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道家养生

服丹养生之流变——“丹”“药”融一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服丹生之流——“丹”“”融一

程志立,柳惠武,宋歌,周琦,柳长华

孙思邈指出服丹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进行的,不但要知药性,更要有内炼基础——忽略了这两个原则,正是后世部分帝王服丹失败的根本原因。

服食是古人对于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长期探索实践并积累经验形成的养生理论与技术方法。服食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古人看来,服食之品不仅仅是谷、肉、食物,还包括日、月、音、光、气、水、酒、药、石、金、符、丹等,而其中通过烧炼工艺制作的以金石药物为主要服食之品(即外丹)的“服丹”则是服食养生的最高水平,所以葛洪谓:“服丹守一,与天相毕。还精胎息,延寿无极”。

明月松间照,贤人服食时。

服丹养生自战国兴起,秦汉流行,魏晋以降则弊端凸显,遂争议不断,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更多,追随受益者有之,致疾殒命者亦不少,后世学者莫衷一是,孰是孰非,至今没有定论。故考察服丹养生之流变并加以思考,或可对此有所补益。

服丹养生之缘起与流行

《钟吕传集》谓:“外丹之理,出自广成子”。据《史记》中记载,先秦战国时期的齐燕沿海地带盛行方仙道,齐威宣王和燕昭王对于“海上有仙山,山上有仙药”的说法深信不疑,不断支持求仙访药和丹药烧炼活动,遂令丹药服食蔚然成风。所以秦汉时期方士方生(医)成为人人趋之若鹜的热门行业,神仙学说也大行于世,故汉代医方中使用和服食金石药物的记载屡见不鲜,如《素问》就有服食辰砂、雄黄、雌黄、紫金等火煅炼制的小金丹的记录。《神农本草经》载有大量的上品延命之金石药物,如“丹砂久服通神明,不老⋯⋯朴硝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矾石轻身不老增年,雄黄炼食轻身神仙,雌黄久服轻身增年不老,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等。

初阳如金丹

东汉末年出现的 《周易参同契》号称“万古丹经王”,该书被学术界认为是丹药烧炼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该书记载:“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这说明在《参同契》以前,丹药服食已经很流行了。

服丹养生之高潮、流弊及医疗转型

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离乱和“罢黜百家”后文化的反动,上层社会流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风流,随之兴起易老庄等道家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玄学,这就为神仙家学术及其炼丹服食提供了外部环境与发展土壤,掀起了丹药服食的高潮。如葛洪认为“草木延年而已,非长生之药”。他认为,“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则终无久生之理也”。所以大倡金丹服食。他在《抱朴子》中记载了许多“神丹”和丹法、丹经,说明其时丹药炼制与服食十分普遍。

炼丹服食的另一位提倡者陶弘景主张:“以药石炼其形”。他在《养性延命录》中谓:“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丹)药者,与天相翼,日月并列”。据《南史》隐逸传载,梁武帝曾给陶弘景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修合飞丹,陶于“天监中,献丹于武帝”。“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

由于梁武帝的推崇和葛洪、陶弘景、稽康、何晏、皇甫谧等名医名流对服丹养生的大力提倡,魏晋士人不仅以服食为养生之要道,而且大多服食五石散等丹药,并以之为荣。但后来服食五石散者多有疾患与中毒症状,所以引发了对金石丹药服食的质疑与思考。

外丹内丹的辅助

隋唐时期道教地位的提升,将炼丹术再次推向高潮,丹药服食在士大夫阶层中十分流行,但也带来了一定负面效应。据载,唐代历代帝王均有服食丹药的癖好,而且因服食金丹断送性命者就至少有6位。在此背景下,丹药服食受到进一步质疑和反对,因之亦催生了中医养生丹药的第一次转型,即丹药服食从追求长生成仙转变为对疾病的治疗与养生保健。而促成这种转型与融合的推动者首推“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对丹药的态度十分严谨,他指出,凡服食金石药饵,“不知性气者,不可服也”,“须量自己性理所宜,不可见彼得力我便服之”。为了验证丹药的功能甚至不惜亲自尝试,他对于丹药服食的论述,不是凭空想象或抄录前人的东西,而是根据自己服食丹药的经验来如实记录的,如他说:“此皆躬自验之,故特此论之也”。孙思邈指出服丹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进行的,不但要知药性,更要有内炼基础——忽略了这两个原则,正是后世部分帝王服丹失败的根本原因。

炼丹活动向医药领域的转型,创生了中医丹药的新剂型与特殊制作工艺,由于丹剂及其工艺源于金石药物的烧炼,故这种特殊的工艺谓之金丹术,因隋唐以后内丹学术亦有金丹之谓,为了二者相区别,故又称外丹术。

草木皆是药

丹药服食成仙目标的否定与原料使用之转变

魏晋丹药服食流弊与隋唐时期开放的社会,一方面推动了丹药服食向医疗功用的转型,另一方面,也使得以心性修养为主的内炼技术(即内丹术)在唐末宋初发展成熟,这就促使丹药服食淡化了长生成仙的目标而逐渐转向着重治病疗疾。所以,宋代虽然服食丹药之风依旧甚至较前愈烈,但是服食丹药的目标已转为延年益寿,而且丹药制作原料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道学大师胡孚琛先生言:“魏晋时外丹黄白术皆用金石药⋯⋯唐宋外丹黄白术⋯⋯且参用草木药”。如宋代官修《圣济总录》就提倡服食应当“以延年益寿为本”和草木金石药物“精粗阶代”。由于官方主流社会的推动,服食草木之品在宋代成为主流思想,加之民间医家实践活动和养生服食的动力,使得宋代丹药服食逐渐由草木药物取代了金石药物,同时也使得炼丹术应用到草木药物的制作工艺中。所以胡孚琛先生说:“宋代以后,中国的外丹学的演变有两个分立的趋势,其一是向医药学靠拢,丹方多用草木药,炼丹术变为制药学”。

所以,丹剂遂成为中药剂型之一,曾经致力于追求服食可以成仙和长生不老的丹药,在宋代以后已经成为医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

草木药与金石药是中医药两大类别

服药与服丹的融合

从古今对服食类型的划分标准来看,都以服食之品的不同来划分。所以,服食的类型实际包括了服药、服石、服金以及服丹等内容,而这四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三者是指经过简单加工炮制的单一服食之品或草木合成药物,可以统一划归为“服药”,而服丹则是必须经过水火炼制以金石药物为主的合成药物,所以服丹也属于服药范畴。

但是服丹又不同于一般的服药,服丹实际源于丹砂等金石药物的服食。古代炼丹术 取“金性不朽败”之义,使用的主要原料就是丹砂铅汞等金石药,而“丹”又为诸石美称,所以“丹”就被用来称呼古代神仙家炼制的长生不老药,而“灵丹妙药”的称谓也由此产生。明清以后“丹”的称谓则被泛化,丸散膏丹汤煎一切药物皆被附会称之为“丹”。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曰:“后世言药石之精亦曰丹”。所以服丹与服药在概念的使用上基本混合。

服丹与服药概念的混合只能说名分上二者实现了统一,二者之间的本质还是有一定区别,即服药涵盖了服丹,而服丹是属于服药的次级概念。服丹与服药实质的融合是炼丹制作工艺与中药炮制工艺的融合后发生的。即秦汉焚坑罢尊之举,使得以炼丹为要务的方士学术传承出现危机,也促使丹药服食目标由追求长生成仙转变为治病疗疾而逐渐进入中医学术。如最早的药物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就明显受炼丹术影响,唐代对炼丹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

而两宋金元则将炼丹工艺技术应用于草木药物的制作,并使中药“丹剂”定型。但是宋代丹剂与丹药并不相同,正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谓:“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导为先。用药之理,又壹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即“丹剂”与“丹药”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除了原料使用的差异,还有制作工艺的不同,追求目标的不同。即一者是为了长生成仙,原料主要是金石,需要以火炼金;而另一者是为了治病,原料无所不可,炮制仅考虑药性功用。元代以后,道藏道书遭到焚烧,炼丹术亦由显学成为隐学甚至匿迹或跻身于中医学术。

正确的服食丹药可益寿延年

明代由于对道教的崇尚,外丹术再次受到重视并成为显学并在中医学术中得以彰显。从《本草纲目》中,就可以看到外丹术在明代曾经辉煌的历史。如孟乃昌先生指出:“李时珍批判炼丹术所追求的长生不老的虚幻目标,也积极吸收炼丹术的具体操作和技术成果”。李时珍本身深受道家影响,未必批评长生不老药,但是他吸取了炼丹术的技术成果也是事实。

除了李时珍,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对炼丹术用来制备药物的记载也不少,官修《普济方》甚至专列服饵门,对丹药服食记录颇详。至此,服药与服丹的目的、原料使用、制作工艺真正合二为一,即草木药物服食与金石丹药服食之间没有了明确的界限,服丹与服药融合归一。

人之生命力如无尽的野草般顽强

服药与服丹融合的标志与活证

宋元以降,随着丹药服食原料从金石为主转向草木药物为主,以及炼丹工艺在草木药物制作中的应用,服丹与服药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这种改变正是由于丹药制作工艺与中药炮制工艺的融合所造成。明代嘉靖皇帝主持开发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龟龄集就是这种融合的标志或活证。龟龄集是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根据道士们的服食方加减化裁,并采用炉鼎升炼技术,为嘉靖皇帝量身定做制成“仙药”,因嘉靖皇帝服用后效果极佳,此后便成了明清两朝“皇室至宝、御用圣药”。

龟龄集由人参、鹿茸、海马、肉苁蓉、补骨脂、锁阳、生地黄、熟地黄、天冬、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牛膝、丁香、砂仁、甘草、大青盐等28味药材升炼而成,适宜于长期服用,是典型的养生丹药与服食之品。历经4个多世纪的实践与检验,龟龄集被证明具有补脑、益髓、行阳、滋肾、调整神经、延年益寿等显著效果,故誉为“补王龟龄集”。龟龄集不仅配方严谨,炮制方法更是奥 妙无穷,制作技艺尤为精湛独特,是完整的丹药“炉鼎升炼”技术。如整个修合过程需要49天,制备工艺需要经过99道大工序360道小工序。所以龟龄集的制作既综合了炼丹术的工艺原理与方法,又汲取了中药炮制技术的精华。可以说,龟龄集的出现,说明“丹”与“药”无论是目的、原料、制法都实现了统一,所以龟龄集不仅是炼丹术与中药炮制技术融合的活证,也是服丹与服药融合为一的标志。

寒梅生冬至,否极复泰来。

丹药服食的现代研究与认识

丹药服食最初是以长生成仙为目的,金石药物为主要原料,水火烹炼为主要手段的养生方法。因其中所含的砷化物和矿物质对人体的副作用而被否定,虽然后来转向医疗领域,并以草木药物为主而汇入中医学术,但始终受到病诟与质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却对此有了诸多利好结论。如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丹药服食有不少合理的成分,如人体需要摄入一定的铁、铜、锌、锰、碘、钴、钼、硒、氟、钡等多种微量元素才能正常运行,否则就会引起疾病。而金石丹药正好可以满足人体的这种需要。而且临床结果和有关科学研究证明,金石丹药中的汞化合物固然有毒,但能杀菌,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加速坏死组织脱落,促进肉芽组织新生,有“祛腐”作用。相关研究还表明,《神农本草经》许多药物,包括石类药物如钟乳石、白石英、紫石英等,确有抗衰老作用。

另一方面,近现代一些炼丹术的传承者与实践者也指出,丹药服食之祸,祸不在丹药或炼丹术,而在于服食丹药的人或并非真正的丹药。比如没有达到服食条件,或者服食丹药后不知道节欲、违背服食规则等。如民国时期被誉为“当代太上老君”和“科学神仙”的陈撄宁先生,曾经历时十年,进行外丹烧炼试验,验证古人“所言非虚”。丹道医家张觉人对源于“炼丹术”的中医丹药现状深表遗憾,指出“其他许多优于红升、白降的丹药方剂,都未得到很好的使用,有的甚至失传,或接近失传,深为遗憾”。孟乃昌先生也指出,炼丹术“和利用炼丹术行骗毫无共同之点,骗子利用各种事物包括炼丹术,并不代表事物本身”。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之否定,而是应当加以研究和扬弃。

古人炼丹的器具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丹药从秦汉以前的长生不老仙药追求开始发展起来,并在秦汉形成服食之风,魏晋南北朝推崇金丹服食并形成系统的理论与丹药炼制技术方法,隋唐五代完成了丹药服食成仙向丹药服食疗病的转变,两宋金元时期丹药服食从金石药转向草木药为主,而明清时期则完成了金石丹药烧炼制作技艺在草木丹药烧炼制作中的应用,形成较为成熟的中医丹药制作工艺,最终实现了“丹”“药”融一,服丹与服药合一。所以,我们应当纠正对于丹药的迷信与偏见,使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一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应当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起科研、学术界的重视,使之走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保证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凸显中医养生丹术本有的医学内涵及价值,造福于未来人类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4/12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