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澄其心,而神自清,遣其欲,而心自静。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上面这段话出自《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这里面就概述了人的质地。一个人他只要保持神清心静,自然不染外邪。中医上有说“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劳逸失度”是生病的源头,那么当我们时常保持神清心静,自然“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独“清静”二字,养生之道具在其中!
闲来无事,练练太极拳,调理调理自身阴阳的同时,又兼具形体的动静结合,让整个人性静情逸,可得清静。也可拍拍腿,拍拍手,拍拍躯干,活跃周身气血,使得周身相宜。晒晒太阳,听听音乐,可舒缓心情,减去杂乱的环境造成的影响。
“药补不如食补”,现在保健品泛滥成灾,到处都在宣传可预防各种老年疾病,但商人之心,利字为本,信他,那么可就有苦吃了。药补补多了,首先是消化不好,容易乱了脾胃自身的规律。其次,是药三分毒,吃多了,毒素堆积,也许就是压垮骆驼的那一根草。最后,药补还特别贵,容易造成金钱的大量消费。所以,以药补,还不如进行合理的饮食规划,这样对养生更具有重大意义。食补,以清淡为主,食物性平和甚佳。
求“静”,那是养生与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的方法。在养生方面来说,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态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谷、一颗麦的种子,都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需要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要人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为躁君。”以及后来所出的道家《清静经》等道理,乃于曾子著《大学》,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观念,都是观察自然的结果,效法自然的法则而作止说。甚至佛家的禅定(静虑)也不例外。
静是“智慧”的温床
在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是以静虑(禅定),为中心,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求“静”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而大家一定会轻易地问出来。“静”便是“静”,用心去求“静”,求“静”又加上方法,那岂不是越来越多一番动乱吗?若在祖宗来说:君心正在闹,且自休去。这样说来,“求静”根本错了,或者说:可以不必求“静”啰!那也未必尽然。
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经常习惯于动态,在心理方面,如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好比澎湃的江河,多头的瀑布,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经的感受、气息的运行,时刻都会发生苦乐的觉受,尤其在静坐的时候,如果身体早已潜伏有病根,可能会发生酸、痛、冷、热、胀、麻、痒等感觉,比起不静的时候还要强烈。
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静而动乱多,所以一般初学静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坐的时候,反而更加烦躁、不安,因此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错加误会。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先做强呼吸法,时间不必太长,只需要10-30分钟即可,这种的强呼吸法如果在早上来做会感觉神清气爽,在晚上做的话顺势就做冥想,效果很好!
有句话说的好:“养心莫善于寡欲”,由此可知,那些平日里欲望越大的人,他们就会越处在劳神劳心的状态,因为他们想要,所以,他们肯定是每时每刻都把时间花在他们那些想要的东西上,以及无时无刻不是在想该如何得到。正所谓起心动念间,在这个动念之间我们的心就已经劳了!所以,如果想要养好我们的心,就必须先寡我们的欲,那么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其实,说到底还是要我们每个人要懂得知足,知足常乐,控制好我们自己的欲望,尽量减少我们的贪婪和欲望。寡欲的好处很多,比较明显的一个好处是,如果我们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少,那么我们就会越来越快乐!因为我们会很容易满足,不会过多的患得患失,每天的生活都很欢乐。
只有我们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才真正能打好养生的基础!清静经里有句话说:“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去欲即去蔽,炁不动,欲不生!清静经写道:“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意思是人的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被各种私心杂念扰乱了。如果能去除这些杂念,人的心神自然能够清静。
《清静经》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内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句说明天地本是客观的,没有过形体,没有感情,甚至没有自己的的名字,但却能生出一切,好像也有感情的存在。
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这就说明,如果人能去除私心杂念,内观其心,那么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天人合一的意境。
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所以《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这句的意思是虽然得到,可实际上没有过得到什么。
人生就是这样,你越拼命想抓住的东西,往往都留不住。很多事情,你只管努力,只管修为,只管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有乐观开朗的精神,反而能得到,而这个得到,可能并不是你最初想要得到,也可能超过你原想要得到的。但得到的这一切,对你而言,并不重要。或者并不影响什么,如此心态而已。
现实生活中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但明白其中的道理,遇事想开一点,私心杂念少一点,这样人心就会安宁下来,人神就会清静下来,人体阴阳之间才能正常转换,身体内的疾病就会慢慢得到修复,此乃不治病而治病。
人体只能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才能得到修复,才能让身心正常运行,从而让各个系统走上正轨。我们才能身心愉悦,轻松自在。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颗开阔的心,生活简单的人,其症状往往容易治疗,因为其心宁静,心神得养。
老年人的养生之道,其实就是在历经世事之后,少思寡欲,恬淡的活着。这是一种豁达,一种人生态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5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一个人最好的养生,是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