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道家

道家的起源与发展

荆十三 2024-05-21 10:08:36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由得想起了道家思想,今天就让我们去研究一下道家思想,开阔眼界,走向未来。数千年前道家思想被用来治国,而现在更倾向于作为独立的生命哲学体系。

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盘古为远祖、伏羲(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微信图片_20240521103157.png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春秋时期,老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道家在诞生之初就是当时社会上的“显学”。先秦时代,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这里的“杨”即是道家里面的“杨朱学派”。道家所代表的势力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丧失了地位的旧贵族,与儒家所代表的旧贵族不同,道家看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的奴隶贵族制度崩溃瓦解的必然性,由此展开了对于时代变更、社会发展的思考,并揭示出天地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这是不可逆转的,道家将这一规律归结为“道”,即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主要有两个学派分别为“黄老之学”和“老庄之学”,前者围绕“外王”展开,核心著作是战国时代成书的《黄帝四经》和《管子四书》,而后者围绕着“内圣”展开,其核心则是老庄的《道德经》与《庄子》。在魏晋之前,“黄老之术”一直是道家学派的主流,也是道家同儒法相争的武器;但魏晋之后,“老庄之学”成为道家的主流,后来更是发展成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之源。

黄老之学”是道家的一个主要流派,其关注点是“入世”,聚焦社会治理。长期以来,各界对“黄老之学”的解读存在着许多偏差,根本原因是没有可靠的典籍留存于世。直到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黄帝四经》,人们才对“黄老之学”有了系统的认识。“黄老之学”强调天行有常,社会治理要顺应客观规律,反对法家那种以绝对的权威和法律建立社会秩序的思想。比如在《黄帝四经》中,先强调了宇宙的本源是“道”,万事万物都是围绕着“道”来运行,在国家治理上,“道”表现为“法度”。君臣、臣民之间都有要遵守的法度,如果人们各自遵守着自己的法度,社会就会良好的运行。同时,要实现社会治理,君王要做的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并维护这一秩序的运转。

具体而言:君王要先以德服人,教化人民,即所谓的“立命”;人民生活富足,国家强盛之后,君王要建立军队,带领军队征服不服王化的蛮夷和贼寇,即所谓的“兵容”;四方安定之后,君王要建立法度,令行禁止,即所谓的“成法”。经过“立命”“兵容”“成法”才能实现天下大同。从表面上看,“黄老之学”与杂家并无不同,甚至近代学者胡适也认为。但实际上,“黄老之学”与杂家有着鲜明的区别,杂家看到了各派学说的有利之处,但无法融会贯通,其主张的不过是针对具体的领域采用具体的学说,本质上是调和各家学派的矛盾。但是“黄老之学”则有着明确而连贯的主题,这就是“道”,比如“黄老之学” 立命”“兵容”“成法”是不能更改并且不可逆转的三个环节,顺从这一规律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国家治理,在具体领域上比如带兵打仗,“黄老之学“更是主张要顺应“道”,即主将要懂天时,明地理,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作战方针,而不能任意行动,这与杂家是有显著区别的。

“老庄之学”

在春秋时代,老子的《道德经》拉开了道家学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庄子的《庄子》则标志着道家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升为了一种哲学思维和一定程度宗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庄子将老子的“道”推向了更加极端和绝对的范畴。在黄老之学中,“道”在人世间尚且可以表现为秩序法度。而到了《庄子》中,“道”就变成了一种绝对理念,从现代哲学上看,庄子将“道”从对规律的探索变成了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存在。老子时代可以说道家是在“行道”或者“正道”,而庄子时代就变成了“修道”了。第二:庄子主张“齐物论”,将“道”推向了生死问题,成为一种适用于死亡哲学的内容。所谓的“齐物”是指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自然是充满了形而上的错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庄子首次对生死问题作出了思考,这在诸子百家实属罕见,其他学说对于生死这种问题向来是避而不谈的。第三:庄子夸大了“道”的作用,将“道”变成一种全知全能的存在,将得“道”之人夸张描述成“圣人”“神人”“至人”,赋予了修道之人一种神秘化色彩。庄子所代表的是一种更加极端的思想,

“黄老之学”认为社会的混沌来源于对“道”的违背,因此主张回到三皇五帝时代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而庄子则认为一切的秩序、法度等人为的产物都是在破坏“道”,他们所向往的是混沌时代的社会,是更加原始而没有欲望的社会。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40518152928.png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

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以道名教既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家思想对于政治文化以及诗歌的影响。

为稳固封建统治恢复封建经济,汉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实行黄老政治。这是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的通向盛世的途径,并以此回应农民大起义。黄老无为政治应运而生,指导着汉初的统治,由思想上升为政治理论,具体为方针政策,通过国家力量来恢复加强经济,汉能灭秦一部分来自于道家的思想,为道家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走向强大。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唐代时期,道教被定为国教,宋朝时期亦复如是,乃至明朝依旧极为重视道家,取代儒学地位成为显赫学问。

道家思想人人皆知,对中国古代文化也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对中国传统绘画、文学、思维方式、法律等各方面的影响,道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古代绘画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强调自然,自然是社会上基本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所以说色彩就不那么重要,强调素色,正好与文人的山水画相符合,让文人的山水画因素更显魅力,墨也采用了水墨,让画更加美妙绝伦。

微信图片_20240521103153.png

庄子提倡“道”,继承老子思想,自然景观就是“道”的映像,山水的存在意义是“以形媚道”,道又是一种精神情感,文人画家认识到“情无景不发,景不情不活”的道理。将画中渗透纯真的情感,才能获得神韵,因此山水画也越来越越受人喜欢。在传统文学中,道家思想提倡自然规律,也造就了许多诗歌和文学的出现,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深深体现了道家思想,诗歌因道家更为灿烂,发展越来越好,更加发展了文学,扩宽了文学多方面发展,让其更加完美演绎。

老子强调的朴素也多在诗歌中体现。在思维方式中,道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显著贡献主要在于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无为”方法论。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方式就是矛盾,告诉人们不要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无为”告知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蛮干、硬干,以柔克刚,对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79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