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前言
第一篇道源
导论
第一章道祖
第二章文治派
第三章少阳派
第四章正一派
第五章钟吕派
第六章南派
第七章北派
第八章中派
第九章东派
第十章西派
第十一章青城派
第十二章伍柳派
第十三章三丰派
第十四章千峰派
第十五章女丹派
第二篇斋心
导论
尊道贵德
仙道贵生
清静寡欲
净明全真
积功累德
性命双修
道法自然
和光同尘
我命由我
返本还原
法箓梯航
啬宝精气
形神相依
男女皆修
实证实修
第三篇道术筑基
导论
第一章钟吕派的筑基方法
第二章南派的筑基方法
第三章北派的筑基方法
第四章东派的筑基方法
第五章西派的筑基方法
第六章中派的筑基方法
第七章三丰派的筑基方法
第八章伍柳派的筑基方法
第九章千峰派的筑基方法
第十章女丹派的筑基方法
第四篇仙术一炼精化炁
第五篇仙术二炼炁化神
第六篇仙术三炼神还虚
第七篇仙术四炼虚合道
第八篇内丹方术
第九篇内丹术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
第一章:道源
伏羲时,阴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养生修炼。
黄帝时,王乔、赤松子“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精”,黄帝自身则有“移精变气”同上。的切身体验,并问广成子“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心清。无劳无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衰。得吾道者为上皇,失吾道者下为士。予将去汝,入无穷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说完,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春秋战国时,内丹修炼术已十分盛行。老子成了内丹修炼的开宗者,因为老子将内丹炼养归就于一个“道”,并指出“深根固蒂”,才是“长生久视”之道。后代内丹修炼者,将其“道德”思想体系,“虚”“无”“静”“观”“精”“炁“神”等概念,“致虚”“守静”“守一”“坐忘”“心斋”等功夫,视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并将老庄颂扬的神人、真人、仙人、至人、道人、圣人、贤人视为内丹修炼的榜样。
当时有周朝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服日月精华,隐德修行,同时代的人都不知道。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尽传“道”“德”修炼之法。后人称因尹喜形成的内丹派为文始派,并认为是内丹修炼的最高派别。
尹喜得道后,将其传给东华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创立少阳派,从而成为内丹修炼的最大法派。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今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广泛吸收各种内丹修炼术,如《太平经》中的爱气、尊神、重精的思想和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的修炼方法,《老子想尔注》中结精、炼气、养神、守戒等修行法门,以及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参同相类”的修炼模式,从而成为内丹修炼实际的开创者。
内丹找到归属以后迅速传播开来,东华帝君一传太极仙翁葛玄,二传正阳帝君钟离权。葛玄得道后,又传丹法于郑隐,郑隐传葛洪,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魏晋南北朝时继续往下传承。当时内丹著作有《大洞真经》《老子清静经》《五千文经序》《抱朴子内篇》《养性延命录》等经典,提出了诸如静思、存想、存思、存想、存神、内观、内视、行气、导引、咽津、呼吸、辟谷、守一、藏精、调精等修炼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内丹修炼术。钟离权得道后,悉传弟子吕洞宾,此二人在唐末五代内丹盛行的情况下,极大地弘扬了内丹修炼的精华,使得后世诸多丹家均奉他们为开山祖师。吕洞宾得道后传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刘海蟾、王重阳、程济明、麻衣道者等。
刘海蟾得道后传张伯端,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南派”。王重阳得道后传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刘仙姑,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北派”。此时还有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纯之“中派”,陆西星之“东派”,李西月之“西派”,伍守阳、柳华阳之“伍柳派”,张三丰之“隐仙派”,赵避尘之“千峰派”,他们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宋元以后进一步地向更深层次地发展。
秦汉以来,老子逐渐被神化。东汉明帝、章帝之际 (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生的神人,并与“道”相等同,“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顺帝时(126—144年),张陵在巴蜀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道祖,尊《道德五千言》为主要经典,并宣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见张道陵《老子想尔注》。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称。至此,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长期受到了世人的尊奉。延熹(158—167年)八年(165年),陈相边昭《老子铭》云:“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孔子以周灵王廿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世类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蝉锐度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这一年(165年)汉桓帝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次年(166年)祠老子于濯龙宫见《后汉书·桓帝纪》。襄楷于延熹中上书云:“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图”见《后汉书·襄楷传》。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老子已成为神而被世人所崇祀。
关于老君的仙迹道经中亦有诸多记载。《魏书·释老志》曰:“道之厚,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好异者往往而尊之。”
晋葛洪《抱朴子》称他:额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长九尺,耳垂齐肩,穿五色云衣,住金楼玉堂,以神龟为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随行四周,头上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气宇昂轩,威风凛凛。《神仙传》卷一中则称:老君者,名重耳,字伯阳。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言老君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掖而出,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或云初三皇时为万法天师;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中三皇时为盘古先生;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号曰温爽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号曰春成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号曰天老;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号曰真子;帝尧时为务成子,号曰茂成子;帝舜时为尹寿子,号曰廓叔子;夏禹时为真行子,号曰李耳,一名禹师;殷汤时为锡则子,号曰斯宫;文王时为文道先生,号曰先生国柱下吏,一云守藏史;武王时,号曰卫成子;成王时,号曰成子;元康五年,化入妇人腹中,托母姓李名聃字伯阳;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未公;秦时,号曰蹇叔子;大胡时,号曰浮庆君;汉时号曰王方平;大初元年,号曰仲伊;永寿元年,号曰仆人。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传不懈,以神瑞 (414—416年)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授汝天师之经。”此载与《云麓漫钞》卷八所记略同,但《魏书》不采取《史记》老君传承谱系的记法,而另外有一位李谱文为老子的玄孙,称他“以汉武之世得道,领治三十六人鬼之政。”
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有三个神位与“太上老君”有关。一是第三中位的太极金阙帝君,姓李 (壬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极左位,老聃。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另外还有五方五老君、中央黄老君、太上火老君等。
隋唐以后,道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老君的传说。《云笈七签》中说:“老君母曰玄元玉女,日精入口,吞而为孕,五行兽卫行,怀八十一年,剖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又说:“老君在开冥贤助之时,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宫中,以法授扶桑大帝,号曰太上无极大道君,亦号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曰太极老君太极真人。”《犹龙传》更为老君加上了各种名号,略与《神仙传》记载相同。说老君从三皇五帝以来,就成为历代皇帝的老师。如神农时的太成子,轩辕时的广成子,帝尧时的务成子等,均是老君的化身。周成王时的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子;周绍王时西出函谷关,度关令尹喜;西汉文帝时 (前179—前156年在位)降于琅琊,授于吉《太平经》;汉顺帝(126—145年在位)汉安(142—144年)元年(142年)老君降于蜀地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授张陵《正一盟威秘箓》;北魏神瑞(414—416年)二年(415年),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618—627年在位)武德(618—627年)二年(619年),老君降于羊角山,令吉善行转告高祖,“我乃帝祖也。”关于老君历时现世的事迹,道经中记载很多。近世,四川青城山易心莹大师印有《老君八十一化图》。
唐宋时期,对老子的崇奉达到了极盛阶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为祖宗。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玄元庙,奉祀老君像,达到了至尊极盛。据《唐会要》卷五O记载:“武德三年 (620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汝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高宗乾封(666—668年)元年(666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宝(742—756年)二年(743年)正月十五日,皇帝亲临玄元庙,加号老君‘大圣祖玄元皇帝’。八载(749年)六月十五日,皇帝行幸太清宫,又加号老君‘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二月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唐武宗会昌(841—847年)元年(841年)数以二月十五大圣道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故道教以二月十五为老君圣诞。
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的讳,致称老君“真元皇帝”。大中祥符 (1008 — 1017 年 ) 六年 (1013 年 ) 八月,颁诏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封号在道教中一直沿用至今。就道教内丹修炼而言,老子是祖述者。因为在《道德经》中有许多诸如“无为”“清静”“守一”一类的内丹修炼经典名言,成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同时《道德经》中有许多篇章中讲到了内丹修炼的方法和指导思想,如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 以其无死地。”意思是说,善于修炼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遇到死亡的威胁,犀牛不会用角伤害他,老虎不会用爪伤害他,士兵不会用兵器伤害他,所以他行路时不怕遇到犀牛和老虎,打仗时不需要甲胄护身。虽然老子很谦虚地说这种情况是听说得来的,但是老子本人就是一位擅长内丹修炼的人,他不仅获得了 102 岁的高龄,而且指出了达到“长生久视”的具体方法。老子提出要想“长生久视”,就要“专气致柔”“比于赤子”“啬宝精气”“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最终达到“载营魄抱一”不相离。这些记载与《列仙传》所称“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完全相吻合,说明老子的修炼功夫已达到了微妙微肖的地步。他所提出的“精气”说,是后来道教内丹修炼启迪的源泉,由此道教提出了“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内丹修炼过程。
尹喜本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周康王时为大夫,曾担任函谷关令。《吕氏春秋·不二篇》称其思想“贵清”。庄子将其与老子一起称赞为“博大真人”。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了尹喜受《道德经》的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庐,仰观乾坤之气象,寂心精思以求仙道,号曰楼观。一天,观看到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预知有圣人将要出关,求为函谷关令。遇得老子,拜为师,请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授与尹喜,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并赐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交泰霓裳,罗纹黄绶,九色之节,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传其还以老君所言治国修身之精神,编成《西升经》。另《汉书·艺文志》还载有《关尹子》九篇,已亡佚,今本传于南宋,标为永嘉孙定家所藏,实为唐末作品,五代方士所作,道教尊为《文始真经》。
就道教内丹而言,文始派为最高法派。因为文始派一传少阳派,二传南华真人庄子,三传西华帝君王骀,王骀又传唐朝人张果老,四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他们之中以南华真人庄子和张三丰最为杰出,庄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国前期属宋,战国后期属梁。故刘向《别录》称其:“宋之蒙人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梁国蒙县人。”此后他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渊博,著《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实庄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共同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但庄子的思想与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贵柔,主张戒盈防满,在现实关系中求得自身的长保。庄子则认为现实关系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严重束缚,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同样将“道”视为生天生地的本体,但他又认为并不代表“道”具有质性,不过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强调“道”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它是非物质的,并举例说“道通一气”,但道并不是气,气是由道派生的。最后庄子将道集中“虚”上,他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务“虚”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从而修道、得道。进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从内丹角度上看,庄子提出了许多内丹修炼方法,如导引,庄子曰:“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见《庄子·刻意》。如守一,庄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形,形乃长生。”见《庄子·在宥》。如心斋,庄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见《庄子·人间世》。由此可见庄子内丹功法的高深。
张三丰为宋、明间道士,名通,字君实,号玄玄子,因为他平时不修边幅,人们又称他“张邋遢”。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仅名字雅号就有二十多个,如通、全、全一、玄化、玄玄子、三丰、三峰、山峰居宝、君实、思廉、疯汉子、邋遢道人等。其出生地点也不一,有说陕西宝鸡人,有说山西平阳人,有说辽宁积翠山人,有说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有说天目山人。又传为张天师的后裔。此间长达一千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皆为神仙幻化之举。据《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称,北宋时的张三丰北赴汴京的一个晚上,梦见真武大帝降临,传授给他一套奇掌神拳。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群强盗打家劫舍,张三丰便用此拳掌打败了这伙强盗。此后,他来到武当山继续修炼拳法掌诀,并将所炼之术定为武当内家拳,不久便以此闻名于世。元明时张三丰改字曰君宝、君实,号玄子。传说他体姿丰伟,大耳圆目,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领蓑衣。一餐能食数米,或数月不食。能预知吉凶祸福,人以为神。终生浪游,行无定止。曾在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其徒称他“阳神出游”。多次来往于武当山中,结草为庐,修炼丹道,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大胜,嘱咐弟子“善守香火”。后又入四川青城山和鹤鸣山中访真揽胜。不久便回到武当山,于明洪武(1368—1399年)十七年(1384年)撰《无根树丹词》,自题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山天柱峰之草庐”,此草庐即今之武当玉虚宫,张三丰最终在此炼成九转还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处寻访他,始终不见其踪影。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觅访张三丰,均不曾遇见。后又修真仙殿,祀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像为身穿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神态飘逸,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明英宗天顺(1457—1465)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明世宗加封为“清虚玄妙真君”。张三丰平时虽专研于武术,但对道教思想亦有研究,其一生著作颇丰,清人李西月即编有《张三丰全集》,收入《正统道藏》。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流分正邪二教,而道、儒、释三教皆为正统,虽然创教者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并称“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便是张三丰丹道秘诀的可贵之处。
文始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之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入我,同天地”。这便是文始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因为此派专讲以神御炁,不讲炼精炼炁,也不讲火候药物,所以说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方法。
综上所述,东华帝君一般认为是经过:由人而神的过程,即先人后神的过程。但也有生而为仙者,据杜光庭《仙传拾遗》载:“帝君盖青阳之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于老君,所谓王仙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 !”可见唐以后,东华帝君的地位十分显赫。
元世祖至元 (1264—1295年)六年(1269年)正月诏封其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元武宗又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就内丹修炼而言,少阳派为最大法派,后世的钟吕金丹派、南派、北派、三丰派、青城派、千峰派等内丹派均源于此派,这些派别皆尊他为开山祖师。此派不像文始派那样以虚无为宗,而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而是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入手,次第分明。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 (742—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同时元成宗还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合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成为道教大派。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 ( 谦之 ) ,刘宋有陆天师 ( 修静 ) ,唐有杜天师 ( 光庭 ) ,宋有萨天师 ( 守坚 ) 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传》云:“谙事天师道,而超奉佛。”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但后世仍称天师,一直沿至今日。
《白云仙表》称正阳帝君曾祖讳朴,祖讳守道,父讳源,当后汉末年皆据要津,有功于国。师少工文学,尤善草圣,身长八尺七寸。仕至佐谏议大夫,因表李坚边事不当,谪为南康知军,汉亡复仕于晋,与偏将军周处领兵,失利逃于乱山,得遇东华帝君,遂弃俗入道。
《宣和书谱》卷十九云:“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
钟离权著《破迷证道歌》,认为修道应以先天一炁为本,“一炁循环无阻碍,散在万物与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铅汞交结,龙虎合欢,子母相会,神炁归根,合于混沌未分真,则金就丹成。这样就能产生仙胎,炼成纯阳之体,“聚则成形,散则成炁,返本还原太虚同”。强调内丹炼养,创内丹药物、采取、火候之理论,崛起内丹道之先声,故被全真教尊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诏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唐德宗贞元 (785—805年)丙子(796年)四月十四日生于山西蒲坂县(今山西济县)永乐镇招贤里,幻登仕途,屡考不第。后游沣水之上而遇正阳子,历经“十试”后,始知“黄梁梦觉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于正阳子,后隐庐山修成仙道。常翱游人间自称回道士,时隐时现,变幻莫测。时有诗选曰:“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曾在邯郸逆旋,授于卢生一枕,又于东邻沈氏家赋诗以榴皮书壁,其灵迹正籍野史中不可胜数。
《金莲正宗仙像传》称其生于唐贞元 (785—805年)丙子年(796年),咸通(860—874年)三年(862年),六十四岁,进士及第,游于长安酒肆(今西安东关八仙宫门前)遇钟离权,经十试皆无所折,遂得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其潜心修炼,百余岁而童颜,故《宋史·陈抟传》曰:“步履轻疾,倾刻数百里。”
《历代神仙通鉴》称其曾祖讳延之,终浙东廉使。祖讳渭,终礼部侍郎。父讳让,为太子右庶子,迁海州剌史。母王氏夫人,于贞观 (627—650年)丙午(646年)四月十四巳时,天乐浮空,一白鸿似鹤,自天入怀而生之。取名绍先,有黑子于左眉角。大如筋头,后变赤色,周岁即能诵读。五岁时,诸子之经无不皆通,二十岁时,娶刘校尉之女为妻,但终不肯近之。既长,身长八尺二寸,淡黄笑脸。稍麻,三髭须,头顶华阳巾,喜穿白騪衫,系大皂绦。貌似张子房,又类太史公状。举进士三次而不第。天授(690—692年)二年(691年)已四十六岁,受父母命赴试于长安,于酒肆中遇钟离权……后改名为岩,字洞宾。……遂游沣水之上,登庐山钟楼。祝融君遇见,知是仙宗,遂传天遁剑法,曰:“余火龙真君也。昔持此剑斩邪魔,今赠君家断烦恼。”洞宾得此剑,游于江淮间,以灵剑斩长蛟。游至洞庭湖,独酌于岳阳楼上,云房忽降,曰:“上帝命汝眷悉居荆山洞府。子之名祀注玉清籍中。”于是三月十八日,得见苦竹真君,授以日月交并之法。年五十三,归享庐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钟吕派丹法以“炼心”为纲要,以“心息相依”为法门,认为心静念止即可以调动体内的精、炁、神,使之凝聚成“药物”,在体内炼成金丹,具体步骤为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等几个阶段。
道教内丹炼养思想,经钟、吕后日臻完善。以慈悲度世为成道之途,改铅汞与黄白术为内丹修炼,易剑术为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在社会上影响尤为显著。北宋宣和 (1119 — 1126 年 ) 元年 (1161 年 ) ,诏封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 (1264 — 1295 年 ) 六年 (1269 年 ) ,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 (1308 — 1312 年 ) 三年 (1310 年 ) 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 (诚),号“紫阳山人”,故后世又称之张紫阳。生于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于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幼聪颖好学,经史百家无不涉读,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术、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后因株连被岭南充军。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陆诜帅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后随诜转至成都。宋神宗熙宁(1068—1078年)二年(1069年)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指流知原,语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诚),字平叔,号紫阳。此后精诚至道,术业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内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化世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要识真铅汞,丹砂非水银也。内丹修炼要“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气以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则人人修炼造化事毕。熙宁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扬道教、佛教、儒教“虽三分,道乃归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相传张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间倾刻就到。二人雅志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于扬州观赏琼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扬州,伯端神至扬州时,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琼花一朵为记。结果,二神归,僧取不出琼花,伯端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僧愧不明意,伯端告曰:“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可问见矣。”二人遂为莫逆之交。随后弟子问曰:“彼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 ?”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攻,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常说:“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认为“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又谓:“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积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解;《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于性命之奥也。”
张伯端极力主张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来撮合三教,“先以神性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其知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将儒家“穷理尽性”,佛教“顿悟圆通”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主张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对三教“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迷设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张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禅宗及儒家思想,认为“三界唯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主张“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释曰:“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陆公逝世于成都后,伯端转徒于秦陇之地,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处厚被召,临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并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于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后来处厚出任广南漕,伯端又从之。于元丰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于天台山,世行九十九岁,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哲宗元(1086—1094年)二年(1088年),刘奉真遇伯端于王屋山,留诗一章而去。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伯端一日通名姓谒黄公冕仲尚书于延平。黄公素传容成之道且酷嗜炉火,年加耄矣,语不契而去。其后寄书黄公素,言甚异,其孙铨见其书,秘不尽言,书中说:伯端自称从前与黄公素都是紫微天宫中的神仙,号九皇真人。因犯校勘劫运书籍而误,于是被贬谪人间,现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颗星,隐晦光明的有三颗星,他们是用成、冕仲及维扬于先生,用成为紫阳真人,冕仲曰紫元,于公曰紫华,三星神一同被贬官职,现均已复职于漕都。今用成又复仙品,独冕仲身化宦海,本应为人十世,而只九世,终使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别溺异趣,无升迁之期,于是紫阳力叙仙契,力欲推拔,指点迷津,而黄公素竟不合而殁,只有自号紫元翁而罢了。九皇不载于天宫,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间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龙洞刘道人(名奉真,亦称刘斗子),白日飞升,影响极大。
《神仙传》云:“紫阳自王屋九年功毕复返天台,于江陵遇董凝阳,知亦受道于刘师。及相访于太华,得遇海蟾,同拜钟、吕二师。谓曰:子本紫微天宫,号九皇真人,因校勘劫之籍不勤,遂与同事三人并谪人间,今垣中可见者六星,潜耀者三,子为紫阳真人,汝南黄仲尚书为紫元真人,维扬于敬伯为紫华真人,今子与于,及一时被遣官吏皆复归清都,惟冕仲沉沦宦海,子可往使觉悟,庶几返原。”
《历代神仙通鉴》云:张伯端字平叔,天台缨络街人,于己酉年 (994年)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刘师傅,传金丹药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号紫阳,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修炼,即今之汉中紫阳洞,丹成遂返台州。复游于蜀,再遇青华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长生金宝内丹之诀……。
《铸鼎余闻》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张伯诚,临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为吏,在府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食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尽死。二日,虫至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犊盈籍,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 !”因赋诗云:“乃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完,将所署案卷纵火焚尽。以“火烧文书罪”被遣戍。
《天台山志》载:张伯端,天台人,尝入蓉遇刘真人刘海蟾,得金丹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尽言其平生好学,年九十九坐化于天台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阴符》之机,阐发《参同契》之秘,在内丹修炼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与《同易参同契》同为“丹经之王”。因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修炼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成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号为“紫阳真人”。
石泰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玄子。宋真宗乾兴(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于常州(今江苏常州)。石泰喜爱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药济人,不惜酬谢,惟愿植一杏树,久则成林,世人故称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时,任人摘取,自付其值于树下。杏林取之买米、布,冬天以之济贫。张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还元篇》(亦称《还源篇》)行世。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说,海蟾传道于张紫阳曰:“异日有为汝脱疆解锁者当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许。”其后,紫阳真人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发誓再不妄传。乃作《悟真篇》行于世。曰:“使宿有仙风道骨之人读之自悟,则是天之所授。”后因事冒犯凤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经邠州境,适逢大雪,遂与小吏俱饮酒肆中,逢杏林来。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众客欢心,遂聚众会饮。酒过数巡,林问其故,紫阳俱告之。杏林道曰:“邠洲守故人也,乐善忘势,不远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缘可免此行。”紫阳恳请小吏,得到许诺,故相与于邠洲。杏林为人师表,一见获免。紫阳感恩不尽,曰:“此恩不极,岂人也哉 !吾平生学道,无所得闻,今将丹法传于子。”杏林遂拜,敬受嘱咐,勤心修炼,大道乃成,著《还源篇》行于世,主张以修炼内丹(亦称“修性命”)为主,积精化气,合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内丹。诗曰:“药取先天气,火寻太易精,能知药与火,定里见丹成。”强调“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后以“金液还丹诀”授与薛道光。于宋高宗绍兴(1131—1163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尸解升仙。有诗颂曰:“雪破泥丸穴,真身驾火龙,不知谁下手,打破太虚空。”绍兴三十年(1160年)显真于广东罗浮山。
石泰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被尊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号“杏林真人”。薛式字太原,又名道原 (源)。南宋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一说为陕府鸡足人。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元年(1078年)生。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因雅好“金丹炼养”,遂入道,著《还丹复命篇》《丹髓歌》行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云: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云游长安,留开福寺,参长老修严,严与道眼因缘:金鸡未鸣时如何得这音响。又参僧如环,得如何是超佛祖之淡糊饼圆陀陀地。因桔槔,顿有醒悟,有诗颂曰:“轧轧相从响发时,不从他得豁然知,桔槔说尽无生曲。井里泥蛇舞柘枝。”二老然之,自尔顿悟无上圆明真实法要,机锋迅捷,字说兼通,且复雅意金丹导养。宋徽宗崇宁 (1102—1107年)五年(1106年)冬,寓县之青镇,听讲佛寺,适逢凤翔府扶风县杏林驿道人石泰字得之,年八十五矣,发绿朱颜,神宇非凡,夜事缝纫。紫贤心异之,偶举张平叔(伯端)诗曲,石矍然曰:“识斯人乎?”吾师也。备言紫阳传道之由。紫贤乃稽首皈依,请受业,卒学还丹。传授口诀真要,且戒令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即可图之。紫贤遂来京师,弃僧迦黎,幅巾缝掖,和光混俗,靑了此事。乃注作《悟真篇》,作《复命篇》及《丹髓歌》行世。以诗歌形式论述内丹之法。紫贤道成,于宋光宗绍熙(1190—1195年)二年(1191年)九月初九羽化登仙,行世一百一十四载,有诗颂曰:“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蓬莱三岛路,元不在西边。”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现真于霍童山。
陈楠字楠木,号翠虚。南宋惠州博罗县 (广东惠阳东)白水岩人。曾以盘栊箍桶为业,后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又黎姥山神人传与“景霄大雷琅书”,勤心修炼,道业大成。以济世教化利人为旨,常捻土为人治病,人称之为“陈泥丸”。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擢道院事。著有《翠虚篇》行世。宋宁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云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水解飞升。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陈楠惠州博罗县白水岩人,以盘栊箍桶为生,浮湛俗间,人无知者,作《盘栊箍桶颂》。《盘栊颂》云:“终日盘盘圆又圆,中间一位土为尊,磨来磨去知多少,个里全无斧凿痕。”《箍桶颂》云:“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后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于毗陵禅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神人。每人求得符水,翠虚捻土付之,病多辄愈,故人呼之为“陈泥丸”。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中,擢提举道院事,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所至与人治鬼。潮阳民家女,苦孤厌,狂易无度,翠虚用雷符熏狐魅杀之。时披发走,日行四五百里,鹑衣百结,尘垢满身,间食犬肉,终日烂醉,莫测所知,而济人利物效应有不可掩者。尝之苍悟,遇郡祷旱。人忧死。翠虚执铁鞭下渊潭驱龙起,须臾阴云四合,雷雨交作,境内沾足,遂为丰年。过三山太义渡,洪流湍悍,船不敢行,翠虚扶笠而济,行钦管道上,群盗拉杀瘗之,后三日盗散复苏。游长沙,冲帅节,执拘送邕州,去数夕又回长沙矣。中夜坐,或含水银,越宿吐视,已成白金。乞于其徒,不顾。常自言阅世四十三,然有四世见之者。潮广中人,常问翠虚觅诗,自口缕缕而出皆成文理,但不肯尊书。竟未解其故。有《翠虚妙悟全集》行世,即《罗浮翠虚吟》。以丹法授琼山白玉蟾。其出入玉蟾常侍左右,翠虚于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云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赴鹤会罢。说与会主云:“我当来会里尸解。”会里不以为事,遂留四句,命玉蟾题之曰:“顶上雷声霹雳,混沌落地无纵,今朝符路便行,骑个无角火龙。”彼时玉蟾随侍。在漳州梁山,翠虚与一箍桶老者椅角入水而逝,其箍桶老者先有一斧在地,再寻其斧,斧亦不见。玉蟾叹曰:“此水解也。”当时有葛县厨在潮州宁乡县见之。翠虚与尉之父为之契,因寄一书使尉归潮达其父,后方知当日在此尸解,在彼见也。
今存陈楠《翠虚篇》,包括“紫庭经”、“罗浮翠虚吟”、“金丹诗诀”等,均论内丹炼精化气凝神之法,在全真道中影响很大,遂被尊为“南五祖”第四代,尊号为“翠虚真人”。
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因出继白氏,故又姓白,名玉蟾,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宋理宗绍定(1228—1235年)二年(1229年)生于南海琼州(今海南省琼山)。自少聪颖,异于常人,十二岁举童子科,谙通诸经,兼擅诗赋书画。后因任挟杀人,亡于武夷改装道士,浪迹江东两湖、西蜀、闽广。曾赋诗自赞:“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嘉庆(1208—1224年)中诏征赴阙,对御称旨,命管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在,卒于盱江。著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先生文集》《玉隆集》《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行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先生世为闽人,以其祖任琼州之日,故生于海南。母以玉蟾名之,应梦也。字以阅众甫,一字如晦。自号海琼子,或号海南翁,或号琼山道人,或号武夷散人,或号神吏。幼举童子,长游方外,得翠虚陈泥丸先生之道,当时士大夫欲以异科荐之,弗就也,自得道之后,蔬肠绝粒凡九年,而四方学者如牛毛。其著书立言之异灵其之处,备见诸书。初先生事翠虚九年,始得其道,翠虚游方外,必与先生俱,逮翠虚解化于临漳,先生乃独往于罗浮、霍童、武夷、龙虎、天台、金华、九日诸山,蓬头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气爽,与弱少年无异。喜饮酒不见其醉,博洽儒书,究竟禅理,出言成章,文不加点,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尤妙梅竹,而不轻作。间至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受上清,行诸阶法。于都天大雷最著,所用雷印,常配肘间,所至祈祷辄有异应。进言休咎,警动聋俗。姓名达于九重,养素之褒,笑而不受,有愿从之游者,莫得也,有持刃追胁者,先生叱之,其人不觉坠刃而走,先生召之曰:“尔来,勿惊。”遽以刃还之。后纵游名山,莫知所终,或云尸解于海丰县。以《太乙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沙汞之书》《紫霄啸命风庭之文》传其徒彭耜字季益,号鹤林子。
白玉蟾一生致力于传播丹道,广收门徒,曾创立过以“靖”立名的教团组织,为官府所认可,形成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内丹理论,奉行南宗传统,力主独身清修,身力并行,终身不娶。他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核心,掺合儒学和禅理,“心通三教,学贯九流”,该思想使宋元以后的道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外,他还“参受大洞法箓,奉行诸家大法,独于雷法尤著验”,常行雷法符咒,为人驱邪治病,除妖捉怪。尸解成仙后,诏封为“紫清真人”,世人尊称为“紫清先生”。
南派丹法传至白玉蟾,实际弘扬的是《悟真篇》中的清修思想,因此被称为“南宗清修派”。传至陈致虚时,发挥的是《悟真篇》中的阴阳思想,因此被称为“南宗阴阳派”。
南宗清修讲求的是“先命后性”,如张伯端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见《悟真篇》。明彭好古解释说:“虚心为性功上事,实腹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义。然人心浮动,如何得虚 ?不若炼铅服气,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其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毕矣。”见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从中不难看出南宗清修派的底蕴。其实南北二宗都主张性命双修,只是在修炼过程中处理二者关系时,侧重点不同罢了。南宗明显地侧重于炼形炼气。正如石泰《还源篇》所说:“真精与元气,此是大丹基。”
南宗阴阳丹法分为凝神定息、运气开关、保精炼剑、采药筑基、还丹结胎、火符温养、抱元守一七个步骤,具体修炼阶次为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五层。此中终不离火候、药物之妙用,对火候法度和温养指归的阐述比北宗要细密一些。同时南宗还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修炼方法与思想常常是仙佛参半,同样重视炼心炼己,但与北宗不一样的是,不是在下手时就要求这样,而是在修炼到第四层时才要求这样,即以命功起,以性功了。
南宗阴阳派还吸收了《悟真篇》中阴阳交媾的思想,主张男女双修,即取同类坎中真阳,以接补己身离中之阴。此法分上、中、下三乘。上乘行“神交法”,即男不宽衣,女不解带,相对坐,以性情相交,气化感应,从而双修双补,利己而不损人,双方皆获采补之益。中、下乘行“体交法”。这些方法与采战御女术虽然有别,但容易受人误解并误入歧途,所以不轻传。
南派丹书除上文提及外,还有张伯端的《奇经八脉考》《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夏宗禹的《入药镜笺》《阴符经讲义》《悟真篇讲义》,俞琰的《周易参契发挥》《易外别传》《玄牝之门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悟真篇注疏》,陆西星的《悟真篇小序》,彭好古的《悟真篇注》,仇兆鳌的《悟真篇集注》等。
中派丹法源出南派白玉蟾门人王金蟾,其祖实际上仍为紫阳真人张伯端,因其丹法大都直接源于《悟真篇》,当然也吸收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就连李道纯本人都称自己是全真道士,自宗为“全真”。并著作《三天易髓》《太上大通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德会元》《全真集玄秘要》《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中和集》《莹蟾子语录》等书,阐述中派内丹修炼思想。其后明代尹真人的弟子著有《性命圭旨》《证道仙经》,清代黄元吉著《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道门语要》,进一步阐扬中派丹法。
中派丹法思想首出于李道纯《中和集》,集曰:“《礼记》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说明李道纯已经将儒家“致中和”的思想运用到了内丹修炼当中,认为致中和于一身,本然之体就会虚静而灵,最终修成应变无穷的仙体。然这个“中”在内丹修炼又指什么呢 ? 李道纯说:“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泯于形体,……但著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 ? 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释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见李道纯《中和集》卷一《玄门宗旨》。可见这个“中”是内丹修炼过程中所要体认的“玄关一窍”,本是先天之有,但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成就,这便是守中之功法。明代尹真人的弟子《性命圭旨》中又称这个“中”为“真中”,书中说:“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炁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义,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可见这个“中”在书中视为“性命之根”,其实说的就是“玄关一窍”。清代的黄元吉提倡的“中黄直透”之顿法,吸收的就是守中之法,他说:“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见黄元吉《道门语录》。可见黄元吉将内丹修炼性功与命功均归结于守中,认为不用后升前降,不用开合,不用面壁,就能升仙。此外,清代还有一叫闵小艮的,因传中黄直透功夫,亦被视为中派之传人
东派虽称传自吕洞宾,但其丹法实为南派阴阳双修法门,阐《悟真篇》新意,为阴阳同类双修法。这个阴阳,即为男女,他认为“金丹之道,必资同类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炁谓之铅,离之真炁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炁取于彼。何以故 ?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见陆西星《金丹就成篇》。在陆西星看来,仙胎大药必须在先天之精和先天之炁交媾和合的情况下才能成就,但是阴中之阳的先天之炁产自女方,阳中之阴的先天之精产自男方,因此男女双方都不完全俱备铅汞二物,这样就要取坎女之阳补离男之阴。其作用在于取坎以“补其既破之离也,填其既虚之画也,复其纯阳之体也”同上。。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已婚的中老年人修持,陆西星认为这是竹破竹补,人破人补;虚而补之实,弱而补之强,损而补之盈;至于“童初之子”不必依此法行持。陆西星还主张用鼎不采战,铸剑不入炉,补铅不伤彼,利己不损人,旨在“凝神聚气”一法之上,促成神气相交,双修双补,这显然与御女术有着根本的不同。
东派的著述很多,主要有:陆西星的《金丹就成篇》《方壶外史编》《悟真篇》《周易参同契测疏》《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玄肤论》《七破论》等;孙汝忠的《金丹真传》等;傅金铨的《证道秘书十七种》等。
西派丹法是清静与阴阳的结合,大致分两步:第一步讲清静自然;第二步讲阴阳互用。清静自然讲的是调心的基本功,正如李西月说:“心为一身之主,神为三品之上乘。惟心与神,是二是一,不可不辨也。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陆潜虚曰:调息之法,自调心起;调神之法,自调息始。此是圣贤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下手学道者,必摄念归静,行、住、坐、卧,皆在腔子里,则守静始能笃也。盖有念为妄心,无念为真心,人能收念于平日,而还其所止之地,乃能专心于临时,而坚其入定之基。”见李西月《道窍谈》。可见西派是将炼心定性作为内丹的下手功夫。此功做得好,即能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气自然会,风自然正,车自然行,抽自然抽,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李西月认为完成此功后,就要做阴阳双修法,“内炼己者,将彼家之铅,炼我家之汞,使其相生相克也;内养己者,亦用彼家之铅,养我家之汞,使其相资相守也”同上。。彼家之铅为阳铅,是外药;我家之汞为阴汞,是内药;因而“采彼家阳铅,炼我家子珠之气”同上。其具体方法与东派相类似,同样不同于下乘泥水丹法。
西派的主要经典有:李西月的《道窍谈》《九层炼心法》《三车秘旨》《无根树道情注解》《后天串述》《文终经》《太上十三经》等;汪启濮的《性命要旨》《教外心法》等;柯怀经的《养生篇》等。
伍柳派丹法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对于阴阳修炼只字不提,主张用先天,忌用后天,强调“一点真阳”之先天祖炁的炼养,认为外药与内药本原于先天祖炁。所谓外药,指“祖炁从身生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见伍守阳《天仙正理直指·药物直论》。。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就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同上。。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炁而已”同上。同时他还认为“鼎炉”并非男女,鼎为丹田之形,内炉指丹田中之气,他说:“是炁也,神也,仙道之所以为双修性命者也。且谓今也以二炁为论,所以人生仙佛之理也。”同上。总之,伍柳派以仙道为宗,又参佛法为用;既证论《黄庭经》《胎息经》《坐忘论》,又征引《楞严经》《大般若经》《华严经》,仙佛合为一体,说理浅显,指点明白,在全国影响很大。
伍柳派的经典主要有: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等;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等。
张三丰为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人。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祖籍江西鹰谭龙虎山,自称天师后裔。其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千里。善于嬉谐,旁若无人。曾居武当山,修缮五龙、南岩、紫霄诸宫,明太祖闻其名,遣使觅之不得。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曾死而复活,道徒称“阳神出游”。遂游四川青城、鹤鸣山,寻访仙道。最后又回武当山,隐显莫测,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寻访,均不见踪迹。见《明史·方伎传》。
不少人都知道张三丰以太极拳法闻名于世,但对其丹法就不太了解。从道源上讲,三丰派丹法源于陈致虚和陈抟,按照李西月的说法,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喜,……文始传麻衣,麻衣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虽然有人对此说法有疑议,但三丰派丹法融汇文始派丹法与少阳派丹法的特长无疑,他以清静阴阳,双修双成为显著特点。此法下手时就强调清静炼心以养性,称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间罕全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见张三丰《玄机直讲》。。张三丰《道情歌》曰:“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见《玄要篇》。同时张三丰还强调修炼过程中有为与无为要并用,有为“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为是“得丹之道,脱胎神化之功”见张三丰《大道论》。。对于阴阳双修丹法,张三丰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见张三丰《无根树》。显然,张三丰于此主张逆修阴阳,双修双成。但这绝不是双修之下乘功夫,因为张三丰坚决反对“犯淫”,认为“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显然这是双修之上乘功夫。由于三丰派将道教内丹功夫叙述得出神入化,至清末时追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多达 17个,其中以武当派最为出名。
三丰派的丹经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辑成《张三丰全集》,主要经典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
千峰派丹法为北宗清静功法,主讲性命之学,并吸收了佛教禅宗功夫,入手时要求先观两眉之间的祖窍,并看鼻准,方法简单,易于入手。此派丹法属龙门正宗,师传清晰,加之今天尚有传人,为当代学习道教内丹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daojia/1370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贵珍气功疗法实践
下一篇: 《余之求道经过》--民国-陈撄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