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道德经注解

张其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德玄 2024-12-23 20:49:3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认识别人是智慧,认识自己是高明。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顽强前进的人有志气。不丧失根基的人长久,身死而精神不死的人才是长寿。0671.jpg

大家都知道两个成语“自知之明”、“知足常乐”,都来源于这一章。这一章是讲人生之道的,包括“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等。相比较而言,知人易,自知难;胜人易,自胜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知道、了解的意思。“知”既包括认知的过程,又包括认知的结果。“知人”的主体是自己,是主体;“知人”的对象是别人,是客体。所以“知人”就是主体认知客体,自我认知他人。俗话说人心隔肚皮,要真正了解别人的内心是不容易的。但比较起来,“自知”更难,自知是自己认知自己、主体认知主体。苏东坡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认知自己往往带有自我喜好、情绪乃至价值观,所以往往容易片面甚至错误。其实“知人”和“自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知人”的基础就是“自知”,如果不了解自我,那么去观察认知别人往往也是不准确的。比如《列子)中记载了一个“疑人窃斧”的故事,就是如此。

       由于怀疑别人偷了斧子,所以犯了猜疑病,这是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思维定式影响到了对别人的认识,说到底就是不了解自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老子认为,你能够了解认识他人,那你是有智慧的人,可以说具有识人本领的人是一个大智慧者;而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比那个能认识他人的人还要更高一层,不仅仅是有智慧,而且是非常高明。所以说,有自知之明的人是难能可贵的。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再看“胜人”和“自胜”,战胜别人只能证明有力量,而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人生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生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自己。什么叫战胜自己?就是与自己这个敌人作斗争。自己这个敌人是谁?就是自己的私欲,自己的功利心、是非心,自己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式、心态模式,就是一切从自己出发的价值观。人一旦战胜了自己,那么谁也不能将你打倒,人都是被自己打倒的。“明”比“智”要更进一步,“强”比“有力”要更进一步。圣严法师说过一句话:“心里放不下自己,那是没有智慧;心里容不下别人,那是没有慈悲。”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所以我们既要知道别人,更要知道自己;既要战胜别人,又要战胜自己;既要宽容自己,更要容下别人。

        “知足者富。”我们常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源于老子的“知足者富”。一个人如果知足了,那不仅是快乐,而且是富有。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不知足撑死的。人一旦不满足,肯定是痛苦的。想一想我们自己,在刚走向工作岗位,刚独立走进社会时,由于遭到百般挫折,只好把自己的薪酬标准定得很低,比如说年薪两万就足矣,可后来达到了这个目标,就想高一些,年薪五万、六万,这样一来,就痛苦了,因为总是倒过来算账,因为只能拿到两万,那就是还欠三万、四万,所以总是在欠债的心态下生活,你说累不累?有的企业老板更是这样,总是想着企业今年的目标是营业额多少、利润多少,如果定为一个亿,可今年只有六千万,那还差四千万,于是就焦躁不安,不仅不觉得自己富有,反而觉得自己还欠几千万呢。因此如果把人生的终极目标定在外在的金钱上,那肯定是不知足的,肯定是不会真正快乐的,也不可能是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

        富有的标准是什么?不是金钱和财富。因为金钱和财富的数量是可变的,究竟多少量才算富有?何况金钱、财富和快乐并不是成正比的。那什么才是富有的标准呢?老子说就是知足的心态。知足的心态来源于参透了人生的价值观,来源于悟道的思维方式。有了这种心态,才能带来精神上、心灵上的大富有。不要把幸福指数建立在过高、过多的钱财的数量上,只求正常生活标准,平平淡淡,简简单单,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生命的历程。有了这种心态,就会收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有一种意外的喜悦心情,这是一种知足之乐,也是一种知足的富有。人生如果能知足,是何等美丽,何等幸福!

          “强行者有志。”顽强前进的人是有志气的。“强行者”,偏向于哪一家?儒家,积极进取的,刚劲坚强的,自强不息的,这是有志向,也是不错,但是知足了,反而富有。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们都想天长地久啊,怎么才能长久?第一是不失其所,第二是死而不亡。“不失其所”,就是没有丧失你的地方、处所。这个“所”字太重要了,它是什么啊?就是人生的定位。没有丧失人生的定位,这种人他就会长久。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定位的,你找到了你的定位没有?如果找到了,然后又不让它失去,永远坚守住,那你绝对就能长久。那么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呢?我是谁?我是我儿子的爸爸,我是我老婆的丈夫,我是我学生的老师,我是我这个企业的董事长······这个定位你究竟定住了没有?你究竟是谁?这一生你需要做些什么?我是一个丈夫,我是一个父亲,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一个董事长,等等,这都还是一个角色定位。你的心定位定了没有?我是愤怒还是平和?是善还是恶?是爱还是恨?是情还是愁?是简单还是复杂?是喜还是悲?是干净还是肮脏?是宽容还是嫉妒?我究竟是什么?我是愤怒当中的我,还是宽容当中的我?我的定位定住了没有?其实这一切都是假象。什么丈夫啊、父亲啊、董事长啊,一切都是虚妄,都是假象。无论是愤怒啊,还是宽容啊,爱、恨、情、仇,也都是虚妄,都是假象。实际上我就是清净的一个本性,那才叫我,不愤怒也不宽容,不洁净也不肮脏,不喜也不悲,而是清静自然。什么董事长、员工,那都是在关系当中,这个关系链一旦断了,就什么也不是啦。这些在道家看来,都是人为的,都是后起的。所以你要把握住这个“所”,不要把它定义成“我就是董事长”。失去其所,这样反而不会长久。你说你就是董事长,你能当一辈子董事长吗?所以,在老子这里,这个“所”是从终极意义上说的,要从道上去找,只有把人生的定位定在与道合一上,才能真正得以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但是没有亡,这才叫真正的长寿。什么死啦?身体死了。什么不亡?精神不亡。有形的一定会死,无形的才能长寿。我们现代人追求的往往是肉身的长寿,一提起某某和尚肉身还在,就肃然起敬。比如说六祖慧能,他的肉身还在,他就真的好像还能持续下去。在哪里?在广州最北边的一个城市韶关的南华寺中。但是在我看来最长寿的是什么?不是他的肉身而是他的那种思想,那种精神,那个禅道。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记住这两句话,至理名言。只有知足,才叫“不失其所”,因为没有离开人生本来的清静、知足的本性,这样才能“死而不亡”。“自知”、“自胜”、“自足”的人是真正精神长存的人,他的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会超越死亡而永存。“死而不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身总是会死的,但人的精神可以不亡,精神永存才是真正的“寿”,真正的永垂不朽。要想让自己不朽,就必须好好地理解这两句话,参悟这两句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