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道家

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造就了庄子的思想和著作?

荆十三 2024-05-15 21:27:28

庄子生活的年代,距离黄帝已经2200余年,正处于天下割裂、群雄纷争的周朝末期。这是个历史的分水岭。庄子之前还有一个道学巨人——老子,生活在春秋年间,而庄子是生活在战国年间。

微信图片_20240515211856.png

“春秋”以当时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来命名,战国的名字则以西汉刘向的史书《战国策》为命名。

这两个时期,在名义上,基本还是属于东周的范畴,这个时期,周王势力减弱,进入诸侯割据争锋、社会风起云涌的历史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480多起;而战国255年,也至少有230多起战事。无数平民流离失所,无数士兵沙场饮血,有无数生灵涂炭的人寰悲剧,也有无数昨日贵胄公候、明日阶下刑囚的人间冷暖……可是,恰恰是这个时期,是华夏文化大融合时期,也是羲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诞生的文化巨人灿若星辰,诸子学说上千家,最后形成在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学派,也有10余家;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的诸子,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石,照亮了人类思想漆黑的夜空,成为了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轴心,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非常特殊。

览阅尘封而又鲜活的历史,很多人都经常出现错觉:当今天的世界迎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一个诸子百家时代展现在人们眼前,今天的百家,已经是全球范畴的百家,今天的诸子,已经扩大到世界范畴的诸子,这是个被放大的诸子百家时代;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诸子总是要归于大道,百家也是道学的不同分支——这是文化的根本规律,也是时代的必然。

我们来看看战国时代,它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这个时期,图强求存是各诸侯国主旋律,因而才有了苏秦张仪等纵横家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有了孙膑庞涓战场争锋的根本驱动力。随着兼并战争进一步加剧,产生了所谓的战国七雄,七雄分别是:燕、赵、魏、韩、楚、秦、齐。但是战国时期,不仅仅只有七个国家,这时的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宋国、卫国等国。我们的主人翁庄子,就是生活在宋国的蒙地的一位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多灾多难的环境之中。在玲珑看来,任何一种学说之兴起,莫不与大时代的环境有密切之关联,庄子学派之兴起自然不例外。由上述观之,战国之世,上既无天子以统裁诸侯,下亦乏霸主以齐一号令,各国贪婪竞争,先利后义,辟土地、争城池,杀人盈城盈野,所以庄子曾感慨地说:“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在混乱的大环境中,民生势必凋敝,人生势必悲苦。

生活困苦

此时,庄子的生活和一般百姓一样,可用“贫苦”来形容。《山木》其中一篇写庄子的生活:

“庄子衣大布而铺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

他穿着补过的粗布衣裳,以整齐的麻丝作为带子,缚在鞋子上,拜访魏王。魏王问庄子为何如此疲困?庄子以为自己是贫困而不是疲困,是因为自己处于一个昏庸愚昧的时代,只有谨慎处世始能防止祸患。在此,庄子认为自己只是物质生活上的贫乏,并不是精神生活上的空虚,而精神的苦闷是黑暗的现实造成的。另外在《外物篇》中也提到庄子向监河侯贷粟,他因为穷困而急需援助,虽然故事的重点在讽刺官府的无情及伪善,但由此可知,庄子在物质生活方面确实穷困及匮乏。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读书人要解决眼前的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出仕。在国君唯才是举的战国时代,读书人的确可以因做官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享受富贵荣华。然而,庄子就是跟一般人不同,就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庄子只做过蒙漆园吏。

其实庄子曾有做官的机会,《史记》中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子却笑着告诉使者,“千金”及“卿相”虽然可以让人获得名和利,但人犹如供桌上的牲品。可见,庄子宁愿“游”在穷困的环境中自得逍遥,也不愿被世俗的名利羁绊;他视富贵如浮云,将名利权势看作累赘;他亦知道名利官禄可能带来祸害,所以一生不仕。

司马迁云:“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及生活中,庄子要如何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要如何在逆境中得到精神的超越?庄子不愿因做官而改变自己,于是将心力放在著作上,他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文字言语当中,以荒诞浮夸的言辞娱乐自己、表达心志,使自己内心自在自适。

庄子生在纷乱之世,既无以扭转寰宇,又不能远离人群。他与“鸟兽”同群,内在之疲惫、痛苦、无奈及无助,盖可想见。他在《齐物论》中有感而发:“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伦常丧绝、社会失序,进而使人们形成一股“成心”去看待人世。于是,真理泯灭者有之、是非纷争者有之。芸芸众生中,鲜少有人能超脱人生之苦难,只能想办法保住性命,在乱世中找到生存的方式。

庄子所生存的人间世,是权力横行作恶的时代,而处乱世之中,人与权力之间的界面乃被缩小、窄化为君臣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实难以入世与出世的二分法来看庄子的处世态度,不过,庄子自有其对二分法的看法:“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真正关心的是圣人究竟该如何保全他自己的生命,在存活与死亡之间已经没有太大差异的时代,庄子于是主张追求——逍遥自在的境界。而所谓“逍遥游”的境界,就是在无限的痛苦及现实的悲苦中,要求自己能超拔而出,拥有自由快乐的心境,进而达到精神自然和谐的欢愉境界。

在《庄子》中,虽然有不同的论点和思想,但总归而言,都是在追求生命痛苦的解脱及自在。至此,《庄子》在与环境的缠斗挣扎中诞生了。

微信图片_20240515211847.png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期。面对战国时期不同的社会问题及战争纷乱,孔子以来建立的儒家思想——仁义之说,已经完全不符合当世。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人生哲理。

庄子以继承老子的姿态出现,属楚文化的陈、宋为中心的老庄学派且为道家的右翼;齐国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则是道家的左翼;相容并包的稷下之学,使百家争鸣发展到高潮。百家争鸣的现象在《庄子》一书也曾出现:

“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

从这一段话,看出和庄子同时的学说有儒、墨、杨、名家等许多派别,庄子借着和惠施的对话,透露出当时各种学说充斥的情形,并询问惠施彼此的高下。

各学派以文辞互相辩论,以发扬自己的学说。不同的学说存在于战国时期,学术的花朵四处绽放,如孟子力倡仁政,韩非主张用法,庄周则强调生命价值,各有不同观点,各自对当代及后世学术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庄子的观点来看,人世的价值、伦理,皆并非绝对的概念,似乎可以随意崩解。世间万物,在庄子眼中显得何其薄弱!

微信图片_20240515211851.png

毕竟所谓大、所谓小,所谓长寿、所谓夭折,都只是人世间所创造出来的相对观念,甚至连“生”、“死”的藩篱,都能在这样的概念下被瓦解。

生与死、可与不可、是与非,这些只是“道”作用于“形而下”,而形成的各种相对概念。只有真正回归“道”本质,才是宇宙绝对不变的真理。

而一切事物,若能够回归原本面貌,就自然能到达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的庄子眼中,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79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