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道德经注解

张其成《道德经》第八十章

德玄 2024-12-25 20:30:27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缩小国土,减少人口。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珍重生命而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必乘坐,虽然有铠甲兵器也无意陈列。让人民再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让他们觉得吃得甘甜,穿得美好,住得安适,习俗欢乐。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116.jpg

  这一章生动描述了老子理想的社会结构、理想的国家模式。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一幅多么宁静、悠然的乌托邦景象!这个“小”和“寡”都是动词,“小”就是缩小,缩小国土。“寡”就是减少,减少人口。这是老子对当时统治者“广土众民”——用武力扩大自己的疆土、侵略别国、俘虏民众行为的不满和反对。老子从原始农村的宁静、自然的生活中得到启发,如果每一个国家都能像这种原始村落一样,就不会有战争——“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甲兵,无所之”。“什伯之器”指各种各样的器具,包括兵器。“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装备。“陈”指陈列,一说同“阵”,即摆列阵势。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但是却不去使用它。虽然有铠甲和兵器,但是不去把它陈列出来,不要去用它。

        在这样的社会里,“民重死而不远徙”,看重生命,说明不轻易冒险,不愿出兵征战,不朝远方迁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舟舆就是船和车,因为是小小的国家,所以没有必要乘车船。“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结绳记事是远古时期文字发明之前,人民采用的记事方法,在绳子上打结,绳上的结有不同的打法,本部落的人一看就明白了。老子主张不用文字,重新回复到远古时代,后来庄子也描述了这种原始生活,称之为“至德之世”(《庄子·胠箧》)。当然在当今社会,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很多人以此认为老子反对一切文明产品,回到原始社会,因而是落后的、消极的、出世的,其实这是对老子的误解。

        老子真正追求、真正向往的是和平、安宁的“理想国”,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平静生活,是恬静、淡泊的心灵家园。甘、美、安、乐都是意动词,觉得甘甜、觉得美丽、觉得安适、觉得快乐。说明虽然在现世食物不丰厚、服饰不精美、居处不安适、习俗不安乐的情况下,但只要人人都回归自然淳朴的本性,就会有甘甜、美好、安适、快乐的感觉,就会回归到平和、清静的精神家园、心灵世界。《论语》中记载的颜回不就是这样吗?“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居住在陋巷,吃的也不好,粗茶淡饭,但他觉得特别美,幸福不就是一种感觉吗?人人都能这样,相互之间就可以相安无事,而不需要依靠政治、法律来维持。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秩序、人伦关系、道德习俗都是自然、本真、和谐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国与国很小,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个自然村,所以鸡犬叫的声音都能相互听得见,但那已经是另外一国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住这么近,但老死了也互相往来。有的时候往来多,是非也多,走动干吗呢?自足自乐就完了。其实我理解老子是要建构一种“小国寡民”的,馨宁安逸的国度,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正是老子“理想国”的生动写照。当今社会文明进步,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是人生的烦恼却反而增多,幸福指数反而降低,怎样消除现实中的纷扰、争斗、焦虑、痛苦?我想,体悟老子的思想,回归心灵的“桃花源”,或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