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道德经注解

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三

德玄 2024-12-25 21:08:38


0001.jpg

不尚贤章第三

就此一章,分为三别。第一汎举三不,以戒行人。第二独显圣人虚怀利物。第三重勑学人,令忘知会道。

第一汎举三不,以戒行人。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贵也。贤,能也。非谓君王不尚贤人,直是学者撝谦,(“学者”,顾《疏》作“人行”,应为“行人”之误。)先物后己,不自贵尚而贱人也。而言不争者,若使人人自贵而贱物,则浮竞互彰;若能各各退己先人,则争忿自息。故云不争也。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难得之货,谓随珠荆壁、垂棘照车也。若使普天贵宝,则盗贼斯生。率土贱珍,则盗窃不起。(“盗窃”,顾《疏》作“滥窃”。)故言不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可欲者,即是世间一切前境色声等法,可贪求染爱之物也。而言不见者,非杜耳目以避之也,妙体尘境虚幻,竟无可欲之法,推穷根尘不合故也。既无可欲之境,故恣耳目之见闻,而心恒虚静,(“虚静”,顾《疏》作“虚寂”。)故言不乱也。故《西升经》云,“譬如镜中影,可见不可取”,又云“欲视亦无所见,欲听亦无所闻”也。前不盗不争是别,今(不)见可欲是总,(“不”字强《疏》缺,据顾《疏》补。)遣三业及一切法也。

第二独显圣心虚怀利物。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圣人治,同前释。虚其心,既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心境两忘,故即心无心也。前既境幻,后又心虚也。(此两句强《疏》作“前境后境,又心虚了”,难通,据顾《疏》改。)

实其腹。

虽复即心无心,而实有灵照,乃言妙体虚寂,而赴感无差。德充于内,故言实其腹也。

弱其志。

既内怀实智,而外弘接物,处俗同尘,柔弱退己也。

强其骨。

骨,譬内也。言圣人虽复外示和光,(“示”,强《疏》误作“亦”,据顾《疏》改。)而内恒憺泊。欲明动不伤寂,(“动不伤寂”,强《疏》作“动不伤性”,据顾《疏》改。)应不离真,故言强其骨也。(“故言强其骨也”,强《疏》作“故言强骨”,据顾《疏》改。)

第三重勑学人,令忘知会道。

常使民无知无欲。

知者,分别之名。欲者,贪求之目。言圣人常以空惠利益苍生,令倒置之徒,息分别之心,舍贪求之欲。

使知者不敢为。

前既舍有欲得无欲,复恐无欲之人滞于空见,以无欲为道,而言不敢不为者,即遣无欲也。恐执此不为,故继以不敢也。

则无不治。

治,正也。行人但能先遗有欲,后遣无欲者,此则双遣二边,妙体一道,物我齐观,境智两忘,以斯为治,理无不正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