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的丹道
——广西南丹县明代土司炼丹文化考察札记
文/杨文定 容志毅
今天,我们住进丹炉屯,立于丹炉山巅,想象明代壮族土司修道炼丹的场景,体会到的是道教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具有虔诚信仰的壮族土司对现实的审度、对信仰的追求,乃至对生命的追问。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道教炼丹术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在《道藏》等各类典籍里保存的炼丹文献中,仍然还有不少内容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此外,在传统文献之外,田野资料更是容易被忽略,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对广西南丹县明代土司炼丹遗址的文化考察。
落英缤纷隐世尘
西南边陲的明代炼丹遗址
据《太平寰宇记》、《桂海虞衡志》、《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宋代典籍记载,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因地处南方且宋代时向中原王朝进贡当地出产的丹砂而得名。据近年地质探测,南丹有色金属总储量达1100万吨,且种类多、品位高,引起世人注目。
在具有悠久矿产开采历史的南丹县,完整保存了明代万历年间那地州罗氏第十代十一任土司罗谦端在丹炉山修道炼丹的遗址。这个遗址包括炼丹碑刻、道观、丹山、丹坛、丹房、丹炉、丹井、丹台(内丹修炼处)、道士居所等,是保留完整的中国古代炼丹遗址。2012年12月以来,笔者先后4次深入这一遗址进行田野考察。具体内容包括:丹炉屯,丹炉山地形(海拔),遗址分布(构图、测量),炼丹碑文(文字抄录、拍照、数据测量、拓片),丹井、丹房、丹坛、丹炉、丹台,宫观遗址,炉渣取样等。通过考察,我们体会到丹道修行的乐趣,深深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魅力,也直观认识到,历史上少数民族地区的道教信仰,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仰及文化活动。
图一 《水调歌头》祠碑与讲经台
信仰道教的那地罗氏土司罗谦端
广西南丹那地罗氏壮族土司发端于宋代,正式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直到1927年改土归流,并入河池县(今广西河池市)。罗氏土司的子孙后代,延续至今。据《宋史》记载,广西南丹县宋代时设有地州,由罗氏土司统辖。据《明史》、《土官底簿》、《明一统志》等史志文献记载,洪武年间罗黄貌合并那州、地州为那地州,偏居南丹县西南部,始称那地土司。罗黄貌是第一任有史可据的那地土司。
丹炉山保留下来数通撰写于明末万历年间的碑刻,署名“观阳子”。这与明末那地第十代十一任罗氏土司罗谦端的在任时间基本吻合。在南丹县那地、昌里和天峨县隆安的多部《罗氏宗谱》里,均记载了罗谦端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曾号“观阳子”,在丹炉山修筑丹山城池。南丹县那地感安山保存有罗谦端撰写的《清虚观碑记》,记载了万历二十二年(1594)他在感安山筑址建观之事,提到“余(罗谦端)年肇乹(刚)满,酷仙道,几诸丹经,靡不悉心搜罗……”这些都可以佐证罗氏土司罗谦端的修道炼丹事迹,以及他就是丹炉山炼丹遗址的建造者。
花开知时节,代谢有天时。
最晚于宋代,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就有了有史可证的修道炼丹的确切记录。宋代天台张平叔真人曾游居广西,与桂林白龙洞刘道人交好,留有《赠白龙洞刘道人歌》。此外,广西临桂县刘仙岩的碑文刻有宋代的炼丹歌诀《余先生论金液还丹歌诀》、《金液还丹歌》。因此,在广西南丹发现明代修道炼丹遗址,自然不会让人意外。不过,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明代那地土司罗谦端不但接受了道教信仰,并且以雄厚的财力、物力修宫建观、构筑丹山、煅炼丹药,其信仰之虔诚着实令人惊叹。
踏查炼丹遗址
丹炉山在上丹炉山的路上,我们曾见一块石阶上刻有“银盆山”3字。在丹炉屯村民中流传着“大鼓对小鼓,银子两万五”的说法。据说,在兴建丹炉营盘时,因山路险峻陡峭,难以营建城池和宫观,罗谦端于是放话:“只要来山上做工,月底结帐时,将由做工的人拿自家的簸箕来装银子作工钱。”或许这就是银盆山的来历。
石拱门和城墙从山脚循着崎岖多石的山路,大约走40多分钟,就能见到一座坍塌的石拱门和城墙。当地传说,罗谦端在世时曾留下壮语遗嘱,放于床底,翻译成汉语为:“吾身留在慎安亭,代代贤孙为公卿。若是葬于冬囊地,官家后裔不安宁。”但在他羽化后,遗嘱被请来料理后事的地理先生私下对换了第2、4句,于是在棺材出第一道石拱门时,拱门就倒塌了。姑且不去追究这个故事的真假,由此可以看出,当地人不仅讲究地理风水,而且重视官爵。罗谦端羽化后,那地罗氏土司内部权力争夺频繁,宗族内部长期不得安宁,似乎正印证了其遗嘱的预言。
距第一道石拱门约200米,是第二道石拱门和城墙,保存基本完整。从第二道石拱门沿山路继续往前走约200米,就到了第三道石拱门和城墙,同样保存较为完整。丹炉山三道古老且保存完整的石拱门连同山中明代碑刻,已于1992年被南丹县政府定为“丹炉山古营盘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二 赤水宫遗址
赤水宫 在丹炉山天香顶和宗阳顶之间,有一块狭长坡地,宽约40米,长约150米。在空地上留存有赤水宫台阶和房基遗址。依赤水宫建有砌置规整的两段台阶(每段至少有10级台阶)、三层房基(最厚一层近3米),两段台阶连接三层房基。从第三重石拱门走近赤水宫,可以领略宏大的宫观图景。以目前所见房基和台阶遗址推断,其建筑占地近千平方米,可谓规模宏大。宫门朝南,站在宫门遗址前,远眺正方,正是唯一一条溪水和通向那地的通道。宫门正面临近丹炉山山边,有一道自然形成的岩石屏风。因宫门正对着通向吾隘镇那地村的溪水水道洞穴,为避邪而在修建宫门过程中将岩石屏风保存下来。
宗阳、金华、天香顶丹炉山3座山顶,在《逸迹》碑中,被称为左顶天香、右顶宗阳、中顶金华。中顶有道教炼丹时作屋(修筑炼制外丹实验室)、筑坛(用于安放炼丹炉)、安炉(承纳丹鼎的丹灶)留下的遗迹。现仍可看到丹灶内火法炼丹时留下的煅烧痕迹。在丹灶内还有一块断裂的圆形石板,用于承放烧丹的丹鼎,上面明显留有三个丹鼎足印。中顶的丹坛前有一石制香炉,用于烧香通神。不远处还有一口丹井。如今山中虽林木稀疏,但仍水源不断。万历年间山中树木茂盛,或许水量更大。右顶在摩崖石刻《水调歌头》前有一张石制讲经台,长108厘米,宽54厘米,高33厘米。此讲经台或许正是当年观阳子罗谦端为弟子们传授和讲解丹经要诀时所用。左顶有一处房基,应是道士居所遗迹。
叶落知秋
碑刻 第二道石拱门右边有一通万历四十一年(1613)方型竖石碑刻《入门记》碑,约300多字,已倒地。2012年12月,被当地村民抬至拱门内。第三道石拱门内有一块万历三十三年(1605)方型竖石碑刻《逸迹》碑,高约150厘米,宽约90厘米,厚约15厘米,约900字,碑额断失,但内容基本完整。碑文引用了《参同契》、《悟真篇》和《金丹大要》等内容,且提到观阳子在“(万历)癸卯(1602)夏初获丹”。说明1602年夏,罗谦端在丹炉山上已炼丹成功。
赤水宫宫门遗址旁有两块石碑。右为《丹炉砦诗》碑,有两道炼丹诗文,630字,讲述炼丹情景。2013年4月26日,我们上山时意外发现了左碑,当时看到右碑,就觉得或许在另一边还有一块相对称。依据这一推断寻找,果真在宫门前坟地和乱石中翻得10块残片,其中的334个字能够识别。因位于宫门之左,暂命名为赤水宫左碑。碑文记载的丹炉山建砦树楼、派兵守护山砦、营建山中城池等事,在各种文献中均从未被提及。
山顶有3通摩崖碑刻,保存了《水调歌头》、《满庭芳》、《满江红》、《道基》、《知非》等5首修道炼丹诗词,共425字,落款为观阳子。右顶摩崖石刻《水调歌头》落款时间是“万历辛亥仲秋谷旦”,即1611年农历八月一个良辰吉日,由罗谦端撰写,弟子吴玄镇镌刻于岩壁。“半轩真龙脉,聚结在中庵。观他胎息,生仙出佛,定非凡。兴旺添丁大成,总在平安道路,造化自归南。诚得天象起,地理自能参。遂作基,既住了,不须谈。龙蹯虎踞诸山,诸中□相□。更得真朋妙侣,对坐似孰授受,信一与言三。执着常无漏,信己即瞿昙。”
图三 金华顶上的丹灶
左顶山腰有两处摩崖石刻,其中《知非》诗云:“四十年前都是错,从今整志步云霞。存心若月仙山上,往业水消万德华。”落款为“赤水宫观阳仙子同日书”,这个“同日”,也就是同于下方的摩崖石刻《满江红》落款日期,即“万历辛亥季夏望前四日”,1611年农历六月十一。《满庭芳》与《满江红》同刻于壁岩,两词共205字,字迹仍比较清晰,“观阳山人,面壁坐此,诸情总是□除。红霞布了,白雾未曾舒。抱着小琴,对月弹唱。饮玄酒,无余。醉看那白鸦边户,子刻正当初,其时真快活。清风微动,月满中庐,或山或水上,不由予执著。一条紫竹佩黍米,游遍堪舆,修成了仙子,地值任意我移居”。
包括《入门记》、《逸迹》,赤水宫左碑文、《丹炉砦诗》,山顶3通摩崖碑刻,丹炉山目前发现了7通碑文,共3000多字,内容丰富。广西南丹明代那地罗氏土司留下的历史资料极少。这个保存完整的古代炼丹遗址,在资料的唯一性、重要性、丰富性上不容置疑。
人文关怀下的古代炼丹遗址
汉魏以来道教炼丹术盛行,留下了众多遗迹。广西南丹县丹炉山明代壮族土司炼丹遗址,是其中保存完整且具有多方面文化意义的一处。西南边陲的丹炉山,在中国辽阔的疆土上,只是一座微不足道的小山。明代那地州罗氏土司不仅在这里营建城池、守山护土,而且还修建宫观、起炉炼丹。今天,我们住进丹炉屯,立于丹炉山巅,想象明代那地州罗氏土司修道炼丹的历史场景,体会到的是道教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虔诚信仰道教的壮族土司对现实的审度、对信仰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追问。
山如丹灶
丹炉山如今仍然没有便利的交通,也没有被规划为旅游观光景点。丹炉屯村民勤劳朴实,至今仍自觉地将丹炉山视为神圣之地,并加以保护,使我们今天还能比较完整地领略到明代那地州罗氏土司炼丹的生动图景。我们衷心地期待,这个遗址能得到更大力度的保护,也能有更多的学者去关注这个遗址及其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2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长生不死及其伦理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