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道家养生

《医道还元》丹道思想举要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路永照

在对长生久视实现手段的探索中,历代道教养生大家所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即长生之道不依赖外在的铅汞药物,而是凭借自身的精气神调控。

道教典籍中有大量是假托神降的扶鸾作品,所谓扶乩,是利用类催眠方式完成特定乩手的“人格转换”,从而激发乩手元神潜在功能,因为元神蕴含了人类数百万年进化的信息,所以功能十分强大。明了扶乩的内在机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扶乩作品普遍具有较高水平,有很大研究价值者。《医道还元》就是这样一部著作。该书是清代的假托吕洞宾光绪二十年(1894)降著的著作,由板藏粤东省城善书总局印制。2008年巴蜀书社出版程雅君等校注该书的注疏

围炉对坐

《医道还元》立足于道医观,把治身、治心、治性命统括之曰医。其著作目的就是从医道治身心而到仙道全性命。对比一般丹道炼养家的著作,《医道还元》的丹道思想有其十分独特之处。它汲取了时代学术成果,统医、易、儒、道、佛于一家,最终目标指向证道成真之大道。可以说这是一部道医著作,但言医仅仅是为修道作准备的。

《医道还元》的总体结构为:先是假借几位仙界圣贤的六篇序言,包括《玉皇大天尊序》、《太上道祖序》、《如来佛祖序》、《文昌帝君序》、《关圣帝君序》、《医道还元自序》。核心内容由九卷总论详解组成,总论是概述,详解是对总论的解释说明。每段详解都有吕真人曰的字样,该书是作者自作自注的。九卷内容为:论治身的《脉理奥旨》、《症候源流》、《药法阐微》;论治心的《天地心》、《五气心法》、《无碍心》;论性命之学的《性命洞源》、《修性复命》、《真体圆成》。卷末附有《吕祖奇症新方》。

下面对《医道还元》的丹道思想择其特色之处,略加介绍。

仙人会

  1. 治身筑基论

    道教以长生久视为追求目标,讲求超凡、入圣、达真。人要实现肉体成仙,当然必须以解决身体健康为前提。“百病不愈,安得长生?”葛洪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凡庸道士,不识此理,恃其所闻者,大至不关治病之方。又不能者绝俗幽居,专行内事,以却病痛,病痛及已,无以攻疗,乃更不如凡人之专汤药者。”但是在道教养生著作中,或者言治身不及了性,或偏全性而不屑言调身,能着力于谈治疗身病而通达证道修行的是比较少见的。

    在《医道还元》的序言中,作者说明了该书著作的目的,即欲求证道,必以身心健康为前提。《文昌帝君序》认为:“自往昔以迄当今,丹书未曾先治病。……细核是书秘旨唯以先天大道为归。”《医道还元自序》则说:“是人身之病先,由离道而致,故欲医道,不可不先医身也。……夫物不究其本,则泛而涉于偏,不能使举世皆宜,必不能徵后世之信。故作为是书,言身必究调理阴阳五行之源头,言心必推本合天符地之要旨,言性命必穷到无极真宗,使人得由浅入深,反寻原本。首从身集参透,自得调理之方;次从心集究明,可获入道之门;再将性命集体会,以为印证可造无上之境。

    《医道还元》的作者批判了那些认为抱定性命大道就可高枕无忧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他指出,若一个人,性命乖离,身心为疾病所困,是无法把意识安定在丹道炼养的种种技术上的。《太上道祖序》解释了何为“还元”:皆言:丹还则转老为少,百疾全消。自吾思之,尽美实未尽善。人虽由性命乖离,致心受其病,而后牵连于百脉,然百脉既受其病,又何暇讲龙虎之交、龟蛇之会?救死尚恐不瞻,纵有三家相见之法,无从施两大缔交之妙,莫可措执。此与语禅,真是犹使饿殍荷千钧之任也。剥肤之灾未去,奚暇治心完性命?……调百脉使归安和,不异厥初此身之还元也;修五德以达到无碍,不愧本来此心之还元也;炼精归气,炼气归神,炼神化虚,反其当来,此性命之还元也。医中有道,道中亦有医,无非返本寻原之妙……三教同源,于兹可见;万法归一,舍此安求。

    医道还元

    《医道还元》的治身论从认识身入手。与一般医学著述不同,它是从天人同禀一气的一元同构的高度来认知人的有形之体的,认为天地的生生规律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有一致性;反过来说,也就是对有形之体的规律性的把握实质上就是对无形的天地心的体认。

    “天地以五行生克制化。无非所以致万物之生生;无一物不受其化育,故曰广生。人身中五行运用,亦与天地相符。”

    “盖天地之心,无形象可见,然无形实寓于有形。不有形质,不足以载乎无形。所以欲究其无形,必于有形之体假,举以发其端也。”

    立足于天人一气的观念来考察人的生命活动,才能还元,否则“纵教读尽方书,未必能窥原本。”《医道还元》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还是人体生命系统之复杂纷纭,都是气的升降开合运动的具体表现。“故大如天地,小而一物之微,无不涵乎二气,其气则能升能降,能刚能柔,可大可小,可隐可见,能常能变,能直能曲,可静可动”,可在面对复杂现象时,“纵可横,奥妙使觉渊深。”不被表象所困,透过表象仔细思考,便可接近本质。“变态多端,细考旁参。究难逃乎洞鉴,学业者苟能虚心,将吾论融会而贯通于平日,则症候虽多端,而其所发之本源则无异,任他千变万化无不可贯通,而得其一定不易之理。”

    无言之教

    具体到脏腑功能及疾病转变的规律时,《医道还元》用易学及五行模式来对复杂现象进行形而上的概括。这样,一个脏腑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一种疾病也不是孤立的现象,一切都是一种联系、一种关系。“神而明之者,举北坎生身之理,究其原原本本,如何有关于中宫,如何有系于金木,百脉之生,生何以悉,赖一一参透,再即其症候所发之根,及病端直流布,穷原竟委,无一不明;再参以活机,则识解如神矣。”这种超前的整体生命观越来越受到当今人体科学研究者的重视。

    人一旦受七情扰动、六淫侵入导致疾病,就会身心失衡。丹道家讲筑基,就是要调理身心使气机和畅以奠定炼养的基础。如《真诠》讲:“初学且须理会安炉立鼎,慎起居,节饮食,调寒暑,少眠睡,收拾身心,惩忿、窒欲、惜精、惜炁、惜神,使四大安和,神完气壮,则此身心方成炉鼎,可谓入药之基,使无此一项功夫,则炉鼎敝漏,不堪使用,以之入药难矣。”

    《医道还元》的治身筑基之功,以阴阳平衡、气的运行通畅为目标。气通畅就能使人更好地与自然界联系起来而相应其生生之机。“阴阳既无偏胜,则气自和畅,乃可为调气之极功也。”

    “既能理之使畅,则人之气自与天地之气相合,日周流而不息,生生发育,皆赖此以成其功,无处非气化之鼓铸,即无处非阳光之遍。”

    养性

    对于培补元气的策略,《医道还元》是主张外服药物与内养精神合用的。外服药物是采用有形之药,使与人体同构的方药入于相关脏腑;内养精神是采用无象之药,从根源上培补元精元气损耗。因此,《医道还元》更强调的是精神涵养对获得身体健康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精神的调养,完全可以不依靠药物之功效。“人苟能体天地之呼吸以为呼吸,合天地之运转以为运转,无有而自无不有,不暴而自不亏,则人身亦居然一天地之消息,何待假有形之品物以治气?……但不得无上妙法,是以药物养其气。”

    调节人的精神,最主要的是要把人对欲望的追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被过度泛滥的物欲所牵系。“人同禀天地大元精,而藏于心,所以有灵气知觉,得被物欲牵累,此元精之灵气,遂引而出去,久而无所归。惟把万缘放下,寻久而元精自复,真灵永固,举众邪不能牵。”

    在道教的很多著作中,对人过度贪恋世俗生活的享受都是反对的。如家、身、心,本来都是人的基本生活所凭,但一旦过分执著于此,自会成为障道因素。执着则扰乱人的精神,消耗人的气血,从而失去健康,修道的基础就被毁掉了。《三天内解经》卷下说:“学道有家、有身、有心。有此三者,则贪欲不灭,妒害不除,神真高游,思念无感,众魔不伏,可谓有有,竟不有无,无无不容,恬然无为,不有辞辩,似顽似鄙,不生不死,无有复反,此之妙哉,深也毕矣。” 《无上秘要》卷45“玉清下元戒品”亦曰:“道学有心,则天真高逝,魔官不服;道学有家,则三毒不灭,三真不居;道学有身,则众欲不去,精思无应。”

    黄帝内经》数万言,无限医家从此出。

    二、三教平等论

    道教的整个内丹修炼过程实质上是元神功能的训练调控过程。清代道士李涵虚就有《九层炼心》的专论。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则主张:“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基于这种认识,道教炼养家与同样进行心性陶冶的儒家、佛家相互影响就是自然的了。清代龙门派高道刘一明说:“儒家存心养性,道家修心炼性,释家明心见性,三教圣人皆以心性立教。《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也说:“人物得灵明之理而为性,得其屈伸之气而为命。万物皆在性命之中,性命皆在真一之中。性命之外无道,性命之外无教。三教同出于一也。儒尽性以立命,释见性而度命,道成性以复命。

    《医道还元》的著作者是把修心作为证道修行的最核心内容的。他说:“有志之士,苟欲贞恒不敝舍炼心一法别无可期。” “人心苟能复其本真,则真常凝固,应物不息,其妙处亦如天地之发育靡穷焉。《医道还元》专以三卷论心。《天地心》论述人心与道即天地心的同源同构关系。由此,为修心即修道提供了理论支持。苟能达乎源头妙蕴,自知天地之机,即吾心之机,而治心之真机自得。即得真机以治心,则本然之真一可还,天地之心遂契合而无间。” “知真元则知天地之心亦即可以达修心之奥旨。《五气心法》论述心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人格修炼恢复先天真元之性。人心万理毕具,养得此点灵光灿烁,则五德自随欲而流举,立坐绥动不待安排布置自然各著。

    修行始终不离神气二字

    《无碍心》则论述心之不受时空拘滞的特性,主张神气合一,解放生命功能。此以包涵无所限量见其无碍,一物有遗不在并蓄之内,则仍有碍而不能达,唯此无不包,自无所遗,是以无碍也。这几部分内容本身就是三教并用的论述。《天地心》受到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五气心法》富有儒家道德哲学的色彩,《无碍心》则可见佛家心性学说的更多痕迹。

    《医道还元》中有大量三教合一的言论。在《太上道祖序》中说:“妙哉妙哉!至道渊源,统三教而一以贯之,从未有法其微而抉其奥者。夫道之人也,至微究其合,而切于人,不外身心性命。自宗旨不明于世,不知其几千载矣。”

    《医道还元》认为,人们之所以心存三教的分别是因为没有穷元知本。知本则三教皆为言心而设,本无二致。自古三教圣人,无非自修心造到无碍,因各把生平所得力之源源委委,敷之为教。论其迹则似有分,究其本源则一,乃自后世粗浅谬妄之待,袭乎道貌,并不知道之所寄安在,致愈趋愈歧,而教遂显分为三。不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三教圣人当日原不闻舍此心理立教,人果细为致求便知三教一理非分途也。 古来圣神仙佛,可与天地参者,不外一心。符天地之心,同其消息盈虚耳。人同此心,心同禀于天地,亦何惮而不求复其最初,使自见本来面目,以几于无极境界耶。

    真心参天地

    对于修心的要诀,《医道还元》强调要使人心与真一相符合。如说:“人苟心符天地之真一,其和同之气,发于情而不戾,著于视声言动,自有一种蔼然清淑气象。”“圣与仙佛,岂有异致耶?总不外完得一个真一,其功用自然流出。那么,什么是真一?“真一实质就是人的先天元神在虚静背景下显像,呈现灵灵寂寂,不被外景所转的专一状态。所以于莫可名状处,即心之所流露,可以为修心之要领焉

    对于儒家的修养功夫,《医道还元》是推崇的,他认为《大学》、《中庸》所论与佛家明见心性的大道本来是一致的,只是人们拘泥于章句,没能透过文字认识到根本。孔圣不言牟尼,而实自具牟尼。观《中庸》一书,何当不透解乎大道?特后世泥章句者自昧之耳。

    《医道还元》重视儒家的体认,认为可以作天地心解,悟到就是佛家的知空不空,道家的无无不无,都是对天地心的体悟。所以,才是儒家相传的道统。古之神圣,由诚一不二,造到至中之本体圆成,则此心寂然粹然之中,常合而不离,谓之执中允协。此中字之奥,千古神圣,历历相传以为心法即以为道统。

    对于后世儒者,不懂修养功夫,只知泥于文章字句,《医道还元》的作者认为这是把根本的东西给丢掉了从可知为儒者,养到慧光无碍,世之冠儒冠者,服儒服者,徒以文字之陈迹,炫耀于一时,实鸿毛及朝露耳。何不反而求真实之学,同登上境耶?吾愿为传士者共勉之。

    三、性命双修论

    在对长生久视实现手段的探索中,历代道教养生大家所得出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即长生之道不依赖外在的铅汞药物,而是凭借自身的精气神调控。陈泥丸认为仙有三等,最高的是天仙,达成的手段是身心合一。《修真十书》卷4《修仙辨惑论》引陈泥丸言道:“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饷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

    自饮长生酒

    在更多的丹家经典中,把身心二字换成了更专业的名词,即性命,并认为真正的大道必须是性命双修的。这种论调,自汉代萌芽,唐宋完善,在明清基本成为道教内丹学的共识。刘一明说:“若欲成道,非性命双修不可。修命之学,以术延命,复先天化后天,长生之道,固元矣;修性之学,以道全形,破虚空超三界,无生之道,亦元矣。性命双修,道法两用,内外相济,既得长生,又能无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了命了性,不生不灭,元之又元矣。”

    元代著名道士李道纯指出,性命其实是生命存在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偏于任何一方的修行都是错误的。“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嗟乎!今之学徒,缁流道子,以性命分为二,各执一边,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阴寡阳皆不能成全大事。修命者不明其性,宁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云:炼金丹,不达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诚哉言矣。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

    上述此类论述,虽是指出了性命双修的重要性,但具体操作上,仍是以术固命、以道修性分开进行的。《医道还元》在继承《性命圭旨》以来的性命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彻底的性命双修论。

    性命双修乃为三教真正法门

    与整篇作品的逻辑结构一致,《医道还原》的作者先把性命的存在与天地自然之性统一起来,这样修持性命也就是盗天地之机。“盖性命禀受于天地,人之真阳,即天地之真阳;人之真阴,即天地之真阴。天地以真阴真阳交合回旋,还归真一,而一身之化育,亦有莫可测之妙。可知人能修性复命以结金丹,其道非天地秘密之机乎?” “修持性命者,必通达此阴阳未判时奥妙,方能识性命源头。即后来修持反到先天,亦必符合此中微妙浑沦包含光景,乃可云性命合一而还元。”

    在具体论述性命产生源头时,《医道还元》用“一穴含光,分垂自见万象”来说明性命合一、大用千般的特点。对这种性命一体、分而显用的特性的详解是:“何谓一穴含光?穴者,窍穴也。人心自具一灵窍,天地真一之机,实此光者,神采发越之谓。然神采之光虽发越,其本体实收藏而内含,故坚贞不屈含光,丹书所云不神神,即此义也。何谓分垂见万象?盖一心之神光,合川之不过一粒之粟,迨神采一着,自觉光透百骸。举凡耳目之聪明,皆此神光之透达,手持足蹈,亦系此神光所充周。以一点神光分布,而一身之作止语默,悉根此而流。即造到参天两地,功满宇宙,德及万世,亦无非此一点之光,分布出来,不可谓垂见万象乎?

    天心如水,人心如茶。

    分而论之,性是命之性。“人身之内,有灵谷焉。太阳出入于其间,神龙隐约乎其下。”《医道还元》认为修行真借假成。真是性命合一后所结之真灵,假是指人之幻体而言。因为人之性命舍此幻体,并无所寄。但性对整个生命活动有绝对主导意义,性定则外缘不入扰而神魂清,由此,先天之元精日长,不生后天之浊精,到得元精充足,就是命立。

    从另一方面,命是性之命。“命基何在?耿耿元精;命蒂安归?绵绵真息。” “人禀天地之真气以生,此气常运转于周身之内,谓之真息。精津血所以修身之要液皆赖他驱策运化,乃不凝滞。”首在命宝无失,养到阴中真阳光辉发越,自然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后天反先天。

    性命互摄,融通在一起,互相为用。没有独立在性之外的命,也没有独立于命之外的性。性一动,则有命在其中;命一变,则性亦必随之移。基于这种认识,《医道还元》建立起了彻底的性命合一生命观、性命双修修行论。“命者性之基,命立而性始尽。性中之命,生发无穷;命里之性,回旋靡既。盈虚消长,互为其根;剥复升沉,迭相作用。”

    《医道还元》认为,倘言性而不知性中寓有元命之真,是犹未能见真性于杳冥内。因此,守神不使外散,则神定,可以说属于炼性;而神定则可还先天之元精,不使复变阴浊之物,就可以说是炼性以固其命根了。

    风雪途中修行人

    在性命双修的修行实践上,《医道还元》特别强调虚静心意背景下身心合一状态的获得。在恍惚杳冥之时,意识安静无求,就是“落在冥忘”。“何谓落在冥忘?此指性命复合时而言。盖性命之学,不外天地间水升火降之妙理,至虚至灵,不可以迹象求,不可以强意索,以虚无之神火下降,引起轻清之真水,两两相合,合后便于无形无迹,不上不下之间,一点真一微意,落于中宫,妙到不可知不说田地,正在恍惚杳冥间,故谓之落在冥忘。”

    在虚静之中,如何避免落入空无?《医道还元》讲述了“守有存无”的炼心要诀。“何谓守有存无?有无二字,乃道教持心要义。盖无者,万缘消散,一物不染,即空空洞洞之谓。有者,即于空洞中见出一点灵光之谓。”

    在守有存无落在冥忘之中,使此心先造到无字之一境,一尘不染,空诸一切,然后就能复其本然之所有。这就是无中生出有。这个有就是“真灵”。“试观谷之虚,当万籁皆寂时,则亦寂然存其虚空之体,一有声音,即应之神速,惟虚故能应,惟应愈觉其灵。人身上下皆实而中空,亦具一至虚至灵之地,正如冲虚崖谷,真性即寓于中。当未有感触,则寂然寥然,无声无臭,此于穆之真宰,即性之本体也。一有所感,而本体之真灵即应之,与崖谷之应声同其捷灵如何耶?” 得此真灵,就是对天地心的恢复。

    《医道还元》认为,身体是个虚器,不能长存,但隐寓于身中是有一个无形而可久、无质而不能坏的存在,那就是性命合后结成的真灵。炼得此真灵凝固,就可化作真身,由此再不随大化而转移,就是所谓的证道成真。“此真灵之形,当未凝成时,不过二五合一之真气鼓荡运行于内景耳,及至凝成真形,一出则飞行绝迹万里瞬息。”

    致虚极,守静笃,可通神。

    《医道还元》一方面强调从根本上双修性命,但另一方面并不排斥具体行功中身心调节技术的运用。如在杂念纷纭不能制伏时:“故善修持者,必于灵阳之光为识神扰动时,以中宫之真一带他下降,则识神烈火,不待制而自伏。”这是以运气治心的方法。再有:“人当万翳皆净时,将这点神光,敛而反入内景以观照,此目之神,遂不向外,是谓澄目观空,丹书回光返照,即指此也。”这种回光凝神的方法实际上与《太乙金华宗旨》是一致的。

    丹道家认为,在炼养中,只有获得那种一得永得的东西才是可靠的,才能不退转。什么是一得永得?《医道还元》给出的答案是:“盖性命初交合时,一点元阳神光勃然发越后,下而上光透乎百窍,有无微不烛景象,好比旭日初升时,倏然光腾。修持之士,功候到此,真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概,倘不复为物所累则一得永得矣。”

    可以看出,《医道还元》对性命双修合一的论述是基于作者对人生命的心气不二的认识的,对此,笔者另有专文讨论,此不赘述。

    《医道还元》的丹道炼养思想,继承了明清以来丹道炼养家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剔除了丹道修行中神秘色彩的成分,以身心性命之学论述人的超凡入圣成真之道,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该书以扶鸾的形式产生,亦不能掩盖其光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4/12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