黄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我们中国人仍然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先秦时代,道家之祖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影响深远,道家思想遂蔚为“显学〃。道教创立,奉老子为教主,以其《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诵习的功课,道家与道教融合而为中华道学。几千年来,它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积累成丰富的道学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医药学、养生学、古化学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起过相当重大的作用。因此,如果不了解中华道学的丰富内容,也就不可能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现今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之中,也需要吸取道学文化的精华,以推进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中华道学文化的核心是"道〃。那么,什么是"道〃?老子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盛衰变化的总规律。《道德经》开章明义就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道既无形象,又无名称,不能用人类的语言和文字去形容它、描述它。《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故大到宇宙空间,小到瓦砾微尘,无不有"道〃的存在。《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者们评述说,这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的宇宙创生模式。对于这些话,我是这样理解的:"道〃即是无形无象的浩然正气,在宇宙还未形成之前的混沌时期,由浩然之气将混沌一分为二,分出了阴阳天地;之后,又是浩然之气运行日月,天生成万物,地长养万物,如此周而复始,永不停止,"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道化生万物以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让万物自然生长,"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的法则落实在社会层次方面,这就是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照"道〃的原则行事,这个行为规范的核心就是"清静"、"无为〃和"自然"。也就是说,人们应该效法"天道〃,体会天地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把握自己,成就高尚、完整的人生境界,才能获得人生与社会的永恒。
人生一世,应该和谐、美满与幸福,人们相互理解、帮助、支持,与自然相协调。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呢?我想首先应该做到道家的“清静〃。老子认为"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意即清静是天下最高的法则,心清神静,就可以处理好天下之事。道家的“清静〃并不是现代语言中的安宁寂静之意,而是去私寡欲、摒除杂念的意思。在老子看来,这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剔除从外在环境沾染上的私欲杂念,才会像变浑浊的流水一样,静止下来重新变清。人出生之时,自然纯净,一无所有,随着生命历程的展开,逐渐生出和沾染上种种欲念,如果不时时用淡泊宁静的"道"来抵御心中的私欲杂念,整日争名逐利,耽于声色犬马,就会迷失生活的方向,步入生命的歧途。人生路向误导的结果,便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为身外之物破费精神,耗尽心力,到头来一无所有,空抛却宝贵的人生。明于此,就当"致虚极,守静笃〃,坚守清静自然之道,人生于是走上正轨。
“无为〃是道学的中心思想,早为人们所熟知,但是相当多的人对它并没有正确的理解,只是望文生义地解释为"无所作为〃;其实,道家的“无为〃是顺其自然,按照天道自然的法则办事,不妄作为的意思。老子《道德经》中说,
"无为而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宗旨。譬如人生处世,有人用淡泊宁静的心与利于他人的观念去面对世间一切事物,不贪婪,不存非分之想,总想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用这样的心情去对待家庭,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他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自身又无挂碍,无烦恼,既能适应繁忙的事务,又能神清气爽,内心宁静,得到充分休息,使体内的组织细胞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滋养生息,长此以往,他自会身强体壮,延年益寿。这就是“无为〃的人生实践。反之,如果有人总想“有为〃,贪欲之心太重,随时想把别人的财富据为己有,贪赃枉法,胡作非为,“不知常,妄作凶〃,每天都在烦恼与恐怖中生存,结果只能加速自身的死亡。人是天地之间一众生,如果人人都用道家"无为〃的思想告诫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淡泊宁静的心和利于他人的意念去生活,去工作,去创造,那么人类自然就会和谐相处,社会自然得到平衡发展。
世人都有永生的愿望,这是人类自古以来便有的传统。从远古开始,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就藏着一个秘密愿望--长生不老,不死长存。这样的民众心理,由中国道教神仙长生的生命哲学充分显示了出来。道教信仰神仙长生,认为世间具有上根之人通过修习神仙之道,可以使生命获得永恒不朽。尽管到目前为止,长生不死尚无实证,但长期以来道教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却产生了不少有益于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人类探索养生长寿之道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道家与道教的生命科学实践,主要有道教医学、道教养生学、道教仙学三个方面的内容。道教医学与中医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但又以其祝由、秘方、气功诊病治病等构成独立于中医之外的独特医疗治病系统。道教养生学包括导引行气(即今之气功)、食养食补及日常生活等方法、技术和理论。它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和保健学的主体与基本内容。道教仙学包括内丹、外丹等修仙之术,虽然其中含有一定的宗教内容,但却对人体科学、智能开发以及古代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即人的生命由自己控制掌握,人发挥自我主体能动性,可以延续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这方面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养生,一方面是道德修养。这种关于生命科学的历史实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在理论和方法手段上弥补了西方近现代医学、保健学与实践体系的不足。首先,道家与道教主张在养生活动中应当身心并重、形神俱完、性命双修;在形体保健中强调心智完整与道德修养的双重意义。这种以修德养性为养生第一要务的修道特征,对于今天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道学提倡全面养生,即从精神修养、饮食、锻炼以及日常生活卫生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养生、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与延长寿命。道家和道教反对偏颇和单一的修炼,认为生命是一个大系统,必须从各个方面、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加以养护和发展。其三,道家与道教认为生命健康长寿的关键是人体内部精、气、神的充盈旺盛。因而养生治身的原则是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重在提高与发展人的内在精神和生理水平。其手段方法也就不是那种激烈的运动和比赛,而是重视静养精神、内炼精气、导引形体、饮食补养,从而构成了在世界医疗保健体系中堪称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养生文化体系。由此可知,道教养生的方法无疑对延长人的生命,充实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生命还欠缺了一方面,不能尽善尽美。要使生命发出光华,万古不朽,还必须在道德上下功夫,通过自我努力,成为道德上无懈可击的君子。养生加道德实践,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这才是生命的坦途,这才能够不朽。这就是道教生命哲学的主体性原则。
道教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脱生死的烦恼,使人生走向永恒,必须加强身心的修炼,过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道教经典从《太平经》、《清静经》到后来民间流行的功过格,都提倡人生在世,应该多行善事。一个行善的人,光明正大,心中充满正气,活得自在踏实,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这种充满浩然正气的心态对生理健康大有好处。人的长寿是由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交互作用而完成的,一个具有善良意志的人,心地是清静无为的,摒弃了种种邪恶欲念,一心向善,自然有利于身体安康。总之,德行充实者必会长寿,这是道教用"道〃指导人生解决生命问题的一个准则,它对于世界文明和人类健康长寿事业具有重大的价值。
道教认为,要想长生不老,仅有个人的道德实现是不完美的,还必须济世救人,利他利民,建功立德。如果仅满足个人的修炼,只能拯救自我的生命,这是很不够的,而且不能证道成仙。只有广建阴德,济物救世,行种种方便,做无量善事,拯救普天之下人们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拯救。道教文化中保存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美德,如孝敬父母,敬老恤孤,怜贫悯疾,先人后己,损己济物,助人为乐,济人贫困,解人之厄,扶人之危,抑恶扬善等等。这些美德都值得发扬光大,以净化社会的空气。
道教不仅试着解决生命的最终归宿,而且热切关怀生命存在的质量高低问题,也就是关心世人是否生活得幸福快乐。
怎样才算是幸福生活?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宗教家都在探讨这一问题。古希腊的哲人德谟克里特告诉人们: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古希腊的另一大哲人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的心灵可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两大部分,人们只要具备了这两种德性,并进而使两者处于有秩序的和谐状态,就进入幸福和至善的境界。所以他认为,幸福就是心灵完全合于德行的活动。老子以“无为〃作为人类本性和最高的道德,认为"道常无为〃。无为包含有无欲的意?在内,这种无欲无为的道德老子又把它叫做"自然〃,讲"道法自然〃。人按照道的这种无为无欲生活即是幸福。老子赞美“贵柔〃、"知足〃、"不争〃等品行,在道德修养方法上主张"少私寡欲〃、"为道日损"、涤除玄览〃等。认为据此修行,人生就可以免祸得福。
道教的幸福观可以说与以上中外哲人的思想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道教认为,幸福不在于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物欲的满足并不意味着就是幸福。比如餐宴过度之后人们常常感到肠胃的痛苦便是一例。道教同样认为,精神的因素在幸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主张精神上逍遥自在,不为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勾引,不为外物所染,心灵便清静明亮。心如赤子,知足常乐。精神上与至善的德行合拍,人就生活得充实美满。道教继承老子,主张无欲无为。所谓无欲,不是禁欲,不是“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人欲是贪得无厌的,如不加以控制,就会走火入魔,纵欲伤身,谈何幸福?所谓"乐极生悲",就是纵欲过度,带来的只是痛苦。因此合理控制自我欲望,既不纵欲,也不禁欲,适度得中,就找到了幸福的感觉。所谓“无为〃,并不是坐享其成,什么事也不干,而是不妄为,不乱来。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不是胡作非为,就属于"无为〃的范畴。搞假药假酒,以假冒伪劣产品坑人骗人,甚至不惜图财害命,这就不属于道教讲的"无为〃,而是属于"有为〃。有为必伤生,最终弄巧成拙,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悲剧,哪里还有幸福可言?所以按照“无为〃的原则生活,就是让自己的行为合乎自然规律,合乎道德规范,过一种合乎理性的生活。无欲无为,效法自然,按照这一原则去生活,去体证生命,相信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人生境界。
成都恩威集团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创办了“中华道学文化研究中心〃,其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民族美德,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社会文明〃。为此,中华道学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了一批在道教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编撰了这套"中华道学文化系列’丛书,包括有道教医学、道教内丹与养生学、道教伦理、道教神系、道教仪礼、道教文学、道教音乐、道教宫观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客观介绍,以使热心中华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对道学文化有一客观、正确、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进而发掘这座思想文化的宝库,用之于当用之处,无疑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相信,炎黄子孙,同心协力,必能使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薛永新
1994年元月18日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道家学说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是老子总结古老的道家思想所形成的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它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学说主要思想: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家传统与革新:
有正宗而后有革新。在西欧,如恩格斯所论:“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
在中国,汉初儒、法合流,所谓“阳儒阴法”或“杂霸王道用之”的封建正宗形成之后,道家‘思想以其被罢黝、受排斥的现实遭迂,加以它固有的主张天道自然、抗议伦理异化的理论趋向,便一直被视为思想异端。
但道家并未因此而掩旗息鼓,相反地,历代道家学者却仍然以与封建正宗相对立的异端身份,崛强地从事于学术、文化的创造活动和批判活动,并不断地求得进展,获取许多重要成果,尤其在发展科学、文艺和哲学思辨等方面更作出过超迈儒家的独特贡献。这样,形成了道家文化的优秀传统。
《道德经》其实是“道经”和“德经”的两部分,上半部分1-37篇是“道经”,主要是论述道的内涵、描述等等,而下半部分38-81篇是“德经”,主要论述是道的日常生活和国际治理上面的应用,包括生活的准则,政治理论,战争理论等等内容。
这一篇我们来聊聊道家思想的“德”道德是什么意思?道家思想的德其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道德”的德是传承了儒家思想的“德”,主要强调在社会伦理中的一种道德品质,比如儒家思想中就包括“温良恭俭让”的五德,儒家也有“仁义礼智”的“四端”,也是指四种基本德性。而道家思想的德,是一种对道的精神的一种实践,意思就是按照道的精神行事,就是一种德。我们分开来聊聊,道家思想中,老子和庄子对“德”的具体论述。
首先,老子在这一篇中,区分了“上德”和“下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意思是说,拥有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有德,才是真正的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拥有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所以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上德和下德的差别在于“无为”和“有为”。
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概意思是说,生养却不占有,帮助他人,却不以功高自居,成就了万物,却不做他人的主宰,这是最高的德性。老子还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里的“孔”代表空,空代表无,无代表道,大概意思是说,有至高德性的人,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依照道的方式来行事的。
其次,庄子是如何论述德呢?在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其实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庄子·德充符》一篇中,庄子也论述了,“德”是一种内心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天然本性。庄子这篇“德充符”,其中“充”表示充分和完全的意思,而“符”就是验证的意思。所以“德充符”意思是说,我们怎么去验证一个人表现出了完美的德行。
庄子在这一篇中讲了三个独脚人的故事,也就是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都能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就是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能坦然接受自己,并将自己视为万物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有“德”的境界。
除了形体残缺,庄子在这篇中,还说一个哀骀它的故事,鲁哀公听说在卫国有一个人相貌奇丑,而且还没有权势、利禄、口才和学识,但是每个与他相处过的人,都不愿意离开他;女子见过他,都要做他的妻子。于是鲁哀公把他找来要看看这人真的有什么本事,鲁哀公与他相处一个月之后,就发现自己非常信任他,甚至愿意把国事交付于他,在哀骀它走了之后,感觉很惆怅。于是鲁哀公就来问孔子,这个人到底什么地方这么有魅力呢?
孔子说,他去楚国的时候,路上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去的母猪身上吸奶,一会儿突然就惊慌失措地跑开了,因为小猪觉得母猪不是自己的同类了,小猪爱母亲,不是爱母亲的形体,而是爱它形体内在的力量。战死沙场的人,不用武器上的装饰品陪葬;被砍断脚的人,没有理由再爱惜自己的鞋子了。所以孔子说,哀骀它之所以不动声色地取信于人,不是在于他的外在的东西,而是他内心的力量。哀骀它是一个“才全而德不形”的人。他的德性能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影响他人。
在庄子眼中,人有三种境界,一种是“形全”,就是身体没有什么缺陷的人;第二种是“才全”,就是即便是形不全,却依然能够保持自我的本性真实,来面对一切处境;第三种是“德不形”,类似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就是像哀骀它一样,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他的才能和德行让人完全看不出来痕迹,似有若无,正是顺其自然的极致表现,这就是“才全而德不形”。
所以,其实不管在老子还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能保持内心的自然状态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德”是一种万物的天然本性,能保持这种本性,就是一种“德”。最高的境界就是“才全而德不形”,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德”的存在和痕迹,一种“无为”的境界,才是一种大智慧。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教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宗教.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2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家点穴治病案例
下一篇: 阮籍的道缘与养神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