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道家

老子为何被称为“太上老君”?

荆十三 2024-05-21 11:49:37

道学之始,与宗教无关。它肇始七千多年前,伏羲神开我心,作河图及连山易,之后经由神农氏传递而做归藏易,到轩辕黄帝升华作乾坤易,乾坤易天卦数老阳九中含老阴六,是以不能进至圆满之“十”数,而只能返还为一,此“一”乃大衍之数的本体,独立不动,仅用四十九,可推演出宇宙万物之数。这是道学文明之主干,是道文化之源头,是易学里面的主体部分,名“先天易”,是证悟之阶梯,有体无用。黄帝之后,易学辗转流传至周文王,文王处时代之变,居羑里而演六十四卦,先天易于是破为后天易。后天易主要功能是指导各种应用,演化成后世林林总总数百种术数,影响力几乎旁及一切学科。

微信图片_20240517202657.png

然而,因作为证悟之用的三坟及天地之数、大衍之数(无为法课上会详解)、万物之数的失传,易学与道学分离,易学的发展并没有与科学衔接上,这也是“李约瑟难题”的一解。所以易学在古今误解都极深,不是等而下之当算命术数之学,就是错认为是哲学。盛世处大经,在当代,由于先天易的图、文重新发现,易学数理及本体重新问世,已经具备了还原为证悟之学的条件。当然还有科学的出现并发展到自身的瓶颈——这也是重要外因。两相结合,我们惊讶地发现,易学之本体——先天易,除了用来悟道证道之外,还可以发现先天易包含的数理部分,是人类数学没有“0”的先天部分,它的最大生发,就是西方现代数学。因此,先天易之数理可以完美地与现代高等数学对接,用于指导高等数学,并解决科学难题,这就开拓了“道学为体,科学为用”、“以道学指导科学”的新路子。东西方文明至此看到了合一的曙光,道学也必将实现了它应用的最大化。

道学的另外一大源头,是轩辕黄帝。轩辕黄帝生活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内经》记载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少年开始就显示出巨大而与众不同的才能,成年后一统华夏,并统一文化,奠定了道学文明之基础,甚至是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基础。晚年骑龙而羽化登天,是至道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羽化案例。黄帝的道统,传颛顼、尧、舜、禹,留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法。轩辕黄帝的代表作,往往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三坟”里面的乾坤易之外,主要还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阴符经》,以及后来出土的《黄帝四经》。除此之外,多为托名所作。轩辕黄帝开拓了医道合一的传统,还有身国同治的道统,是道学上古时期的集大成者,也是道学另外一大支柱。

历史上黄帝老子并称,轩辕黄帝之后的最著名的代表性传承人,无疑是老子。老子生活在距今2500左右的春秋时期,本为周朝的守藏吏,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老子的寿命有150--200岁,初居洛阳修道,后西出函谷不知所终。老子留下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代表作,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将毕生至道心髓,在函谷关传授与尹喜(文始派创始者)之教案,内容极其凝炼,只有短短5000余字,却将至道修炼的最高法——无为法(点击文字了解详情),阐述了八十一个例子,并按照阳之极数“九”的倍数,有机组合为八十一章,表达了无为法通用的“九重境界”的框架。《道德经》继承并升华了《易经》居首两卦:“乾”与“坤”卦,以“道”为“乾”,以“德”为“坤”,开创了易道合一之先河。《道德经》还继承了轩辕黄帝身国同治的传统,以治国比喻修身,将“圣人”比喻为元神,“侯王”比喻为真意,百姓比喻为元精(凡精),“用兵”比喻火候......如此种种,都是名相,无非以浅显例子指点至道无为法之深邃道理。以无为法为核心,《道德经》尚且描述了大道存在之情状及运行规律,并广泛涉及治国、养生、军事、科学、文学乃至天文地理、医药卫生等等,是世界文明史里程碑式的具有永恒影响的著作。老子居于礼崩乐坏的末世,却可以与伏羲黄帝齐名,《道德经》功不可没。

以上所讲,正是道学史之主干,伏羲、黄帝、老子,乃是道学三大巅峰,也是三大支柱,是促使道学从萌生到成长到成熟的三个历史巨人,他们所开创之学术,或者各有所侧重,然而殊途同归,都是指引后学达至寿敝天地、长生久视、天人合一、与道合真之绝顶学问,他们奠定了道学学术的主体及学科特征。

以上历史,见于《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并有《礼记》《吕氏春秋》《周易》《三坟》等古文献为证,同时现代考古出土文物,如马王堆汉墓、大汶口太极八卦透雕象牙梳、卦象獐牙勾形器等等都可以予以物证,是考察道学史不可回避不可抹杀不可颠倒的信史。

我们可以发现,直到老子《道德经》成书,文献学、史学里还没有“太上老君”这一词汇的出现。

“太上老君”这个词第一次在文献里出现,见于东汉年间的解读《道德经》作品《老子想尔注》里面。这部著作在解读《道德经》名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时,创造性提出“太上老君”一词,曰“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同时,考诸二十四史,及目前出土的文物,正史并无任何在老子之前出现“太上老君”的记载,现代考古学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东汉之前出现过“太上老君”这么一个人物,可见,作为道学划时代宗师的老子,不等同“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一词,一开始是作为解《老子》的特定用语出现,后来才逐步发展为虚拟的宗教形象,甚至出现把伏羲、黄帝、老子都变成它的化身的颠倒之说。

《老子想尔注》的作者,是洛阳太学一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饱学之士——张陵(又名张道陵),大概生活在东汉年间。张陵曾为江州令,喜长生之术,后入龙虎山、鹤鸣山等地精修至道,以术安民。《老子想尔注》正是张陵的名著。

通过《老子想尔注》提出“太上老君”这一词汇,并将之与无名无象、寂兮寥兮的宇宙本源——大道绑定,张陵进一步用受经、降鬼、治病、展示神通等外在手段,在当时文化落后的巴蜀民间建立了“太上老君”客观存在的信仰,至此,道学里面延伸出一个神学化极其浓厚的组织——正一盟威道。这种手段就是道学前弘期很重要的一种手段——神道设教。

微信图片_20240521115604.png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汉代,道学里面部分地出现了宗教化的存在。后来经葛洪的进一步理论巩固,及至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出现,道学神学被完整的虚构出来,并在以后近两千年时间里,发挥着教化民众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

不管后世学者虚构的神学形象如何变幻,太上老君作为最原始的成熟的虚构形象,始终是道教里面最知名的宗教神祗,与其他宗教虚构的神祗一样,成为万民膜拜的偶像,抚慰了无数层次较低,甚至比较高的信徒们之迷茫心灵——这也是事实。

考诸张陵创立“太上老君”之神学形象所运用的手法,乃是道学之“神道设教”术里面的“异指同名”、“实地再造”等方法。神道设教术也被其他宗教首领广泛使用,从而创造了诸如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上帝、真主、天主等等虚幻形象。神道设教术归纳起来无非是如下一句话:将生育天地、创造万物,无形无象、亘古不灭的大道本体,用形象化、拟人化、夸张化、渲染化、艺术化的手段,巧妙地创造出一个代表“大道”的真实形象。但是要实际运用的得心应手乃至出神入化,非至道修炼达至超凡入圣者不可。所以说,任何正信宗教都是道学的巧妙表达,是道学的分支,是道学普世及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这当是公允之说。

但是,道学真正的学者,必须清醒认识到神道设教术,只是道学之一小部分,是顺应人性的变通,并非道学之全部,也非道学本体,过分凸显、夸大神道设教之术,会蒙蔽了道学之本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甚至阻碍道学之正常发展。

道学之本体,是求真之学,是追寻和实践宇宙和生命最根源之奥秘的终极学问。这个“宇宙和生命的终极根源”,就是“道”。“道”没有任何形象,甚至名字也没有,所以,老子之前,又往往用易学之象数理来精确化描述。

达到、破解、证悟这个宇宙终极奥秘的方法,就称为“至道”,至道,含有“至高无上的方法和规律”之意思。只有可以达到长生久视与道合真的道理和方法,才可以称得上“至道”。

以至道为道学学术之本体,道学兼容了数学之术、科学技术、医药技术、方技术数、神道设教术、治国之术、军事之术、农业之术、天文之术、地理之术、文化艺术等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应用。可见,道学不是宗教,它是有本有末、有体有用、有深有浅、有理有法的巨型动态立体学科。因为道学以理性之学术,确立了人类的终极追求,所以它是人类一切学科的总纲。

《清静经》是至道之书,它出世的时间,大约是三国至隋朝的六朝年间,真实作者不详。《清静经》出世之时,正一道已经成功建立起“太上老君”这一神学形象,为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和普及化,作者舍弃自己的命名权,郑重托名于“太上老君”,这是慈爱万物且无我忘名的圣者妙举。 原经后文尚附有葛玄、左玄、正一真人对该书之神化叙述,亦是典型的神道设教术的应用。

其实,以《清静经》之深度,即使不托名“太上老君”,不假借葛玄、左玄等祖师之口作推介,它也足够名列《十大道学根本经典》之一。然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神道设教术对广大民众是有效的,对该经的普及,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到今天,民众已然饱受科学之教育,附加在《清静经》之上的“神道设教术”已然无更大用途,相反会引起误解,故亦依法破之。同理,如果当代的人类社会,还蒙蔽在宗教相互矛盾的神话之中,人类纷争将永无休止,人类也难以集体确立最高的信仰和目标。破宗教之象,确立道学全体,也是本次解读的目的之一。

一切正信宗教之创立,非大圣者不可担当。吾破宗教之象,亦与彼等圣者之心无异。设令他时与彼等圣者会面于无极之野,即使不嘉许吾意,谅亦明吾之苦心!

太上老君”这个词的意思可以分开解释,“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众圣共尊。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组合起来便是至高无上、先于天地、超脱生死的至尊神灵。这么一解释就很清晰了,这不就是“道”嘛。

而将老子视为太上老君,是对老子的神格化。其实历史上有很多被神格化的人,比如秦叔宝和尉迟恭、姜子牙、关圣帝君(关羽)、妈祖(林默)等。

首先,在整个春秋时代,老子是人,没有任何神性。老子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在许多先秦古籍中都有反映。比如,《史记》中司马迁就将关于老子的记载做了统一的统计:"老子 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 子。"说老子姓李名聃,是周代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从他的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他只是一位当时的杰出之人,还引得孔子问礼于他,很明显可以看出并没有被神化。但是,这为后世道教尊老子为教主提供了良好的人选,孔子曾问道于老子,说明老子比儒家的圣人孔子还要高出一筹。

但是,关于老子的经历有一些神秘性,为后世老子的宗教化提供了依托。比如,《史记》中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记载了因为他修道养寿,老子的寿命长达一百六十多岁,甚至是二百多岁,有很大的神秘性。同时,关于老子的长寿记载,与道教所宣扬的"长生不老"和"修道成仙"的信条相符合。比如,《史记》记载:"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说老子作完《道德经》之后西出函谷关而不知所踪,这为老子化胡说提供依托。

可见,在春秋时期,老子虽然有一定的神秘性,但是关于他的记载还是体现出老子是杰出之人的身份。此外,老子还有《道德经》这样的哲学著作,也证明了老子的哲人身份,但是却并未看到他的被神化和宗教化的迹象。

其次,战国以后,神仙方术逐渐附会到老子身上,老子逐渐成为被人信仰的神人。战国之后,中国由于长期的战乱产生了大量的神仙方术,并被大量的百姓所信仰。同时,因为老子的思想鸿蒙难解,十分的玄妙,时代越往后越难解,连带着老子本人也变得很神秘,而神仙方术也是因此才会附会到老子身上。东汉之后,老子就成为被人们所信仰的神人,连汉代政府官方都为老子建造了祠堂,比如,《后汉书·桓帝纪》记载曰:"(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足见,老子成为了被人供奉、信仰的神人。

并且,东汉末年,张道陵创建道教后,将老子封为道教之主,开始了老子宗教化的进程。东汉末年,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国时期,是中国有名的战乱时期,中国的百姓生存无法之时对神仙方术有了巨大的依赖感。此时,张道陵创立了道教,为了吸引教众,他将自己塑造为一个神人,说自己的神力继承于老子,并将老子封为道教的教主,开始了老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逐渐被宗教化的进程。

微信图片_20240521115608.png

可见,在春秋时期,老子虽然有一定的神秘性,但是关于他的记载还是体现出老子是杰出之人的身份。此外,老子还有《道德经》这样的哲学著作,也证明了老子的哲人身份,但是却并未看到他的被神化和宗教化的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的宗教化,经过了历代的丰富才逐渐定型。在两汉魏晋时期,老子的宗教化以仙化为主,神化为辅。在南北朝时期,老子的宗教化逐渐发展为神宗仙主合二为一的太上老君。在隋唐时期,是太上老君发展的鼎盛期,北宋以后太上老君的地位开始定型化。他在道教的"三清"之中,虽居于第三,却是"万天之主,万圣之君,万仙之总,万真 之先",是中国宗教文化中可以上天入地与世俗文化联系紧密的神明,被道教信徒封为道教之主,其地位比肩佛教中的释迦牟尼。另外,老子的宗教化,随着社会变化和历代王朝的具体需要而有所变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79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