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丹道传承

闵一得内丹养生思想

大道家园 2019-12-17 20:29:10

闵一得内丹养生思想

吴大振

修道者通过治心炼性,修身了命,达到身世两忘,即由后天返先天,复归先天真元真一的身心状态时,用之医世,出神入化。小用小效,大用大效,近则影响一家一村,远则影响一县一郡,推及国家与天下。

闵一得是清朝著名的高道。他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中外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不少。如(德国)卫礼贤和(瑞士)荣格著的《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该书认为闵一得订正的《吕祖师虚无太乙金华宗旨》(又称《太乙金华宗旨》)中的养生功法所体现的主要精神,即由识神返回元神的修道过程,与分析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人的心灵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础)不谋而合,它给分析心理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国内,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四卷第十一章第五节中《闵一得及其所著<古书隐楼藏书>》,从哲学、内丹学混同的真一真元论,虚寂静笃的返还论,以通关通窍为要著的内丹说和开启天目说等四个方面来简要叙述闵一得的思想。

盖建民《闵一得与道教“医世”思想》,阐述了闵一得治身即治世的医世说。欲治理世间,先治心,接着治理身,然后推及家——国——天下,达到内则用以治身,外则用以治世的思想,反映道教修身济世利人、出世与入世并重的特点,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珉、潘显《论闵一得的道教美学思想》认为,真元、真一是道的本原,天、地、人都是真一所生。人修道,就是耍还本返源,找回失去的真元、真一,它体现了追求生命道的美。同时还从时间久无疆、空间大无外两个方面表达道的无限永恒和美感。刘焕玲《试析闵一得之龙门方便法门》讲述闵一得的龙门方便法门,孔永劫《闵小艮与西竺心宗刍议——兼与南怀瑾等商榷》叙述闵一得西竺心宗的思想。景扶明《闵一得丹法中的双修内容》与于劲松《北宗阴阳丹法——也谈闵一得丹法中的双修内容》从阴阳双修来阐述闵一得的思想。

当今学术界对于闵一得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美学、医世说、阴阳双修等方面进行,对他的挖掘还有待深化,尤其需要从道教内丹养生的角度来进行专题研究。本文着重阐释阂一得内丹养生思想的主要特点,以求教于方家。

为了便于把握闵一得思想,先简要介绍其人及著作。闵一得姓名苕蒡,字小艮,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吴兴望族。根据《金盖心灯·卷七·牧斋公传》,他的远祖牧斋公,讳逊,字子谦,明朝高士。闵子谦的祖父,讳德源,入赘黄氏,父亲讳衍,继黄氏。牧斋公还有四个兄弟,都姓黄。公因堂叔讳天福无子,归继宗嗣复阂姓。闵一得的父亲,闵艮甫先生,讳大夏,字位思,乾隆甲子榜魁。闵小艮号懒云,这跟他出生时其父所做的梦有关。闵一得在《自述》说:“余初生,先慈梦见天陈,下一红灯,约有三尺许,恍若照顶直落,冉冉到胸际,以裾承之,携入室,腹大震,遂分娩,时先严假寐书室,见道士三人,貌清癯,一老叟,二少年,一少年呈名纸曰:‘家师至矣。’接视之,朱纸一片,上署曰‘贝懒云’。老者向前稽首,遽入内,急止之,忽不见。仆妇陈兑二扣扉曰:‘起起,主母已生产,男也。’是时先严心知为贝叟降生矣。

根据《洞霄潘志》,南宋时有位高道贝大钦,号懒云,奉诏主持洞霄宫。因此闵艮甫又叫他懒云。闵一得幼时体弱多病,因礼事天台桐柏山高东篱律师为师,皈依龙门,派名一得。又被称为补之先生。他还自称金盖山纯阳宫总司事晟溪。闵一得师从鸡足道者、高东篱和沈轻云等人。知名的弟子有高阳桂、闵阳林、薛阳桂、蔡阳倪等等。

阂一得的著作宏富,主要收录在《古书隐楼藏书》和《金盖心灯》。为什么取名《古书隐楼藏书》根据《金盖心灯·卫正节先生》日:“先生姓卫名富益,松江华亭人,子春子之外孙,志存忠孝,以明性理为己任,著作颇多,理参《周易》,义准《春秋》。宋衰不仕,设教石泾塘,开白社书院,当时从学者三千余人,宋亡隐金盖,负笈相从者犹千计,为筑书隐楼、云根、云窝、雪心等居(鲍廷博注:按书隐楼址即今所建古书隐楼是也)。”卫正节建立书隐楼图书馆。后来馆遭毁,后又在原址创建古书隐楼,它是龙门派云巢支派藏书的地方。闵一得在此收集和编纂书籍,因此称为《古书隐楼藏书》。

现存闵一得著作主要收藏在《藏外道书》第十册之《古书隐楼藏书》。《古书隐楼藏书》包括《碧苑坛经》,《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辩难前编参证》,《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辩难后编参证》,《阴符经玄解正义》,《太乙金华宗旨》,《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清规玄妙》,《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等35种。

在《古书隐楼藏书》,闵一得不是简单地收录了一些来自师传或从民间访求所得的珍贵典籍,而是在篇章字里间,更多地付诸了许多自己的见解。而在《就正录》、《与林奋千先生书》、《翠虚吟》等中看不出。从这一角度出发,本人以为闵一得在《古书隐楼藏书》中加入自己的见解有31种,但薛阳桂在《梅华问答编》说,他是继承闵一得的思想并发扬它,可以把它看作是他的观点延续。

《金盖心灯》八卷,闵一得前后共花了十余年才完成。心灯大概取佛教传灯之义。闵一得在嘉庆间撰著《金盖心灯》八卷(约成书于嘉庆十五年),卷前,首列《道谱源流图》,以老子为道祖,以吕岩为道宗。在吕岩之下,分列刘海蟾、张伯端至白玉蟾等南五祖之传系,和王重阳至北七真之传系;继列龙门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之传系。全书以六卷篇幅,重点记述龙门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传人的事迹,人各为传,共九十九人,加女道,共一百零六人,后两卷为金盖山名贤、高人、善士、高僧等之传记,共六十四人。

所据资料《晋书》、《余杭县志》、《樵云记事录》、《白漾渔人间见》、《三江诗史》、《闵氏家乘》、《闵庄懿公诗文集》等五十二种,主要有王常月所纂《钵鉴》,扬氏逸林多采之、范青云所纂《钵鉴续》,吕全阳纂刊《东原语录》和纂《白云同门录》,以及陶石庵所纂《金盖云笺》等。《金盖心灯》参考了正史、地方志、文人日记和族谱等多种文献资料,保存了龙门许多珍贵材料,是研究明清龙门派的重要参考资料。接着阐释闵一得内丹养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1. 佛丹同证

    佛丹同证,就是用佛教术语来阐释丹道。佛丹同证是闵一得内丹养生思想的显著特点。晏端在《贝懒云先生传》说:“《书隐楼藏书》二十八种及《还源阐微》以儒释之精华,诠道家之元妙,言言口诀,字字心传,俾有志者循序渐进,自有为以造无为,不至昧厥旨归。”用儒佛解道,释道融合尤其明显。

    佛道融合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起初由于势单力薄,不得不依附于土生土长的道教。魏晋,随着玄学的发展,佛家则用更多的老庄玄学来比附佛教教义,使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势力的强大,发生了佛道冲突、夷夏之辩。与此同时,道教也吸收了许多的佛教教义,如陆修静在改革天师道时,大量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五道轮回、生死轮回等教义教理。隋唐时,儒、释、道三教并存。

    唐朝,重玄派成玄英、王玄览等人援引佛教的玄、空等思想阐释老庄哲学,成玄英认为道的本质就是“虚玄”。司马承贞在主静和坐忘等修炼方法上吸取佛教的止观、禅定思想。南宋时,全真教王重阳在《重阳全真集·答战公问先释后道》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佛道同源归一。元初道士李道纯用禅宗的清妄念、幻缘之说讲述修仙之道。明代伍守阳主张仙佛合宗,阳道生《真诠》认为,修性则命在其中,性命一体不二。修道有渐法和顿法二种,《真诠》推崇顿法,深受禅宗影响。闵一得继承和发扬释道融合的传统。

    闵一得自称际莲子、发僧际莲氏、定梵氏,精于西竺斗法,他的斗法来自云南鸡足道者。鸡足道者来自月支,隐于云南鸡足山,无姓名字号,自称野怛婆图,汉语的意思是求道士。后来王常月赠姓曰黄,命名守中。闵一得不仅订《碧苑坛经》,还自纂《雨香天经咒注》(包括《大洞玉章经·四言古本》,《大洞玉章经·三言古本》,《大洞玉章经·五言古本》,《大洞玉章经·五言苏本》,《大洞玉章经·七言古本》),《智慧真言》,《一目真言注》,《祭炼心咒注》,《持世陀罗尼经法》,《佛说持世陀罗尼经注》,《密迹金刚神咒注》,《大悲神咒注》等书。一个高道自称佛教徒,而且同时拥有好几个佛教称号,据我所知,闵一得是第一个。他不仅精于佛法,而且常用佛教语言来解释丹道。例如《太乙金华宗旨》在解说“凝神入气穴”的回光过程中,回光可分为三层:涵养本原,添油接命;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蛰藏气穴,众妙归根。每一节都具有三节。当涵养指初静时,翕集也是涵养,蛰藏也是涵养。到后来,涵养也是蛰藏,翕集也是蛰藏。中间一层一样。

    在这里,涵养、翕集和蛰藏三者之间的关系就用佛教的空观、假观、中观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三观先空,看一切物皆空;次假,虽知其空,然不毁万物,仍于空中建立一切事;既不毁万物,而又不著万物,此为中观。当其修空观时,亦知万物不可毁,而又不著,此兼三观也,然毕竟以看得空为得力。故修空观,则空固空,假亦空,中亦空。修假观,是用上得力居多,则假固假,空亦假,中亦假。中道时亦作空想,然不名为空,而名为中矣。亦作假观,然不名为假,而名为中矣。至于中,则不必言矣。”。

    还用“定慧”来解释道教的“水火”,《梅华问答编》:“慧澈曰:定、慧为水、火,是否我家之定、慧乎?雷师曰:定属水,慧属火。定者,定其心;慧者,用其神。心中有神,神属火。闲杂思虑是识神,谓之凡火。不著色相之神是元神,乃真火,谓之慧光。其所以用定、慧者,一义两用耳。盖能定其心,神不着于色相,谓之慧觉,定心而慧,照即是觉。而常照以水而济火,即是照而常觉。”

    道教内丹学的目标是得道成仙。在《天仙道程宝则》中,用佛学语言来指代丹道术语。如第一宝则“圆明”指“心性圆明”,第二宝则“圆净”指“持戒圆净”,第三宝则“圆精”指“精进无间”,第四宝则“圆庸”指“庸其蹊径”,第五宝则“圆一”指“专气致柔”,第六宝则“圆寂”指“一尘不染”,第七宝则“圆照”指“凝神入穴”,第八宝则“圆觉”指“端坐习定”,第九宝则“圆镕”指“如鸡抱卵”。

    《藏外道书》第十册所录《古书隐楼藏书》共571页,其中有关佛学的专论《碧苑坛经》、《雨香天经咒注》、《智慧真言》、《一目真言注》、《祭炼心咒注》、《持世陀罗尼经法》、《佛说持世陀罗尼经注》、《密迹金刚神咒注》和《大悲神咒注》占去138页,将近四分之一,再加上《天仙心传》等其他著作中有关佛学的阐述,比例更大。这跟清朝另一位道教学者刘一明形成鲜明的对比。刘一明主张以易阐道。刘宁在《刘一明修道思想研究》中说:“《藏外道书》第八册所录《道书十二种》正文共705页,其中易学专论《周易阐真》和《孔易阐真》占去170页,为四分之一,如果再加上其他有关易学的论述,分量更重。”

  2. 儒丹相通

    闵一得丹道思想,融合儒、释、道,深受儒学的影响,闵一得在《阴符经玄解正义》中主张道家的“清静铅汞”相当于子老子所说的“洁净精微”,全真教的丹相当于儒家的仁。《上品丹法节次》认为,道教的炼己存诚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之意。阂一得在《遗言》中说:“孝悌是立身根本,不孝不悌不可为人”。从这些中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等于全真的“丹”,修道者在行、住、坐、卧时要“惩忿窒欲”,修丹者同样需要维护和遵守仁、义、礼、孝悌等儒家伦理思想。有人以为沈轻云是“由儒入道”,闵一得尤其受到沈轻云的影响。

    有关沈轻云的事迹,《金盖心灯·卷四·沈轻云律师传》说:“(师)究心儒书、耽性理,参《周易》五十余年。其得力在慎独,其致功在真诚,步趋语默,未尝心离中正也。晚岁通神知未来,洞悉三教一贯而谦让不自盈,亦未尝预示可否。人问吉凶悔吝,但据理以答之,不涉神异。……师尝语人曰:有道德者有神通,无道德者无神通……关尹五千惟明道德,可知道德,体也;神通,用也。取其用而遗其体,适成其为妖孽。君子则不然,廓其真灵,养其真气。积之宏、畜之久,及时流露,有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之妙。”

    从上可以看出,沈轻云认为,有道德者才有神通,无道德者无神通。道德为体,神通为用。学道中,正心为要务。沈轻云教人有十义,曰忍辱,曰仁柔,曰止敬,曰高明,曰退让,曰刚中,曰慧辨,曰勤,曰信,曰廉。这十义也集中反映了沈轻云的儒家思想。闵一得谨受行持三十余年,并赞叹其师道行高深。

    闵一得的儒家思想还表现在他的龙门方便法门上。根据《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第十一代闵大宗师传》记载:“沈师羽化金盖山,师遂主之。闭关修道,……遂启龙门方便之法,以三教同修。儒者读书穷理,治国齐家;释者参禅悟道,见性明心;道者修身寡过,利物济人。至律、法、宗、教四宗及居家出仕、入山修道、寻师访友、蓄发易服,均俾有志者自然而行。其大旨以五伦八箴为体用,盖圣贤仙佛无不由五伦八箴而证果焉。故曰龙门方便法门。”闵一得开启的龙门方便法门的宗旨是以五伦八箴为体用,成仙可由遵守五伦八箴而实现。

    闵一得内丹学思想,是以炼性还虚为主。他以为学道人正心为第一义,“学知尽心穷理,自克原始返终,是知行并进之学。……身心不二,是为脚踏实地,能自第一着。实实体返,体还,玄关自开;玄关一开,金丹大道修复,不落虚妄。”“致开之诀,端自克己第一着始,克己功法,端自净心除妄始。”又说:“实见此心,即天地元气中之元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道曰道心,在佛曰佛心,在儒曰天心,原非指夫肉团之心也,肉团之心,但能生血而已。”从中可以见出,他的这个说法,与王阳明的观点没有不一致。

    闵一得在《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辩难参证》说:“谨按佛乘原不以识神为心神,后代禅学,不明佛旨,乃以昭昭灵灵为心,认‘识’为真,夫岂达摩即心即佛之旨哉!《唱道真言》,专以炼心为主者,盖以心即是道,而心为识神占居,故须加功炼死其识。识死,道心乃见。识心,是轮回种子;道心,乃金刚不坏之神,寂体《金刚》、《圆觉》、《华严》、《楞严》,何尝以识为真哉!”《读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管窥》说:“治心之法,不外刚健中正四字。”

    正心还须读儒家经典,才能明心见性。《梅华问答编》谓:“学问之要又在乎读书明理。……然而,读书必先读儒书,方明得道理亲切,学始有根源,所以四子(指《四书》)、《五经》人人所必读者也。”总而言之“千言万语,三教经书,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无非治心一法。”又说:“心明乃能见性,故学以明心地为澈始澈中要著。”

    有人认为,道教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超脱,治国平天下乃真人之余事,将社会现实放在第二位,属于出世精神;儒家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属于入世精神。闵一得认为,修道既出世又入世,也就是说,既修身又治世。闵一得把出世和入世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说:“要知天地无心,非块然两大也,言其自然之道耳。作善而百祥随之,作不善而百殃随之,皆自然之道也。而致殃致祥之柄,乃自人操之,而天随之,是可见人有转移造化之力矣!……转移在人,而藉有转之、移之之人。一气转,而人心皆转;人心转,而天心亦转矣。”“以之医世,出神入化。近则一家一村,远则一县一郡,推其极则四大部洲,无不调摄于此方寸之中。消其灾渗,则无水火、刀兵、虫蝗、疫役,正其趋向,则俗无不化,人无不新,民安物阜,熙熙然如登春台。小用之而小效,大用之而大效,道如是也,而用之则存乎其人。

    闵一得认为,修道者通过治心炼性,修身了命,达到身世两忘,即由后天返先天,复归先天真元真一的身心状态时,用之医世,出神入化。小用小效,大用大效,近则影响一家一村,远则影响一县一郡,推及国家与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修道者也同样身世同治,既意诚心正,心正身修,身修家齐,家齐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不只是单单个人的解放,还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修道者通过内炼外养,培养真元,先治以身,次治以心,最终修真证果,达到无为济世之目标。怎样才能达到修身治世?三千功八百行,关键在于造化一心。《泄天机》云:“即身即世,即世即心,……是以世治愿始圆耳,其法备于吕祖三尼医世功诀。……吾宗乃全真,全真末后大着指此步也。是以道凭行进,功赖德圆,故有三千功八百行之积。然以在下匹人,功由何积?行由何圆?惟此别传,不劳丝力,不费一钱,只与造化一心,即身以理,但具恒诚而无息。行无不验,功无不圆。其诀至简至易。”

  3. 戒丹同修

    在这里戒指清规戒律。道教戒律指道教约束道士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规戒和律文。后来道教又把戒律与修仙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修道者不持戒,无缘登仙品。戒律成为成仙得道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持戒是得道的根本,只有依戒行持,才有可能实现道教的根本信仰。闵一得在《碧苑坛经·戒行精严》中论述得最为集中,表达的也最为明显,称“这个戒宇,是降魔之杵,能镇压妖邪;是护命之符,能增延福寿;是升天之梯,能礼三清而超凡入圣;是引路之灯,能消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宝筏,能渡众生离苦海;是慈杠津梁,能济众生出爱河。诚修行人之保障,为进道者之提纲。仙佛无门,皆从戒入”《碧苑坛经》认为,清整戒律,端正道风,强调“戒行精严”,并对此作了诠释,即“降心顺道唤作戒,忍耐行持唤作行,一丝不染唤作精,一毫不犯唤作严。始终不变唤作持戒,穷困不移唤作守戒”。可见,道教戒律在广大道徒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被历代道教徒所重视。

    戒律对于宗教,就像校规对于学校、法律对于国家一样重要。宗教经典教理阐发其核心思想,而戒律则为落实教理的首要,如果没有对于戒律的严格持守,宗教就难于发挥其对于人格的提升与救世的功能。道教戒律在道教占有重要地位。东汉时期,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与张角创立太平道,此时尚无正式的戒条,大多以神谕方式出现“道诫”规范人心,《太平经》中有警戒人们不可贪婪财物和沉迷女色等戒,《老子想尔注》中强调奉守“道诫”的重要性。“道”是一,“守一”的具体方法便是遵守道诫,“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天师道的《想尔九戒》对规定行持之事才有明确的条列,被视为最早的戒律。南北朝时,天师道的《想尔九戒》则进一步具体化和世俗化为老君二十七戒,甚至老君说一百零八戒。隋唐北宋时,道教戒律亦得到了系统的整理与编篡,如张万福之《传授三洞经诫法篆略说》,朱法满亦作《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天禧年间,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纂“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其里面收有化胡经十二戒、初真十戒、清戒、上清大洞戒、灵宝戒、八戒等等。南宋后至明中叶,出现论述道士之修行要则及其生活规范的全真道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与金丹南宗白玉蟾的《道法九要》。

    丘处机制定《三堂大戒》,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即由初真戒、中极戒与天仙大戒三部分组成,它是全真道授受传承的根本戒律。起初,这些戒律秘密口口相传。至明末清初王常月乃变此旧制,而改以公开传授。明清以后,道教日趋衰微,道教戒律也日渐松弛,道门戒律失去了它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掌教后,马上意识到道教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力图整顿革新。针对当时道教组织松散、戒律松弛之弊、道风不纯等问题,撰成《道门十规》。

    明末清初,由于玄风颓蔽,邪说流行,王常月以振宗兴教、光复全真祖风为己任,用重整戒律为主要手段来振兴龙门派,他在继承《全真清规》等戒律思想的基础上,著《初真戒说》,其弟子施守平根据他在南京说戒的记录整理而成《碧苑坛经》,闵一得订《碧苑坛经》。闵一得继承和发扬《碧苑坛经》。《碧苑坛经》共22篇,既讲修炼次第,又讲修炼方法。提出入道学仙,须按心法真言、皈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缘、戒行精严、忍辱降心、清静身心、求师问道、定慧等持、密行修真、报恩消灾、立志发愿、印证效验、抱命延生、阐教宏道、济度众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功德圆满、参悟玄机等二十二要,以此修行;并须严持初真、中极、天仙三极道戒,以戒、定、慧为渐进之基。

    实际上,闵一得是将内丹修炼理论贯穿于戒律说中,强调明心见性,认为“命在性中”,明心见性须从持戒降心、日常行动中去用功,性见则命在,亦是得道。除了《碧苑坛经》,闵一得的戒律思想还表现在《清规玄妙全真参访外集》和《清规玄妙全真参访内集》,《清规玄妙全真参访内集》包括《学道须知》、《戒食铭》、《紫清真人清规榜》、《长春真人清规榜》、《长春真人执事榜》、《清规榜》、《执事榜》、《长春祖师垂训文》等清规戒律。闵一得强调在修丹过程应遵守戒律,如在《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把《女真九戒》列为第一则,可见戒律在修道过程中的重要性。

    女真九戒》日:“孝敬柔和,慎言不妒;贞静持身,离诸秽行;惜诸物命,慈愍不杀;礼诵勤慎,断绝荤酒;衣具质素,不事华饰;调摄性情,不生烦恼;不得数赴会;不得虐使奴仆;不得隐善扬恶。” 炼丹成仙是内丹学的目标,学仙要学天仙。闵一得在《天仙道戒忌须知》中认为,学天仙道的戒忌有1 6种:迷不知止;断续不专;未足为足;不信因果;人我山高;淫心不断;吝伐不除;得失念生;动静有间;行不由人;耽于闲逸;致功克期;净秽自画;泥古律今;身心意任;礼仪荒忽。如果不遵守这些戒忌,就无法成就天仙道。

    综上所述,闵一得通过佛丹同证、儒丹相通及丹戒同修等特色来显示他的主要内丹思想,对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道教内丹养生思想具有重要作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命越来越重视,养生思想成为时代话题。其养生思想简便易行,对当今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修道者通过治心炼性,修身了命,达到身世两忘,即由后天返先天,复归先天真元真一的身心状态时,用之医世,出神入化。小用小效,大用大效,近则影响一家一村,远则影响一县一郡,推及国家与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2/12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