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道家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荆十三 2024-05-29 19:58:31

道德经》第六章写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在这段经文中有两个文字不太好理解,一个是谷神,另一个是玄牝。

高亨引河上公注:“谷,养也。” 那么,“谷神”就可以理解为生养天地万物的神灵。它实际上指的就是道,或者它是道的另一个称谓。所以我们就不能将“谷神”理解为具有人格意志的神灵。

微信图片_20240529200635.png

牝,雌性,或母性。玄字不太好解,有人解释为微妙。但经文中还有“玄德”这个说法。“玄德”指的是道所具有的品德。如果将它解释为微妙的品德,显然欠妥。

“玄德”既然是道的品格,那它就代表宇宙间最高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可以“玄德”理解为最高远、最幽深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玄牝”理解为最高或最深沉的母性。实际上“玄牝”也是道的另一个称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生养的意思;神,指“道”之神妙。两山之间空灵虚无,好像什么也没有。看似中空而无物,其实是空中生有,蕴藏神奇的妙用。玄,也写作元,起始之意。形容事物微妙难知、幽深不测的状态。牝,指雌性动物的生殖器。玄牝,即万物起始之源,就像山谷之中空无一物,却有所涵盖包容。

“谷神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玄牝之门”说明“道”的生生不息。似静实动,似虚而实,善加把握,则会妙用无穷。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在空灵虚无之中而生妙有,便是天地万物生命源泉的根本。虽然中空无物,却是产生宇宙万物的起始。

“道”在天地之先,用“谷”说明“道”的既虚又实;用“神”比喻“道”孕育宇宙万物的绵延不绝。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途径。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说“道”的运转延绵不绝,用之不尽。勤是尽的意思。绵绵若存,沿流不止。形容“道”的玄妙深远,因应无穷,永不枯竭,永不停息。这是一种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其作用无处不在、无穷无尽。这种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其实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二、道有什么特殊性质

为什么老子一会儿称道为“谷神”,一会儿又称道为“玄牝”呢?老子认为道对于对天地万物有生养之功。水谷养人,古人称农神为稷。那么“谷神”就是生养之神,道生养天地万物,如同谷米生养人类。所以能将道称为“谷神”。

道生养万物,可以类比于母亲生养子女。自然界中,具有生养之功的都是雌性,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再没比有道更伟大的母性了,所以老子称道为“玄牝”。

如果“谷神”、“玄牝”只是道的另一种称谓。那么,第六章的文字主要是讲道的特性。

万物的生养之神永恒存在,最伟大的雌性是天地万物的母亲。似虚似实,若有若无,但却拥有取用不尽的能量。

对于“緜緜”二字,有人解释为连绵不绝的样子。这显然是因为将古代“緜”字等同于现代的“绵”字了。高亨认为“緜緜”犹冥冥,是不可见的形容词。我们认为高亨的解读更契合经文本义。为什么呢?

经文中出现了难解字,我们就不一定非要把这两个字的意义搞清楚才算。我们知道这段经文主要是讨论道的特性。那么,我们就要结合经文中论述道的特性的其他的内容,来体会“緜緜”二字究竟要概括到底哪些特性。而不能一头扎进两个文字中出不来。

微信图片_20240529200639.png

三、经文中关于道特性具体论述

经文第四章也论述了道的特性,它是这样说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在这段经文中,老子讲了道的两个特性。一个是“冲”,也就是虚。老子有时候也用无来表示这个特性。这个特性的实质是什么呢?他的意思是要说道不是人类经验的对象。老子虽然认为有道,但他又指出道不能被我们感知觉官能经验。

道没有形体、颜色可见,没有实质可以触摸, 没有声音可以听闻。我们不仅反问:没有形体、没有实质、没有声音,那不就是无有、无物吗? 对于经验主义者而言,不能被经验的事物就是无。

但是,老子认为道虽然不被感知觉经验,但它是实在,并宣称道是以“无有”、“无物”为形式的有。老之称之为“无物之象”、“无状之状”。这样,道就是一个又有又无的混合体。

如果我们认道是有,可它又不能被我们经验到。不能被经验,我们凭什么说它是有。如果我们认道是无,天地万物便没有了原因和根据。所以道又应是有。

这样,如果我们说道真实存在,可是我们又无法经验到它,于是又不能断定它真实存在。如果我们说道不存在,但是天地万物又需要这样一个母性的支持,所以只能认它是真实存在。这样一个特性就概括为“湛兮似或存”。

第六章中“緜緜若存”概括的也是这样一个特性。意思是说道似有又无,似无又有。经文中又称“唯恍唯惚”,“窈兮冥兮”。真可谓扑朔迷离。

老子当时就有朦胧的辩证思维,但当时没有主观,客观一说。没有这个词!所以他用“有”和“与”来替代。“有”就是主观的认识,“无”就是客观的存在。

简单解释第一章就是,盘古开天地,啥都没有,啥都不认识,两眼一抹黑。(无,天地之始)慢慢人们开始研究,学习,积累,找规律,命名。才有后来的山川,星辰大海,鸡鸭鱼肉,春夏秋冬(有,万物之母),但老子意识到,我们主观给这些万物取的名,找的规律,并非本源,只是暂时的,如同现在说的,相对静止。

微信图片_20240529160905.png

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主观的。想到这些,你就很容易理解,道可道,非常道。

但老子思想里还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去解释万物。加上他有朦胧的辩证思维。所以他想到从主观(有)和客观(无)

两个角度看世界!即试图找到万物的本源,又不断归纳总结万物展现在人面前的表象。他越想越糊涂,越想越深奥,才有同出异门!众妙之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79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