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诚信的言语不漂亮,漂亮的言语不诚信。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智慧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智慧。圣人不私自保留,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尽全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足。自然法则,是有利万物而不加害万物;为人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与别人相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不愧为辩证法大师!你看这里一开头就用了三个排比句,充满了辩证智慧。“信言”与“美言”、“善者”与“辩者”、“知者”与“博者”构成三对相反的关系,“信言”、“善者”、“知者”的共同点是真实,“美言”、“辩者”、“博者”的共同点是浮华,两者是相对的,排斥的,但也是可以转化的。
诚实的话由于朴实,所以不华丽,不动听;反过来,华丽的话,由于动听,往往夸张、虚假,所以不诚实。善良的人,由于本质纯真、朴素,所以不必能言善辩;反过来,能言善辩的人,由于看重口才,喜好辩论,往往强词夺理,失去本真,所以不善良。智慧的人,由于明察事物的简单本质,总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所以不必去追求知识的广博;反过来,追求知识的广博人,由于注重知识的 积累和丰富,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并不智慧。
老子看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表面的东西,看不到它的背后、它的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才用这种“正言若反”的句式揭示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不同。通过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三对范畴的探讨,实际上说明了一切对立范畴如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都不仅仅是矛盾关系,同时又暗示了它们之间具有转化性。信言、善者、知者如果不能坚持,或者加上意念、欲望,就会变成美言、辩者、博者。同样,美言、辩者、博者如果加以改变,就会变成信言、善者、知者。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积”,说明有道明君不积累、不保留、不收藏、不停滞,一切都回归于虚无之“道”,也就是做一个信言、善者、知者。所以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得到的反而就越多;为他人付出的越多,自己收获的也越多。《庄子·天道》中描述了这种情况:“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啊,是利益万物而不会加害万物,水不就是道的化身吗?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此圣人之道是符合天之道的,得道的人——圣人,也是道的化身,他帮助别人,不与别人相争斗。老子一贯反对为了私欲去妄为、去争夺。“不争”不是消极,也不是颓废,而是要顺应朴素的自然、顺应清净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不争”不仅是不与别人去争,而且是不与自己去争。这样才能保持一种不急不躁、淡泊自然、宁静安详的心境,才会有快乐感、幸福感。
“不争”是一种人格,更是一种境界。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感兴》诗可谓参透《老子》的人生智慧: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是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难不食,大多食足早宜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八十章
下一篇: 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