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见素抱朴”、“大医精诚”是领悟大道家园真谛的唯一路向
大道家园禀承老子《道德经》“见素抱朴”的思想,把大慈、大公、大爱的道德境界作为道医的首要修养,“大医精诚”是领悟大道家园真谛的唯一路向。反之,背道离德,非但不能成就,必降天灾。
二、明确“上医医国”和“上药三品”是大道家园的理论导向
“上医”理论是大道家园的核心理论,其特征,是由道家的母性文化取代儒家的父 权文化,以道家“不治巳乱治未乱”取代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以“身国同构” 模式取代“家国同构”模式。《玉皇经》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道医的“上 药”以神为本,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对生命健康的巨大作用,致力于人体自身免疫抗 体的激发,为道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抱朴子·内篇卷十》指出:“道之为源本,儒之为末流。” “夫道者,其为也, 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于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 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此所以为百家之君长,仁义 之祖宗也。”
《抱朴子·内篇卷六》指出,精神魂魄无所不在,当然也包括人体:“山川草木, 井灶袴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 神。”
《抱朴子·内篇卷八》指出,精炁为人体内之“大药”,其他外来之物均属多余: “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
《抱朴子·内篇卷十一》明确指出“身安命延”是道医的使命,“除病”实乃下医所 为:“上药令人身安命延……中药养性,下药除病。”
《抱朴子·内篇卷九》指出,大药之理虽然甚明,但是“俗人不能识”:“俗人不 能识其太初之本,而修其流淫之末,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而无欲,颐其 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 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何者?命在其中,不系于外,道存乎此,无 俟于彼也。患乎凡夫不能守真,无杜遏之检括,爱嗜好之摇夺,驰骋流遁,有迷无 反,情感物而外起,智接事而旁溢,诱于可欲,而天理灭矣,惑乎见闻,而纯一迁 矣。心受制于奢玩,情浊乱于波荡,于是有倾越之灾,有不振之祸,而徒烹宰肥腯, 沃酹醪醴,撞金伐革,讴歌踊跃,拜伏稽颡,守请虚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 不悟,不亦哀哉?”
三、明确“知者不博”是大道家园术研究的学术基础
《道德经》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抱朴子?内篇卷十二》通过儒家的“穷年无以”和道家的“不待多才”的对 比,深刻剖析了 “知者不博”的哲学意义:“夫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圣人受 命,不值长生之道,但自欲除残去贼,夷险平暴,制礼作乐,著法垂教,移不正之 风,易流遁之俗,匡将危之主,扶亡徵之国,刊诗书,撰河洛,著经诰,和雅颂,训 童蒙,应聘诸国,突无凝烟,席不暇煖。其事则鞅掌罔极,.穷年无以,亦焉能闭聪掩 明,内视反听,呼吸导引,长斋久洁,入室炼形,登山采药,数息思神,断谷清肠 哉?至于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不待多才也。”
《道德经》说:“信者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是“知者不博”的重要注解。知 者之所以能够做到不博,是因为有信,所以专心致志,术业有专攻,终于成就;博者 之所以不断觅求,是因为没有成形的观念,所以陷于迷茫当中。《抱朴子?内篇卷十 二》:“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 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 不得也。”
《抱朴子?内篇卷十二》还提出“人生本有定命”、“未有心不好之而求其事者 也”的命定论思想作为“知者不博”的理论依据:“玉钤经主命原曰:人之吉凶,制 在结胎受气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圣宿则圣,值贤宿则贤,值文宿则文,值武 宿则武,值贵宿则贵,值富宿则富,值贱宿则贱,值贫宿则贫,值寿宿则寿,值仙宿 则仙。又有神仙圣人之宿,有治世圣人之宿,有兼二圣之宿,有贵而不富之宿,有富 而不贵之宿,有兼富贵之宿,有先富后贫之宿,有先贵后贱之宿,有兼贫贱之宿,有 富贵不终之宿,有忠孝之宿,有凶恶之宿。如此不可具载,其较略如此。为人生本有 定命,张车子之说是也。苟不受神仙之命,则必无好仙之心,未有心不好之而求其事 者也。”
四、“为道日损”的同时“为学日益”
《老子》的“道” “学”观
“为道”是求对于道的体会。道是不可说,不可名的,所以对于道的体会是要减 少知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十九章)。所以要“日损”。“为学”的 方式是要“日益' “为学”就是求对于外物的知识。知识要积累,越多越好,所以 要“日益”。
《老子》所讲的“为学”的方法,主要的是“观' 它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十六章)。又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 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道德经》五十四章)。这就是说,观,要照事物的 本来面貌,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响,所以说:“致虚极,守静笃Z这就是说,必须 保持内心的安静,才能认识事物的真象。
老子又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 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经》四十七章)。这也是它所说的“观” 的一种方法。这几句话也就是如后世所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老子》认为“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七十章h就是说,言论有其主要的论点;事物 有其主要的原则。抓着了它们的要点和原则,就好像抓着了一张网的纲,其目自然就 张开了,所以“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但是这些“宗”和“君”又是从哪里 来的呢?
从以上这些话看《老子》所谓“观”,首先是一种旁观。他不承认实践在认识中 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的意义。这样的认识论必然是轻 视感性认识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旁观的态度是隐者态度。“隐者”的思想就是这种态度的表现。《老子》把它发 展成为一个有系统的理论。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就是所谓“事有君”。自然界中的事 物的规律,他称为“天道”,社会中的事物的规律,它称为“人道”。《老子》认为人 凭借这样的知识,可以趋利避害,以达到保全自己、反扑敌人的目的。它称事物变化 的具体的规律为“常”。“常”是指事物变化中的经常不变的东西,它说:“取天下常 以无事”(《道德经》四十八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道德经》六十四 章)。“常有司杀者杀”(《道德经》七十四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七十九章)。《老子》也用“常”形容“道”,这只是说“道”是经常如此,不是说 “道”就是“常”。
对于规律的知识和了解,《老子》称为“明”。它说:“知常曰明”(《道德经》 十六章)。“知常”即依之而行,这种行称为“袭明”,“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 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道德经》二十七章)。“袭明”即“习明”, 亦称为“习常”,“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无遗身殃,是为习常”(《道德经》五 十二章〉。如果不能“习常”而任意妄为,则必有不利的结果,“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经》十六章)。《老子》认为,要认识“道”也要用“观”。“常有欲以观其 眇,常无欲以观其徼”(《道德经》一章)。这是对于“道”的“观”。它认为,这种 观需要另一种方法,它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道德经》十章)? “玄览”即 “览玄”,“览玄”即观道。要观道,就要先“涤除”。“涤除”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欲 望都去掉,这就是“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就可以见道了。见道就是 对于道的体验,对于道的体验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总之《老子》所讲的“为道”的观点,是反对感觉经验和感性认识的,也是反 对重理性作用和理性认识的,它是一种直观。
“为道”而又得道的人,是个什么样子呢?《老子》说:“古之善为道(王弼本作 士,今从傅奕本)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 畏四邻。俨兮其若客(王弼本作容,今从傅奕本),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 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敝)而(原作不,依易顺鼎校改)新成”(《道德经》十 五章)。这是“善为道者”的样子。看样子他好像是冬天要涉水过河,又想过,又怕 水冷;好像是谁都在迫害他;好像是个客人,不是主人;好像是很朴实、很糊涂、很 空虚。可是他的糊涂慢慢地会变成清楚,他的静会慢慢地变成动,他的旧会变成新。
宋明道学家讲气象,《老子》这一章所讲的就是善为道者的气象。这种气象同 《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田骈所赞赏的气象,颇有相同之处。
有一个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块不失道”的问题。“块”,就是土块,是无知之 物。无知之物,推而后行,引而后往,只能做一种机械的运动,好像一阵风在空中飘 过,好像一根羽毛随风旋转,好像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慎到认为,这就是照着 道那样去生活,所以“块不失道”。《老子》认为,为道的人并不是如此。在表面上 看起来,他虽然也是“缘于不得已”,但是,他是自觉的如此。他不是无知之物,他 的自觉,就是他的精神境界。土块是真正的无知之物,它没有精神境界。《天下》篇 的作者,大概也看到这种根本上的差别,所以批评说,“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 至死人之理”,接着说,“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 不知道。”
《老子》虽然也不废“为学”,但是它还是以“为道”为主。它认为,人生中最 主要的事情是提高精神境界,对于外界的知识的积累同人的精神境界没有直接的必然 的关系。所以它说:“绝学无忧”(《道德经》二十章)。它认为,人生的指导原则应 该是顺自然。“为学”可能导致这个原则的反面。它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 有大伪”(《道德经》十八章)。所谓“伪”的意思是人为,人为和自然是对立的。 “为学”增加人的知识,知识的增加可能导致人为的增加,那就走到顺自然的反面去 了。
“伪”也有虚假的意思。《老子》认为,自然的东西是真的,相对于真说,人为 的东西就是假的。人为总有造作模拟的意思。有了造作模拟,那就有假的成分。比如 在天上飞的东西,鸟类是天然的,是真的,飞机作为一个飞行的东西是人为,是模 拟,同鸟类比较起来,鸟类的飞行是真的,飞机的飞行是假的。
“大道废,有仁义”,这并不是说,人可以不仁不义,只是说,在“大道”之中, 人自然仁义,那是真仁义。至于由学习、训练得来的仁义,那就有模拟的成分,同自 然而有的真仁义比较起来它就差一点次一级了。《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 德”,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云:“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科 学是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追求欲,它是人类思维活动有为的、顺向的外延扩张。这种 “有我所做”的、以满足自身欲望(特别是物质欲望)为目的的精神和行为,在fo法 中称为“流转门”。它是苦的、束缚的、虚妄不实的!fo法所宏扬的是回归精神的本 源,以无为的精神思维活动来修正自身的一切行为,从而达到无不为的智慧境界。它 是逆向的、乐的、真实的、解脱的。在fo法中称为“还灭门”。
宇宙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幻有状态,庄子云:“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 宙”。人生是指我们自己因业力的推动在生死流转的过程中的幻有状态。宇宙和人生 是一回事,是心和物的绝对统一,但又不是心,不是物。它们是幻起幻灭的缘起假 相,是空无zixing的实相。实相即是无相。因心的妄相执着故,于无相中生起幻有假 相。人类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认识,是无法靠科学实验的手段来实现的,也无法用感觉 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概念思维来实现。必须用“道的思维”来实现!
熊春锦,字厚金,号空净,生于1948年,祖籍湖北麻城。当代国学名家,中华道德根文化研究实践者,现任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榆林市老子研究学会名誉会长、欧洲中国康复养生学院院长、柏林老子道学中心第一主席、新加坡南洋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新加坡人类道德促进会永久名誉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德道经》(校注)、《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华国学道德根》、《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大道家园》,主编中华德慧智教育袖珍经典读本和大字拼音本系列丛书(《德道经》、《周易》、《大学·中庸·论语》、《七小经合璧》、《黄帝内经》)等。熊先生出生于一个道学世家,自幼秉承祖上传统道学,继承老子道德根文化系统的哲学思想和圣人之治方法论,并予以发扬光大,同时在医、卜、星、相、山等传统五技方面也都具有较深的造诣。熊先生曾在武汉市硚口区第一人民医院历任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湖北中医》杂志社编委等职。熊先生从医半世,西医中医并举,曾被选为武汉市区人大代表,市级劳模,并获得医学科技发明奖。2001年8月,应欧洲中医中药研究会邀请,前往柏林参加中医药学术交流,并参加了柏林“亚太文化周·中国主宾国”活动,被聘为德国《欧洲中医药》杂志特约撰稿人,并在洪堡大学附属医院、柏林市政府办公厅、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等做过多场学术报告。熊先生凭藉自身对传统道学、大道家园的全面继承和办学、讲学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教育学以及其它社会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对传统国学中培贤育圣的一元四素教育理念,进行发掘、诠释和解析,以“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为核心,以一元四素为理论框架,以“德慧智”为灵魂,建立了与中华传统教育方式一脉相承的中华德慧智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同时在中国、东南亚、欧洲等地进行推广实践。熊先生为道德根文化的复兴,奔走呐喊,不遗余力,在柏林国际《道德经》学术研讨会、鹿邑老子国际文化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都道教文化国际论坛、甘肃老子文化国际论坛、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湖北省图书馆精英论坛、香港第四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发表演讲,在兰州大学、延安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陕西、甘肃、大连、青海、宁夏、浙江、北京等高校和中学小学等,进行了巡回讲学,开展道德根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
谭钰霖,道名三易道长。男,湖南长沙 人,七十年代出生,现居广东深圳。五代道医传人,其自幼随父学习道家风水文化,研读《周易》。因对易学的痴迷,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理工科专业,潜心从事八卦、命理、道学、符咒、风水等易学领域的学习研究,经过二十余载的历练和逾万案例的实践,对国学之精髓有很深的领悟及造诣。
现任职务:
世界易学联合会易学应用研究会副秘书长,
国际易学风水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风水学研究会副会长,
深圳易学论坛秘书长,
深圳市道教协常务理事,
国家宗教教职人员,
风水源流研究室和阳宅风水研究室成员,
深圳市关帝庙建设筹备组专家组成员。
弘扬道教文化,提倡净心、无争、利他、济世: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三易道长多年来积极以中国道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己任,提倡“净心、无争、利他、济世”四大宗旨,通过中国的古医学道医研究与实践帮助无数有需要的人。
独创技艺,信息磁场共振法的心意预测: 二十多年的研究和逾万名案例实践,独创信息磁场共振法,将六爻应用到人、事、物的预测中,秉承道法自然,阴阳平衡,源于天人合一,信息磁场共振原理,独创不见人、不见物、不摇卦,直接对求测者心灵感应的心意预测。
独到的道家内丹养身功法:
在自身的修炼和道医研究过程中,对道家内丹养身功法有独到见解。在道医传承符咒,丹灸、正骨,经络理疗;外丹道药治疗疑难杂症等方面颇有心得。大道家园是道家“文道” 五术之一,道家五术分为医、卜、星、卦、山五大门类。其中大道家园名列五术之首,是道家历代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道家法脉承传中代代相继、口传心授的重要内容。只是由于法脉承传秘授的特点,所以历史上鲜见文字专著流传于世间。大道家园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宗,以经络学、脏象学为基础,以“气血”为理用。把握这一生化之源,造化之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现代医学大都是从具体事物中进行研究认识,道家则重视整体本源理性认识。提倡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的用药医理。
千年道丹,“三丹合一”疗法:
自古道家医学都是丹药作为皇帝和达官贵人的健康、长生的圣药,俗称道丹。道丹分为石头丹,昆虫丹和植物丹。
石头丹:主攻人体器官淤堵不通,加快微循环。
昆虫丹:含有益生物蛋白霉,释放氨基酸,对受损器官起到修复作用。
植物丹:对血液和淋巴系统,起到清理和排毒排泄垃圾的作用。
三易道长通过“一疏、二修、三排”的三丹合一科学疗法进行治疗,疏通淤堵不通的器官,加快微循环,修复器官,排除垃圾,使得受众的健康得到保障,最终做到长寿长生。 注重风水学对人体健康的化解:非常重视外环境各种炁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调整化解。运用道家五术山术中的“风水学”对阴宅、阳宅这些外环境进行巧妙处理,常能使许多慢性疾病加速治愈或者不药而愈。运用“万物皆有炁”的基本原理,运用各种方法调适和营造良好的炁场环境保持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物—质—玄”三源一体,提升“正气”:
人体小宇宙中生理组织物源系统,生理组织质源系统,生理组织玄源系统,三位一体共同形成的正气,是正常生命机能的基础。正气的强弱则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据。三易道长通过对受众体质和先天后天的精、气、神状态进行“三源一体”的调整,提升他们的正气,使得体质壮实,情志舒畅,精气神旺盛,正气充足,抗病力增强,邪气也就难于入侵,即使受邪气干扰,病邪也容易被祛除,病程将明显缩短。秉承学术并进,实践出真知,发挥自己所长贡献给社会需要的人。福生无量天尊。
研究成就:
?其很多风水、命理、和预测方面文章在台
湾最畅销的《星象家》杂志、《深圳道教》
上发表。
?2011年12月参加海南省文化厅与凤凰卫视
主办的全世界《海南易学应用》比赛,荣
获三等奖。
?2015年深圳市宗教局委派到中央社会主义
学院学习。同年四月份有深圳道协组织的
教职人员远赴山东省道教协会进行宗教交
流学习。
?2016年1月份有深圳道协组织的教职人员参
加香港乙未年道教新年祈福法会
第一,根据题目的分析可以知道题目测得的不是发病率,而是在相同的情况下的构成比,不能代表总体的情况。所以应将发病率改为构成比。第二,我们看题可以已知冠心病的普查人数,但是并不知道各组段的人数,所以我们不可能精确的算出发病率,只能看到40到50岁人群的发病率的比重较大。所以,我们不同意上述分析。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大道家园,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期是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它是古代修身者在“恬淡虚无、正气内存”下对生命真相全面、深刻地进行慧观内视,以及研究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成果的部分记录。道学研究人体的生命现象,从未离开过人体内最基本的三大物质:“精、炁、神”这三宝。对生命中的精、炁、神的研究,大道家园早就达到了极其完善和全面的境界。在对人体精、炁、神三宝的研究中,精和炁这两大系统直接关系着生命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但并不是生命真相的全部。因此,我们的祖先将对“精”和“炁”两系统慧观与智观研究的结果,以及对“神”这一系统研究的少量结果,综合起来,共同构成传统中医学的灵魂,形成医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并且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专著。道学对生命中的“神”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则保留于道学修身的内部进行承传,始终牢牢地把握着对精炁神三宝的整体研究和完善,并且创立大道家园,完整地研究精炁神三宝,以区别于传统中医学。因此,研究生命的真相,就必须走进大道家园,走进修身学的守一法和修真学的金丹法的殿堂之中进行探索。因为只有道学的这两大学说系统中,才完整和深刻地揭示着人类生命的真相,保存着对生命精、炁、神三大系统的完整研究。而且,2500年以前的修身学守一法对生命真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远远超过汉唐以后时期,在性慧隐退而智能独强中所诞生的修真金丹学。汉唐时期逐步形成的、适应人们后天智能强化张扬背景下的修真金丹学,虽然是一种渐进式逐步摆脱智能制约,淡化心智而明心见性的方法,但它与黄帝老子和庄子所提及的修身得一守一方法的直指心源性海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过,金丹学所对生命中精、炁、神观察的虚实同步的经验,对传统中医学的全面发展,同样发挥着理论奠基和指导作用。在历史进程之中,中医学依据对生命认知的深度不同,社会需求的差异,逐步形成了大道家园和传统中医学。传统中医学,虽然源生于道学,运用其“精”和“炁”的理论,但是她逐步向完全性的“常道”转化,以适应社会人们素质的需求。而道家内部则仍然把握着生命真相和医学中的精髓继续进行深化,恪守“常道”与“非常道”整体把握型的研究原则,从而形成道家自己内部的大道家园,完整地研究着生命真相中精炁神三大系统。大道家园,它在道家内部严格地恪守着师徒相授的原则,在各脉系中代代口传心授、相互承传。并不会完全失传。相反,历史上常见一些大道家园中的方法,不断地公开于传统中医学之中,融入传统中医学的系统之中。大道家园,由于其核心是把握住“非常道”的世界,主动进入“虚无生万有”而慧观有质无形的虚态空间,全面观察认识事物的本因、内因、外因,特别是对本因的了解掌握;所以,需要具备通过修身才能达到的慧观能力,将慧观与智观和谐统一地整体把握,并且灵活加以运用。因此,大道家园在一般情况下,只会在道学的修身界内部流传,难以完整地进入常道后天意识“唯智能”使用的医学领域之中。了解、学习、实践大道家园,离不开老子所说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身是掌握大道家园的前提和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中的“其知道者”,就是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系统的缔造者。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修身文化,是诞生大道家园、传统中医学的源泉。“岐黄源于道”,绝非虚言。“道”,不可见但可知;“德”,可见亦可积。积之厚足,厚德载道,则可知“道”而生万化。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万物尊道而贵德”。虚无生万有,人体生命真相中的有质无形的人体三宝——精、炁、神,就是人体内道和德的必然产物。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蒂,全部都建立于对这个“虚无生万有”中的虚的研究之上。虚中实有的精、炁、神,就是生命的实相。同时,对万物由道这个虚和○中生出,并且通过德的能量的畜养而成形的现象进行全面研究,也就构成了宏大的道德文化系统和方法论。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东方哲学、科学、医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她养育我们的祖先撰写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造就了汉朝文景之治和大唐盛世。盛唐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现象中仍可略见一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每个领域之中,它在历史上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比的辉煌。宋代以后,由于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中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儒学文化进入了教条化阶段,以及接踵而至的外族入主中原,加之西方智能科学的传入,才逐步压抑和冲淡了道德文化系统对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作用力。综观历史的进程,中华道德文化系统在近数百年中,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力都日见式微,民族虚无主义者大兴其说,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但这种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暂时现象,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由于高度符合宇宙自然的总法则,符合自然规律中的真理,必定会兴盛于世,大行其道,传遍整个世界。分析中华传统中医学系统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便可得到道德文化与传统中医学诞生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中医学理论富含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内核,在运用中比其他领域更贴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源头;因此,她虽然在近数百年来饱经蹂躏,却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立于中华大地,百折不颓地顽强地发展着。近代更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傲然屹立于世。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言:“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求采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医者意也”—道医学的重要命题
下一篇: 道家功法:仙道八卦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