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道家

《道德经》第25章 怎么理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荆十三 2024-05-29 18:39:31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东方哲学瑰宝的经典,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做人处事的道理。其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一句话,更是包含了大道至简、万物皆有起源的哲学思想。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全方位解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词句选择以帛书本为主体)。

微信图片_20240529195432.png

此章是老子象比思维定式运用的延续,不过此章只是“象”的部分,而“比”的部分如第二十三章一样仍然在第四十章。不过不是该章的全部,而只为一句抽象难懂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而设定的。意思是,天下的具体有形之物产生于实有状态之中,而实有状态产生于空与虚的抽象状态。“有”,指自然的可感的具体事物。“无”,指抽象的理性的存在,包括空与虚。空,即人类的基本需求设想。虚,指人类思维结果。对这两个概念在前面的有关章节中已经有所论述与交代,不再赘述。

本章所描述的就是第四十章这句话的“象”。天地万物产生于一个抽象的道理,道理产生于事物的本质规律这样一种观点。

此章是《道德经》中比较难以理解的一章之一,因为即使看了古人的注解与解读,对很多语句要表达什么,一直没有定论。所以此章属于争议比较大,争论特别多的一章。同时,此章也是在解读上需要根据一种逻辑而有所突破创新的一章。

若想弄明白这个“象”与第四十章的“比”的关系,不妨先从一个问题的思考开始。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整个宇宙(古人指天地),还有其他东西存在吗?从逻辑上说,没有了。但是老子非要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思是说,有某种事物相混合而形成,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如果这种东西存在,他只能是形成天地的基础性材料。那么这种材料是什么?为什么是“混成”?既然是混成,是什么与什么混合而成?人类的历史那么短暂,更何况古人科技又不发达,他们对天文及宇宙的形成又怎么能知道呢?我肯定他不知道。这就引发另一个问题,老子所说的“物”到底是不是物,如果不是物那应该是什么?我认为天地才是物,而在天地产生之前的“物”不是物,而是一种道理,从本章后部分能看出来,这种混合之物指的就是道,此处的道就指道理。

那么这个“物”就是比拟化的修辞手法,可以理解成一种存在(道理也是一种存在)。那为什么要混成?根据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揗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描述,这里的“混”不是物质相混,而是各种感官的感觉相混而为一,成了感觉上感受不到的抽象事物,这种事物就是形成的道理。说它是事物,因为他作为道理的确是一种存在。说明老子认为抽象的道理在世界存在之前就存在了,然后才有世界万物,才有各种事物存在的可能,而不是先有实物,然后才有道理。这就是有人认定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的来源,认为老子塑造了一种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客观精神,这种精神决定物质的存在。这是老子的最基本认识论,与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精神的论述恰好相反。

其实,面对这个问题今天的人也很难回答。世界上先有道理不太可能,但是,如果说先有世界的本质,后有物质世界总该没毛病吧?因为道理是人类的认识结果,而世界的本质是人类的认识对象。认识结果不能先天存在,可认识对象总可以先天存在吧?道理虽然是道,事物的本质规律也是道,世界是先存在本质,还是先存在天地?这么问就跳出了唯物唯心的框框,可是仍然难以回答。但是老子的确有明确答案,这就是老子自相矛盾的地方。本来是唯心主义的,但最终还是归结到唯物主义阵营。

老子的确给出了明确答案(暂不论他的对与错)。

老子认为那种存在于世界之前的道理,它是存在的。他脱离开可感的有形的世界,寂静而自由地存在着,独立而不改变自己存在的状态,人们可感的是世界在周而复始的旋转,实际上是一种道理在引领着世界在周而复始的旋转,如日月星辰一样不出现一点偏差,可以说天下万物都是由这个道理所生成,没有这个看不见的道理,可感的事物就不会存在,这个道理相当于可感事物的母体。因为在老子看来,没有道理的存在,世界就不会产生。所以,道与世界构成了母子关系。所以老子说“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就是这个涵义。

老子猜测了这种道理的先行性,但是只是预估,并不确定。也许有这种预先的存在,所以才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我不知道他的名和字,为它取字称为道,我又勉强为他取名叫做大。合起来便是“大道”,大道就是天道,就是在世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先天的道理。

道理无处不在,而世界并非无处不在。有多大的世界就有多大的道理,但是没有世界的地方也事前存在着道理,所以道理比世界大,这就是给道取名“大”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240529195436.png

在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个物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它是浑然天成的。这个物体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事物,却可以衍生出宇宙万物。

一、从宇宙观的角度来解读

从宇宙观的角度来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表达了宇宙形成的观点。它暗示着在天地诞生之前,已经有一个物体存在,这个物体具备了衍生万物的潜力。这与现代科学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由一个原始的、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点爆发膨胀而来。这个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中的“物”。它具备了所有的物质和能量,然后经过数以亿年的演化,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

二、从人生观的角度来解读

从人生观的角度来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存在是第一位的。只有先存在,才有可能衍生出各种事物。这与佛教中的“缘起性空”理论相呼应。其次,它还告诉我们,做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强求。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人也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过度执着。这与道德经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道不是物,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也没有讲“道是怎么出生的”。所以,这一段是对十四章的补充:

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大道无形。道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物是什么,是属性。我看到桌上的水杯,其实并没有看见真实的水杯,而是看见的水杯的色相。与“白马非马”的洞见一致。六祖讲“仁者心动”,风不是风,幡不是幡,都是你内心冲动的感觉,万物唯心。当然,这些对于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对于去除执着有点用。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是一个名相,所以不是常名,道不居“大”名,遁隐无名。

有形的属性出现得越多,道越趋于隐藏。所以庄子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者,天、地、人、动植物及无机都是小成,小成者越显现,大成者越隐,大成若缺嘛。所以“大曰逝”。有点“反物质”的意思。

逝曰远。庄子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我们都有一个很直观的体验:近大远小。越在意的,越沉重、越壮大,情人眼里出西施。变小、变淡的东西,自然就会离有形世界越远。在我不知道的情形下,发生的事情,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是小而不可见的,这就是人的逻辑。叫“眼不见为净”。

微信图片_20240529160842.png

三、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解读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也有着独特的启示。当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存在一个被称为“奇点”的物体。这个物体具有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并且密度极大、温度极高。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奇点可以被看作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中的“物”。它经过了爆发、膨胀、冷却、演化等一系列过程,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因此,“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宇宙起源的科学解释。

四、对于环境保护的启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思想对于环境保护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当今世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根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思想,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度破坏自然环境。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我们应该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虽然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但是它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却是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的。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启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79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