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丹道传承

陆西星的性命双修思想

大道家园 2019-12-17 20:47:26

性、命关系是道教内丹学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内丹学甚至被称为“性命学”。有学者曾这样描述两者的关系:“道教内丹学无论是东西南北中哪一宗、哪一派,其入手功法均征性命二字上下工夫,不是先性后命,就是先命后性。”由此可见性命学与内丹学之密切程度。作为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创始人,陆西星更是将“性命双修”作为自己阐发的主要宗旨。

一、性命双修

“性命双修”是陆西星修道思想的核心。他在注解《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一句时这样说道:“上言三品相合而成不坏之真,此又言三品相依而成永固之体,所谓形神俱妙者也。夫先天元神原自不坏,但不依形身,未经锻炼,虽有灵妙,无自而显,是故学道之士,贵在保啬此身以固主人之宅舍,然而四大一身皆属于阴,则又不能以永固,必得先天真一之气以补之,然后阳里阴精,长盈长住,而不凋不残,蔚乎如松柏之青青,盖精盈则形固,形固则神安,而长生久视之道端在是矣。”

此处的“三品”指先天的元精、元气和元神,“相合而成不坏之真”即“真一”,是由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凝结聚和而成;“三品相依而成永固之体”则是以此先天真一之气补后天形身之不足而使形体永固,这样先天元神才能显示其灵通妙用。这就是所谓的“形神俱妙”。先天的元神本来就不会坏掉,但离开身体而不经过锻炼,虽然有灵妙的作用也不会自己显现出来。所以学道修仙之人要保重自己的身体,维护好元神所在的宅舍。然而,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的身体是属于阴性的,没有办法得以永固,必须依靠先天真一之气补充之;然后阳气充盈,才能使身体如松柏一样长青不老;精气充足,形体才能坚固;形体坚固,神才能安住;真正的长生久视之道是有了“不坏之真”和“永固之体”,形神俱妙。从现代意义上来阐释这段话,就是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的愉悦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拥有强健的身体,才会有快乐的精神世界;而强健的身体和快乐的精神都离不开对道(真一之气)的追求和体认。由此可见,陆西星修道思想的核心就是“性命双修”,不可偏废。

二、先性后命

宋元时期的内丹学南北二宗在阐扬“性命不二”之旨上并无不同,但在性命先后次第上却表现出了“重性”与“重命”的不同倾向,从而决定了内丹学派对于性命关系的不同认知取向。内丹学南宗是以“先命后性”为特征的,而内丹学北宗则以“先性后命”为其要旨。陆西星在性命关系问题上更接近于内丹学北宗一路,主张“先性后命”,因而主张“修道之要,莫先于炼性”。

道教界一般将南宗张伯端看作是“先命后性”的代表。其实,他的思想中兼有“先性后命”和“先命后性”两种观点,认为这两种方法都能达到“性命双修”的境界。《悟真篇》自序曰:“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意思是说,佛教以追求空寂作为宗旨,若能达到顿悟圆通的境界,就会当下解脱;道家则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领,也可以达到成仙的境地。也就是说,张伯端讲的“顿悟圆通”属于“性功”的觉悟,相当于“先性后命”;“炼养为真”而明于本性,相当于“先命后性”。然而,张伯端又看出了这两种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即若顿悟而“习漏未尽”或炼养而“未明本性”则皆不能达成性命双修之圆满境界。

三、性命双修正道

陆西星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坚持性命双修的同时,他在修性与修命的关系上明确主张修性为先的观点,他在《金丹就正篇·后序》中说:“金丹之道,炼己为先,己炼则神定,神定则气住,气住则精凝,民安国富,一战而天下定也。”

陆西星在《玄肤论·金液玉液论》具体阐释修炼方法时说:“夫炼性者,损之又损,克去己私,务使温润贞纯,与玉比德,则己之内炼熟矣。内炼既熟,然后可以临炉采药,而行一时半刻之功。及夫时至机动,则取坎填离,采铅伏汞。而坎中一画之阳,乃先天乾金也,谓之金液。以之炼形,则体化纯阳,而形骸为之永固,一如金之坚刚而不坏矣。故曰金炼玉炼。性命兼修,而形神俱妙者也。玉炼,则无为之道也;金炼,则有为之术也。自无为而有为,有为之后,而复返于无为,则性命之理得,而圣修之能事毕矣。”他还说:“夫性一而矣,何以有本性、质性之异?曰:本性者,自先天而言之,清静圆明,混成具足,圣不加丰,愚不少啬也。质性者,自后天而言之,生于形气之私,于是始有清浊厚薄之异。”意思是说,“先天之性”是性之本体,“后天质性”是情识,它会蒙蔽“先天本性”的,所以,“后天返先天”乃全真道修炼的基本法则。


陆西星又以水和泥淖的关系作比喻,说性则如水,落于后天气质,就好像水中掉入泥淖。泥水流走,但见水中之泥而不见水,泥岂能独自流行,是水使他行之,但由于水混于泥淖之中而不可见。即水落于泥淖中就丧失了水的清静本性,要想恢复水的性的圆明清静,就得去除泥淖的染污。这里的泥淖实际是指人的后天的“情识”。如何才能去除情识呢?那就必须对性进行修炼。这容易使人联想起禅宗所讲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悟即是佛”;迷时众生心性被乌云遮蔽,悟时众生云散天开洞见真如佛性。在这里可以说,陆西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禅宗的影响。张伯端就在强调性命双修时曾说:“性者,禅也。”禅宗强调心性的思想对全真道的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在陆西星看来,对性进行修炼的最好的办法乃是排遣欲望以澄清神明。他说:“周子曰:无欲故静。所谓无欲,即遣欲之心也。”;“凝神之要,莫先于澄神,澄神之要,莫先于遣欲《清静经》言: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据此可知,陆西星所主张的遣欲澄神之法,融摄了儒释道三教的相关思想,不仅继承了是道教传统的清心寡欲的内容,而且还吸收了宋明理学的“无欲固静”思想,更具有佛教的去迷存真的理论。

陆西星主张炼性的过程是顺应了大道无为的特点,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又将这种过程追求的结果比作玉的温润贞纯,可谓具足了思维创意;还将先性后命的思想阐述为只有“内炼熟矣”后,方可“临炉采药”,即是说在修命之前必须有修性的功夫次第;陆西星进而称此二者为无为之道和有为之术。

关于无为之道与有为之术的关系,陆西星在《金丹就正篇·后序》中说:“百日而清修,片晌而得药,十月而行火,脱胎神化,改形而仙。”此处的“百日而清修”就是修清静无为之道,即“修性”;而“片晌而得药”则是临炉采药之有为之术,即是“修命”。

四、了性了命

陆西星继承了传统的“性命双修”思想,倡导“性命不二”的精神,同时强调“先性后命”的修炼顺序。与此同时,他又将内丹修炼功夫看成是“了性”(修性)和“了命”(修命)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又被称作“玉液炼己”与“金液炼形”。陆西星认为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形神俱妙”的神仙境界。

在《玄肤论·金液玉液论》中,陆西星说:“丹法有金液炼形,玉液炼己之说,其旨安在?曰:‘夫道者,性命兼修,形神俱妙者也。金液炼形者,了命之谓也。玉液炼己者,了性之谓也。何谓玉液?玉者,温润贞纯之喻。金者,坚刚不坏之称。”此处的“金液”、“玉液”之喻,实际上是将修性与修命作了形象的描述。

丹药有内外之分,“内药”是“玉液”,“外药”是“金液”。陆西星说:“诸丹经之言药者,有内有外,不容无辨。上阳子云:外药者,色身上事也;内药者,法身上事也。内药了性,外药了命,内药无为无作而实有,外药有为有作而实无。又内而非外,则丹基不立;外而非内,则圣果不圆,二者相须,其用始备。” “上阳子”指元代高道陈致虚,他是元代中后期南北二宗合并的倡导者,其丹法属道教南宗阴阳双修派,且又以全真嫡传自居。陈致虚的观点是“内药了性,外药了命”,这一点也被陆西星所继承。所以,内外药的作用不可缺一,只有两者俱全才能解决生死成仙的问题。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内药无为无作而实有,外药有为有作而实无。”这句话道出了内外药最为根本的区分,也阐明了内外药最为根本的互补。内药是修炼无形无象的元精、元气、元神,其炼养的过程亦是无形无象,但却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甚至其成果可形诸于人之身体发肤;外药是采集天地自然中的有形有象之物,成有形有象之丹,但目的则是入于无形无象的精、气、神中,发挥返本还元的补益作用。可见,性与命,有与无,内与外,虽是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却也实是相依共存、互补共生的,这也正典型代表了陆西星的性命双修思想的基本特点。

性则如水,落于后天气质,就好像水中掉入泥淖。泥水流走,但见水中之泥而不见水,泥岂能独自流行,是水使他行之,但由于水混于泥淖之中而不可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2/14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