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道德经注解

张其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德玄 2024-12-25 20:28:37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调和大的怨恨,一定会有余留的怨恨,这哪里能说是好办法呢?因此圣人好像拿着借据存根,却并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掌握借据那样从容大度,无德的人好像掌管税收那样苛刻计较。自然法则是没有偏爱的,总是帮助善人。


113.jpg

  “和大怨,必有余怨。”“和”是调和的意思,调和大的怨恨,必定有余留的怨恨。这是不是指调和大怨没有必要呢?不是!老子的意思是说深重的怨恨是难以彻底调和的,所以调和并不是一种好办法。

        “安可以为善?”“安”,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善”,指好方法。那怎样做才能没有大怨呢?当然不能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老子是主张以德报怨的。可要解除“大怨”,光靠报德也是不现实的。老子认为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不结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也就是无为而治。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契”就是契券,相当于现代的借条。古代借贷金钱、粮食、财物都用契券,用竹木制成,劈为左右两片,刻上相同的文字,记着借贷的金钱、粮食、财物的名称、数量、人名等,中间刻横画。左片刻着负债人的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左片叫左契,右片叫右契。索取债物时,两契相合就是凭据。这里“执左契”,就是拿着刻着负债人姓名的借据存根,说明“圣人”就是债权人,所以可以“责于人”,即向借债人讨债。但圣人却“不责于人”,说明有道的统治者的宽厚、仁慈、大度。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司契”,就是掌管契据。司契的人总是借钱给别人,乐善好施,只凭契据来收取,所以显得宽厚大度,受人欢迎。“司彻”,就是掌管税收,“彻”是周代规定农民按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司彻的人收税时总是斤斤计较,唯恐交租人少交、漏交,所以显得苛刻严酷,令人讨厌。老子将有德的人比喻为“司契”,将无德的人比喻为“司彻”。老子反对像“司彻”那样用严酷的税收和刑罚来压榨人民,“司彻”必然遭到人民的怨恨和反抗;主张像“司契”那样,“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不逼迫百姓,不干扰百姓的生活,宽厚大度。“司契”必然受到百姓的欢迎和拥护。“司彻”是有为而治,是刑治;“司契”是无为而治,是德治。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又何尝不像“司契”和“司彻”那样呢?有的人待人宽容大度,有的人待人苛刻严厉,结果得到的回报也就截然不同。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亲”与“天地不仁”(第五章)的意思相同,“亲”是偏爱的意思,这是就自然之天也就是自然规律而言的,说明“天”的公平性;“常与善人”,“与”是帮助的意思,这是就主宰之天也就是有意志、有神灵之“天帝”而言的,说明“天”的倾向性。你做善人,不逼着别人还债,老天会善报你的。两者看似矛盾,可又是统一在一起的。所以说,那些大的怨恨是难以去彻底调和的,最好的办法是一开始就不产生怨恨。老子是最彻底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彻底铲除产生怨恨的根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