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道家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荆十三 2024-04-23 15:47:47

老子道德经》第77章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微信图片_20240423160135.png

天道的规律,就好像张弓射箭一样,要把弓弦上部分高的地方往下面拉,弦的下部分低的地方往上抬;弦如果拉得过满了,就松一点儿劲儿,如果拉得不足,就再用点劲儿。

多余的就要减损,不足的就要补充,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人道却不然,总是减损已经缺少的,而去增益那些本来就已经过剩的。

这看起来不合理,但却为人道所奉行。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那些依道而行之人才能做得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就可以从“损有余而补不足”中有所作为,取得成就却并不会自恃有功。圣人这样做,是不愿意彰显自己的贤德。

解读:

老子在本章,强调大道对事物的反方向调节作用:高的就抑制,低的就抬举,多余的就减损,不足的就弥补,减少多余的,奉养不足的,这就是天道。

而人道恰恰相反,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偏偏要再去减损,以此来增益那些本来已经过剩的。

如此为之,能有好结果吗?

本来,我们的智慧灵性就少之又少,有一种说法:人的大脑一辈子也开发不到百分之五,据说就连爱因斯坦这样顶级聪明的人,他一生大脑的开发量也没超过百分之五。

但是,即便这么少的开发量,很多人每天依然用于思考如何追名逐利,或者做白日梦,贪嗔痴慢,和别人争执不愉快,每天想的都是这些垃圾。

本来我们的清净心和功德就不多,偏偏还每天痴心妄想,胡作非为,减损功德来供给多余的虚名浮利。

一些事业成功的人,本来健康就差,还拼了命地透支身体,只为增加不知道该怎么花的存款。

微信图片_20240423160140.png

凡此种种,都在验证老子所言: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也就难免形成这样的现象——就算身边的物质再丰厚,再多的物欲享乐,依然寻不到快乐的踪迹,感觉没有自由,心灵空虚失落。

而真正依道而行之人,并不会过多聚敛,而是把多余的财物用来帮助别人,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会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恰恰相反,他们会更加富有。同时,在“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过程之中,他们的心灵会更加充实,物质会更加富有,这就是天道规律。

如老子在道德经81章所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拥有的也越多。

超级富豪洛克菲勒在1924年曾写信给他的儿子,揭示了他事业长盛不衰的诀窍,那就是:不断的布施。

他写道:从我还是孩子的时候起,只要我得到金钱,就一定会布施出去;随着我的收入的增加,我也同步增加我的布施。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洛克菲勒收入的不断增加,他也在同步增加他的布施数目。在他一生当中,共布施出5亿5千万美元。

有舍才有德,有德才有得。可以说,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都已经功成名就,造福一方

财富源于福报,德行是财富的根源,厚德才能载物,只有当你的品行端正善良,才能撑得起荣华富贵。

一两黄金四两福,唯有厚德才能配得上厚财,你的德行匹配得上,财富才会越来越多!

因此,修好自己的德行,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40423154500.png

《中庸》的第一篇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概意思是说,喜怒哀乐不行于色,不表现出来,称之为“中”;即便是表现出来了,也都能做到比较适度,称之为“和”。中和和是一种自然状态,如每个人都完全做到了,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会自然繁衍生息了。

其实在道家思想很多地方也体现“中庸之道”,老子在第77篇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在这一篇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说,天道的作用,好像把弦系在弓上一样。弦位高了,便压低它;弦位低了,便抬高它;弦过长了,便减短;弦过短了,便补足它。天道也是这样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多了就减少一点,少了就补充一些,达到一个适中和平衡就好。

但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大家做得正好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也就类似于强取豪夺,把那些本来就不足还减少,而那些本来已经很多的还增加。所以老子感叹人道和天道的差别。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真正的顺应天道,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把有余的奉献给那些不足的,这才是正确的。

老子认为,只有圣人才能体道,才能掌握这个度,老子这里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中庸》中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说,体道的圣人,能让万物生长,却不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就了万物,也不自以为有功。能做到无私无欲,顺应自然,不想表现自己,才能体察天之道,才能把

结束语——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静下心想一想,自己真正缺少的是什么,什么对自己而言才是真正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是心灵的自由快乐,还是金钱名利?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也就更容易找到人生的方向,不至于虚度这仅有的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78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