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上经明道,下经辨德。上经亦具明道德,但以道为正,以德为傍。下经亦具明道德,然以道为傍,以德为正。据傍正为论,故有道德经上下。此经一卷,凡四十四章。一经大分,义开三别:第一,一章,正开德宗;第二,四十二章,广明德义。第三,一章,总结前旨也。
上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章即是第一大段,正开德宗。就此章中,又开四别:第一显上下二德妄执不同。第二辨仁义礼之德,明浇淳世异。第三明去本之末,劝令息末崇本。第四斥礼为浮伪之始,示其取舍向方。
第一显上下二德妄执不同。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者高胜,是超出之名。德者得也,以克获为义。言上德之人妙契道境,境智冥会,得失兼忘。得失兼忘,故言不德。境智冥会,故言有德。有德则遗其失,不德则遗其得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证未造极,故称为下。执德不忘,故言不失。未能冥会,故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以,用也。上德无为,至本凝寂,而无以为,迹用虚妙。此明无为而为,为即无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心不忘德,故称为之。迹仍有事,故言有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仁,慈悲也。有心覆育,故言为之。不责恩报,故言无以为。确论上仁不及下德,对义仁胜,故称无以为。三宝之中,以慈为首,故五德之内,亦以仁为先。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义主止恶裁非,即经中戒律是也。然戒律之起,本被下机,事涉有为,未阶虚妙,故言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礼尚威仪,即经中教斋威仪等是也。且至道冲寂,大象无形,今乃贱素贵华,重文轻质,不崇恬淡,惟尚威仪,虽为渐教法门,而未能与理相应。非但内乖于道,而乃外亦不能应物,故言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仍之。
仍,因也。礼尚往来,更相责望,因其礼薄,即攘臂怒之。欲明上礼为教之弊。故《庄子》云:鲁酒薄而邯郸围,即其事也。第三明去本之末,劝令息末崇本。
故失道而后德。
德,上德也。众生感衰,道化斯隐,应物随时,下德方见。
失德而后仁。
德化渐替,仁恩继之。
失仁而后义。
仁慈不行,厥义方起。
失义而后礼。
自道丧淳漓,于斯为极,不能止恶,方事节文。虽复强作威仪,而浮伪已甚。
第四斥礼为淳伪之始,示其取舍向方。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徒自外彰文饰,未是情发于衷。既非信实之厚,适足忠诚之薄。不惩浮悖之源,更资昏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不知而强知曰前识,识在知前也。言此前识之人,于修道行中,甚为华伪,既非大智慧源,乃是愚痴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丈,长也。夫,扶也。谓有勇猛慈救之智,堪为群品之长,以扶护苍生也。其志弘普,故称大丈夫。大丈夫当怀道德之厚,岂处礼义之薄耶。
居其实,不居其华。
达道之人,方外之士,当留情于淳朴之实,岂处心于前识之华?
故去彼取此。
去彼华薄,则是绝仁弃义。取此实厚,则是返朴还淳。且上德圣人,体无分别,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去取者乎?盖明不去而去,虽去不去,亦不取而取,虽取不取,非去之而去,取之而取者也。去取既尔,彼此亦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6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三十七
下一篇: 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